..續本文上一頁】佛陀說:「不入煩惱大海,不能得一切智寶。」道理在此。「不入煩惱大海」在世間曆盡滄桑,嘗過苦楚的人,這種人比較有心得、經驗容易覺悟。我常說,生長在富麗堂皇的環境,人稱公主、少奶奶、大小姐的人,除非宿世有修行才會善根流露,不然的話,對這種人說破了嘴,她也不會覺悟,而那些吃越多苦,越有經驗的人,覺悟就比較快,所以演變成佛門說「煩惱即菩提」就是此理。
以前有一個典故,某位小姐,我告訴她:「小姐!苦集滅道中,有說到苦的道理,我們活在世間難免有許多不如意;很多煩惱事;很多痛苦事;很多不能稱心如意的事,世間是苦海!」她怎麼回答我呢?她說:「不會啊!我認爲世間很快樂,我不以爲人生苦!人生嘛,本來就該吃苦嘛!」這樣回答你,而且講話還卷舌。我告訴她:哦!你不以爲人生是苦嗎?我開始爲她分析:你是否曾經因爲考試成績不好或不及格,因此被老師責備、被家長罵呢?她說:沒有啊!我讀書的時候,功課都是榜上有名,我是資優生。我一聽,喔…這不好講呢。我又問她:小姐!你曾經談情說愛不如意嗎?她說:沒有啊!我有一個很好的男朋友,對我非常友善,時常帶我去踏青、看電影還教我功課。講到這裏實在不知要從那方面來說,才能讓她體會到苦,到後來我想到,從身體方面來講,我看這位小姐雖然很有氣質,但是身體似乎有些病苦相。我問她:先別說你身體有什麼大病苦,你有沒有感冒過啊?有!有感冒過。那麼感冒的感受如何?她說:當發燒的時候,頭都快脹了,昏天轉地的非常不自在,非常苦!對!對!答案跑出來了,生病時很痛苦,這就是人生苦之一,佛教稱之爲生老病死苦,病也是人生之苦。所以你從小到大免不了要打針、看醫生,也有很多病苦對不對?她說:是啊!所以我就從病苦切入,然後她的善根才漸漸成熟。所以一個人雖然領受世間的苦,卻不以爲這就是苦,要說到與他切身的問題才能使他覺悟。所以要令一個人開悟、覺悟,必須觀機逗教,看他的症結在哪裏,去解開它。最後這位女孩子善根大展流露,學佛學得很好,現在已經出家修行了。她家境很富裕,平時是嬌生慣養的人,氣質非常好,這也是她多生累劫多少有些善根,遇到善知識的點醒,使她能如脫缰野馬般奔馳而出家修行。
總之,在惡劣的環境、很不理想的地方,有時候那才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,或者是逆增上緣,或者是在困境當中因禍得福,而學佛修道的人不勝枚舉。所以在我的觀念裏,人往往在汙垢、不如意、痛苦當中,甚至煩惱叢生、壓力很大的當中,會有所謂的窮則變,急中生智,然後有所覺悟者非常的多!
所以苦也是人生的過程中,難免會遭遇的,要化苦爲樂才真正具有大智慧、大般若。所以修道過程中,不要逃避、擔憂逆境,或許會因禍得福,化阻力爲助力,這都要假借學佛修道後有大智慧,才能轉化惡劣的環境爲增上緣。今天將禅是不垢不淨的世界;禅是不執著的世界,向各位報告到此。
他恭喜了。也就是見到「體」的時候了,見到他「如來藏性」的時候了。因爲一切凡夫衆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馬、煩惱叢生的日子當中,所以不是禅的世界,不是見性的世界。
萬法由心所生,這是正確的。但是心又能生萬法啊!在凡夫來講,他心能生萬法,所生出來的萬法都是汙染、不清淨的東西,若是開悟證果的聖者呢?他的心能生萬法,這個萬法都是清淨解脫,禅的世界伸縮自如,要縮要伸、要
要廣、要深要淺他能自在,無所染著、無滯無礙這就是禅的世界。凡夫心若動起來,汙染外面的境界無法收拾。聖人的心一動起來無量的妙用,出出入入、自由自在無所障礙,叫做無滯無礙。如果是凡夫呢?那就不相同了,不然你爲何常常在六道輪回、始終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?難怪就是要做叁界的苦命兒,六道的流浪漢,道理在此。
所以說凡夫同樣能心生萬法,但這是汙染的、不清淨的,若是開悟見性的人,心所動的萬法是自性的妙用,差別在此。有人說,你若達到解脫的時候,聖人會動念頭嗎?會,他動出來的念頭是光明、清淨、解脫、禅的世界、是慈悲喜舍、普度衆生的念頭,關懷需要幫忙的人,他動就動這個心,不但自利又利人、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、利益世界的心。凡夫動起來的念頭就不一樣了,都是要占人便宜的、自私的、煩惱的、痛苦的甚至心中有心,汙染的、不清淨的,罕有能爲他人利益的。也有,不是沒有,但是他還未見性之前,那怕能利益多少蒼生,都是生滅有爲之法。所以無論如何,仍以見性爲第一道理在此。所以見性之後,你生活在禅的世界,禅,是萬法歸一的世界,也就是清淨一心的世界,是不二心的世界。
