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方世界的諸佛,我佛是站在自性的立場來說,阿彌陀佛……口口聲聲念阿彌陀佛,是你的自性在念自性佛呢?還是外在的佛在念你自己的心?或者自心在念他方諸佛?值得你思維與反省!
我心感我佛,我佛即應我,我念阿彌陀佛,我發出阿彌陀佛的當下,我佛感應我,感應非先後,感應不是有前後,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馬上反應,能念是我,所念也是我,能所是一體的,這樣諸位明白嗎?不是離開能念的我,另外有佛被我所念,因爲能念所念不二。
感應非先後,生佛同一體。生是衆生,衆生與佛沒有兩樣,是迷悟染淨的差別,離開衆生並無佛,離佛並無衆生,因爲衆生性與佛性皆同一性,離開衆生性說另外有佛性,那就奇怪了,經典說無二之性名爲佛性,佛性只有一個,當我念阿彌陀佛,若離開我的本性另外有佛性在念我自己之性,那就有問題了,所以煩惱性、菩提性、魔性、佛性、衆生性,皆同一性,性無有二,迷悟、染淨有別,悟名爲佛,迷名爲魔,染名爲衆生,淨名爲聖人,此皆不離此性呀!性無好壞,視你如何去用!如何運作!明白嗎。(大衆掌聲如雷)
諸位,若沒有忘記,昨天我說過一句話:佛性作用爲佛性,佛性作衆生用是衆生性,性無形相,隨用立名,諸位明白嗎?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,何必苦苦哀求阿彌陀佛度我,佛離我們八萬四千裏,你自己有個清淨的自性,當你念阿彌陀佛,自性彌陀當下現前,何必離開你的自性苦苦哀求阿彌陀佛,這樣有能念所念的對立,永遠無法見性,永遠無法破迷啓悟,諸位明白嗎?我天天感應,時時感應,分分感應,秒秒感應,諸位你們有感應嗎?(大衆掌聲如雷),我的意思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不存在,他方世界確實是存在的,這裏是站在自性的立場來說,顯示自性、見自本性的獨見、自決自了、自成佛道的見性功夫。
諸位再聽好,我演講超越心靈的法寶,無非要讓大家明心見性,見性起修,因修行而開悟證果,這是我爲何要說超越心靈之法寶的動機和目的,這樣諸位明白嗎?明心見性,見性是什麼?簡單說佛性無形無相,非語言文字能形容,佛性在日常生中與我們來來去去,我們
不能自覺,這是世間最遺憾的事。
在此我引用唐朝懷讓禅師參訪六祖慧能大師的公案,懷讓禅師懷著誠懇歡喜的心到六祖慧能大師面前,頂禮叁拜後:
六祖慧能大師問他:你從什麼地方來?
懷讓禅師答:我從嵩山而來。
六祖繼續問他:是什麼東西帶你來的?
懷讓禅師答:說似一物即不中。
這句話很有學問,說它像一樣東西就不中意了。意思是說佛性無從說起,非東西可比擬,甚深難思議,冷暖自知。
這時六祖立刻問他一句話:還需要修證嗎?其實六祖知道他已見性,內行人一聽馬上知道,說似一物即不中,此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,語文字只不過是一種工具,最後無非導歸見性。
六祖說:還需要修證嗎?
