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開門見山說了一句話,佛教是平等的宗教,人人若依此清淨自性而修,想見性或成佛都有希望。人人皆有自性,我們所以無法出離生死,就是從來不曾和我們的人做過朋友,不曾明心見性過,這是衆生最遺憾的事。回光返照要解釋一下,不是人之將死叫做回光反照,一般人都落入這個觀念,我們說這個人快死了,在床上翻滾,突然爬起來說要吃稀飯,以爲這叫做回光返照,不是這樣的;回光返照是說,我們的心要內斂,心要收回來看自己的自性,莫看外面的人我是非、黑白長短、取舍得失,佛門有一句話說:外道是心外求法,佛道是回光返照,照見本性。
自己觀照自己,自觀自不是看你的四大假體,而是看你的自性,自性要如何看呢?有方法的,因爲心須深入的說,時間不充許,現在姑且不談。
總而言之,自觀自,自己觀照自己的自性,無生無滅、不增不減、非空非有、非來非去。曆曆分別原來是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自性就是如此,離文字相,離語言相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不頭上安頭、淨上安淨及心外求法,原來自性就是如此,心行處滅、言語道斷。難道如本無自性存在,如本可講話嗎?難道我的心不動,我的手可以在此比來比去嗎?我的心若不分別,一切法如何生起呢?一切法不離自性,自性能生一切法,一切法與自性,非一非異。
六祖慧能大師說:萬法不離心,心能生萬法。
識得自家大寶藏,從斯受用無窮盡。自從明心見性後,才知我有個大寶藏,寶藏指自性而言,自性能演化無量無邊的妙用,包括慈悲喜舍,利益一切衆生,從此受用無窮無盡,這樣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這兩個祖師的法語是要讓我們見自本性,非常寶貴的格言,諸位若不嫌棄,我們與言兩位祖師的法語結個法緣,我今一句,諸位跟著我念一句,這樣好不好?我的臺語念的蠻好聽的,高
長說:臺北國父紀念
有史以來,頭一位來此用臺語演講的法師是如本法師。所以諸位今天能聽到這般具有鄉土味、本土化的臺語,這是我們的福報。聽說在此演講的所有法師當中,我是最年輕的,我高興的兩叁天睡不著覺,法喜充滿,這是被順境所轉哩!
希望諸位虔誠的誦這八句:
搬柴運水非他物,
穿衣吃飯亦是他;
來來去去不著相,
法王出世更無差。
這是第一位開聖祖師的法語,現在大家跟著誦第二位祖師的法語:
回光返照自觀自,
曆曆分別原來是;
識得自家大寶藏,
從斯受用無窮盡。
祝諸位早見本性。阿彌陀佛!
剛才是讓大家熱身一下,讓大家了解佛性在我們身上,與我們來去出入,我們來去出入,我們
不得見性,始終無法找到我們的主人。在此我教諸位如何見本性,希望在短短的叁、四分鍾,大家把私人意見、妄想意識放下,與我配合,我相信對諸位見性有莫大受用,現在諸位閉上眼睛,眼睛閉上之後:不思善、不思惡,善惡念頭都不要想,不想任何歡喜事、傷心事、快樂事,靜坐叁分鍾。(靜坐中,主講上人敲了九下木魚)
諸位:請將你們的眼睛打開,打開之後直心回答,剛才我敲本魚的過程,諸位聽見了沒有?大衆雲:聽見了。師雲:是誰在聽?大衆雲:是心,也有說是佛性,也有說意識,也有說不生不減的自性。師雲:是心嗎?心長得什麼樣子?請你拿出來讓我看看,大衆答:佛性無形無相。師雲:無形相如何作用說話?大衆雲:作用無言。
諸位,見性者當下見,不見者永不見,也許很多已見性,剛才木魚敲了九下,這九下不費吹灰之力,輕輕松松,不用刻意,自然聽到,是誰在聽,耳
在聽嗎?耳
只是感官器具,是一種助緣的工具,諸位是被我一問而嚇到的,其實你們都已自會本性,沒錯,是自性在聽,先肯定自性,然後見性起修,我們不要認爲自性尚未清淨,還汙穢,當下就自卑,提不起信心,不要想那麼多,何以故?佛法貴在見性起修,因修而證,因證而得無上菩提。
禅宗有一句話說:「知之一字,衆妙之門。」知不是豬字,知是知道、分別之意,知識的知,我們人有知覺,不用作意去聽,就能聽得到,那麼能知、知覺的知就是我們的自性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本魚敲的那麼響,難道你沒有聽到嗎?是誰在聽?不要以爲是耳
在聽,耳
只是一種感官器具,沒有自性的分別,
然有耳
,也不能聽聞,爲什麼活著能聽,死後屍體不能聽,毫無反應?若無自性分別知覺,活著如同行屍走肉,麻木不仁。
社會上有個很錯誤、極端矛盾的思想,就是唯物論,認爲人死後一切斷滅,什麼都沒有了,否認精神的存在,這是毒死我們法身慧命的一種錯誤邪見。
所以簡單說,諸位剛才聽到九聲木魚聲,木魚聲有生滅,但是清淨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。
