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九地,皆貪著境界, 不肯離去,所以稱爲地。 又因爲是從有漏業因所得來的果報, 所以又名九有,茲列表如左:
飲酒十過,何等爲十?
一、顔色惡。
二、下劣。
叁、眼視不明。
四、現瞋恚相。
五、壞田業資生。
六、致疾痛。
七、益鬥訟。
八、惡名流布。
九、智慧減少。
十、命終墮惡道。
速斷煩惱而證佛果者, 稱之爲智增菩薩。 不斷煩惱而永利衆生, 稱之爲悲增菩薩。
六度法門, 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到涅槃安樂彼岸。 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 智慧。布施能度悭貪,持戒能度毀犯, 忍辱能度瞋恚,精進能度懈怠, 禅定能度散亂,智慧能度愚癡, 茲列表說如左:
四種涅槃:
一、 有余依涅槃。
二、 無余依涅槃。
叁、 無住處涅槃。
四、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。
修學佛應親近善知識, 四分律說有五種阿阇黎, 何等爲五?
一、剃度。
二、授法。
叁、教授。
四、授經。
五、依止。
所謂阿阇黎: 即是軌範弟子正行, 能教弟子法式之意。
人生七十古來稀, 先除年少後除老, 中間光陰不多時, 又有炎涼與煩惱。
身爲衆苦之本, 禍患之元; 天下之苦, 莫過有身, 饑渴寒熱, 瞋恚驚怖, 色欲怨禍, 皆由于身。
日落西山暮鼓催, 裟婆八苦實堪悲! 世出世間思惟遍, 不念彌陀更念誰?
山中方七日, 世上幾千年。
生病死生誰替我, 酸鹹苦辣自承先。
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。
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。
人生最大的破産是絕望。
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。
人生最大的債物是感覺債。
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。
人生最可哀的是嫉妒。
人生最上乘的境界是成佛。
成功立業之道有四項,何等爲四?
一、 要立定志向,堅定目標。
二、 要充實學問,修養品德。
叁、 要胸懷寬大,氣度恢宏。
四、 要鍛煉體魄,健全身心。
人生最可憐的性情是自卑。
人生最大的缺欠是悲智。
慈悲就是感情的淨化而來,已達到無我大公無私的境界。
慈悲是智慧之用, 智慧是慈悲之體, 體用不一不異。
智慧如一把無形的利劍, 能破一切煩惱, 速證菩提故。
慈悲是橫跨叁際, 不受時空所束縛, 縱躍大千無礙故。
學佛最終目的在于成就佛道。
成佛首先要行菩薩道, 行菩薩道應先發菩提心, 發菩提心者, 名爲菩薩。
菩提心內容赅攝信願、 慈悲、 智慧叁要件。
大智、 大悲、 大行、 大願之圓滿成就, 當下即是佛道圓滿具足也。
世間覺悟, 世間是菩提; 菩提不覺, 菩提是世間; 世間與菩提是迷與悟之別也。
覺悟諸法真相是聖人, 迷惑諸法真相是凡夫。
明心見性出叁界, 福慧圓滿, 光明無等倫; 昧于自性沈淪諸趣, 改頭換面, 被毛戴角, 因果平等。
凡夫衆生不歸依叁寶, 如同水中的浮萍,無依無靠, 隨波逐浪,漂來漂去, 無有定處;又如孤兒, 無有父母可依怙,浪迹天涯, 無人扶助,甚爲可憐, 名爲凡夫。
無情得解脫,有情得生死; 無情已與空相應,與涅槃相應, 不染塵生心,當下證入聖境; 有情有我見, 與五欲六塵相結合, 故結下生死因,致使流浪輪回, 終無止息。
深入叁藏, 發菩提心, 智慧如海, 自度度人, 同登正覺。
若有人過, 自解知非, 改惡行善, 罪自消滅, 如病得汗, 漸有痊損耳。
人隨情欲求于聲名, 聲名顯著, 身已故矣!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, 枉功勞形。
天神獻玉女于佛, 欲壞佛意, 佛言: 革囊衆穢,爾來何爲? 去!吾不用, 天神愈敬,因問道意, 佛爲解說,即得須陀洹果。
夫爲道者, 如被幹草, 火來須避, 道人見欲, 必當遠之。
阿賴耶識只不過是一個蓄存單位而已! 也是一處調度中心, 發送指揮部。
前七識心和心所有法, 造一切業之業種子, 以及名言和習慣種子, 皆爲阿賴耶識所收集, 這些被收集之種子爲因, 後遇到衆緣會合時, 即能生果。 所以說:第八識是人類生命本體也。
二乘有眼不見舍那身, 有耳不聞圓頓教。
自性迷之者, 永劫沈淪; 悟之者, 當處解脫。
剃度法語: 金刀剃下娘生發, 除□塵勞不淨身; 圓頂方袍僧相現, 法王座下又添孫。
欲見佛性證大涅槃, 必須深心修持淨戒。
若有衆生出佛身血, 毀謗叁寶, 不敬尊經, 亦當墮于無間地獄, 千萬億劫, 求出無期。
若有衆生侵損常住, 玷汙僧尼, 或伽藍內恣行淫欲, 或殺或害, 如是等輩, 當墮無間地獄, 千萬億劫, 求出無期。
若有衆生僞作沙門, 心非沙門,破用常住, 欺诳白衣,違背戒律, 種種造惡,如是等輩, 當墮無間地獄, 千萬億劫,求出無期。
若有衆生偷竊常住財物、 谷米、飲食、衣服, 乃至一物不與取者, 當墮無間地獄, 千萬億劫, 求出無期。
若有衆生, 不孝父母, 或至殺害, 當墮無間地獄, 千萬億劫, 求出無期。
一切衆生未解脫者, 性識無定,惡習結業, 善習結果。 爲善爲惡,逐境而生, 輪轉五道,暫無休息, 動經塵劫,迷惑障難。
