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十天

  第十天

  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
  現在我們要演講「見性成佛」這個莊嚴的課題,這個課題對于我們能不能成佛有相當的關系,佛弟子聽很多、也研究很多法,卻仍無法掌握入門處,「見性法門」就是一針見血讓你入門。所以開悟祖師的法語或是經典的扼要,往往叁言兩語就讓你見性,這就是了義的經典,圓滿的經典。

  目前臺灣雖然佛教興盛,樣樣是佛法,又每每都不是佛法,相似的、類似的佛法相當多,若未經明眼人鑒定過,你所看的往往是不了義、不圓滿、以偏概全的,是局部性的。以偏概全怎能代表佛法的全部呢?此即不了義或權巧方便的道理,所以我們要聽,就要聽圓滿了義的道理。各宗各派對此見性法門,沒有一個人對此有所打折、有所動搖。換句話說,任何一宗一派,如果遠離了見性,這宗這派有可能就不了義了,這也是爲什麼,千經萬論,諸佛菩薩來人間度衆生,最後看因緣成熟,都教你如何見性成佛。一位祖師他說:

  「法性湛然本空寂,無明俄興聖凡別,

  因戒生定啓智慧,斷除煩惱成正覺。」

  「法性湛然本空寂」沒錯,法身無相,法身本來空寂,每一位學佛的人不可否認這個事實。法身如虛空,但是虛空不是我們的佛性,是如同而已,由這如同當中去意會我們的佛性。

  就虛空而言,你用紅漆潑它,虛空不會被染紅,用青色的潑它,虛空也不會被染青,不住一切顔色。我們的佛性也一樣,佛性你無法把它抹黑,無法把它抹紅、抹青,都抹不住。如同虛空,這個譬喻很美啊!用刀割虛空,虛空不會缺一角,用手榴彈、原子彈炸虛空,虛空不會粉碎,我們的佛性用炸彈去炸,用槍炮去射,佛性不動一毫、不傷一毛,不傷大雅,佛性如虛空。你對虛空斥責、漫罵,虛空不會生瞋恨心,虛空不會回應你,虛空不傷大雅。

  心也一樣,一個解脫的人其心境,就如同你向聖人斥罵,罵髒話、毀謗、吃醋,佛性如虛空不傷大雅,不會有一絲絲的虧損。心如虛空之空寂,是一種形容,在形容當中去意會你的佛性,因爲佛性有知覺,虛空沒有知覺,雖然沒有知覺,但在形容當中去意會你佛性的存在如同虛空。所以經典常說,有人想要了解佛陀的心境,以了解虛空之境就比較相近了。簡單說「法性湛然本空寂」這百分之百正確。

  「無明俄興聖凡別」只要凡夫衆生突然生起一個妄想,突然起瞋恨心、貪欲、怨妒、嫉妒、吃醋的心,就有了凡夫和聖人的差別了,佛性本來清清淨淨,沒事將其瞎攪一番,攪到後來佛性卻情緒化,你吃飽沒事胡思亂想,想東想西不切實際的妄想一生起,此即凡夫、聖人的差別。其實開悟證果的聖人,他開悟見性後也如同一般人,心境解脫而已。不是成佛以後,佛陀多了一支角,叁頭六臂長得奇形怪狀,那就誤會了。成佛以後只是他心裏證了涅槃,不生不滅自性解脫,能轉境不被境所轉,一念不生即如如佛,他的體即是用,用即是體,體用不二。他雖然心不住一切法,但能生一切法,心無住但是能生心,生心當下又能無住,無住生心是不二。開悟人的心境是那麼莊嚴自在解脫,相對地,未開悟證果的人沾不到一點邊啊!總之,祖師說你的妄想不動便罷,一旦動起來,你的心和聖人就有差別。所以接下來他教你如何修,他說:「因戒生定啓智慧」然後以智慧斷除煩惱成就正覺,成就佛道。

  所以修道初入門的人,一定要發心來守戒,因爲不用戒律規範,你的身口意叁業容易蠢動,容易動念頭容易造業,所以戒是一種方便,等你開悟證果以後,你不用持戒但是不會犯戒。凡夫不一樣,你叫他不用持戒,他會犯戒。這是方便法,你若契會以後,就不用死背、食古不化。等你開悟證果以後,就不用持戒也不會犯戒,行住坐臥,施爲動作都能拿捏得恰到好處。所以開悟聖僧說,我們修道要持戒,持戒以後心才不會亂,才能産生定力,有定力以後才能啓發智慧。一個心亂糟糟、心猿意馬的人,沒有定力就沒有智慧,慧生不出來,情緒化、使性子的人,脾氣不好的時候,你叫他定,定不下來,縱使他有智慧也都是狂慧,那是意氣用事,世間的聰明而已,不是佛教所稱的智慧。所以心一旦亂則智慧不生,你心裏一堆雜草、一堆煩惱如何淨化?如何斷除呢?要如何正覺呢?這完全是戲論,完全無能爲力了。

  所以祖師告訴你,你的法性本來就是空寂的,法身本來是無相空寂的,但是因爲你無明煩惱一攪動,就和聖人有差別了。你要如何成就聖人之境呢?他教你方法,他說要持戒産生定,因爲定以後才有辦法發出智慧,有智慧才能斷煩惱證成無上菩提。再念一遍:

  「法性湛然本空寂,無明俄興聖凡別,

  因戒生定啓智慧,斷除煩惱成正覺。」

  「法性湛然本空寂」「法性」這兩字就等于「真如」,也就是一真法界,法身的意思,真如亦同如來藏性,也就是自性、本心、妙覺、實相,禅宗叫做本來面目,名詞不一樣,意思都是指佛性而言,法性如同佛性。另一種說法,法性是屬于無情的法性,佛性是指有情的佛性。但是「法性」指的是我們的如來藏性,佛性的意思。因爲法身是無相,本性空寂,雖然空寂,但無相無無相。

