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超越心靈之法寶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照物的當下不會說我能照,如如不動,而無不動,這個道理值得我們深思與體悟。

  

  我們清淨的自性比鏡子更微妙,譬如,有一位阿娜多姿的女性從面前走過,我們眼睛自然睜大一看,不用再動念頭說我要看,這是覺性的作用,自然能分別,在覺性分別當中,心地如如不動。所以佛陀曾言:修道不能見性,是缺乏回光返照的功夫,我們的心一向是向外馳求,不曾向內找回本來的主人,不曾與自心作過朋友,即所謂見性,與外面的人作朋友,有何好處?自己無法主宰自己的心念,卻要主宰他人,這分明是顛倒,與外面的人作朋友有生滅,與自己的主人──佛性作朋友,永遠沒有生滅。今日拋下自己的主人,你說愚癡否?

  

  諸位啊!這是非常愚癡的,因爲沒有明心見性,找回本來的主人,致使輪回生死;諸佛菩薩是明心見性的人,所以主宰自己,不被外面一切塵埃、境界所轉,因此能自在、解脫。

  

  諸位菩薩,外面的一切皆是生滅無常,乃至所有的人事物,山河大地,是過眼雲煙而已,一剎那間變爲烏有,何必貪戀外在的一切人事物,隨緣來,隨緣去,不必強留,所以在此,我抱著與以往同樣的心情,贈送諸位四句話,這樣能令諸位的心地如如不動,不被外境所轉,得大自在。

  

  緣來勿喜、緣去勿悲、緣來勿拒、緣去勿留。

  

  以上四句若能做到,佛就是你,你就是佛,佛與你非二物。

  

  因緣成熟,順逆果報現前時,包含任何人事物,都不要過于高興,有什麼好高興的,當相聚在一起時,就注定要分開,已倒數計時之際。夫妻、母子、親戚朋友,相聚也只不過數十寒暑,有什麼好高興的,試著用鏡子照自己的臉,如今的你,已經四十多歲、五十多歲、六十多歲,漸漸地踏入人生的最後終程,不是嗎?

  

  時間總是會過去,一切是生滅法,有什麼好高興的,你擁有的財富、妻子、事業與名利,在你死後帶得走嗎?因緣來,不要高興,隨順它來,因緣去,也不要悲哀,悲哀于事無補的,隨順它去吧!因爲一切法緣生緣滅,何必被緣生緣滅的一切諸法所騙,畢竟因緣法是無情的、無常的、危險的、空性的、非永恒不變的,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
  

  凡夫累生累劫被緣生緣滅的一切諸法騙得團團轉,因緣來就高興,因緣去就痛苦,不能轉境,以致生死輪回不息。佛菩薩不會如此,因緣來不會高興,因緣去也不會悲傷,所以佛陀曾說:我如來安住大悲叁念住中,何謂大悲叁念住中?就是部分的人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釋迦佛沒有什麼好高興的、部分的人不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甚至毀謗,佛陀也不會傷心,一部分人贊歎佛陀,一部份人毀謗佛陀,佛陀即不會傷心也不會高興,始終安住在如如不動的自性當中,心能轉境,故稱如來,諸位明白嗎?(大衆當如雷)

  

  所以,因緣來時,不要拒絕。拒絕是心裏不高興,對境産生瞋恨,因而有對立感。因緣去時,莫強留,因緣來了又去,去了又來,來來去去,生生滅滅,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如此一般。無量無邊的衆生,來去生滅的道理都知道,卻做不到隨順因緣的原則,這是缺乏修行的緣故。何謂修行?修行要有竅門,竅門不通,只好被境轉。

  

  楞嚴經雲:「心能轉物,即同如來。」

  

  心能轉一切萬境、萬法,那麼心與如來無有差別,因爲我們無法轉一切境,而被境所轉,所以名爲凡夫。

  

  古德雲:「心能役物,不被物所役。」

  

  這兩句話亦符合這個道理,役是被使喚之意。心能控製一切,才算是有本事的人,然而,我們的心始終被一切境界所轉,這樣會很痛苦。修行,是處在五欲六塵當中,心地不被外境所轉,這是修行所得的境界。爲什麼有些人遭受毀謗,就暴跳如雷,懷恨在心、伺機報複呢?這是被境所轉。有些人被毀謗欺侮,心地卻能如如不動,這是人家有修行呀!所以,有修行和無修行成天淵之別。諸位,相不相信?(大衆掌聲如雷)

  

  有一次,釋迦牟尼佛,遭受很嚴重的打擊與毀謗,用一句臺語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─『真夭壽』─意思就很殘酷無情。當釋迦牟尼佛在大衆中講經時,有一位女衆突然跳出來,在大衆人群中呼喊著說:『大家聽好,世尊說他自己多麼有修行,是騙人的,你們何曾知道,我隆起的大肚是跟世尊有的。』在座的人異口同聲:用臺語話來講比較貼切─「放屁」!世尊那有可能跟她作不淨的行爲,不可能的。但是,她一直拚命的呼喊,沒有正信的人,心就動搖了,目犍連尊者看情形不對,即時運用神通變成一只老鼠,咬斷她的腰帶,隨後臉盆從她腹中滑落下來,乒乒乓乓,這位女性見大勢不妙,羞愧得落荒而逃。

  

  這時,世尊說話了:『剛才我爲什麼不作解釋?因爲,我跟她有過一段因緣,過去生中我曾毀謗她,今天果報現前,是受報應的時候,但是,這不傷我一根寒毛。』此時,世尊說了兩句名言: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。」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,消一些舊業,不要舊業未消,又造新業,這叫做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。」由這件事情看來,世尊受了極大的考驗,明明沒有和她作不淨的行爲,卻被毀謗。諸位,如果你們是世尊,能堪受得了嗎?這麼大的打擊,你們穩得住嗎?

