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她認爲怎樣就怎樣,沒有引經據典,經典也不聽聞,她和世俗男子做男女之事,犯了淫戒,有人勸她,也有比丘勸她,她聽不進去就是聽不進去,告訴她:「我們已經出家了,還做那些男女之事,不行喔!」她就說話了:「我和某一位在家人做男女之事,我又沒有偷,也沒有搶,彼此高興的呀!犯此淫欲,又不是偷盜,又不是殺生,彼此得到快樂,彼此之間也是心甘情願的呀!哪裏有什麼罪不罪的呢?」諸位啊!嚴重嗎?破見了,觀念錯誤了,見解錯誤,破見之人當然包含破戒,她犯戒後又累犯,到後來難逃業報。受到業力的感召,犯了破戒、破見,墮入無間地獄,不快活啊!所以我們聽佛陀的話就沒錯,破戒還多少可以原諒,忏悔可以得救。破見之人不但不慚不愧還自以爲是,這種人佛陀想要拉他一把,也沒有能力救他啊!我才說破見之人無可救藥,破見有包含破戒。破戒之人還有救,因爲他沒有破見。
我們學佛過程中之所以會說這種話,原因就是我們臺灣寶島當今佛教徒,很多都犯了這個毛病,尤其現在很多在家居士,發心在家學佛,絕對向他恭喜是好事,可是他並沒有學戒律,視戒律爲綁手綁腳很啰唆。其實這樣不對,戒律、戒條,越持會越釋放越解脫。像被繩子綁住解開了,就好比用刀將你身上的繩子切斷,解困解開你的結,這樣解釋才對,若言綁手綁腳是解釋錯了。所以越持戒之人,他的心地就越清涼,越持戒之人越自在解脫,越持戒之人就越有禅定有智慧。他不持戒沒關系卻又犯了邪見、破見,認爲戒律是束縛,因此不願受五戒、菩薩戒,自己學禅學到最後「禅」得不到,只是口頭上講得很美,話很會講很會說,避開了戒,學到最後殺、盜、淫、妄,肉、葷腥都吃,骨頭也啃,酒姑且喝之,如此也稱爲學禅定,讓有正知正見之人、有知識之人、有深入佛法之人感到很納悶,是遺憾之事。所以要先持戒才有禅定,有禅定之後,智慧自然流露能降伏煩惱、頓斷叁毒,最後成就菩提之人也是這個持戒之人。
接下來修道人要「見性成佛」,當然要持戒,要有禅定,要有智慧,絕對百分之百的正確。一個見性之人,絕對不會造惡業,他能斷惡行善自淨其意,不可能造一切惡業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知道造作一切惡業落入因果,必然會感召沈淪叁界內,看是造什麼業就感召往生哪一法界。所以開悟聖僧說:
「罪業報生叁惡趣,
福業報生人道及欲界天,
不動業報生色界無色界天。」
叁句話就解決了。犯罪業之人也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,甚至在國家社會犯科累累,罪惡貫滿之人,當然造了業因會感召業果,最後果報在叁惡趣,也就是地獄、畜牲、餓鬼不如意的處所,那就累了。或是你做了一些善事,做一些福業,幫忙需要幫忙、安慰、關心的人,救濟需要救濟的人,你做得到的,竭盡你的經濟能力去支援人家,你的福業做那麼多,自然在百歲命終時,感召來世再爲人身,甚至可以感召出生在天上,做天女、天神或天子,叫做「福業報生人道,欲界天的天神、天女。」你在修道過程中,持戒學禅定達到一心不動,雖然無法頓斷貪瞋癡煩惱的叁毒,暫時將煩惱無明伏住,這樣會感召色界天和無色界天,所以說不動業會感召出生在色界和無色界。開悟祖師用此叁句話,就說盡了一個人在世間造業的狀況,會感召到哪一道、哪一界去。再念一遍:
「罪業報生叁惡趣,
福業報生人道及欲界天,
不動業報生色界無色界天。」
