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二十一天

  第二十一天

  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
  一個人如果見性以後,處處都是以「性」之起用作爲大前題,同時,他「性」的作用又是一個「禅」的世界,那麼「禅」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呢?前已向諸位作了詳細的報告。現在要向諸位說明「禅,也是一個萬法歸一的世界。」什麼叫做禅是萬法歸一的世界呢?諸位聽好,當你的心清淨、一心的時候,就是所謂「禅」的世界,就是心不動、不亂、歸一的世界。當你的心達到「不二心」的時候,就是禅的世界。你的心如果亂糟糟,生出一切妄想心、心猿意馬,就不能堪稱爲禅的世界。因爲禅是一個清淨、萬法歸一的世界。那麼有人會問,什麼叫做「萬法歸一」呢?也就是在你心裏所起的念頭,哪怕是善的心、惡的心、有對立的心都叫做萬法,因爲心能生萬法啊!痛苦也是心、煩惱也是心、起無明也是心、歡喜也是心、稱心如意也是心、快樂也是心,心只有一個,卻能演化那麼多心。你想想看,到了最後這些心要完全歸一,所以一心就是禅的世界。

  再講詳細一點,心能生萬法,這萬法又歸一是什麼意思?先講「心能生萬法。」你看,當你高興時沒有離開心,當你痛苦時沒離開心,當你憂愁、悶悶不樂時也沒有離開心。當你看到別人好、別人有才華、別人有一片天,當別人比你能幹比你行時,你心裏難過嫉妒,嫉妒也沒離開心。當你不願低聲下氣、生出貢高我慢,我慢也沒離開心。你學佛之後,你的心漸漸有慈悲喜舍了,慈悲喜舍沒離開心。你還沒開悟證果,仍在六道輪回時的那種凡夫心,也沒離開這個心。當你有一天修到福慧圓滿見性成佛時,佛心也沒離開這顆心,叫做「心能生萬法」。

  以上說了那麼多心,其實只有一顆心而已,但是這顆心能演化那麼多心。你想想看,凡夫衆生自古以來輪回生死,他的心一直無法收斂、無法將它統一起來、無法將它歸于一心,因此當你的心能萬法歸一的時候,向你恭喜了,是個禅的世界、解脫的世界,自性與空相應的世界,自由自在的世界了。

  所以,「一心」就是禅的世界,道理在此,但是「萬法歸一」有人解釋錯誤,甚至外行充當內行人說話,是「萬法歸一」不是「萬教歸一」。你若說萬教歸一會被人「笑破屁股補蕃薯」嚴重了。諸位聽好,萬法歸一是對,萬教歸一是百分之百不對。什麼理由?每一種宗教的教義不相同,要如何歸一呢?說萬教歸一的人,我相信這只是他膚淺的見地而已,摸不到它的精髓,說不到核心,或是太牽強、強詞奪理的說詞而已。萬教如何歸一呢?我常說一句話,基督教、天主教是創造論,我們佛教是緣起論、業感論,這是根本的問題,哪裏能統一呢?萬教要如何歸一呢?沒辦法。道教有道教的思想,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思想,儒家有儒家的思想,哪裏可以說萬教歸一呢?這麼說是百分之百不對了。

  所以從今以後,你要調整你的思想觀念,不要人雲亦雲,以訛傳訛,自誤又誤人,自己不了解,那是你個人的事,你不知道又隨著人家這麼說,也是幫凶哦,將真理傳錯了。所以是「萬法歸一」,不是「萬教歸一」,因爲各宗教的教義、教理、曆史都不相同,尤其教理不相同如何來歸一呢?這是勉強的說法。一貫道都會講萬教歸一,儒、釋、道歸一,要如何歸呢?所以如本也常說一句話,不如你拿一支麥克風,我也拿一支麥克風,我們好好坐下來講,低聲下氣互相把真理講清楚。好,是萬法歸一,不是萬教歸一哦!

  一個人如果修到見性的時候,處在禅定的當中。「禅,是萬法歸一的世界」,也就是禅已經達到清淨一心的時候,向他恭喜了,也就是見到「體」的時候,見到他「如來藏性」的時候了。因爲一切凡夫衆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馬、煩惱叢生的日子當中,所以不是禅的世界,不是見性的世界。

  萬法由心所生,這是正確的。但是心又能生萬法啊!在凡夫來講,他心能生萬法,所生出來的萬法都是汙染、不清淨的東西,若是開悟證果的聖者呢?他的心能生萬法,這個萬法都是清淨解脫,禅的世界伸縮自如,要縮要伸、要寬要廣、要深要淺他都能自在,無所染著、無滯無礙這就是禅的世界。凡夫心若動起來,汙染外面的境界無法收拾;而聖人的心一動起來卻有無量的妙用,出出入入、自由自在無所障礙,叫做無滯無礙。如果是凡夫呢?那就不同了,不然你爲何常常在六道輪回、始終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?難怪要做叁界的苦命兒,六道的流浪漢,道理在此。

  所以說凡夫同樣心能生萬法,但這是汙染的、不清淨的,若是開悟見性的人,心所動的萬法是自性的妙用,差別在此。有人問,聖人若達到解脫的時候會動念頭嗎?會,他動出來的念頭是光明、清淨、解脫、禅的世界,是慈悲喜舍、普度衆生的念頭,關懷需要幫忙的人,他動就動這個心,不但自利又利人,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、利益世界的心。凡夫動起來的念頭就不一樣了,都是要占人便宜、自私的、煩惱的、痛苦的甚至以心生心,都是汙染、不清淨的,罕有利益他人的。也有,不是沒有,但是他還未見性之前,哪怕能利益多少蒼生,都是生滅有爲之法。所以無論如何,仍以見性爲第一,道理在此。所以見性之後,你生活在禅的世界,禅,是萬法歸一的世界,也就是清淨一心的世界,是不二心的世界。

