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天
各位觀衆、各位菩薩大家好:
我們修道就是要「見性成佛」,凡夫之所以凡夫是因爲未見性,隨妄想意識而起情緒變化,取舍得失當中染汙自性,不能轉境反爲境轉,因此做了名副其實的凡夫衆生。十方叁世所有諸佛乃至四聖,是因爲見性以後,徹底頓斷叁界脫離六道,差在這個竅門而已。竅門在哪裏?要「見性」。
所以【涅槃經】裏佛陀才如此說:「未見性之人名爲凡夫,見性之人是名爲聖人。」所以聖人和凡夫的差別,就在有見性、沒見性的區別而已。正因爲這麼重要,學佛之人哪會不想見性呢?即使你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乃至清淨大海所有的衆菩薩,仍然要教你如何見性,見性以後再修福慧,見性以後莊嚴自性,最後成就佛道!所以在娑婆世界沒有見性沒關系,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老人家很慈悲,會教你如何見性。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離開見性可以成佛的。也就是要經過見性這個大前題,莊嚴的法門來成就佛道。
唐朝彌勒菩薩示現一位布袋和尚,耳朵大大的,額頭很飽滿,肚子大大的,背了一個布袋,將化緣所得一一布施,幫忙需要幫忙的人,做神聖的工作,唐朝布袋和尚開悟證果以後,說出他如何開悟、如何見性的方法和理論。來,諸位來看布袋和尚說什麼話:
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
六根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
好莊嚴的四句偈。第一句告訴你,我們修道要無盡的修福和修慧,廣結善緣,就如同農夫辛辛苦苦在炎熱的太陽下插青秧一樣,你現在不插青秧,秋天怎麼可能豐收呢?要豐收唯一的不二法門,就是在春天插秧苗。「手把青秧插滿田」青秧就是秧苗,將它插種下去,種完後灌溉、施肥、除草,種種動作要做出來,有因就有果啊!秋天一到,這些稻子每株都長得很茂盛,一年下來五榖大豐收,他所以能大豐收,有插秧苗就是因,照顧就是緣,大豐收就是果。
「手把青秧插滿田」代表我們修道人,平常要多聽經聞法,如同插青秧,種下善因才能得到善果,多聽聞佛法研究教典,多念佛多參禅多悟道。平常就要多布施喜舍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學盡叁藏十二部教典,這些都是構成以後開悟證果的因,就好象「手把青秧插滿田」是同樣的意思。
「低頭便見水中天」我們要看見本來面目,必須謙虛一點,凡事要低聲下氣,做人要留叁分情,不要十分之十全豁出去,會傷到別人也害了自己。所以稻穗越飽滿就越低垂,如果稻穗裏沒有稻漿,空空的,那麼稻的植株就會站得直又挺,越是直挺的稻穗越有問題。不夠重,稻穗裏空空的沒有稻漿,稻穗越飽滿就越重,會低垂下來。做人也一樣,有道行的人、有德行的人、有學識的人、有修持的人,他爲人就很謙虛,很多事情都不愛出鋒頭,這種人就是大智若愚,他的若愚,看起來好象愚癡愚癡傻傻的。我們世間人都笑他傻八次(笨),其實他什麼都知道,他只是不愛表現而已,該他表現時他自會表現,不該表現時他靜悄悄,不會多話也不會少話,他不愛出鋒頭,但該他表現時他自會表現,這就是中道。中道剛剛好,日本人就說:「伊拜、伊拜呀!」( 、 )剛剛好的意思。
同樣的道理,如果是盛氣淩人的人,他的德行就不好,做人的身段就不好,無論到哪裏就跟人鬥到哪裏,棱棱角角的這種人很不好相處,他認識的人很多,但是沒人要和他真正做朋友,都是表面應付而已。所以做人要客氣一點、謙虛一點,這種人比較實在,盛氣淩人處處要出鋒頭的人,愛表現的人,這種人往往德行比較差,所謂「低頭便見水中天」代表你若客氣一點,低聲下氣一點,不要硬沖,硬要出鋒頭,那會出問題,禍在眼前,你無法看到本來面目。
我們的貪瞋癡不要那麼熾盛,貪瞋癡如果熾盛,法身就無法顯露,貪瞋癡若淨化,你的法身就顯露出來了。所以修道也一樣「低頭便見水中天」,意味著修道人對五欲六塵之境不要與它相應,相應的話會傷害了法身慧命。客氣一點、謙虛一點、收斂一點,如此才能讓你的心淨化、塵埃落地,否則多生累劫的業障,這些塵埃攪和得讓你起心動念無法收拾。
他又說「六根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」好莊嚴的兩句話呀!什麼叫做「道」?就是六根要清淨,六根若不清淨,縱然說得天女散花、天花亂墜,你仍然未與六根清淨相應,不名爲「道」。在叁藏十二部教典裏講了那麼多「道」,你若無法見性,清淨你的自性則不名爲「道」。任憑你多會說道,說世間法,世間法說得很多。物理、化學、天文、科學、數學,說了多少,你的六根若沒有清淨,同樣是凡夫衆生,不名爲「道」。「道」者「道在心」,所以六根清淨才稱爲道,你看開悟祖師講經說法,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不會啰嗦。