懷讓禅師說:修證即不無,汙染即不得。
意思是說修證不能說沒有,可是染汙即不得。這是強而有力證實他自己已經見性,見性後才是大修特修的時候,無見性之人無從修起,你不相信嗎?修行是必須的,要繼續精進,但是不可汙染,禅宗叫做保養聖胎,聖胎不是媽媽懷個公子,聖胎是保養我們清淨的佛性不要虧損、不要染汙,愛護我們的佛性如同手中的摩尼珠一般,保護得清清淨淨。
六祖聽了印證他說:只此不汙染,諸佛之所護念,汝
如是,吾亦如是。
六祖說:對,就是如此,如此修就對了,諸佛菩薩會擁護你,你是真佛子,你
是如此,我六祖亦複如是。
懷讓禅師聽到六祖對他印證之後,豁然開悟,在六祖身邊親近十五年,後往南嶽,大力闡揚禅宗,德高望重,行化四方,後人尊稱大慧禅師。懷讓禅師相當有智慧,善于引導人開悟證果,當時禅風盛行朝野上下,家喻戶曉,所以唐朝時代是禅宗的黃金時代。
自從這個公案出現後,宋朝、明朝、清朝,乃至民國修行的公案被搜集起來,闡揚天下。祖師說:行如何修?但莫染汙自性,即是修行。修行不談玄說妙,談空說有,避免令人聽得痛苦、聽不懂,覺得高不可攀。他說:但莫染汙自性,就是修行。所以善于保護自己的自性不造業,這是功夫。
諸位菩薩,禅宗教我們要見性而後起修,不要染汙自性,這就是剛才所說的保養聖胎。
開悟聖僧又說:
一念分別被雲遮,
聖凡本來共一家;
隨順衆生無罣礙,
涅槃生死等空花。
諸位聽懂嗎?一念分別被雲遮,是指凡夫不起心動念便罷,所起之念無非是五欲六塵,一動念即將清淨的自性遮蔽起來,如同太陽被烏雲遮蓋一般。聖人動念清淨無染,如太陽,不被雲遮,不染汙,清淨自在,凡夫
不能如此,因爲烏雲遮日而不見日,就否認太陽的存在,這如同輪回生死、不見本性,于是否認本性的存在,這是不對的,如果說對,那麼多少人修行明心見性、了生脫死、轉凡入聖,這又如何解釋?所以這不是信不信的問題,你好好地修證,就有消息。
所以說「一念分別被雲遮,聖凡本來共一家。」聖人擁有佛性,凡夫也擁有佛性,本源佛性無有差異,如同一家人,後來爲何變成兩家,因爲聖者已明心見性,而凡夫隨意識妄想飄流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分家。隨順衆生無罣礙,是說會修行的人,即使處在五欲六塵一切名利現前時,依然心無罣礙,心不被好壞所迷惑染汙,
橫自在,如流水一般,暢流自如。
涅槃生死等空花,這句話更深入而談,其實佛性不可得,佛性,說似一物即不中,無法用世間任何事物來比擬,叁天演講提到很多法語,無非要引導你見性,叁天演講提到很多法語,無非要引導你見性。涅槃,方便說是彼岸;生死,方便說是此岸,由此岸到彼岸,要透過修行的方法,
然生死是假名安立,涅槃何嘗不是假名安立,方便假設有涅槃、有彼岸,其實那有彼岸與此岸的對立,生死與涅槃亦複如是!
真正悟性的人無性可見,證涅槃的人無涅槃可證,無涅槃可住;了生死,無生死可了,在這麼不可思議當中又安住于涅槃,這樣名之爲涅槃,諸位明白嗎?見性是自性自由自在的妙用,不染此,亦不染彼,這才是快樂自在逍遙的人。
佛經雲:佛性不住煩惱,不住菩提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住無所住,無住而住。
昨天有一位菩薩說師父講得那麼起勁,鼓掌都無法穿插,放心,我會留個空檔讓你盡興的鼓掌。
佛性者不住煩惱,諸位,這是指果地而言,煩惱就是心納受一切外境,産生得失取舍,稱心如意就歡喜,事與願違就煩惱、憂愁。佛性不住煩惱,如果佛性住于煩惱,那就慘了,有人問什麼?很簡單,請問諸位,你曾有煩惱嗎?如果佛性住于煩惱,那麼你今日來聽我講經,聽得笑哈哈,笑得肚皮酸,請問你兩天前的煩惱如今何在?所以煩惱是生滅的,此心滅,彼心生,生生滅滅,生滅法那裏能安住于佛性當中呢?這樣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相對的,快樂心、歡喜心也是不可住,我在國父紀念
演講叁天,大家聽的非常法喜,但是歡喜也是緣生緣滅,如果佛性住于歡喜,我說你慘了,有人問爲什麼?歡喜總比苦惱來得好吧,言未必如此,痛苦不可住,快樂亦不可住,一直快樂也未必是好,快樂時一直在笑,心安住于快樂之境,會被當做龍發堂剛出來的,依然被順境所故。
快樂是緣起,痛苦也是緣起,不常在的,是無常的,所以佛經說:佛性不住煩惱,佛性不住菩提。菩提就是覺悟,覺悟也是假名安立,不是真菩提可住可得。
有一次有人問開悟聖說:請問師父您已證得阿羅漢果,開悟證果後,涅槃是如何一番?