諸位,前兩句容易聽懂,後面這一句稍微解釋一下,「不動業」是何意思?「不動業」表示一個人常常持戒坐禅,他的心當然就一念不生,有禅定不會隨意起心動念,不會心猿意馬,暫時得到清淨之心,他尚未將善業和惡業超越還未淨化。換一句話說,他的貪瞋癡叁毒是暫時伏住、抑製住,這樣就不簡單了!他常常坐禅持戒,在百歲命終以後,會感召色界和無色界天,由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進入,往生到四空天,所以不動業會感召色界和無色界,道理在此。你若是常造福業,做善事做功德之人,對社會、國家很有貢獻的人,甚至你勸人學佛修道,本身修道、弘法布教度衆生,有這個福報在百歲命終自然會感召至善道去。如果念佛之人,可以往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。你好好參禅悟道本身可以開悟證果。修行就看你如何調整方向,看你的動向如何,來決定你未來的去處。
做福業自然感召福報,感召人天。我們以梁武帝爲例,梁朝梁武帝他能夠感召做皇帝也有前因,我來講這個前因給諸位聽。原來梁武帝這位皇帝,在過去無量世以前,是一個樵夫,樵夫就是砍柴、賣柴維持生活的叫做樵夫。有一次上山砍柴時,在半山腰看到一間破漏的廟,廟裏有一尊佛陀塑像坐在那裏,佛陀塑像坐在裏面很莊嚴,是很好的事,可是屋頂的瓦破了,雨水滲進來,太陽照進來,把佛像曬得快要損毀。此時樵夫心中生起了一念慈悲心,將他自己戴的鬥笠,拿下來戴在佛像頭上。佛像戴上了這鬥笠那氣質不知該怎麼說才好,覺得很奇怪,佛像戴鬥笠。可是他一片好心好意,很誠心幫他戴鬥笠,同時又發起一個心念,嗯!佛像在這裏戴鬥笠也不是辦法,于是他將賣柴的那些錢,出資請工人來修補這間廟,結果廟讓他整建完成,重修就對了,最後發心功德圓滿。一來,他的好心好意,將自己的鬥笠戴在佛像頭上,給佛像遮風蔽日,第一樁功德讓他做到了。第二樁功德出錢修護這破漏的廟,將屋瓦蓋得好好的,加上平常樂善好施,喜歡布施叁寶做功德。因此,他的第八阿賴耶識,全部是善的種子,念頭一湧現全都是做慈善、功德的,幫忙需要幫忙的人,心裏全都是善的種子、善的業識,因此感召來世做梁武帝呀!道理在此。
所以凡事有它的前因後果,你看梁武帝他的福報很大,過去生中知道要供養叁寶、樂善好施,這是構成他以後做皇帝的前因。所以有時候看許多人欣羨一些人,但欣羨那些人,又何嘗知道前因呢?都只看到果的時候,不知前因。與其欣羨別人的果那麼莊嚴殊勝,那麼如意,不妨你自己先做下清淨的業因,樂善好施幫忙需要幫忙的人,布施幫忙如建佛寺、宣揚布教、講經說法或是鋪路造橋,能力夠可以做這些事情,如此,你自然會感召來世非常如意。所以自己做善事、做功德、做好事,全都是爲自己鋪路,別人得不到啊!世間人說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道理在此。
所以如本也要講話了,做皇帝?我看沒那麼簡單,做一個總統也一樣啊!他平常就結很多很多的善緣,所以這些人自然自由意識,歡喜心選票就投給他,平常多結善緣加上他的理念正確,平常做人非常厚道很會關心人,在他身邊就覺得很有安全感,他提出來的理論、治國之道,讓人覺得有公理,符合人民百姓的需要,所以全國人民産生一股強而有力的主流,護持這位總統。同樣的理由,他之所以能夠做總統是得到人民百姓的肯定和認同,在此狀況之下,人民百姓自然而然擁護,所以要當總統平常要結許多善緣。
學佛也一樣,你想成就佛道要度化無量有情,同樣平常要多結善緣,修一些福業,以後才會感召福報道理在此。其實,我們想要往生到天上做天神、天女或天子這是好事,怎麼能說不好呢?絕對是好事。但是爲何釋迦佛陀說不可生天呢?因爲天人雖然比人更加尊榮,比我們的福報更大也較享樂,但是爲何佛陀教他的弟子不可生天呢?因爲生天不究竟,生天還沒達到了義,生天後,真的壽命是很綿長好幾千歲,好幾萬歲,好幾萬億年,但是你的壽命總是有盡的時候,福報若享盡照常墮落。所以在此不究竟的情形之下,佛陀才說「佛子不生天,生天非佛弟子。」道理在此。比方說,你的福報總是用得完,雖然你很會賺錢但是用久了,也有用盡的時候。同樣的道理,天人的福報享盡,禅定若盡照常墮落。奉勸諸位在修道過程中,不可有生天的觀念,所以在百歲命終時,有天神、天女、帝釋天天王、梵天王要帶你去的話,你千萬不要去喔!因爲去那邊,我已講過不究竟、不圓滿,不是去那邊不好,因爲福享盡,禅定若盡照常墮落,道理在此。所以百歲命終時,比如說有媽祖、土地公、還是五府千歲或是天上的帝釋天王要帶你去,你千萬不要去,與其往生天上的天堂天界,不如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
