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九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明了,這樣才能打開你的心房,見到你本來的面目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旁邊有一位開悟聖僧講話了:「阿本啊!留一點時間讓我講吧!我很想將我見性的道理,布施給末法所有衆生聽聽我心裏的話,見性的話。」來,我們看這位開悟聖僧怎麼說,他說:

  「一念不覺遠家鄉,狂心歇處見娘面,

  菩提涅槃非外得,溪聲山色悉皆然。」

  好一句「溪聲山色悉皆然」。「一念不覺遠家鄉」意指你一念心迷,迷,當下就遠離自性,去聖遙遠。「一念不覺遠家鄉」「家鄉」代表你清淨的佛性,迷的人離佛性越遠,迷的人離涅槃越遠,迷的人離清淨光明如來藏八萬四千裏。所以「迷和悟」是一念之間而已,一念若大覺,覺,當下就是佛菩薩。所以修道我常說就一個竅門,指的就是這個,會修的人不費吹灰之力輕輕松松,像在桌上拿橘子,一念心而已。

  「一念不覺遠家鄉」意指你沒有明心見性,迷了你的菩提自性,如同離開家鄉八萬四千裏那麼遠。「狂心歇處見娘面」「狂心」就是你的心猿意馬、抓狂的心、怨妒心、貪瞋癡的心、吃醋的心,都是你的心不清淨,起心動念像七級臺風,把海水掀起、海水澎湃洶湧漲起十幾層樓高。我們的心像狂海一樣,狂心若停,歇就是停,妄想不生,一念不生即如如佛,狂心若停下來時,當下見你的自性。你我大家之所以無法見娘面,也就是見我們的自性,原因在「狂心不停」。所以經典中【楞嚴經】這麼說「狂心若歇,歇即是菩提。」就這樣而已,但是叫你停,你的心可以停得下來嗎?沒有那麼簡單喔!其實就這麼簡單呀!做無事道人。不要吃飽沒事想東想西,想過去想未來,這一世想不夠還想到下一世去。「狂心不停」停不下來,這要如何見性呢?因爲一念心若不生,當下就如如佛。你之所以無法如如佛,就是因爲你心停不下來,不但無法一念不生,反而一生再生,煩惱叢生亂成一團。所以狂心無法停,始終無法見到你的娘面,娘面就是你本來面目,你的佛性就是了。他說:「我今天證到涅槃,證菩提,不是向外求來的,不是向外去討來的,也不是外得的,菩提不離自性,涅槃不離自性。」所以聖僧知道「修道」要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,不二門,你要「回光返照」照見你的自家本來面目。因爲涅槃菩提不是外得的,外來的,你只要有心,只要有佛性,只要有一個靈性,只要有一個覺知,這樣你就能成佛,但是會不會成佛,就問你是不是能狂心歇止,問你是不是能回光返照?問你是否了解「道」?「道」就是心。這才重要。開悟聖僧才說:「菩提涅槃非外得」不是向外追求而得到的。你的狂心停下來,菩提自性當下顯露,如此便是「狂心歇處見娘面,菩提涅槃非外得。」

  最後,講話不離自性,吃飯不離自性,走路不離自性,與人應對也不離自性,乃至稱心如意、得意時、染汙、成佛、成魔、上升、墮落也不離自性,若能如此,最後成就佛道也是非你莫屬。爲什麼?因爲「心」主宰一切,萬法不離自性,自性能生萬法,如此就見到不二門入中道。所以修道不可離開心,離開「心」修不到「道」,因爲道就是心,心就是道。

  「溪聲山色悉皆然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你每天在嶺上找嶺,不對!當下就在嶺上啊!魚兒在水裏,不知道水就是它的家,不知身在水中。我們每天呼吸,有時候你不注意,沒有察覺自己在呼吸。虛空每天在相應,卻找不到虛空,同樣的道理啊!「溪聲山色悉皆然」就是說你已經見到本來面目時,當下便是,離開這「念」並不會講話,離開這「念」無法見物,離開這一「念」你施爲動作無法起作用,搬柴運水也已經停下來了,都是「心」在那邊作用而已,離開「心」並無生活,「心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心」,這樣已經徹底相應,見性的時候了,你所有的動作都是性的妙用而已。

  「溪聲山色悉皆然」原來你見性以後,你的生活就是悠哉遊哉沒事情。見性以後你的生活是「覺」的生活,「正覺」的生活,見性以後,你和諸佛菩薩沒什麼兩樣。你見性以後,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都保持安泰,吉祥光明解脫。所以「溪聲山色悉皆然」就是見性以後的生活,處處和光明的本性相應的意思。

