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即是聽,聽的是什麼人?你沒有「性」哪裏能「聞」呢?所以聞當下就是性,離開性,聞不可得。聞、性當下不是兩樣東西,如果作佛弟子還不能看穿這一點,認識這點的話,則見性無門可入啊!這非常重要。總之這位開悟聖僧是因爲「見」而開悟,由「聞」而開悟,因爲悟到見、聞二者,本來就無形無相,但是有無量的妙用。性在日常生活中爲你服務,爲你做許多事情,來來去去爲你做了許多功德,你老人家有契會嗎?今天往南,什麼人帶你往南?今天往北,什麼人帶你往北?今天到花蓮弘法布教,什麼人帶動你去?是那無形無相如來藏性帶你去的。如果沒有如來藏性,沒有佛性,爲何無緣無故的就跑去花蓮,跑去臺北、跑去高雄、跑去臺中?跑去臺東、臺南,他怎麼會去呢?不可能會去。是這看不到、摸不著、抓不到,無形無相微妙的佛性帶你去的。開悟祖師修道,就在這見聞的狀況之下,由「見」由「聞」悟入自性,所以開悟祖師既然能由見入道、由聞而悟性,他能做得到,我們也能做得到。就如聞名叁千大千世界的觀世音菩薩,他就是由聞而悟入自性,聽海潮音,雖然海水轟轟隆隆的聲音有生滅,但佛性並無生滅;外在的山河大地有生滅,他的佛性沒有生滅;外在的花朵有生滅,早上花開、黃昏花謝,花開花謝有生滅,他的佛性並沒有生滅;他的身體有生老病死,但佛性無生滅;外在的聲塵有生滅,外在有喜怒哀樂,但是他的心並未被喜怒哀樂所轉,如如不動,悟入自性了。
懂得如何修道的人,就像如本說的這些話而已。所以在今天講完以後,希望大家真正會看、會聽。契入會看、會聽才是修道莊嚴、神聖的入門之處。上至觀世音菩薩下至多少開悟聖僧,由見而聞而悟性,再念一遍:
「見色不爲色塵染,聞聲當知誰聞聲,
如能認出是何物,成聖成凡盡無言。」
這樣諸位就能了解開悟祖師的法語,其實你我大家都有個佛性,如果沒有佛性就一切免談,既然人人都有佛性,有佛性就能見性成佛。何況在【涅槃經】裏佛陀說:「大地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性,只因妄想無明遮蓋覆住,如果無明妄想沒有遮蓋,沒有覆住,那麼無師智、自然智自然現前。」
在此又聯想到一位開悟聖僧,他說:
「人人有個真面目,須離知解與見聞,
掃卻情執入真際,當于言下悟己靈,
從此不落凡塵位,振臂一吼絕古今。」
好莊嚴的一句「振臂一吼絕古今」我們要聽就是聽這一句。「從此不落凡塵位」,「當于言下悟己靈」,這完全是修到一個階段只差臨門一踢,因此見性成佛了。開悟聖僧首先教你,人人都有一個真面目。什麼是真面目?就是佛性。若要見性,必要的條件與過程就是「須離知解與見聞」。有時候我們聽太多,這些學識、學問、知見卻變成你見性的障礙,你要知道知解見聞是一種方便,讓你有智慧能解開迷惑而已,達到見性的時候,這些知解見聞完全要淨化、要舍離,因爲「性」當下一塵不染,萬法不立,如何還有見聞知解可言呢?若仍執著有見聞知解則是障道,障礙了你的清淨佛性。所以古來大德聖僧說:
「因言顯道,道顯遣言,
言若不遣,因言障道。」
因語言顯現出你的如來藏性,既然見到如來藏性了,就要將語言遣掉,將知解見聞遣掉,若你不遣掉見聞知解,會因爲知解、見聞和語言而障礙了你的本性,因此又被法塵障礙住了,永遠無法見到光明的如來藏性。所以他才說:「人人有個真面目,須離知解與見聞。」道理即是如此。
「掃卻情執入真際,當于言下悟己靈。」好莊嚴的話語,我們的情執太重,我見太重,我執障礙了你開悟證果,若能夠將情執、感情、邪知邪見完全掃除入真際,就能見到你的如來藏性,見到本來風光、本來面目,也就是見到你的佛性,當于言下悟己靈,若能照此法語去用功修道,也就是「須離知解與見聞,掃卻情執入真際。」則修道就能撥雲見月、雲開月現,煩惱掃除,光明的本性就顯露了。「當于言下悟己靈」但是要悟到己靈,悟得佛性,先決條件要掃除一切情執入真際,還要離開知解和見聞,這是兩個強而有力,讓你見性的關鍵。