  諸位,有一位弟子,我爲他剃度以後,爲他取了一個法號叫做「性一」。這位弟子就講話了:「師父,你爲何替我取名做『性一』?爲何不叫性二、性叁、性五、性六、性七、性八、性九、性十取多一點啊?越多不是越好嗎?一個怎麼算多呢?」我聽了很煩惱。他說:「師父能不能幫我取多一點的性,或是性九、性十。」我說:「哦!你知道『性一』的意思嗎?」他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我說:「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要爲你解釋。『性一』是什麼意思呢?」我爲他解釋:「一個不算少,一萬個不算多。」他說:「如何說呢?您說來聽聽。」還會跟我論道理哦。我說:「很簡單,一個不算少一萬不算多,不然我幹脆替你取一個『性萬』就好了,不要『性一』了,何況由一算到萬麻煩了。」我就解釋:「你看,我們大臺南市有八十多萬將近九十萬人口算不算多?也算不少了,但是多嗎?也不算多,因爲九十萬的人口,有沒有離開臺南市?臺南市只有一個,所以一個『一』代表九十萬,這樣聽懂嗎?一個不算少,臺南市一個不算少,九十萬不算多啊!再來,以我們臺灣來說就好了,臺灣目前有二千叁百五十九萬人左右,二千叁百五十幾萬的人口,有沒有離開臺灣?沒有離開。綜觀十六縣市所有的人口,有二千叁百多萬再怎麼跑都沒有離開這個範圍—一個臺灣島,一個臺灣不算少,二千叁百多萬人口不算多,因爲他們並未離開臺灣,臺灣只有一個而已。就整個地球來說,有五十叁億左右的人口,五十叁億算不算多?不算多。爲什麼不算多?因爲他們並未離開地球啊!地球只有一個,一個地球等于五十叁億的人口。所以一不算少,五十叁億不算多,道理在此。這是由外面的象征、外面的形相,外面的物質來做比方。

  以心來說,你的妄想、痛苦、煩惱、會嫉妒、怨妒別人,甚至慈悲喜舍,有修行的心、隨喜的心,這些心真多對不對?但是也沒有離開你這一顆心,心只有一個,但是能演化那麼多的心,那麼多的心也不算多啊,爲何不算多?因爲沒有離開你這顆心。所以,一不算少,一萬不算多,道理在此。所以,我們修行修到萬法歸一的時候,是禅的世界,是見性的世界,清淨一心的世界,這樣取名『性一』有沒有道理?」喔!畢竟是知識份子啊!知識份子頭腦聰明,一點破就知道了,當下五體投地拜叁拜,我說不用拜啦問訊就好了。以後對他的法號非常喜愛。任何一個字眼任何一個數目,都無法勝過一,他的法號叫做「性一」。所以師長爲弟子取法號,有深深的用意和涵義,不是隨便取一取。不然我爲你取一個「性萬」就好了,何必取一個「性一」呢?從外在的形容和譬喻,一直到無形無相的心地,萬法歸一,見性就要如此。

  我的師父當初爲我取名叫做「如本」,當時我聽到「如本」也覺得不太好,尤其這個「本」我特別沒有好感,爲何沒好感?因爲我還沒出家以前,我的隔壁鄰居,有一個叫做「憨本」的,他在開客運,叁更半夜回來,太太如果嫌他兩句:「你爲何那麼晚回來?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?」喔!這下糟了,用布袋把她蓋起來打得半死,哀叫得非常淒涼,存心要打死她似的,還拿球棒去打,不怕打破頭顱很殘忍。所以有一個外號叫「憨本」︵臺語,意指不知輕重。︶

  當我師父幫我取名爲「如本」時,我一時之間就悶悶不樂了,心情很沈重,連續幾個星期無法快樂起來,我師父就靠近我,也許師父有他心通,我是不知道啦!他靠過來就說:「如本啊!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樂,爲何出家後一星期,連連看你面有難色,看你不快樂啊!是不是後悔出家了?」我說:「師父,後悔出家是沒有啦,不過,你爲我取的法號叫做『如本』,這個『本』字我就很不喜愛,聽到這個『本』字就反感,看到這個『本』字就煩躁起來,中國字一萬五千多字將近二萬字,任何一字都好,只有這個『本』字,我不中意,再換一個法號,好不好?」我師父說:「喔!師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領會,剖開心肝給你吃,你還嫌腥呢!我來解釋給你聽。」我就洗耳恭聽請師父道來。師父說:「如本,這個『本』字是代表如來本性本自具足、不可忘本、不可舍本逐末,人人有一個本性,本性具足。」我一聽非常感動,我被先入爲主的觀念釘住了。現在將它拆開來,聽得我大快人心,就馬上回師父一句話:「師父,中國字一萬五千多個字,每一個字都不好,只有這一個『本』字最好。」這個「本」最好,因爲不可能有第二字、第叁字比這個「本」還要好,不可忘本,如來本性︱佛性本來具足,難道你要舍本逐末嗎?難道你要忘本嗎?忘本的涵義是很廣的。比如說你今天出家修行,也要追溯到過去叁千年前我們的教…
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一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