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天
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我們在修道中要見性必須要持戒,要見性必須要有禅定,要見性必須要有大般若大智慧。如果一位修道人口口聲聲要見性成佛,卻脫離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說能見性成得了佛,這完全是外道。所以一位開悟聖僧研究叁藏十二部教典,開悟證果以後說出了戒、定、慧,就是修道人要進入佛階之必經階段。他說:
「叁學戒定慧,戒學爲第一;
無戒修佛法,定慧何由生?」
我們佛門所稱的叁學就是戒、定、慧;就是持戒、禅定,然後得大智慧,這是所稱的「叁無漏學」。佛法叁藏十二部教典就是闡述叁學,這叁學你要入手、得手,一定要從「戒律」先下功夫。所以有人修道學佛沒有學戒持戒,直接學禅定是很危險。有些講經的法師也好,開悟聖僧也好,有時很強調學禅定、智慧這是對的。站在果地來講沒有前後,但是對一位初發心的人,甚至修到果地的人也好,當初發心的時候,也是由戒律學起,這是要將佛法講到了義圓滿的狀況下,方便的權說。學禅定、學見性甚至學大般若大智慧,他自己何嘗未從戒律學起呢?同樣有。所以才說「叁學戒定慧,戒學爲第一。」道理在此。無戒的話你想要學佛法,想要見性成佛,他告訴你「定慧何由生?」換一句話說,你沒有戒的基礎如何産生禅定,如何産生智慧呢?既然定慧都沒有,哪來的破煩惱證菩提呢?這點很重要哦!我再運用【楞嚴經】佛陀又講話了:
【楞嚴經】雲: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因慧破煩惱,是名叁無漏學。」
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,因爲持戒才産生禅定。譬如:你坐在這裏爲何心安不下來?爲何心靜不下來?爲何你的心在那裏起伏不定?爲何心常常動亂不安呢?爲何在那邊心猿意馬、煩惱叢生呢?你不能不相信一個事實,你沒有持戒。我們無量世以來就是沒有持戒,所以心沒辦法清淨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一般人說「事業」,你在社會上的工作做很多,你是好幾家公司、企業的董事長,你的事業越多,煩惱就越多是不是?不錯啊!同樣的理由,被「業」困住、綁住了,你的心想清淨都沒辦法。
以前有一位在家菩薩坐禅時,面貌顯不出清朗,愁眉苦臉的,頻頻流露出苦惱相,一眼就被看出來了,爲何如此?社會事太多了。有心學佛、坐禅、參悟本性,可是他的心就是不聽話蠢蠢欲動,想著:公司要如何安排;工人要如何安頓;公司的製度要如何建立;如何讓職員對他心服口服;要如何發薪水;福利要如何建立。想了一大堆問題,他外表看起來若無其事,可是坐著時,經常眉頭深鎖,面貌無時無刻都展現出煩惱相,何以如此?被事業束縛,想要清淨一下,業力不能如他所願,畢竟社會上的事情太多了。所想證成菩提要有禅定者,首先要減少煩惱事。同樣的理由,如果一個修道人沒有事業的束縛,一定要事情越少越清心,這是過度時期,等到你有定力、有功夫了,事情再多也不會感覺厭煩。
所以首先把事業放下、減少一點,這樣坐禅參悟會比較輕松、舒服一點,所以持戒就是這個意思。佛陀教弟子不要經營事業,不要做非法或殺盜淫妄,你的心自然而然就會清淨下來,禅定就會生起。如果你昨夜去偷車;你倒了人家的會錢;你昨晚搶劫、強暴人家,想必你晚上睡覺的時候,一定提心吊膽、驚慌失措心有所不安!不安就是沒有禅定。看到外面風吹草動就以爲刑事警察要抓人一樣,所謂草木皆兵呀!爲何如此?因爲你沒有持戒,犯了法做錯了事于是心不安,禅定如何誕生呢?所以佛陀有先見之明,叫你要持戒後,心才有定力,道理在此又符合科學啊!
