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见性成佛 第二十一天

  第二十一天

  诸位观众、诸位菩萨大家好:

  一个人如果见性以后,处处都是以「性」之起用作为大前题,同时,他「性」的作用又是一个「禅」的世界,那么「禅」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呢?前已向诸位作了详细的报告。现在要向诸位说明「禅,也是一个万法归一的世界。」什么叫做禅是万法归一的世界呢?诸位听好,当你的心清净、一心的时候,就是所谓「禅」的世界,就是心不动、不乱、归一的世界。当你的心达到「不二心」的时候,就是禅的世界。你的心如果乱糟糟,生出一切妄想心、心猿意马,就不能堪称为禅的世界。因为禅是一个清净、万法归一的世界。那么有人会问,什么叫做「万法归一」呢?也就是在你心里所起的念头,哪怕是善的心、恶的心、有对立的心都叫做万法,因为心能生万法啊!痛苦也是心、烦恼也是心、起无明也是心、欢喜也是心、称心如意也是心、快乐也是心,心只有一个,却能演化那么多心。你想想看,到了最后这些心要完全归一,所以一心就是禅的世界。

  再讲详细一点,心能生万法,这万法又归一是什么意思?先讲「心能生万法。」你看,当你高兴时没有离开心,当你痛苦时没离开心,当你忧愁、闷闷不乐时也没有离开心。当你看到别人好、别人有才华、别人有一片天,当别人比你能干比你行时,你心里难过嫉妒,嫉妒也没离开心。当你不愿低声下气、生出贡高我慢,我慢也没离开心。你学佛之后,你的心渐渐有慈悲喜舍了,慈悲喜舍没离开心。你还没开悟证果,仍在六道轮回时的那种凡夫心,也没离开这个心。当你有一天修到福慧圆满见性成佛时,佛心也没离开这颗心,叫做「心能生万法」。

  以上说了那么多心,其实只有一颗心而已,但是这颗心能演化那么多心。你想想看,凡夫众生自古以来轮回生死,他的心一直无法收敛、无法将它统一起来、无法将它归于一心,因此当你的心能万法归一的时候,向你恭喜了,是个禅的世界、解脱的世界,自性与空相应的世界,自由自在的世界了。

  所以,「一心」就是禅的世界,道理在此,但是「万法归一」有人解释错误,甚至外行充当内行人说话,是「万法归一」不是「万教归一」。你若说万教归一会被人「笑破屁股补蕃薯」严重了。诸位听好,万法归一是对,万教归一是百分之百不对。什么理由?每一种宗教的教义不相同,要如何归一呢?说万教归一的人,我相信这只是他肤浅的见地而已,摸不到它的精髓,说不到核心,或是太牵强、强词夺理的说词而已。万教如何归一呢?我常说一句话,基督教、天主教是创造论,我们佛教是缘起论、业感论,这是根本的问题,哪里能统一呢?万教要如何归一呢?没办法。道教有道教的思想,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思想,儒家有儒家的思想,哪里可以说万教归一呢?这么说是百分之百不对了。

  所以从今以后,你要调整你的思想观念,不要人云亦云,以讹传讹,自误又误人,自己不了解,那是你个人的事,你不知道又随着人家这么说,也是帮凶哦,将真理传错了。所以是「万法归一」,不是「万教归一」,因为各宗教的教义、教理、历史都不相同,尤其教理不相同如何来归一呢?这是勉强的说法。一贯道都会讲万教归一,儒、释、道归一,要如何归呢?所以如本也常说一句话,不如你拿一支麦克风,我也拿一支麦克风,我们好好坐下来讲,低声下气互相把真理讲清楚。好,是万法归一,不是万教归一哦!

  一个人如果修到见性的时候,处在禅定的当中。「禅,是万法归一的世界」,也就是禅已经达到清净一心的时候,向他恭喜了,也就是见到「体」的时候,见到他「如来藏性」的时候了。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马、烦恼丛生的日子当中,所以不是禅的世界,不是见性的世界。

  万法由心所生,这是正确的。但是心又能生万法啊!在凡夫来讲,他心能生万法,所生出来的万法都是污染、不清净的东西,若是开悟证果的圣者呢?他的心能生万法,这个万法都是清净解脱,禅的世界伸缩自如,要缩要伸、要宽要广、要深要浅他都能自在,无所染着、无滞无碍这就是禅的世界。凡夫心若动起来,污染外面的境界无法收拾;而圣人的心一动起来却有无量的妙用,出出入入、自由自在无所障碍,叫做无滞无碍。如果是凡夫呢?那就不同了,不然你为何常常在六道轮回、始终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?难怪要做三界的苦命儿,六道的流浪汉,道理在此。

  所以说凡夫同样心能生万法,但这是污染的、不清净的,若是开悟见性的人,心所动的万法是自性的妙用,差别在此。有人问,圣人若达到解脱的时候会动念头吗?会,他动出来的念头是光明、清净、解脱、禅的世界,是慈悲喜舍、普度众生的念头,关怀需要帮忙的人,他动就动这个心,不但自利又利人,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、利益世界的心。凡夫动起来的念头就不一样了,都是要占人便宜、自私的、烦恼的、痛苦的甚至以心生心,都是污染、不清净的,罕有利益他人的。也有,不是没有,但是他还未见性之前,哪怕能利益多少苍生,都是生灭有为之法。所以无论如何,仍以见性为第一,道理在此。所以见性之后,你生活在禅的世界,禅,是万法归一的世界,也就是清净一心的世界,是不二心的世界。