有很多人說禅宗他有通達,說天臺宗他也通達,說任何一宗一派他都通達,可惜他學得太多了,因爲這些學識知解、見聞卻障礙了他見性。因此達摩祖師說:「在末法時代的衆生,說的人非常多,悟的人非常少;知解的人非常多,悟入的人非常稀少;學的人非常多,悟的人很少。」沒錯,你看許多很有學問、學識,知解非常正確的人,但是這些法塵若無法淨化,就無法悟入本性,所以開悟聖僧才告訴你:
「人人有個真面目,須離知解與見聞,
掃卻情執入真際,當于言下悟己靈,
從此不落凡塵位,振臂一吼絕古今。」
好莊嚴的幾句話啊!教我們消除修道的障道因緣,及修道之所以無法證道的原因,全都是情執、知解、見聞,障礙了他開悟證果。
有一位老和尚,學了很多佛法,突然因生起無明而苦惱、情緒化,你說他不懂佛法嗎?其實他知道的比你還多,但是因爲學得太多了,是八萬四千法門學盡的人,叁藏十二部教典學通的人,但是就是無法見性、開悟,爲什麼會如此?學太多了,不知道用那種法,也因爲學了太多法門,知解障礙了他,見聞障礙了他,障礙他見性。學很多是好,但是你沒有消化,沒離開你的知解、見解和情執的話,你想見到你的本來面目,遙遙無期啊!這位開悟聖僧,看到普天之下很多講經的法師,看很多參禅的人,他之所以無法開悟證果的原因和弊病,說出來就是這些話,這些話我講經說法時也常拿出來用。時下很多參禅悟道的人之所以無法見性的原因,就是這些問題把他障礙住了,也就是禅病啊!障礙了他見性的機會,再聽一次:
「人人有個真面目,須離知解與見聞,
掃卻情執入真際,當于言下悟己靈,
從此不落凡塵位,振臂一吼絕古今。」
好莊嚴的幾句話。他說「掃卻情執入真際」這是見性的竅門所在,感情會束縛你見性,意氣用事會障礙他開悟,所以情越重,墮落就越深,情越重,沈淪就更令人不可思議,情越重束縛就越緊,所以有道心情欲要淨化,情欲越高升道心就越下沈。同樣的理由,掃除你所有的情愛、情執,這就是構成開悟證果成佛的不二法門。
情執如果沒有掃除,都會障礙你見性,你不相信嗎?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。在明朝,有一位開悟證果的羅洪先,外號叫羅狀元,做過縣老爺官位很大,後來出家修行,因爲一念情沒有淨化,延遲十叁年才開悟證果。因一念情生,他回去探訪俗家的太太和子女,被感情綁住了,十叁年就是無法開悟,後來他看破放下了,才開悟證果。關于這位羅洪先稍微講述一下他的故事,很有趣喔!也是你我學佛者最好的寫照和借鏡。你聽完之後就知道感情會綁死人喔!被感情綁住以後,你想要開悟證果,難啊!你想見性啊!不可能!你想要成聖,永遠是遙遙無期啊!大家聽好,原來羅狀元要出家是有一個因由,這個故事很有趣味。
羅狀元是位縣老爺,官位很大。在考中狀元之時,他就有意願想要出家修行,對做縣長、大官沒什麼興趣,當然這與多生累劫的善根有關系,在這一世漸漸成熟了,已有出世、出家萌芽之兆,快到開花的時候了,加上一件事而促成他出家,是什麼事呢?有一次羅狀元吃過早餐和太太兒子圍坐桌旁,羅狀元就開口說:「兒子啊!你說,「爸爸」要對什麼句子呢?」就是出對子給兒子對。小孩才十幾歲尚未開竅,父親愛子心切、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心態非常悲切,所以出對子給孩子對,教育他。他說:「孩子,「爸爸」是要對什麼?」照理說爸爸即是父,父要對母。結果這個小孩太幼稚、太年輕答不出來。孩子就緊張,旁邊的阿娘看孩子緊張,要消除他的緊張就暗示他,意思就是說父要對母啊!老爸要對老媽呀,這叫做對呀。結果孩子會錯意,看到他的媽媽用手比到胸前,孩子看了,說時遲那時快,回答說:「爸爸對媽媽的乳房。」這個孩子應該說父要對母啊!但是媽媽指向自己胸前,孩子誤解而說爸爸要對媽媽的乳房。他爸爸氣得快腦充血了,連連搖頭歎息說:「這孩子還能夠教導嗎?」氣得不知該說什麼?