  如本曾說過,如本法師的偶像就是六祖惠能大師。大家知道六祖說過一句話嗎?他說:

  「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」

  你看千年暗室,一千年裏都是黑天暗地,無法見光明,只一盞燈打開,千年的暗室頓時亮起來,名爲「一燈能除千年暗」。接下一句「一智能滅萬年愚」一萬年以來,多生累劫以來,全都生活在愚癡、沒有智慧、造業當中,現在聽經聞法以後,一念之間,一智就可以滅除你多生累劫萬年的愚癡,真的嗎?用世間人的一句話說「與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」對不對?你看了幾萬卷的書,不開竅就是不開竅,和朋友、師長相聚,說一些話,點化以後,你讀的那些書當下就通達了。所以有人爲你點化,有人對你開示,有人爲你解迷,要有感恩的心啊!所以「一智能滅萬年愚」代表你聽到見性法門的道理以後,當下滅除多生累劫的愚癡。

  見性的生活是正覺的生活,所以迷悟一念間,光明或黑暗,也是一燈能解決的。六祖才說「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」實在是相當解脫的名言。六祖老人家他又說:「一念愚般若絕,一念智般若生。」所以一念間的愚與智,關系了你般若生、不生的問題。所以,我願意多生累劫能夠親近諸佛,希望永遠都和菩薩在一起,和開悟證果的聖僧在一起,和善知識在一起,嗯!我曾發過這個願。不願意和那些邪見的人在一起,因爲和他們在一起,如果我們已有開悟證果那沒關系,如果沒有開悟證果,你和那些邪知邪見的人在一起久了,物以類聚、耳濡目染,說不會被影響,十個找不到兩個,到時要轉化他的思想、扭轉他的觀念及行爲,有那麼簡單嗎?如果那麼好轉,那麼好改的話,佛陀早就將衆生度盡了,爲何衆生還度不盡?因爲衆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。如果佛能度無量衆生的話,爲何自古以來有無量無邊的佛,一尊佛度一個衆生早就度盡了,爲何衆生如今尚未度盡?因爲衆生的自性要自度,這樣了解嗎?

  有人說佛陀神通廣大,用他的神通度就度完了。你誤會佛陀的意思了,佛法不是這麼說的,佛法說「衆生自性自度」,你自己有一個如來藏性,有一個大圓鏡智,有一個本來面目,有一個清淨的佛性,但你不修行,佛陀也拿你沒辄。心在你的心裏,佛陀無法幹涉,你愚癡造業,佛陀拿你沒辦法。但是佛陀說了一句話,只要你肯、有緣,你願意聽就可以得救,你要修行就有辦法得救,就是這個道理。因爲衆生自性自度,你不修行,佛陀無法代替你修行。就如同你不吃飯,肚子就不會飽,佛陀是無法代替你吃飯的。

  同樣的道理,修道,衆生自性自度,佛陀無法代替你修道,代替你完成你的道業,修行是本份事,所以佛門說一句很莊嚴的話「公修公得、婆修婆得」你沒修就沒得,阿婆修行阿公不會悟,阿公吃飯阿婆不會飽,要飽各人要吃,道要成就,要自己修。所以同樣的道理,在修道的過程當中,我從來不曾期望佛陀代替我修行,因爲我了解,佛道要自己修,自己的行爲若不改變,思想不扶正的話,佛陀也拿我沒辦法。所以要改變我的行爲,改變我的思想和諸佛菩薩的智慧思想打成一片,這是我的當今之務,因爲我清楚道理啊!

  在我們修道過程中,如本無論如何要再強調一句話:一念心若迷,心就是凡夫;一念心若迷,心就是畜牲;一念心若迷,心就是地獄;一念心若迷,心就是餓鬼;一念心若迷,當下就是天道;一念心若迷,當下就是阿修羅;一念心若迷,就愚癡造業、墮落,這些是負面的、不好的。反之,一念心若悟就上升;一念心若悟,心當下就是菩提;一念心若悟,心就是涅槃;一念心若悟,就光明解脫自在;一念心若悟,當下就是聲聞;一念心若悟,當下就是緣覺;一念心若悟,當下就是菩薩;一念心若悟當下就是佛,這是正面的說法。所以我們的心能正面也能負面,至于正面還是負面,事在人爲,佛陀無法幹涉你。要上升還是墮落,關鍵操縱在你的手裏,爲何你做得到,卻不去做呢?可以開悟證果這麼莊嚴的權益,爲何要喪失在自己手中呢?是不是很可惜?不但可惜,臺灣人說的「暴殄天物」。