  有人說:「師父,佛性本來清淨,既然本來清淨怎麼還會變成凡夫呢?」佛性本淨是佛陀權巧的說法,因爲衆生懈怠啊!由于他懶散不修行,佛說本來清淨,既然本來清淨那就不用修行了呀,若本來清淨又變成凡夫,那誰要修行呢?所以【成實論】這麼說:

  【成實論】雲:「佛爲懈怠衆生,若聞心本不淨,便謂性不可改,則不發清淨心,故說本淨。」

  佛陀善于用權巧方便來教導衆生。意思是我們的性本來清淨,他怕你聽到心本來不淨,那幹脆不要修行了,好比土沙如何煮成飯呢?永遠不可能啊!其實佛陀只是方便權巧而已。既然性本來不清淨,在此情形之下,他以爲性無法改,沙永遠是沙,土永遠是土,如何將沙和土煮成飯呢?因此,他就不發菩提心,就不發修行的心讓他的心清淨了。因此佛陀說心本清淨,這是方便的教法。

  其實你若還沒有修行,還沒達開悟證果以前,不可以說你的心清淨或不淨,這麼說是不對的。換句話說,你的佛性不可以說本來清淨,也不可以說本來不淨,這是兩極化都不對。如果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,有一天修到開悟證果,以後是不是還會再變凡夫呢?沒錯啊!人家會想:本來清淨怎麼又會變凡夫?有問題,這樣修行也沒有用了,修到最後成佛又變衆生,這樣有問題,這樣不對。說心本來是不淨的,那樣也不對,煮沙如何成飯?說你的心本來清淨或心本來不清淨,兩樣都不對,沒有前後就是了。

  所以【楞嚴經】說,如同一塊礦石,裏面有金粉,金的成份,還沒提煉以前,礦石好比我們的心,還沒修行的心,修行就如同將礦石中的雜質去掉、冶煉它,將純金收集起來,修行同此意思。將無明煩惱頓斷、淨化,我們的光明佛性就顯露出來了。所以說真如和無明是同時存在的,不可落入真如先無明後,或無明前真如後的說法,這樣說都不對,沒有前後,是同時存在的,只是把其淨化就變真如了。真如沒有淨化,真如當下就是無明,沒有前後。諸位了解嗎?這點非常重要喔!總而言之,修道過程中佛陀說:「佛性本來清淨。」那是針對衆生如果聽到不淨,就懈怠不修行,再怎麼修永遠都是不淨啊!故說本淨。

  又有人說,既然本淨爲何會一念無明又變凡夫呢?變成有語病了,其實要了解佛陀深深的用意。我將佛陀深深的用意再念一遍:

  【成實論】雲:「佛爲懈怠衆生,若聞心本不淨,便謂性不可改,則不發清淨心,故說本淨。」

  佛陀爲了懈怠的衆生,較劣根性、中下階層的、智慧不高的人這麼說。凡夫衆生聽說心本來不清淨,他就不要修行,以爲性永遠無法改,就不發清淨心來修行了,所以佛陀才說「心本來清淨」其實心本來就清淨。凡夫衆生說:「心本來清淨就不用學佛,學佛後怎麼又會變衆生呢?」這樣說就不對了,也矛盾。其實這些都是佛陀的方便法,邊說邊掃,要你悟入就對了。真如和無明不可有前後,兩者是同時存在,只是將無明煩惱淨化掉而已,很簡單。【楞嚴經】說,從無明煩惱的淨化一直到成佛,這是有次第的,按照次第去修就對了。我運用【楞嚴經】佛陀的話:

  「攝心爲戒,因戒生定,由定發慧,是則名叁無漏學。」

  修道首先要持戒,有戒以後心就定下來了,定下來後智慧就生,智慧生了以後,你心裏所有的無明煩惱雜草,在般若大智慧的普照之下,被疏通淨化掉最後成就菩提。所以「戒定慧」稱叁無漏學,道理在此。如果你不持戒,今天做了虧心事,夜晚就無法入眠、睡不著,你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搶劫、造口業、毀謗,做了許多壞事,你心不安,晚上睡不安穩,所以我們不要做虧心事。要持戒,戒就是叫你不要做壞事,會受因果製裁,所以持戒就比較有道德觀念,保障自己不落因果,百利無一害。在百利無一害的狀況下我們應該去做,這麼好的權益怎能喪失呢?譬如你今天強暴人家做了壞事,你偷人家的東西做了虧心事,晚上睡覺時有人來敲門,喔!草木皆兵膽戰心驚,會是警察要來抓我嗎?或是我殺了人,難道是幽魂要來找我?怕死了,所以世間人說:「白天沒做虧心事,不怕半夜鬼敲門。」道理在此。

  所以佛陀告訴你要保障自己、保障他人,讓自己不落入因果。第一要「攝心持戒」,持戒是保護我們,升華自己百利無一害。持戒以後不會去殺人放火、強暴做壞事情,心安理得心就定下來了,一日無事小神仙啊!無事,爲何無事?你持戒生活就非常安泰,完全心安理得有定了,無定也得定了。不定就是因爲你的心散亂,你的心沒有持戒,做了很多壞事坐立不安、惶恐、驚慌,不知何時人家要找我們算帳,當然心不定不安。所以佛陀說持戒能得定、能發慧斷煩惱成就菩提,戒定慧爲叁無漏學,道理在此。

  祖師教我們如何修道,告訴我們修道是一步一步來,修道好比爬山,前腳跨出去,後腳要再跨出…

《見性成佛 第十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