什麼是「道」?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當下就是「道」。那麼道要向何處求呢?道要去哪裏看?說物理化學的道理,對!那也是道,但是說到最後了解真相,你沒有見性,心沒有清淨,你也是凡夫衆生一個。道在心裏,六根清淨就是道,簡單講就是如此。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向前沖代表你積極去造業,積極造業向前沖全都是災禍,我們之所以無法出離叁界、頓斷六道,就是我們自古多生累劫以來都是向前沖啊!向前硬闖,逞匹夫之勇,無止境的向前沖,你沒有智慧看清楚就向前沖會上當,會跳到陷阱裏去,會跌到讓你不堪設想的沼澤裏,沒有眼睛還向前沖,那還得了!發生車禍了,跌入斷崖下,跌落水溝裏,撞到牆壁。所以要向前沖,可以,但要有智慧,有智慧後,該不該、對不對、是非善惡都有個拿捏。所以向前沖是好事,但是要有摩诃大般若智慧,有佛法的觀念,這樣做事情才不會落入因果。所以叁不五時︵偶而︶,我們不要硬沖,停下來也沒關系,甚至不要去做也不要緊。貪瞋癡做下去會墮落,批評別人的人我是非就是墮落。向前沖啊!積極啊!這種積極是不好的,所以說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,這個「退步」意指不積極做壞事,做壞事要消極,這樣懂嗎?做壞事要消極,不要那麼認真,你沒做壞事,就是退步,不過這種退步是向前,保障你的法身,你沒有向前作惡,就是保障你自己,讓你法身慧命複活,給你見性成佛的條件,在佛教叫做回光返照。
所以你看以前農夫是親自下田插秧苗,現在都改成機械化了,過去在四0、五0年甚至六0年代還有,如在較不文明、不進步,經濟較差的非洲或別的國家,都還存有插秧的方式,仍停頓在臺灣四0、五0年代的情況。諸位,插秧要一面走一面退,用倒退法來插秧,退一步插叁排、四排,再退一步插叁排、四排,一面退一面插,插滿了青秧,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成就啊!把青秧插滿了田。相反的,你插秧向前走,會出狀況,你插下青秧向前走,秧苗會被你踩得東倒西歪,全部踩死掉。所以插秧兩只腳一定要向後退著走,然後邊插秧邊退,越退步就是越向前。如此退步對不對呢?對的,代表我們在這世間,許多事情不能做要退步,殺盜淫妄要退步,造口業要退步,倒人家的會錢要退步,做壞事爲非作歹要退步,犯科累累的事我們要退步,這些退步就是進步,保障自己、成就自己、升華自己,最後成就佛道,也是你自己。那麼這種退步有意義嗎?有意義,就像插秧,修道也是一樣。所以唐朝這位布袋和尚,他開悟證果以後有感而發,說出了這四句莊嚴解脫的法語。諸位聽清楚了嗎?太莊嚴了,因此如本獨樂樂不如衆樂樂,再念一遍,記下來,那麼這四句永遠是你的:
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
六根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
可見貪瞋癡若退下來,法身就顯露,貪瞋癡如果一直逼近逼前,你的法身就隱沒了,被遮住了。所以向前未必是好,退後也未必是壞啊!你說向前是好,那我說一個典故給你聽。在過去二十幾年前,將近叁十年了,有一位電影明星,如果老一輩的四0年代五0年代的人就知道,有一位影星叫做谷名倫,長得像白馬王子,很英俊。在一次電影頒獎典禮榜上無名,不論他愛名也好,愛利也好,我們不明白他的心態,但是他一直向前走,貪名想得第一名,結果榜上無名想不開,卻有勇氣向前沖,從十一樓跳下去,全身骨折當場死亡。像這樣向前沖對不對?百分之百不對,現在很多孩子讀書,榜上無名聯考未上,甚至資優班的孩子爲了對爸爸媽媽交代,榜上無名愛面子虛榮心作祟,自己無法排解,被虛榮心考倒,因而吃藥自殺、割手腕自殺、跳樓自殺或是自己想不開而輕生,這一點一滴都是向前沖的結果。今天如果他能知道「低頭便見水中天,退步原來是向前」的道理,也就不會有此不智之舉。所以布袋和尚說的話是相當有道理啊!
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
六根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
目前很多學子想不開,社會上也有很多男男女女想不開,情感理不清因而跳樓自殺的案例,無量無邊無法估計。你找不到經典說十方叁世諸佛去跳樓的,爲什麼他不會跳樓?因爲他不會貪心沒有貪欲,他不會被境轉,知道這不該做他不會去做,不會一味的向前沖。可見修道要多聽一些開悟祖師的法語,見性成佛的道理,你慢慢會轉凡入聖。在修道過程中,實在沒什麼秘訣,只要你叁業清淨,身口意若清淨,當下如同佛出世,叁業若不清淨,如同佛滅度。所以佛的滅度或不滅度,關系在他的叁業有無清淨,這樣諸位明白嗎?所以唐朝布袋和尚才說出了這麼莊嚴的法語,讓我們修道有一個方針,讓我們開悟證果有一個方法和理論,否則你持戒,聽教理,又悟道,也布施喜舍作功德,幫忙需要幫忙的人,做盡了那麼多的功德好事情,結果修行沒有個門路。
若問他要修行嗎?「我不敢想啦!不知從哪裏修起呀!我也不會修。」說這些話都沒有用,你要真正有一個入門處,鑰匙要找到鎖孔,還要合鎖,若不合鎖永遠打不開。開悟證果也一樣,理論要正確、方法…
《見性成佛 第九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