  诸位,有一位弟子,我为他剃度以后,为他取了一个法号叫做「性一」。这位弟子就讲话了:「师父,你为何替我取名做『性一』?为何不叫性二、性三、性五、性六、性七、性八、性九、性十取多一点啊?越多不是越好吗?一个怎么算多呢?」我听了很烦恼。他说:「师父能不能帮我取多一点的性,或是性九、性十。」我说:「哦!你知道『性一』的意思吗?」他说:「我不知道。」我说:「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要为你解释。『性一』是什么意思呢?」我为他解释:「一个不算少,一万个不算多。」他说:「如何说呢?您说来听听。」还会跟我论道理哦。我说:「很简单,一个不算少一万不算多,不然我干脆替你取一个『性万』就好了,不要『性一』了,何况由一算到万麻烦了。」我就解释:「你看,我们大台南市有八十多万将近九十万人口算不算多?也算不少了,但是多吗?也不算多,因为九十万的人口,有没有离开台南市?台南市只有一个,所以一个『一』代表九十万,这样听懂吗?一个不算少,台南市一个不算少,九十万不算多啊!再来,以我们台湾来说就好了,台湾目前有二千三百五十九万人左右,二千三百五十几万的人口,有没有离开台湾?没有离开。综观十六县市所有的人口,有二千三百多万再怎么跑都没有离开这个范围—一个台湾岛,一个台湾不算少,二千三百多万人口不算多,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台湾,台湾只有一个而已。就整个地球来说,有五十三亿左右的人口,五十三亿算不算多?不算多。为什么不算多?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地球啊!地球只有一个,一个地球等于五十三亿的人口。所以一不算少,五十三亿不算多,道理在此。这是由外面的象征、外面的形相,外面的物质来做比方。

  以心来说,你的妄想、痛苦、烦恼、会嫉妒、怨妒别人,甚至慈悲喜舍,有修行的心、随喜的心,这些心真多对不对?但是也没有离开你这一颗心,心只有一个,但是能演化那么多的心,那么多的心也不算多啊,为何不算多?因为没有离开你这颗心。所以,一不算少,一万不算多,道理在此。所以,我们修行修到万法归一的时候,是禅的世界,是见性的世界,清净一心的世界,这样取名『性一』有没有道理?」喔!毕竟是知识份子啊!知识份子头脑聪明,一点破就知道了,当下五体投地拜三拜,我说不用拜啦问讯就好了。以后对他的法号非常喜爱。任何一个字眼任何一个数目,都无法胜过一,他的法号叫做「性一」。所以师长为弟子取法号,有深深的用意和涵义,不是随便取一取。不然我为你取一个「性万」就好了,何必取一个「性一」呢?从外在的形容和譬喻,一直到无形无相的心地,万法归一,见性就要如此。

  我的师父当初为我取名叫做「如本」,当时我听到「如本」也觉得不太好,尤其这个「本」我特别没有好感,为何没好感?因为我还没出家以前,我的隔壁邻居,有一个叫做「憨本」的,他在开客运,三更半夜回来,太太如果嫌他两句:「你为何那么晚回来?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?」喔!这下糟了,用布袋把她盖起来打得半死,哀叫得非常凄凉,存心要打死她似的,还拿球棒去打,不怕打破头颅很残忍。所以有一个外号叫「憨本」︵台语,意指不知轻重。︶

  当我师父帮我取名为「如本」时,我一时之间就闷闷不乐了,心情很沉重,连续几个星期无法快乐起来,我师父就靠近我,也许师父有他心通,我是不知道啦!他靠过来就说:「如本啊!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乐,为何出家后一星期,连连看你面有难色,看你不快乐啊!是不是后悔出家了?」我说:「师父,后悔出家是没有啦,不过,你为我取的法号叫做『如本』,这个『本』字我就很不喜爱,听到这个『本』字就反感,看到这个『本』字就烦躁起来,中国字一万五千多字将近二万字,任何一字都好,只有这个『本』字,我不中意,再换一个法号,好不好?」我师父说:「喔!师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领会,剖开心肝给你吃,你还嫌腥呢!我来解释给你听。」我就洗耳恭听请师父道来。师父说:「如本,这个『本』字是代表如来本性本自具足、不可忘本、不可舍本逐末,人人有一个本性,本性具足。」我一听非常感动,我被先入为主的观念钉住了。现在将它拆开来,听得我大快人心,就马上回师父一句话:「师父,中国字一万五千多个字,每一个字都不好,只有这一个『本』字最好。」这个「本」最好,因为不可能有第二字、第三字比这个「本」还要好,不可忘本,如来本性︱佛性本来具足,难道你要舍本逐末吗?难道你要忘本吗?忘本的涵义是很广的。比如说你今天出家修行,也要追溯到过去三千年前我们的教…

《见性成佛 第二十一天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