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 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, 是故衆生莫輕小惡, 以爲無罪,死後有報, 纖毫受之。 父子至親,歧路各別, 縱然相逢,無肯代受。
閻浮衆生,舉心動念, 無非是罪,脫獲善利, 多退初心,若遇惡緣, 念念增益。
地藏菩薩本願經雲: 勸于閻浮提衆生臨終之日, 慎勿殺害,及造惡緣, 拜祭鬼神,求諸魍魉, 何以故?爾所殺害乃至拜祭, 無纖毫之力,利益亡人, 但結罪緣,轉增深重。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, 得獲聖分,生人天中, 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, 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, 晚生善處,何況臨命終人, 在生未曾有多少善根,各據本業, 自受惡趣,何忍眷屬更爲增業。 譬如有人從遠地來,絕糧叁日, 所負擔物,強過百斤,忽遇鄰人, 更附少物,以是之故, 轉複困重。
若有男子女人,在生不修善因, 多造衆罪,命終之後, 眷屬大小,爲造福利, 一切聖事,七分之中而乃獲一,
六分功德,生者自利; 以是之故,未來現在善男女等, 聞健自修,分分已獲。
亡者七七日內,如癡如聾,或在諸司, 辯論業果,審定之後,據業受生, 未測之間,千萬愁苦, 何況墮于諸惡趣等。 是命終人,未得受生,在七七日內, 念念之間,望諸骨肉眷屬, 與造福力救拔,過是日後,隨業受報。
若是罪人,動經千百歲中, 無解脫日: 若是五無間罪, 墮大地獄,千劫萬劫,永受衆苦。
閻浮提行善之人,臨命終時, 亦有百千惡鬼神, 或變作父母, 乃至諸眷屬, 引接亡人,令落惡道, 何況本造惡者。
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, 神識惛昧,不辨善惡, 乃至眼耳更無見聞, 是諸眷屬,當須設大供養, 轉讀尊經,念佛菩薩名號, 如是善緣,能令亡者離諸惡道, 諸魔鬼神悉皆退散。
一切衆生臨命終時, 若得聞一佛名,一菩薩名, 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, 能除五無間殺害之罪, 小小惡業,合墮惡趣者, 尋即解脫。
若有臨命終人, 家中眷屬, 乃至一人, 爲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, 是命終人, 除五無間罪, 余業報等悉得消滅。
衆生自稱自念佛號, 獲福無量, 滅無量罪。
外現衆色像, 一一音聲相, 平等如夢幻, 不起凡聖見, 不作涅槃解, 二邊叁際斷。
佛本爲凡夫說法, 不爲佛說法。
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; 凡愚謂之死,外道執爲斷, 諸二乘人,目以爲無作; 盡屬情所計,六十二見本。 妄立虛假名,何爲真實義! 惟有過量人,通達無取舍。
一念心具足叁義:
一、心體(體) — 諸佛與衆生共一心源。
二、心量(相) — 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
叁、心具(用) — 一念心具足十法界。
禅性無住, 離「住禅寂」; 禅性無生, 離「生禅想」; 心如虛空, 亦無虛空之量。
生六識,出六門,見六塵, 如是十八界, 皆從自性起用, 自性若邪,起十八邪; 自性若正,起十八正。 若惡用即衆生用; 善用即佛用。
一切塵勞愛欲境界, 自性皆不染著, 名衆中尊。
念念無邪見, 以無邪見故,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, 名離欲尊。
一切無有真, 不以見于真; 若見于真者, 是見盡非真; 若能自有真, 離假即心真; 自心不離假, 無真何處真?
我心自有佛, 自佛是真佛, 自若無佛心, 何處求真佛? 汝等自心是佛, 更莫狐疑!
一念相應一念佛, 念念相應念念佛。
一切衆生,自敝光明, 貪愛塵境,外緣內擾, 甘受驅馳; 便勞世尊,從叁昧起, 種種苦口,勸令寢息; 莫向外求,與佛無二。
汝但心如虛空, 不著空見; 應用無礙, 動靜無心, 凡聖情忘, 能所俱泯; 性相如如, 無不定時也。
佛法有叁種慈悲: 衆生緣慈悲、法緣慈悲、無緣慈悲。
所謂衆生緣慈悲者: 是對一切衆生都視同父母兄妹眷屬, 常起與樂拔苦之心, 這是凡夫與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。
所謂法緣慈悲者: 是已破我相,對衆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, 這是已斷煩惱達于法空的叁乘聖人所起的慈悲。
所謂無緣慈悲者: 是心無分別,普救一切, 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, 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, 總攝六道衆生在內, 皆起憐愍愛護之心, 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。
佛之叁身: 清淨法身,汝之性也; 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; 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。 叁即一,一即叁也。
《超塵法語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