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】佛陀说:「不入烦恼大海,不能得一切智宝。」道理在此。「不入烦恼大海」在世间历尽沧桑,尝过苦楚的人,这种人比较有心得、经验容易觉悟。我常说,生长在富丽堂皇的环境,人称公主、少奶奶、大小姐的人,除非宿世有修行才会善根流露,不然的话,对这种人说破了嘴,她也不会觉悟,而那些吃越多苦,越有经验的人,觉悟就比较快,所以演变成佛门说「烦恼即菩提」就是此理。
以前有一个典故,某位小姐,我告诉她:「小姐!苦集灭道中,有说到苦的道理,我们活在世间难免有许多不如意;很多烦恼事;很多痛苦事;很多不能称心如意的事,世间是苦海!」她怎么回答我呢?她说:「不会啊!我认为世间很快乐,我不以为人生苦!人生嘛,本来就该吃苦嘛!」这样回答你,而且讲话还卷舌。我告诉她:哦!你不以为人生是苦吗?我开始为她分析:你是否曾经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或不及格,因此被老师责备、被家长骂呢?她说:没有啊!我读书的时候,功课都是榜上有名,我是资优生。我一听,喔…这不好讲呢。我又问她:小姐!你曾经谈情说爱不如意吗?她说:没有啊!我有一个很好的男朋友,对我非常友善,时常带我去踏青、看电影还教我功课。讲到这里实在不知要从那方面来说,才能让她体会到苦,到后来我想到,从身体方面来讲,我看这位小姐虽然很有气质,但是身体似乎有些病苦相。我问她:先别说你身体有什么大病苦,你有没有感冒过啊?有!有感冒过。那么感冒的感受如何?她说:当发烧的时候,头都快胀了,昏天转地的非常不自在,非常苦!对!对!答案跑出来了,生病时很痛苦,这就是人生苦之一,佛教称之为生老病死苦,病也是人生之苦。所以你从小到大免不了要打针、看医生,也有很多病苦对不对?她说:是啊!所以我就从病苦切入,然后她的善根才渐渐成熟。所以一个人虽然领受世间的苦,却不以为这就是苦,要说到与他切身的问题才能使他觉悟。所以要令一个人开悟、觉悟,必须观机逗教,看他的症结在哪里,去解开它。最后这位女孩子善根大展流露,学佛学得很好,现在已经出家修行了。她家境很富裕,平时是娇生惯养的人,气质非常好,这也是她多生累劫多少有些善根,遇到善知识的点醒,使她能如脱缰野马般奔驰而出家修行。
总之,在恶劣的环境、很不理想的地方,有时候那才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,或者是逆增上缘,或者是在困境当中因祸得福,而学佛修道的人不胜枚举。所以在我的观念里,人往往在污垢、不如意、痛苦当中,甚至烦恼丛生、压力很大的当中,会有所谓的穷则变,急中生智,然后有所觉悟者非常的多!
所以苦也是人生的过程中,难免会遭遇的,要化苦为乐才真正具有大智慧、大般若。所以修道过程中,不要逃避、担忧逆境,或许会因祸得福,化阻力为助力,这都要假借学佛修道后有大智慧,才能转化恶劣的环境为增上缘。今天将禅是不垢不净的世界;禅是不执着的世界,向各位报告到此。
他恭喜了。也就是见到「体」的时候了,见到他「如来藏性」的时候了。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马、烦恼丛生的日子当中,所以不是禅的世界,不是见性的世界。
万法由心所生,这是正确的。但是心又能生万法啊!在凡夫来讲,他心能生万法,所生出来的万法都是污染、不清净的东西,若是开悟证果的圣者呢?他的心能生万法,这个万法都是清净解脱,禅的世界伸缩自如,要缩要伸、要
要广、要深要浅他能自在,无所染着、无滞无碍这就是禅的世界。凡夫心若动起来,污染外面的境界无法收拾。圣人的心一动起来无量的妙用,出出入入、自由自在无所障碍,叫做无滞无碍。如果是凡夫呢?那就不相同了,不然你为何常常在六道轮回、始终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?难怪就是要做三界的苦命儿,六道的流浪汉,道理在此。
所以说凡夫同样能心生万法,但这是污染的、不清净的,若是开悟见性的人,心所动的万法是自性的妙用,差别在此。有人说,你若达到解脱的时候,圣人会动念头吗?会,他动出来的念头是光明、清净、解脱、禅的世界、是慈悲喜舍、普度众生的念头,关怀需要帮忙的人,他动就动这个心,不但自利又利人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、利益世界的心。凡夫动起来的念头就不一样了,都是要占人便宜的、自私的、烦恼的、痛苦的甚至心中有心,污染的、不清净的,罕有能为他人利益的。也有,不是没有,但是他还未见性之前,那怕能利益多少苍生,都是生灭有为之法。所以无论如何,仍以见性为第一道理在此。所以见性之后,你生活在禅的世界,禅,是万法归一的世界,也就是清净一心的世界,是不二心的世界。