有一次觀世音菩薩坐在海邊,一波波的海浪正拍打著海岸,然後海水逐漸退去,一下子海浪又拍打著海岸,然後海浪又退去……觀世音菩薩回光返照,海潮有生滅,但是他能聽的自性,不隨著海潮聲的生滅而有生滅,清淨自性是不生不滅的,他悟到自性不生不滅,外面的聲塵停止時,自性固然沒有聽到外塵的聲音,但能聽的自性並沒有失去,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,當下證得耳根圓通無礙。
我們若慣用耳根修行,能觸到自性,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就是這個道理,因爲個人的根機不同,有的用眼睛(眼根)觸色塵而見性;有的用耳根觸聲塵而見自性;有的用舌頭沾到酸甜苦辣而以味覺悟性;有的用皮膚觸摸粗細,知道冷熱,而觸到自性;有的被
,然後心煩而悟到自性,有的人被誇獎稱贊而悟到自性;有的跌倒碰到頭,痛的悟到自性,悟的場所時間,因個人的業報因緣有差別,所以開悟證果的角度也不一樣。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說到此,我引用開悟祖師所說:
五蘊山中藏真人,六根門頭放光明;日夜相處不相識,迷失主人甚可憐。
諸位,這些話聽了令人即悲又喜,悲的是明知我們有佛性,
無法見性,不見性就要沈淪生死,這樣名之爲悲哀,歡喜的是希望透過這場佛法的演說,能讓在座諸位悟明本性,從此不再沈淪生死,永超叁界,如此名之爲喜。
諸位聽好,五蘊者,若是有佛學基礎的人,大多了解,我不再多作解釋,簡單說五蘊就是構成一個人的生命體,五蘊山中藏真人,我們的五蘊當中有個真人,不是指道教的孫真人,真人是指我們的清淨自性,外在的肉體有生滅,本性並無生滅,所以稱爲真人,能了解四大五蘊是空性,悟到不生不滅的自性,方能了生脫死,這是修真人的當今之務。
五蘊山中的是比喻的話,把身體當做一座山,五蘊山中藏真人,六根門頭放光明,此放光明不可說是開悟證果後毫光萬道;放光是說六識出六門分別外在的境界,心裏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但不染汙,這叫做放光明,假使內心貪著外在的境界,染汙心地,這樣不名六根門頭放光,這樣叫故黑暗,所以光明與黑暗是染與淨、迷與悟的差別,這樣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後面這兩句是:日夜相處不相識,迷失主人甚可憐。
佛性日夜與我們相處在一起,我們
不認佛性,這很悲哀,兩天前我說一句話:若無明心見性,佛性在身體中出入而不自知,比死了父母還悲傷,父母有累生累劫之多,而這世的父母只有兩個,若無開悟證果,來生的父母無量無邊,若開悟證果,來生不再生死輪回,受不必要的沈淪痛苦。迷失主人甚可憐,主人不是指我們的父母,不是指我們的太太,或我們的孩子,主人是指我們的清淨自性,所以橫說豎說皆爲指出人人有個自性,不要迷失我們的自性,向外追求,如此舍本逐末,
使經過累生累劫,對見性都毫無幫助,要趕快回光返照,找到我們的清淨自性。諸位菩薩,我們不認識自己的佛性,佛性也不認識我們,每天相處在一起,不是很可憐嗎?也許有人會說:師父,你這麼講,我覺得這兩天你說的都是多余的。我問這話怎麼說呢?他說:誰不知道若沒有本性,誰在說話?沒有本性,誰在走路?我說:話雖沒錯,可是我要告訴你,最簡單但辦不到就是最困難的,最困難但做得到叫做簡單,困難和簡單是問你故得到或做不到,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我問你一句話,你見性沒有,你所見的性是不是妄想意識?或染汙心呢?若是真的見性了,何以如今尚流浪六道,無有休止?深思!深思!真常唯心系:說外在的山河大地是空性,乃至起心動念的妄想分別意識也是空性,但是深藏在分別意識中的真常唯心不能空,若空則生死流轉及涅槃還滅要如何建立?這是真常唯心論的法則。
所以印順導師真常唯心系編入有門,禅宗是屬于有門。大般若經是空門,唯識學比起真常唯心系的說法又是另一個角度,時間不允許,不要說的太遠,總而言之,修道是問你有無見性,如果你硬說你有見性,
然見性,爲什麼還在生死輪回、還在造業、還在發脾氣、還在嫉妒、還在毀謗,若如此而爲,則是妄想意識,分別染汙,不是見性的作用,如果你已見性,世間忽然少一人,少一人不是說你已死了,是已見性出叁界,不再受生死輪回,世間少一個凡夫,多一位聖人,諸位,這樣好不好呢?
不只禅宗教人參禅公案,坐禅悟道見本性,念佛終極目的也在明心見性,大乘經典乃至很多經典都記載,念佛與參禅本來同,悟得自家大寶藏,生死何嘗是生死?念佛與參禅何來論長短?是故,見性法門有殊,歸元無二。
有一位念佛的祖師開悟後說了四句偈,值得我們省思,他說:
我心感我佛,
我佛即應我,
感應非先後,
生佛同一體。
諸位,這意思是說,我心感我佛,我佛不是離開我們的本性還有…
《超越心靈之法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