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天
各位聽衆,各位菩薩大家好:
佛法我們時時說、常常講,說盡一切佛法,但是否明白釋迦牟尼佛來人間的宗旨呢?這必須向各位說清楚,他來人間主要目的,就是讓我們這群迷妄于五欲六塵之境的衆生,各各能見性成佛,決定不停留在人天的果報,也不可讓你墮入叁惡道,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成就佛道。做聲聞、緣覺、阿羅漢這不是佛陀的本意,是過程而已。所以要引用一位開悟聖僧說明釋迦牟尼佛來人間的動機:
「諸佛出世大因緣,開示衆生佛知見;
方便施機有二叁,會實悟入不二門。」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佛陀不來人間便罷,若來人間,包括十方所有諸佛來人間的因緣,是要做什麼呢?是要開示如來知見,開示佛陀的解脫法,使所有衆生入佛陀知見,將佛陀知見入到衆生的知見中,讓衆生遠離錯誤的思想,讓衆生有佛陀的知見,然後修行成佛,這是佛陀的本意。因爲衆生,說難聽點,愚癡、無明、煩惱叢生,不明開悟證果成佛的理論。所以,有勞佛陀來人間度化無量有情,叫做開示衆生佛的知見,道理在此。
佛陀度衆生根本上就是要讓衆生成佛,這是佛陀的本意。但是有一些人,無法承受這些大法,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說二乘法、叁乘法,因而有這些法的誕生。大家要了解,二乘法、叁乘法、五乘法、人天法也好,這都是過度時期。就像你要登上十樓,若搭電梯上去要經過一樓二樓叁樓四樓,這些是一定要經過的,你最後的目標不可以停頓在二樓叁樓四樓的地方,過度時期可以,你若停頓在五樓六樓,並未到達目標,尚未到十樓。所以佛陀說二乘叁乘五乘人天乘都是好事,但全都是過度時期,最後不要忘了要「會實悟入不二門」,也就是進入中道不二的佛道,成就佛道是佛陀的本意,來人間度衆生的動機,叫做「會實悟入不二門」。
所以修道不難看出這世間,就連我們臺灣寶島,目前有很多修道人,不論在家或出家,有二乘的觀念,停頓在自度自利的階段,要他出來度衆生,都借口言他還沒開悟證果。甚至有人開悟證果了,鼓勵他出來弘法布教,總是跨不出第一步,這和多生累劫修小乘有密切的關系,被習性控製住、綁住了,動不動只顧自度自利,叫他度衆生卻抱著隨緣的態度,不肯做菩薩「不請之友」。所以二乘和叁乘的道理,是佛陀針對這些人而說,因爲他們的根器就是屬這一類的,小乘根機急著了生脫死,看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,急著了生脫死出離六道。因此,佛陀才對這些人講二乘叁乘的道理,等修到開悟證果了,佛陀才慢慢用善巧方便之法點醒他:「以前教你證阿羅漢是暫時的過度時期,現在你已經了生脫死,沒有生死輪回之苦了,你應該要憐憫衆生,報答佛恩,好好弘法布教度化無量有情。」就是從這裏來的,即爲「會實悟入不二門」。我們將此開悟聖僧的法語再念一遍:
「諸佛出世大因緣,開示衆生佛知見;
方便施機有二叁,會實悟入不二門。」
所以我們修道要記得十方叁世所有的諸佛,他不來人間就無話可說,若來人間一定是講無上大法,也就是見性之法、是一乘法,也就是佛道,都是教你成佛的。所有的二乘聲聞、緣覺阿羅漢這全都是過度時期,因緣成熟時佛會教他回小向大,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,回二叁乘向一乘的佛道。這個問題我們要引經據典,不能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,沒有根據是不行的。我常說一句話,現在是抓纰漏、攪局的時代,衆生會質疑你,所以講經說法要引經據典道理在此。引用【法華經】佛陀這麼說:
【法華經】雲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,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生,說佛智慧故。」
明文說的很清楚,他說十方所有佛的世界中,唯獨有一乘法,一乘法是佛性成佛之法,沒有二乘法也沒有叁乘法,除非小乘根機佛陀才方便說有二乘叁乘。就如剛才所言,那個世界的衆生,各各急著了生脫死,比較沒有度衆生的心情,自度自利的心勝過度他利他的心,所以大慈悲心就較顯露不出來。你要叫他度衆生他也不肯,在此狀況之下,釋迦牟尼佛乃至所有諸佛,才方便說出二乘和叁乘,也就是教你先了生脫死,以後有機會,再來度衆生,成佛開悟證果以後再來度衆生,所以佛陀也是無可奈何的,衆生都是這種根器啊!