诸位,有一位弟子,我为他剃度以后,为他取了一个法号叫做「性一」。这位弟子就讲话了:「师父,你为何替我取名做『性一』?为何不叫性二、性三、性五、性六、性七、性八、性九、性十取多一点啊?越多不是越好吗?一个怎么算多呢?」我听了很烦恼。他说:「师父能不能帮我取多一点的性多啦,或是性九、性十。」我说:「哦,你知道『性一』的意思吗?」他说:「我不知道。」我说:「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跟你说这件事。『性一』什么意思?」我为他解释:「一个不算少,一万个不算多。」他说:「如何说呢?你说来听听看。」会跟我论道理哦。我说:「很简单,一个不算少一万不算多,不然我干脆替你取一个『性万』就好了,不要『性一』了,何况由一算到万麻烦了。」我就解释:「你看,我们大台南市有八十多万人口将近九十万人口当中算不算多?也算不少了,但是有多吗?也不算多,因为九十万的人口,有没有离开台南市?台南市只有一个哦,所以一个『一』代表九十万哪,这样听懂吗?一个不算少,台南市一个不算少,九十万不算多啊。再来,我们台湾就好了,台湾目前有二千三百五十九万人左右,二千三百五十几万的人口,有没有离开台湾?没有离开。综观十六县市所有的人口,有二千三百万再怎么跑都没有离开这个范围,一个台湾岛,一个台湾不算少,二千三百多万人口不算多,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台湾,台湾只有一个而已。这整个地球来说,有五十三亿左右的人口,五十三亿中算不算多?不算多。为什么不算多?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地球啊?地球只有一个而已,一个地球等于五十三亿的人口。所以一不算少,五十三亿不算多,道理在此。这是由外面的象征、外面的形相,外面的物质来比方。
以心来说,你的妄想、痛苦、烦恼、会嫉妒、怨妒别人,甚至慈悲喜舍,有修行的心、随喜的心,这些心真多对不对?但是也没有离开你这一颗心,心只有一个。但是能够演化那么多的心,那么多的心也不算多啊,为何不算多?因为没有离开你这颗心。所以,一不算少,一万不算多道理在此。所以,我们修行修到万法归一的时候,是禅的世界,是见性的世界,清净一心的世界,这样取名『性一』有没有道理?」喔!他一听,知识份子啊!知识份子头脑聪明一点破就知道了,当下五体投地拜三拜,我说不用拜啦问讯就好了。以后对他的法号非常喜爱。任何一个字眼任何一个数目,都无法胜过一,他的法号叫做「性一」。所以师长为弟子取一个法号,有深深的用意和涵意,不是随便取一取。不然我为你取一个「性万」就好了,何必取一个「性一」呢?从外在的形容和譬喻,一直到无形无相的心地,万法归一,见性就要如此。
我的师父当初为我取名叫做「如本」,当初我听到「如本」也觉得不太好听,尤其这个「本」我特别没有好感,为何没好感?因为我还没出家以前,我的隔壁邻居,有一个叫做「憨本」的,他在开客运车,三更半夜回来,太太如果嫌两句说:「你为何那么晚回来?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?」喔!这下糟了,用布袋把她盖起来打得半死,哀叫得非常凄凉,存心要打死她似的,还拿球棒去打,不怕打破头胪很残忍。所以有一个外号叫「憨本」︵台语,意指不知轻重。︶
当我师父帮我取名为「如本」时,我一时之间就闷闷不乐了,心情很沉重,连续几个星期无法快乐起来,我师父就靠近我,也许师父有他心通,我是不知道啦!他靠近来就说:「如本啊!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乐,为何出家后一星期,连连看你面有难色,看你不快乐啊!是不是出家后悔了?」我说:「师父,出家后悔是没有啦,不过,你为我取的法号叫做『如本』,这个『本』字我就很不喜爱,听到这个『本』字就反感,看到这个『本』字就烦躁起来,中国字一万五千多字将近二万字,任何一字都好,只有这个『本』字,我不中意,摘掉再换一个好不好?」我师父说:「喔!师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领会,剖开心肝给你吃,你还嫌腥味,来来我解释给你听。」我就洗耳恭听请师父道来。师父说:「如本,这个『本』字是代表如来本性、本自具足、不可忘本、不可舍本逐末,人人有一个本性,本性具足。」我一听非常感动,我被先入为主的观念钉住了。现在将它拆开来,听见大快人心,我就马上回师父一句话:「师父,中国字一万五千几个字,每一个字都不好,只有这一个『本』字最好。」这个「本」最好,因为不可能有第二字、第三字比这个「本」还要好,不可忘本,本来本性,佛性本来具足,难道你要逐末舍本吗?难道你要忘本吗?忘本的涵意是很宽的。比如说你今天出家修行,也要追忆过去三千年前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,不可忘本。你今天剃度要感恩师长,不可忘本。你喝水要拜水井,不可忘本,吃水果拜树头,不可以忘本。本,就代表有个根源的意思,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佛性,不可以忘本。本性本来具足不是外求的,不可忘本啊!哇,解释下去,我们台湾人讲的,叫做「奇摩子很好」感觉很棒就对了,我就非常珍惜「如本」这个本字。
总之,这个本就是一,不可以忘本哪。本,就是一个根源,由根源所诞生,演化无量无边,就是多,多是妙用,一心能生…
《见性成佛 第二十天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