  「菩提涅槃沒有離開心,離開心並無菩提和涅槃。」諸位,我們修道要念念不忘此心,都是心在做主,可以做主,自己卻不要作主,這豈不是很愚癡嗎?所以有一個人問一位禅師:「大師,你是明眼人,請問所謂菩提在哪裏?你字字句句都說有菩提,但是爲何我不見菩提呢?何謂菩提呀?」大師是明眼人一針見血告訴他:「菩提不離你的自性,離開你的自性,菩提不可得啊!」諸位,這樣悟到了嗎?這也難怪六祖老人家說一句話: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。」道,在你的心裏,離開你的心,道是不可得的。所以離心無道,道即是心,心道是不二的,如果修行的人,沒有這個認知的話,此人離道,離菩提八萬四千裏遠。沒錯,道在哪裏?在你的心,既然道、菩提涅槃就是你的心,怎能離開你的心,向外追求菩提,向外去找涅槃呢?分明是顛倒呀!所以千經萬論,諸佛菩薩再叁呼籲、再叁叮咛,叮咛什麼?叮咛你要回光返照,要照見你的本性,如此才是與道相應。

  有人修道都是心外求法求佛,心外求佛不對,心外求法更加離譜。因爲心就是法,心就是道,有人向佛陀求感應來摸他的額頭,這人頭腦壞掉。求佛陀爲他加持,這人頭腦有問題。希望能看到蓮花,看到佛陀放光,這些都與法不相應。所以真正入道的修行人,他是過來人,他知道「道不離心」,離開心並無道。所以自從我悟入心地法門,見性以後,我從來不曾心向外去追求一切萬法,因爲萬法不離自性,心能生萬法,大家了解嗎?所以修道要記得回光返照,照見你的本性,這是當今之務。禅宗再怎麼說,都沒有離開一個大原則,你的心就是性,性就是佛,見性就是見到你的自性佛,重點在此。

  有一位宰相,問菩提達摩祖師:「你說見性,性在哪裏?爲何我見不到性呢?請大師指點迷津。」達摩祖師有善巧的方法,知道這位宰相學佛多年,道理也懂很多、聽很多,研究很深,多言無益,不用講那麼多話,用動作度他開悟。他說:「宰相,麻煩你將我的鞋子拿來給我。」宰相很歡喜地跑去要將僧鞋拿來給達摩祖師,當他彎下腰要拿的時候,達摩祖師開口了:「宰相,鞋子且慢拿,麻煩你到花園,園裏已經兩天沒澆水了,麻煩你幫我澆水好不好?」宰相拿了水桶和勺子正要接水的剎那,他叫他停下來:「宰相,不要緊,下午黃昏時會下雨不用澆水了,麻煩你,這大殿地上很髒,麻煩你幫我擦地板。」宰相心裏很納悶,心想:「奇怪!叫我做兩叁樣工作,我都還沒做,當下又叫我停下來,用意在哪裏呀?」心裏突然起了煩惱,心想:「不對!大師一定有他的用意,有他的動機,有他的用心呀!」他轉煩惱爲菩提,他想:「我問如何見性?性在哪裏?」他突然想到,哦!當他彎下腰要拿水桶拖地的剎那,他悟到了,一語不發,向達摩祖師頂禮叁拜,感恩的眼淚直流,真的見性了。他知道沒有性的話,什麼人可以去拿他的鞋子?沒有性的存在,什麼人能夠拿水桶接水擦地板?我每天生活在性的當中卻不見性,怪我無法見性,慚愧呀!現在,宰相才見性了,性在那邊拿水桶,性在那邊接水,性在那邊擦地,性跑去要拿他的鞋子,沒有性,身體如同屍體呀!沒有性的話,哪裏可以吃飯、說話、睡覺、運籌呢?達摩祖師很有善巧的智慧,不必多說話,用動作去點化使他悟性。

  所以佛經說懂得修行的人在日常生活裏,行住坐臥都有辦法悟他的性,在搬柴、運水之中見性,在吃飯、對答當中見性。因此見性之人,他本身的生活是正覺的生活,是沒有染汙的生活,是光明的生活,是自在的生活,遠離得失取舍的生活,自性光明出離叁界的生活,已經證成菩提的生活。

  

《見性成佛 第九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