你有「禅定」以後,心靜下來則光明的本性顯露,要思考任何一件事情是輕而易舉的。爲何你無法産生智慧?因爲你沒有禅定。爲何你沒禅定?因爲你沒持戒!他們叁者有一個次第,有一個立場,他們叁者之間有息息不可分離的關系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你有智慧以後,所有的煩惱自然就有辦法將它降伏、淨化,思考事情會相當敏捷也比較清心,做起任何一件事,你就輕輕松松快快活活了。
所以我們看十方叁世諸佛的前例都是這樣的,都依持戒來成就佛道。換一句話說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陀,能遠離持戒而成佛的,沒有此事。尤其佛陀苦勸他出家的弟子,「出家衆,你若出家以後,首先要五年專精學習戒律,戒律學通了以後,你才可以參禅研究教理,否則你若先學教理,參禅你沒有基礎,你心沒有定力,因此容易犯戒,自己不知不覺。」你的個性棱棱角角磨不平,所以當你有煩惱時,你沒有能力將它驅除,安頓它。所以很多初出家的人,話說得很圓滿、莊嚴,可惜他自己做不到,他沒有持戒甚至殺盜淫妄都來,有這樣的嗎?有。所以我們一定要聽佛陀的話就沒錯,我們初出家的人也好,在家居士也好,你不想學佛就沒話說,若要學佛戒爲第一,先學戒就對了,有戒的基礎以後才有定力,了解佛教的規矩、威儀、禮節以後各人能自律,在團體裏能遵守團體的生活規範,那這個人漸漸就入道了。
我們講話有根據哦!在【律藏】裏釋迦佛陀這麼說:
【律藏】雲:「佛製比丘,初出家,先學五年戒律,戒律精通,
能辦比丘法事,方可參禅學教。」
佛陀製此戒律,有男衆、女衆如果出家以後,是好事絕對正確,哪裏出家不是好事或者不正確呢?他要轉凡入聖、了生脫死、出離叁界、頓斷六道、成就菩提當然是好事。好事是好事,你初出家的當下要先學戒律,戒律要摸清楚,對自己應該持的,應該斷的你要清楚。「開、遮、持、犯」你無所不知已經精通了,戒律精通以後,你就可以辦理比丘、比丘尼的事情,辦佛教的事情,你漸漸的有了戒的基礎,根基穩固了,就像樹根盤踞在土壤裏,根盤很寬很穩很壯,哪怕是風吹雨淋,都無法傷害這棵大樹,因爲根盤已經很穩固了。如果我們攀爬大樹,或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、鳥兒作巢,這樹枝不會折斷,哪怕是七級十級的臺風也吹不倒這棵大樹,爲何如此?因爲根盤已經鞏固、牢固了。
修道也一樣,戒律若牢固則自己能自律,自己約束自己、控製自己,可以伏住自己的煩惱,頓斷自己的煩惱,在團體裏面好相處。你看很多出家人,他出家以後嫌戒律啰唆,嫌戒律綁手綁腳,嫌戒律礙手礙腳,有這種人嗎?有。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,出家沒多久犯戒犯得歪七扭八,反過來又扭八歪七,到後來殺盜淫妄都來了。常常出國旅遊,常常辦遊覽,結果自己不能自律,就世俗化流俗去了,到後來還俗回去,有這種人嗎?非常多。我們有心發願出家,絕對向你恭喜贊歎,但是不可因爲不持戒而害了自己,當初發心是正確的、圓滿了義的,如今的下場竟是無法收拾的殘局。所以才說等你精通戒律以後,能辦比丘的法事,才能參禅學教理,他說的很清楚。
我們舉例:建十層大樓,你有辦法蓋空中樓閣嗎?沒有地基、地下室,你直接就要蓋十樓九樓八樓七樓,顛倒過來建,目前的科技還沒辦法,未來也困難。所以一定要有地基的基礎,打的基礎牢固以後,再一樓二樓漸漸的往上蓋,登高必自卑啊!卑就是低的地方,你要高一定要有低的基礎,然後一層一層的疊上去,一樓一樓的登上去,這樣十層樓是輕而易舉很簡單的事。所以說,沒有空中樓閣,那是虛幻不實的。所以要有基礎,基礎是什麼?學佛的人就是要有持戒的精神。所以佛陀才教你,說得非常清楚。再念一次:
【律藏】雲:「佛製比丘,初出家,先學五年戒律,戒律精通,
能辦比丘法事,方可參禅學教。」
說到此處,如本就有自己的見地,佛經也常說: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若錯誤會比破戒還嚴重。所以有一個名詞叫做「破見和破戒」。破見的見,就是指思想觀念。若思想知見錯誤、破了、歪了、脫軌了、出問題了,叫做「破見」;他的見解錯誤了,叫做「破見」。什麼叫做「破戒」?是說你發好心,出家修行持戒也好;在家居士發心要成佛,因此發心要來受五戒,或在家菩薩戒,或八關齋戒,發好心值得向他恭喜,但是他一不注意,業障一攪動身不由己,遂犯了「破戒」。破見和破戒兩個關系,哪一個比較嚴重呢?當然破見不好,破戒也不好,但若論其程度上的差別,破見比破戒嚴重,爲何如此?破見以後絕對會破戒,因爲他觀念就以爲是這樣,認爲沒錯。縱然墮地獄受完一切業報,翻身當人照常會再犯,因爲他不認爲這樣是錯的,叫做「破見」,破見一定會再犯。
世間人說一句話,想吃肉不肯承認,編一些小說,說一些組合句的話又有押韻,要吃肉喔!他就說:「酒肉穿腸過,佛在心中坐。」有這一句話嗎?有,說吃肉喝酒從我的腸肚經過,自在通過,佛在心中坐,我的佛性不動我能轉境。喔!邪知邪見啊!十方叁世所有的諸佛都沒有這樣主張,也不會這樣說。要吃肉就說一聲,說什麼「酒肉穿腸過,佛在心中坐。」好象很潇灑、很解脫,其實他思想觀念、行爲破戒又破見了,但是世間人很喜歡聽這種話呀!甚至被誤導了。所以說破見的人有包含破戒,破戒的人不一定破見,爲何如此?因爲他知道,我受戒以後,我不能殺、盜、淫、妄做壞事,但是在某一個場合,某一種因緣,某一個狀況之下,他有時會身不由己控製不住,因此犯了戒,但是他知道,他這樣是不對的,他知道要忏悔,縱然受果報以後他會發誓願,他以後不敢再做了。因爲他沒有破見,他只是破戒而已。
所以「破戒」的人有救,他不包含「破見」,如果「破見」的人就無藥可醫了,不但無可救藥,同時他還包含了破戒,這樣諸位清楚嗎?所以破見和破戒兩項都不是好事情,但是比較輕重來說,破見比破戒還嚴重,我這麼說相信我們全國人民百姓學佛的同仁都一目了然,清清楚楚了。
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有一位比丘尼破見又破戒,我說這個典故給大家聽。原來這一位比丘尼學佛很精進,但是佛法就沒什麼聽聞,自己的意見太重,觀念太深,世間人叫做我行我素,她喜歡怎樣就怎樣…
《見性成佛 第十七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