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见性成佛 第十四天

  第十四天

  各位听众,各位菩萨大家好:

  佛法我们时时说、常常讲,说尽一切佛法,但是否明白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的宗旨呢?这必须向各位说清楚,他来人间主要目的,就是让我们这群迷妄于五欲六尘之境的众生,各各能见性成佛,决定不停留在人天的果报,也不可让你堕入三恶道,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成就佛道。做声闻、缘觉、阿罗汉这不是佛陀的本意,是过程而已。所以要引用一位开悟圣僧说明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的动机:

  「诸佛出世大因缘,开示众生佛知见;

  方便施机有二三,会实悟入不二门。」

  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佛陀不来人间便罢,若来人间,包括十方所有诸佛来人间的因缘,是要做什么呢?是要开示如来知见,开示佛陀的解脱法,使所有众生入佛陀知见,将佛陀知见入到众生的知见中,让众生远离错误的思想,让众生有佛陀的知见,然后修行成佛,这是佛陀的本意。因为众生,说难听点,愚痴、无明、烦恼丛生,不明开悟证果成佛的理论。所以,有劳佛陀来人间度化无量有情,叫做开示众生佛的知见,道理在此。

  佛陀度众生根本上就是要让众生成佛,这是佛陀的本意。但是有一些人,无法承受这些大法,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说二乘法、三乘法,因而有这些法的诞生。大家要了解,二乘法、三乘法、五乘法、人天法也好,这都是过度时期。就像你要登上十楼,若搭电梯上去要经过一楼二楼三楼四楼,这些是一定要经过的,你最后的目标不可以停顿在二楼三楼四楼的地方,过度时期可以,你若停顿在五楼六楼,并未到达目标,尚未到十楼。所以佛陀说二乘三乘五乘人天乘都是好事,但全都是过度时期,最后不要忘了要「会实悟入不二门」,也就是进入中道不二的佛道,成就佛道是佛陀的本意,来人间度众生的动机,叫做「会实悟入不二门」。

  所以修道不难看出这世间,就连我们台湾宝岛,目前有很多修道人,不论在家或出家,有二乘的观念,停顿在自度自利的阶段,要他出来度众生,都借口言他还没开悟证果。甚至有人开悟证果了,鼓励他出来弘法布教,总是跨不出第一步,这和多生累劫修小乘有密切的关系,被习性控制住、绑住了,动不动只顾自度自利,叫他度众生却抱着随缘的态度,不肯做菩萨「不请之友」。所以二乘和三乘的道理,是佛陀针对这些人而说,因为他们的根器就是属这一类的,小乘根机急着了生脱死,看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,急着了生脱死出离六道。因此,佛陀才对这些人讲二乘三乘的道理,等修到开悟证果了,佛陀才慢慢用善巧方便之法点醒他:「以前教你证阿罗汉是暂时的过度时期,现在你已经了生脱死,没有生死轮回之苦了,你应该要怜悯众生,报答佛恩,好好弘法布教度化无量有情。」就是从这里来的,即为「会实悟入不二门」。我们将此开悟圣僧的法语再念一遍:

  「诸佛出世大因缘,开示众生佛知见;

  方便施机有二三,会实悟入不二门。」

  所以我们修道要记得十方三世所有的诸佛,他不来人间就无话可说,若来人间一定是讲无上大法,也就是见性之法、是一乘法,也就是佛道,都是教你成佛的。所有的二乘声闻、缘觉阿罗汉这全都是过度时期,因缘成熟时佛会教他回小向大,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,回二三乘向一乘的佛道。这个问题我们要引经据典,不能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,没有根据是不行的。我常说一句话,现在是抓纰漏、搅局的时代,众生会质疑你,所以讲经说法要引经据典道理在此。引用【法华经】佛陀这么说:

  【法华经】云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,说佛智慧故。」

  明文说的很清楚,他说十方所有佛的世界中,唯独有一乘法,一乘法是佛性成佛之法,没有二乘法也没有三乘法,除非小乘根机佛陀才方便说有二乘三乘。就如刚才所言,那个世界的众生,各各急着了生脱死,比较没有度众生的心情,自度自利的心胜过度他利他的心,所以大慈悲心就较显露不出来。你要叫他度众生他也不肯,在此状况之下,释迦牟尼佛乃至所有诸佛,才方便说出二乘和三乘,也就是教你先了生脱死,以后有机会,再来度众生,成佛开悟证果以后再来度众生,所以佛陀也是无可奈何的,众生都是这种根器啊!

