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天
諸位聽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自從演講「見性成佛」這個法門以來,受到我們全國朝野上下,人民百姓非常踴躍歡迎,大家聽了覺得很親切,聽了知道見性的重要,因爲十方叁世諸佛,沒有哪一尊佛說他未見性而能成佛的。諸佛既是見性來成佛,凡夫要成佛豈能不經過見性的階段呢?
今天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,聽法師講經說法這是好事,如果這位法師所說出來的佛法,都著重在因果、業力、淨土乃至消災解厄種種當中,如果不能導引讓你見性的話,那也和世間法沒什麼兩樣。我們修道開悟證果,達到果地時,一切淨相也是不可得,何況一切不淨之法?
一位開悟聖僧修到開悟證果以後,他驅除妄想證入涅槃,說了四句開悟法語:
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
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。」
是說當他開悟見性以後,才了解「知」是修道過程中的前方便,如果修道見性以後還有一個知相,知見仍然立知,這又是起了一個無明,起了一個法塵,這也同樣沒有見性。所以淨上不可安淨,知見當中不可安一個知見,如果再安一個知見又變成無明了。所以真正的知見是無見。什麼意思?就是說你知道了就知道,不要再加一個知,這樣又變成無明了,所以叫做知見無見,當下即是涅槃。「知本能知,見本能見,知見立知,即是無明本。法身在果位本清淨,淨中不可安淨,安淨便成不淨,皆成淨相。」這樣諸位清楚了嗎?比方說,有一天你修到開悟見性成佛以後,你就會知道法身本來能知,本來能見。你再安一個知、安一個見,就變成無明之本了。你的法身本來光明清淨自在,你起一個念頭,染汙世塵變成無明。所以法身在果地時,淨中不可再安一個淨,如果你安淨或安不淨,當下有一個「淨相」叫做無明本。是何原因?因爲法身一塵不染,萬法不立啊!
所以佛問阿羅漢:「你已證阿羅漢否?」阿羅漢回答:「我沒有證成阿羅漢,如果證成阿羅漢,佛陀就不會爲我授記,我已經證成無诤第一,證成阿羅漢。」因爲阿羅漢本來無相,無相又安相,安立假名,安立假相,這樣便成非阿羅漢。法身本來是光明自在、無相、無塵,是萬法不立,一塵不染的啊!再安淨安不淨,安知安不知,安見安不見都是兩頭話,還住于法塵,這樣諸位了解嗎?這點非常重要喔!
總之,在修道的過程中,有些是讓你入道的前方便,有一天真正見性以後,這個性有分別的作用,不過在分別當中不會染汙世間任何塵埃,佛性在分別作用當中自在無染汙,讓我聯想到【維摩诘經】裏面這麼說:
【維摩诘經】雲: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」
有一天你已經徹底見性,見性當下你自己的性有他的妙用,得到真空的法身以後,真空的法身能得無盡的妙用。譬如說能講經說法、能慈悲喜舍,他能照顧需要照顧的人,安慰需要安慰的人,體會那些苦難的衆生,他自性能起妙用。甚至看到紅男綠女、高樓大廈、人家開好的轎車,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看到五欲六塵他分明清楚。但是在清淨的自性裏面完全不動,不會被境所轉,能轉一切境界,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。所以叫做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」這是功夫啊!
但是凡夫就不一樣了,看外面一切境界,心就分別,結果糟糕了。不看沒關系,一看就跳到陷阱裏去,就染汙自性,就無法收局,陷進去了,如何叫做「善能分別諸法相」呢?他不能善分別,卻被一切法染汙,所以不能自主因此陷入塵埃之中。所以會修道之人、開悟證果之人,活在這個世間非常自在,活著非常快活。哪怕是處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,他的心不會被這惡劣的環境所左右,自性自在解脫。【維摩诘經】說這些話,一語道破,說出了一個開悟證果人的心境。如果你有一天開悟證果,已經自在解脫了,就是這樣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」這就說出了一位開悟聖者的心境。
我們佛門有一種文法:「知即是不知」,知就是不知。那麼不知就是知啰?世間人不知佛陀說此文法的用意,他將這個文法的用意解釋錯誤,他把它解釋爲:「殺人就是沒殺人,沒殺人就是殺人。」糟了,是非不分這樣不對。佛陀的用意在哪裏呢?「知而不知」是什麼意思?是說他對一件事情清清楚楚而正覺,但是不會對一切塵埃有所染汙的意思,叫做「知而不知」。「不知而知」是說他的自性不動但能起妙用。這麼高深的道理竟然解釋顛倒,把意思解釋成:「我看到就是沒看到,沒看到就是有看到,我殺你就是沒殺,沒殺你就是殺。」這樣真是完蛋了,把這文法用錯,把這文法用到落入因果,他殺了人叫做沒殺人,北京話說「那還得了!天下大亂了!」那麼我搶你的錢就是沒搶錢,那還得了,所以他的作法變成落入因果。我們最起碼要提倡幾句話:「衆善奉行,諸惡莫作」,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」。違背了佛陀根本用意,歪曲他的本來動機,說出了違背因果的事情,錯了!所以我們如果不知道,就要請教明眼人,請教善知識不要自誤誤人。