諸位,有一位弟子,我爲他剃度以後,爲他取了一個法號叫做「性一」。這位弟子就講話了:「師父,你爲何替我取名做『性一』?爲何不叫性二、性叁、性五、性六、性七、性八、性九、性十取多一點啊?越多不是越好嗎?一個怎麼算多呢?」我聽了很煩惱。他說:「師父能不能幫我取多一點的性多啦,或是性九、性十。」我說:「哦,你知道『性一』的意思嗎?」他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我說:「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跟你說這件事。『性一』什麼意思?」我爲他解釋:「一個不算少,一萬個不算多。」他說:「如何說呢?你說來聽聽看。」會跟我論道理哦。我說:「很簡單,一個不算少一萬不算多,不然我幹脆替你取一個『性萬』就好了,不要『性一』了,何況由一算到萬麻煩了。」我就解釋:「你看,我們大臺南市有八十多萬人口將近九十萬人口當中算不算多?也算不少了,但是有多嗎?也不算多,因爲九十萬的人口,有沒有離開臺南市?臺南市只有一個哦,所以一個『一』代表九十萬哪,這樣聽懂嗎?一個不算少,臺南市一個不算少,九十萬不算多啊。再來,我們臺灣就好了,臺灣目前有二千叁百五十九萬人左右,二千叁百五十幾萬的人口,有沒有離開臺灣?沒有離開。綜觀十六縣市所有的人口,有二千叁百萬再怎麼跑都沒有離開這個範圍,一個臺灣島,一個臺灣不算少,二千叁百多萬人口不算多,因爲他們並未離開臺灣,臺灣只有一個而已。這整個地球來說,有五十叁億左右的人口,五十叁億中算不算多?不算多。爲什麼不算多?因爲他們並未離開地球啊?地球只有一個而已,一個地球等于五十叁億的人口。所以一不算少,五十叁億不算多,道理在此。這是由外面的象征、外面的形相,外面的物質來比方。
以心來說,你的妄想、痛苦、煩惱、會嫉妒、怨妒別人,甚至慈悲喜舍,有修行的心、隨喜的心,這些心真多對不對?但是也沒有離開你這一顆心,心只有一個。但是能夠演化那麼多的心,那麼多的心也不算多啊,爲何不算多?因爲沒有離開你這顆心。所以,一不算少,一萬不算多道理在此。所以,我們修行修到萬法歸一的時候,是禅的世界,是見性的世界,清淨一心的世界,這樣取名『性一』有沒有道理?」喔!他一聽,知識份子啊!知識份子頭腦聰明一點破就知道了,當下五體投地拜叁拜,我說不用拜啦問訊就好了。以後對他的法號非常喜愛。任何一個字眼任何一個數目,都無法勝過一,他的法號叫做「性一」。所以師長爲弟子取一個法號,有深深的用意和涵意,不是隨便取一取。不然我爲你取一個「性萬」就好了,何必取一個「性一」呢?從外在的形容和譬喻,一直到無形無相的心地,萬法歸一,見性就要如此。
我的師父當初爲我取名叫做「如本」,當初我聽到「如本」也覺得不太好聽,尤其這個「本」我特別沒有好感,爲何沒好感?因爲我還沒出家以前,我的隔壁鄰居,有一個叫做「憨本」的,他在開客運車,叁更半夜回來,太太如果嫌兩句說:「你爲何那麼晚回來?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?」喔!這下糟了,用布袋把她蓋起來打得半死,哀叫得非常淒涼,存心要打死她似的,還拿球棒去打,不怕打破頭胪很殘忍。所以有一個外號叫「憨本」︵臺語,意指不知輕重。︶
當我師父幫我取名爲「如本」時,我一時之間就悶悶不樂了,心情很沈重,連續幾個星期無法快樂起來,我師父就靠近我,也許師父有他心通,我是不知道啦!他靠近來就說:「如本啊!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樂,爲何出家後一星期,連連看你面有難色,看你不快樂啊!是不是出家後悔了?」我說:「師父,出家後悔是沒有啦,不過,你爲我取的法號叫做『如本』,這個『本』字我就很不喜愛,聽到這個『本』字就反感,看到這個『本』字就煩躁起來,中國字一萬五千多字將近二萬字,任何一字都好,只有這個『本』字,我不中意,摘掉再換一個好不好?」我師父說:「喔!師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領會,剖開心肝給你吃,你還嫌腥味,來來我解釋給你聽。」我就洗耳恭聽請師父道來。師父說:「如本,這個『本』字是代表如來本性、本自具足、不可忘本、不可舍本逐末,人人有一個本性,本性具足。」我一聽非常感動,我被先入爲主的觀念釘住了。現在將它拆開來,聽見大快人心,我就馬上回師父一句話:「師父,中國字一萬五千幾個字,每一個字都不好,只有這一個『本』字最好。」這個「本」最好,因爲不可能有第二字、第叁字比這個「本」還要好,不可忘本,本來本性,佛性本來具足,難道你要逐末舍本嗎?難道你要忘本嗎?忘本的涵意是很寬的。比如說你今天出家修行,也要追憶過去叁千年前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不可忘本。你今天剃度要感恩師長,不可忘本。你喝水要拜水井,不可忘本,吃水果拜樹頭,不可以忘本。本,就代表有個根源的意思,我們有一個清淨的佛性,不可以忘本。本性本來具足不是外求的,不可忘本啊!哇,解釋下去,我們臺灣人講的,叫做「奇摩子很好」感覺很棒就對了,我就非常珍惜「如本」這個本字。
總之,這個本就是一,不可以忘本哪。本,就是一個根源,由根源所誕生,演化無量無邊,就是多,多是妙用,一心能生…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