  所以根器有三根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中下阶段根器的人当然智慧、愿力、慈悲种种就比较有限、比较薄弱。你叫他度众生他哪里做得到?总是歪理十八条,条条有理,他不度众生变成是理所当然的。因此你告诉他也没有用,他听不进去。佛陀认为既然你的根器是这样,那就先修到开悟证果、出离三界,以后再说了。所以先让你证成阿罗汉以后,再慢慢点醒你,让你能体谅佛陀来人间的本意,等你体谅了以后,自然可以回小向大了。他才说二乘三乘法是佛陀方便的教法。「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」用一切微妙的法音引导你,渐渐进入佛陀的智慧中,最后让你成就佛道。再念一遍:

  【法华经】云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,说佛智慧故。」

  说到这里就让如本联想到一个问题,我们教内不可否认,有顿教和渐教的问题,没有渐教,就没有顿教,顿教由渐教修练渐渐成熟,才演变有顿教的存在。天下没有天才,天才之所以天才,此人多生累劫有熏习、学习过,因此这一世稍微学一下就会了,所以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,凡事有其前因后果。不是这个妈妈很会生,那个妈妈比较不会生,孩子的差别就那么大,不是这样。若两个孩子多生累劫有同样学一项东西,这两个智慧,IQ、EQ会差不多,不然的话,一个学比较多,一个没有学,当然是一个印象较深,一个就没有印象啊。没有印象的人,他的成绩就比较差,有印象的人总是学得比较快,那就产生顿和渐,是这种道理。

  从来不曾开过车的人,你叫他开车?简直要他的老命他会吓死,因为车子发动以后,方向盘若掌控不好,随时会发生车祸或跌落水沟甚至摔落断崖。一个曾经开过车的人,虽然换新车,只要稍微讲一下他就懂了,学过和没学过,差别在此。所以世间人说天才,不知道他为何会变成天才,天才由来如何?不知前因后果却一味的说他是天才,不用学就会没有这种事。有时会牵涉到过去无量劫,因为无量世以前与今天有息息不可分离的关系,这因果关系他没弄清楚,就一口咬定说是天才,这样不对。天下没有天才,天才之所以为天才,是多生累劫以来曾学习过,所以这一世只要稍微看一下、学一下、思考一下就会了,是这样的意思,诸位了解了吗?

  顿教和渐教也是这个道理,「顿」是一讲就豁然开悟,这是顿教之人。「顿」就是不用经过用功修道、用很大的力量、用很深的思考、用很多功夫马上在短暂之内,克期就可以开悟证果叫做「顿」。「渐」就是渐学,渐渐学习到最后才能够豁然顿悟。所以没有「渐」就没有「顿」,凡事由浅入深、由近而远,这有道理啊!光儒家好了,不用讲佛家那么高深的道理。他说「行远必自迩」,走远路要从「迩」处,迩是指最近的地方,目标在前面你必须跨出第一步,然后第二、第三步,接二连三的跨出去,远的距离才会到。「行远必自迩」你不可能一步登天,一步要跨过三十公里远的地方,这是不可能的事,所以远是由近的距离起步,远方的目标才会到达,这是「行远必自迩」。「登高必自卑」你想登上十楼,非从第一层楼开始不可,坐电梯也好走楼梯也好,一定要经过第一层楼、第二层楼、第三层楼,不然高高在上的高处,你是到不了的呀!「登高必自卑」,「卑」就是低处,由这里慢慢爬起。

  修道也是同样的道理,修道是点滴的工夫;一点一滴累积的功夫,就以念大悲咒为例,念大悲咒念久了,就是你的了,念久就熟练,念久了不用背自然背起来,但是你念一、二次背得起来吗?难矣!因为大悲咒,梵文的音,一句一句既生涩又不好念,岂是一、二次就能背得起来呢?除非你是过来人,诸佛菩萨示现的或多生累劫曾经修过,所以稍微学习就会了,不然一般初发心者,大悲咒要念好几次才背得起来,所以修道是点滴的功夫。什么叫「点滴」?比如说,你感冒去打针,打500cc的点滴,一瓶八分满一滴一滴的滴下来,乍看之下,哦!这要滴到什么时候才滴得完啊!一瓶那么大瓶,但是你老人家放心吧!禁不住它一滴一滴的滴,滴久了,这大瓶的500cc就有滴完的时候,「点滴」的工夫。

  我们修福修慧也是点滴的工夫,一桶水看起来不满,不过禁不住一天一滴,一个月三十滴,一年三百六十五滴,如是一年二年三年十年,这桶水难道不会满吗?会啊!「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」不错,水滴滴石能将石穿孔。台北野柳海水一直侵蚀,石头本来是四方形,被海水侵蚀到后来变成葫芦形,一个人头。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,慢慢累积起来的。我们不要灰心、不要烦恼。就像如本当初讲经的时候,说得结结巴巴的,说得不顺畅,字句咬不清楚,段落不分明,现在就不一样了,讲得一字一句清楚,咬字清晰,说话段落分明,说得本土化、乡土味,在本土化、乡土味中法喜充满,有趣又有佛法的内容。有些人讲经有趣 没有佛法的内容。要说得台上台下打成一片,不是一步登天就办得到的,有谁看到我私底下和背后的努力认真?众生只看到果没有看到因。

  修道也一样是点滴的工夫,你的福报慢慢的修、有耐性的修、有毅力的修、有恒心的修,最后成功者也非你莫属啊!你的慈悲心不够不要紧,去关怀病苦之人,人之苦如同自己之苦,别人的烦恼如同自己的烦恼,来学习这个法门。需要帮忙的人我们去帮忙,你的慈悲心会生出来,仁心、爱心就生出来,是可以慢慢培养的。最后不用驱使、勉强自己,看到需要帮忙的人,你自然会生起爱心去帮忙人。所以凡事都是学习来的,因此修行是点滴的功夫,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。你不曾听说:「聚…

《见性成佛 第十四天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