他說所謂「無見」是建立在「知見」當中,由「知見」的淨化叫做「無見」。我曾說過,我了解這件事的真相,知道以後我並不會執著在這「知見」裏面,叫做「無見」,可見這「無見」是建立在「見」的當中,離開「見」並無「無見」這樣說才對。所以一位修道修到開悟證果之人,他不會被法塵束縛,這才是真正的功夫。譬如當我演講完了以後,晚上到寢室睡覺時,這個法相仍在腦海裏旋轉,腦海裏還有佛法在那邊流轉,這就是被法塵所束縛。我們修道能將法塵淨化掉,要用時用得出來,這才是真正的功夫。如果講經講完以後,這些佛法還在腦海旋轉,停不下來擋不住,這叫做有法塵。同樣的理由,「知見立知,即是無明本。」你知道就好了,不要把這個「知」耿耿于懷,腦海裏淨化不了,這樣就是被「知」這個「知見」將你綁住、困住了,這樣又不對了。所以真正修到有涅槃境界的人,他絕對遠離知、不知,遠離見、不見,進入中道實相的不二法門,才是我們真正的訴求。
我們把這位開悟聖僧的法語,多聽幾次熏習自性,你修道就有一個入門處了:
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
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。」
諸位這樣清楚了嗎?這非常重要。我們在修道過程中,了解一切法清楚以後,是值得恭喜的,但是我們不可將一切法,始終放在心裏耿耿于懷,這樣反而被一切法綁住了。何況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沒有自性的,既然沒有自性,它是空性、無常幻化的,你把它放在心裏不是反而積了一堆病?所以說一切法不可得這是百分之百正確。既然一切法不可得,你又將一切法放在心裏,這分明就是愚癡。我聯想到一位開悟聖僧講了兩句話,他說:
「諸法究竟不可得,無有遺余畢竟空。」
你說世間任何一法它不空嗎?哪一個法是可得的呢?你說這間房子,縱然在你這一世看不到它腐化、塌下、倒下,但是起碼在經過一百年二百年甚至叁百年四百年,這間房子總有塌下的時候,雖然乍看之下這間房子是富麗堂皇的,不過你放心,它是可壞性的,不是獨立性的,它是無常性的,不是永恒不變的,所以諸法畢竟空。
這部車你很喜愛,剛買回來而已,但是你開出去後,何時起變化無常誰都無法預料。以前有一位小姐到監理所考試回來,考取駕照就去買了一輛很美很流線型很可愛的車,開出去經過高速公路,沒考慮才剛考取駕照就上高速公路,爲了超車提早轉向,結果被貨車輾過人車雙亡,發生了這個慘劇。她當初也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,車無常人也會無常!所以世間有一句話:「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。」所以我們修道當中,隨時隨刻要有危機意識,具有危機意識,這個人多少有一點善根,做事很謹慎,會愛惜生命,愛惜他周圍的一切。總之「諸法畢竟不可得」這是一切法本來面目。【大般若經】說:
「何謂諸法自性?諸法自性不可得,是名諸法自性。」
佛陀說什麼是「諸法自性」本來的面目?即是說一切法它本來的面目如何?說白話一點就是這樣,他說:你要知道喔!諸法本來面目當下是不可得啊!爲何不可得?因爲它是構成緣起,因緣所起的一切法,這種法哪裏是常而不變呢?不但不是常,同時它是可壞性的,會起變化的。所以才說諸法不可得,諸法無常是諸法本來面目。「自性」是永恒不變的,但是諸法有可能嗎?不可能。所以諸法的自性就是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就是可壞性的、空性無常的、不是永恒不變的,因爲它是因緣所生的一切法,因緣所生的一切法,沒有一個法不經過「空」的洗禮,一切法沒有不經過「無常」的變化。
世間最堅固的、最硬的就是金剛,經過幾百年幾千年幾億年,還是很不容易腐化、毀壞,但是你放心,金剛鑽石總有一天也會變成畢竟空、變成無自性,爲什麼?因爲它是「因緣和合」,同樣是因緣和合的東西。因緣和合的東西都是脆弱的、可壞性的、不是獨立性的。何況我們人生活在世間,壽命有六、七十歲,七、八十歲,八、九十歲甚至一世紀上下,我們向他恭喜,縱然長壽但也免不了要經過無常的洗禮。所以開悟聖僧才說出了諸法的本來面目「諸法究竟不可得,無有遺余畢竟空。」
所以我常說:佛法就是因緣法。因爲你看世間任何人事物,包含這個地球、包含一切山河大地,哪一樣東西可以遠離「因緣」這兩字呢?實在沒有了,實在找不到任何一樣東西說它不是因緣和合的,每一樣東西都是因緣所和合的啊!譬如說人好了,人是地水火風所和合,地者就是身體,因爲較堅固的東西所以叫做「地」,骨頭、頭發、牙齒,這是「地大」。「水大」就是身體的水份,我們人如果沒有水份,就變成死人、變成枯木了,像流鼻涕、流汗、血液這全都是「水大」。「風大」就是我們人的呼吸,我們人如果一口氣上不來,哇!找他阿公吃鹹粿去了︵臺語,意即往生了。︶,這是由「風大」組成。我們不能沒有溫度叫做「火」。因爲我們不是冷血動物,…
《見性成佛 第十五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