  

  如果今天有個女人,無緣無故來國父紀念館呼喊說:「諸位啊!你們聽好,這隆起的大肚,是「阿本」跟我有的。」我告訴你們,我不能像佛陀一樣毀譽不動,因爲我比不上佛陀,我還是凡夫衆生,我會暴跳如雷,要她還我清白。這是告訴諸位,佛有修持,我們凡夫沒有,佛陀敘述著前因後果,而且如如不動。「阿本」可不一樣,足見聖凡差別甚巨,所以,有無修持不是嘴巴講講而已,我們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:「聽你說得好,不如看你做得好。」實在有道理,修道確實要修,沒有修行,談明心見性、證成菩提,皆是戲論,一定要腳踏實地,按部就班的修道,如此諸佛贊歎,天龍八部護持。

  

  諸位菩薩,六祖慧能大師如何教導弟子明心見性呢?他有樹立理論,諸位不妨聽聽看。

  

  六祖慧能大師雲:「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爲宗、無相爲體、無住爲本。無念者,于念而無念;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;無住者,于住而無住,人之本性。」

  

  以上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修行見性所立的理論,我曾經說過,六祖慧能大師是我心目中的偶像。

  

  諸位,我向你們說個小秘密,我接到很多信,信中說『如本法師您是我心目中的偶像』,而我心目中的偶像,答案是六祖慧能大師,六祖慧能大師已修到肉身不壞、明心見性,是開悟聖僧,能知過去與未來,往生前一個月能預知時至,清楚地告訴弟子,某月某日某時將坐化入涅槃。他說:我所修行的法門,從菩提達摩祖師一直延傳至我,不二法門,沒有變遷,始終如此而修──立「無念爲宗、無相爲體、無住爲本。」

  

  究竟要如何無念呢?諸位,今晚的重點在此,何謂無念?

  

  佛經雲:「于自念上,常離諸境,不于境上生心,亦無染著,是名無念。」

  

  這是說人不可能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是不可能的,既然會起心動念,所念之事無非是五欲六塵,因爲我們凡夫衆生,始終不曾與涅槃、法身、空性相應過,所起的念頭無非是五欲六塵,所以念念之中都把境界放在心裏,去不了,舍不掉,這是衆生最痛苦之處。

  

  因此有些人堪受不了境界的考驗,徑而跳樓自殺,被境界所纏繞,自己身不由己,自殺後,內心的境界還是無法消化、疏通。六祖告訴我們,于自念上,就是在自己的念頭中,知道動什麼念頭,國語有句話說,解鈴仍需系鈴人。是什麼煩惱,什麼事情使你爲難、痛苦?先找出原因來,然後針對問題來疏通、解決、消化。六祖告訴我們,「常離諸境,不于境上生心,名爲無念。」知道心中所有的念頭、境界,亦是緣起性空,幻化無常,故知諸法本空,不可住、不可得,住亦住不得,得亦不可得,本性空性。如果內心的念頭能始終保持不變,這是不可能,因爲念頭是生生滅滅、幻化虛妄的,你不相信嗎?若不相信,我打個譬喻,從小至今遭到許許多多不如意;傷心、痛苦、令內心耿耿于懷的事,如今何在呢?不常在了,被無常所吞噬。爲何被無常所吞噬?因爲一切法、一切念頭,皆是緣起,心攀緣境界,産生執著就有念頭,念頭亦是構成緣起,執著念頭,念頭是幻化,不執著念頭,念頭也是幻化,念頭可不可得呢?念頭當然是不可得,如果念頭可得,從小到現在五、六、七、八十歲,過去所有的念頭,如今何在呢?幻化無常,了不可得。這樣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四起)

  

  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對無念的看法,凡是念頭都是生滅無常的,染也染不得,得也得不住,因爲一切法緣起性空,幻化虛妄。

  

  何謂無念?以另一個角度來解釋,就是分別諸外境,于自性心不動,名爲無念。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對外面的黑、紅、青、白、好壞是非,心裏清清楚楚,若問「如本」這是什麼東西?我答:這是這次籌備會服務人員所插的花,這枝是蓮蓬。又拿另外一枝花,問我是何物?我答:不太清楚,可能是喇叭花。我心裏清清楚楚,怎麼會不知道!「分別諸外境,于自性而不染。」道理在此,知道這是蓮蓬、喇叭花、這是紅色、白色,看得一清二楚而內心不動,無所染著,這叫做無念。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
  

  無念不是把眼睛蒙起來,不看、不想、不聽,心裏一片空白,這不是無念而是斷思滅,佛教不言斷滅,功夫在分別一切境界而心不動,不是百物不思惟,否認一切境界,以爲無念,這樣名爲外道,沈空守寂,守淨看空,是無法開悟證果的。境界不看時能自在,看了之後,被境所轉,不名有功夫,修行的竅門在此。

  

  我不否認有些人躲在山上,隱居山林,叫做修行。這在…

《超越心靈之法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