想要揍下去卻被媽媽擋住了說:「孩子還小,慢慢來,你大人欺負小孩不行啊!」替孩子講話,阿娘不愧是阿娘愛子心切。不妨再問一次,這題不會也許別題就會啊!他爸爸說:「好!原諒你,再出一個對子給你對,「天」是對什麼?」天照理要對地,對不對?天地嘛,哇!孩子對不出來,看父親指向天,但只見天空一片青色,只有幾朵雲,答不出來。此時母親看到孩子緊張、驚慌,因此又爲孩子解圍,用腳在地上踩兩下,孩子連忙向地下看去,母親的意思是告訴他,天要對地,此時在地上剛好有一堆雞糞在旁邊,那孩子一看見雞糞,就馬上答說:「天對這一堆雞糞。」他父親又氣到快腦充血,要抓狂了,想要打下去又被媽媽給擋住了。他說這孩子還能教嗎?你老爸是考上狀元做到縣長,生了這個小孩實在不知說什麼好,人家說好竹出好筍,我卻好竹出歹筍,氣得跳腳!他母親說不用緊張,大雞慢啼(大器晚成)啦!母親回應一句大雞慢啼,他爸爸更氣,一氣之下就出家了。你看看,爲了教孩子,教了一肚子火,沒有耐性教他,羅狀元本身就不太喜歡作官想出家,又被孩子氣後,因緣正好成熟出家修行。
他出家後就在山上專心用功修道,非常精進,一天吃一點飯,采一些野菜、煮蕃薯簽飯,如此度過十叁年,每天參禅悟道,非常精進。但是始終無法開悟,什麼理由呢?有一天,在山上坐禅,心中突然生起一念:「我已經出家十叁年了,屈指算一算,我的兒子應該二十幾歲了,不知家庭變化如何?兒子的狀況如何?夫人的情況不知怎樣?」此時羅狀元因一念之情生起,就像坐直達車一樣,直奔家門,看完之後,心中起了疑問,奇怪我的房子怎麼變成這樣?富麗堂皇家財萬貫,門前又有五、六位侍衛守衛著,他走近問那些侍衛說:這是誰家呀?這是羅洪先的兒子考中狀元啦!他父親已經出家去了,他的母親很慈悲很有愛心,教育他的子女然後考上狀元,我就是他的部下侍衛。喔!他很感動!告訴侍衛,麻煩你向夫人通報一下,說外面有一位和尚要見她。侍衛就進去告訴夫人,夫人一時間也沒有想到是他的丈夫,以爲這和尚可能是要一些米,便吩咐侍衛去拿幾鬥米給他。侍衛依教奉行,奉命拿了一些米要給和尚,這位出家人沒有接受,侍衛又跑去告訴夫人說,這和尚打發不掉啊!幾鬥米給他還不走。夫人說可能要錢,不然給他幾千錢好了,因此拿了幾千錢給和尚,還是打發不走,這侍衛就滿肚子火。
這出家人知道因緣不成熟,便告訴侍衛說:「既然夫人不願意見我,不如你拿一支筆、一張紙借我,我寫幾個字,然後你將字條拿給夫人就好。」于是他就在紙上寫了四句偈:
「十叁年返故家園,鬥米千錢吾不收,
兒孫自有兒孫福,莫爲兒孫作馬牛。」
意思是說:我出家已經十叁年了,突然生起一念情,然後直奔回家,看到我的家園比以前更加榮耀,比以前更加風光、富麗堂皇。十叁年後返故家園,回來故鄉。然後說「鬥米千錢吾不收」,我不是爲了錢來,也不是爲了米糧來,我都不收。「兒孫自有兒孫福」我的兒子,甚至我的後代子孫,兒孫自有兒孫的福報,十叁年前看我的兒子那麼不爭氣呀!那麼笨呀!想不到兒孫自有兒孫福,如同我太太所說的大雞慢啼,結果長大後真的考中狀元,兒孫自有兒孫福,不要爲了兒孫作馬牛啊!他的太太接到這張字條以後,真是哭笑不得,原來這是我十叁年前的丈夫。暗示他的太太說:「兒孫自有兒孫福,不要爲了兒孫而做兒孫的馬牛,你要用功修行參禅悟道,要了辦你的生死,生死輪回的路很危險要修行啊!」在字條上暗示夫人要修行。
所以普天之下、全國人民百姓有感想嗎?人生的遭遇你有感想嗎?你曆盡滄桑吃盡苦楚,是否爲了修道而努力呢?不用耽心,兒孫自有兒孫福,不要爲了兒孫作馬牛,再念一遍:
「十叁年返故家園,鬥米千錢吾不收,
兒孫自有兒孫福,莫爲兒孫作馬牛。」
所以在修道過程中,修行是本份事,兒孫自有其福報因緣,不必耽心,不用節省積財,拼命賺錢要留給兒孫,讓他們自己打拼就好,說不定將來的福報比你還大,你要努力修道,爲了辦生死這才是最重要的,千萬不要做兒孫的馬牛喔!
《見性成佛 第八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