他說:我應該把我的嘴把挂在牆壁上。因爲涅槃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,聖境無止盡,不可思議的存在與清淨,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,其真正聖境比言喻還深廣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所以開悟後無法言說,但不假藉語言文字的 襯托,開悟的意境是顯露不出來的,所以佛說:
因言顯道,
道顯遣言,
言若不遣,
因言障道。
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佛性不住生死,對凡夫而言,有生死輪回,說佛性安住生死輪回,也對,不安住于生死輪回也對,只是站在什麼角度來講,在因地或果地、迷或悟,而有差別;悟的人,正面說也對,反面說也對;迷妄的人,這這樣說不對,那麼說也不對,總而言之,佛性不住生死,如果住生死,那我們不必修行了,因爲永遠不會開悟證果,永遠沒有涅槃可得,所以說佛性不住生死,佛性亦不住涅槃,方便假名有涅槃,爲倒駕慈航之諸佛菩薩已開悟證果,與涅槃相應,但
不住涅槃,從空出假,在現像界無盡的度化衆生,悲度衆生出叁界。
倒駕慈航,觀世音菩薩典型人物,在經典記載,觀世音菩薩「過去正法明如來,現前觀世音。」觀世音菩薩已成佛無量劫,他憐憫娑婆世界苦難的衆生,大慈悲心流露,示現菩薩身份,倒駕慈航,運載娑婆世界的衆生,使其一一出離生死,到開悟證果的彼岸,這樣叫做不住涅槃。後面說,住無所住,有可住者,非佛性所住,但也不是無佛性可住,這已超越語言文字不可思議的存在,說佛性遍滿虛空,住虛空嗎?也未必正確,這很微妙的。
佛怕衆生執著,所以邊說邊掃,衆生以爲佛性可住,但佛說佛性不可住,佛又怕衆生執著佛性不可住,故說佛性住無所住,佛性住與不住,皆偏失一端,不合中道義,道理在此。衆生容易執著,佛說諸法空性,衆生便執著空,故佛說:空空。衆生又執著空空,故佛說空空空,我曾看過經典有四個空字,空空空空,無非是爲迷妄的人而說,了解的人一個空字,就能悟入,不悟的人,那怕四空、八空,依然不夠,迷者仍是迷者,諸位明白嗎?(掌聲如雷)
我們這叁天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,第一天教導諸位正見佛性的可貴,不要落入斷滅的思想。第二天教導大家要明心見性,見性起修,最後宗旨是讓我們證成無上菩提,若如此行,可從生死輪回的此岸到達開悟證果涅槃的彼岸。第叁天教導諸位如何明心見性,及正見實相義谛,並啓示成佛亦須倒駕慈航,普度群迷。諸位菩薩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非常感謝從臺北的聞法四衆,叁天不間斷地擁擠在此聽聞佛法,我講經說法一向的原則是,到當地說法,盡量讓當地的市民都有機會聞法。我這次到臺北講經,並沒有邀請別縣市的任何遊覽車與居民,全是臺北市民,這無非是愛護大臺北的市民,讓每個市民都有機會聽聞佛法,不然聞法的旋風人潮多,臺北市民會擠不進來的,很感謝每日五千余位聞法大衆,親聽法音,祈望諸位,早日明心見性,得證菩提,圓滿佛道。(大衆掌聲如雷)
諸位菩薩!叁天的弘法大會已圓滿結束,作功德回向,大家請合掌。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──叁天弘法圓滿──
《超越心靈之法寶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