智者大師說:「六欲天上現五衰,叁禅天上有風災,要君修到非非想,
不如西方歸去來。」
在欲界裏,欲界六天有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等,叫做欲界有六天。六欲天的天神臨命終時,會現五衰相,有預兆就對了。第一、花冠會萎謝,比如媽祖快要死了,花冠會萎謝、雕零。第二、身體會發臭。第叁、不樂本座,天神的寶座就不會有歡喜心要坐,會厭離。接下來所有的天神眷屬一個一個遠離他。再來天神本身有毫光,毫光會消失。當氣力衰盡一剎那間就墮落了,叫做「六欲天上現五衰」現五種衰相,象征這個天神要去「找他阿公吃鹹粿︵即往生之意︶」了。所以佛陀說「佛子不生天,生天非佛弟子。」道理在此。爲什麼?因爲天神的福報會盡、禅定會盡,盡的時候自然墮叁惡道。
在佛陀時代,佛陀說了一個例子。有一位天神在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,在叁界裏最高的一天,也就是在無色界的最高天,他的福報享盡,死後直接墮入驢胎。所以佛的弟子沒有生天的觀念,如果有生天觀念,就符合了佛門中的外道,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。他說「要君修到非非想,不如西方歸去來」與其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這個天界的天神,壽命是很長很長的,現在講就是好幾百萬億年,非常長的壽命,但是那麼長的時間,也照樣有盡的時候,有墮入叁惡道的一天。所以說與其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不如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道理在此。因爲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你須先了辦你的生死,壽命無量啊!【阿彌陀經】說:「往生者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壽命和阿彌陀佛的壽命都是無量壽。」既然壽命無量,我們親近阿彌陀佛,聽他講經說法不用多久,就會證成無上菩提,到時候我們的願力自在,福報無量,智慧是無量無邊。神通呢?六通具足,具足叁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樣樣具足,十方世界任你遨遊來去自在,這樣才會快活呀!你在極樂世界成佛或開悟證果以後,要來這世界度衆生,就像桌上拿柑橘,動一個念頭就到了,因爲你的願力自在。
凡夫受業力的束縛,當他要出生的時候不能不來;要死的時候不能不死,生死擺不平不自在。有願力修到開悟證果之人,他要來則來,說走你留他不得,他生死能自在。所以我們爲佛弟子要謹記,如果今生無法拚到開悟證果,不要灰心,還有一個法門很殊勝,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「阿彌陀佛」的聖號,直往西方極樂世界,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證成無生法忍以後,福慧成就,你自然發大乘心行菩薩道,倒駕慈航來這娑婆世界度化無量有情,因此先往生再說了。
《見性成佛 第十七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