所以根器有叁根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中下階段根器的人當然智慧、願力、慈悲種種就比較有限、比較薄弱。你叫他度衆生他哪裏做得到?總是歪理十八條,條條有理,他不度衆生變成是理所當然的。因此你告訴他也沒有用,他聽不進去。佛陀認爲既然你的根器是這樣,那就先修到開悟證果、出離叁界,以後再說了。所以先讓你證成阿羅漢以後,再慢慢點醒你,讓你能體諒佛陀來人間的本意,等你體諒了以後,自然可以回小向大了。他才說二乘叁乘法是佛陀方便的教法。「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生。」用一切微妙的法音引導你,漸漸進入佛陀的智慧中,最後讓你成就佛道。再念一遍:
【法華經】雲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,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生,說佛智慧故。」
說到這裏就讓如本聯想到一個問題,我們教內不可否認,有頓教和漸教的問題,沒有漸教,就沒有頓教,頓教由漸教修練漸漸成熟,才演變有頓教的存在。天下沒有天才,天才之所以天才,此人多生累劫有熏習、學習過,因此這一世稍微學一下就會了,所以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,凡事有其前因後果。不是這個媽媽很會生,那個媽媽比較不會生,孩子的差別就那麼大,不是這樣。若兩個孩子多生累劫有同樣學一項東西,這兩個智慧,IQ、EQ會差不多,不然的話,一個學比較多,一個沒有學,當然是一個印象較深,一個就沒有印象啊。沒有印象的人,他的成績就比較差,有印象的人總是學得比較快,那就産生頓和漸,是這種道理。
從來不曾開過車的人,你叫他開車?簡直要他的老命他會嚇死,因爲車子發動以後,方向盤若掌控不好,隨時會發生車禍或跌落水溝甚至摔落斷崖。一個曾經開過車的人,雖然換新車,只要稍微講一下他就懂了,學過和沒學過,差別在此。所以世間人說天才,不知道他爲何會變成天才,天才由來如何?不知前因後果卻一味的說他是天才,不用學就會沒有這種事。有時會牽涉到過去無量劫,因爲無量世以前與今天有息息不可分離的關系,這因果關系他沒弄清楚,就一口咬定說是天才,這樣不對。天下沒有天才,天才之所以爲天才,是多生累劫以來曾學習過,所以這一世只要稍微看一下、學一下、思考一下就會了,是這樣的意思,諸位了解了嗎?
頓教和漸教也是這個道理,「頓」是一講就豁然開悟,這是頓教之人。「頓」就是不用經過用功修道、用很大的力量、用很深的思考、用很多功夫馬上在短暫之內,克期就可以開悟證果叫做「頓」。「漸」就是漸學,漸漸學習到最後才能夠豁然頓悟。所以沒有「漸」就沒有「頓」,凡事由淺入深、由近而遠,這有道理啊!光儒家好了,不用講佛家那麼高深的道理。他說「行遠必自迩」,走遠路要從「迩」處,迩是指最近的地方,目標在前面你必須跨出第一步,然後第二、第叁步,接二連叁的跨出去,遠的距離才會到。「行遠必自迩」你不可能一步登天,一步要跨過叁十公裏遠的地方,這是不可能的事,所以遠是由近的距離起步,遠方的目標才會到達,這是「行遠必自迩」。「登高必自卑」你想登上十樓,非從第一層樓開始不可,坐電梯也好走樓梯也好,一定要經過第一層樓、第二層樓、第叁層樓,不然高高在上的高處,你是到不了的呀!「登高必自卑」,「卑」就是低處,由這裏慢慢爬起。
修道也是同樣的道理,修道是點滴的工夫;一點一滴累積的功夫,就以念大悲咒爲例,念大悲咒念久了,就是你的了,念久就熟練,念久了不用背自然背起來,但是你念一、二次背得起來嗎?難矣!因爲大悲咒,梵文的音,一句一句既生澀又不好念,豈是一、二次就能背得起來呢?除非你是過來人,諸佛菩薩示現的或多生累劫曾經修過,所以稍微學習就會了,不然一般初發心者,大悲咒要念好幾次才背得起來,所以修道是點滴的功夫。什麼叫「點滴」?比如說,你感冒去打針,打500cc的點滴,一瓶八分滿一滴一滴的滴下來,乍看之下,哦!這要滴到什麼時候才滴得完啊!一瓶那麼大瓶,但是你老人家放心吧!禁不住它一滴一滴的滴,滴久了,這大瓶的500cc就有滴完的時候,「點滴」的工夫。
我們修福修慧也是點滴的工夫,一桶水看起來不滿,不過禁不住一天一滴,一個月叁十滴,一年叁百六十五滴,如是一年二年叁年十年,這桶水難道不會滿嗎?會啊!「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」不錯,水滴滴石能將石穿孔。臺北野柳海水一直侵蝕,石頭本來是四方形,被海水侵蝕到後來變成葫蘆形,一個人頭。所以修行是點滴的功夫,慢慢累積起來的。我們不要灰心、不要煩惱。就像如本當初講經的時候,說得結結巴巴的,說得不順暢,字句咬不清楚,段落不分明,現在就不一樣了,講得一字一句清楚,咬字清晰,說話段落分明,說得本土化、鄉土味,在本土化、鄉土味中法喜充滿,有趣又有佛法的內容。有些人講經有趣 沒有佛法的內容。要說得臺上臺下打成一片,不是一步登天就辦得到的,有誰看到我私底下和背後的努力認真?衆生只看到果沒有看到因。
修道也一樣是點滴的工夫,你的福報慢慢的修、有耐性的修、有毅力的修、有恒心的修,最後成功者也非你莫屬啊!你的慈悲心不夠不要緊,去關懷病苦之人,人之苦如同自己之苦,別人的煩惱如同自己的煩惱,來學習這個法門。需要幫忙的人我們去幫忙,你的慈悲心會生出來,仁心、愛心就生出來,是可以慢慢培養的。最後不用驅使、勉強自己,看到需要幫忙的人,你自然會生起愛心去幫忙人。所以凡事都是學習來的,因此修行是點滴的功夫,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。你不曾聽說:「聚…
《見性成佛 第十四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