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怀命终,当入地狱。
凡人持戒有五种功德, 何等为五?
一、 诸有所求,则得如愿。
二、 所有财产,增益无损。
三、 所往之处,众人敬爱。
四、 好名善誉,周闻天下。
五、 身坏命终,必生天上。
不放逸者, 于诸善法为最第一, 犹作田业, 彼一切因地、依地、立地, 待作田业。
摩诃波阇波提将黄色衣施与世尊, 世尊言: 持此衣施比丘众, 施比丘众已, 便供养我, 亦供养众。
诸有恐怖, 彼一切从愚痴生, 不从智慧生; 诸有遭事、灾患、忧戚, 彼一切从愚痴生, 不从智慧生; 世尊告阿难曰: 应体认因缘观。
三世诸佛如来胜迹, 皆行真实、空、不颠倒、 漏尽得无为心解脱者。
贪瞋痴漏尽, 是名阿罗汉。
不自贵、不贱他, 趣向得真谛法, 是谓真人法; 因富贵、因端正可爱, 而自贵贱他, 是谓不真人法。
四念处可入解脱之道, 以智慧为体, 何等为四?
一、 观身不净。
二、 观受是苦。
三、 观心无常。
四、 观法无我。
比丘分别四种所住林,何等为四?
一、若不得正念, 虽不乏四事供养,则不应住。
二、可得正念, 然乏四事供养,妄不应去。
三、 若二俱不得, 应舍此林,夜半而去。
四、 若二俱得,则应尽命住。
中阿含经云: 薄拘罗未曾有九法,何等为九?
一、 八十年律中学道,未曾有欲想。
二、 我持粪扫衣来八十年,从未起贡高者。
三、 我持粪扫衣来八十年, 未曾忆受居士衣,未曾割截作衣, 未曾请他比丘作衣。
四、 我乞食来八十年,从未起贡高张扬者。
五、 我乞食来八十年, 未曾忆受居士请,未曾超越乞食。
六、 未曾视女人面。
七、 八十年来律中学道, 未曾忆畜沙弥,未曾忆为白衣说法。
八、 八十年来,未曾有病, 乃至弹指顷头痛者,未曾忆服药。
九、 八十年来,我结跏跌坐,未曾倚壁。
中阿含经云: 若使女人出家, 正法本住千年, 今失五百年; 若不出家, 梵志居士当以衣布地让比丘上行, 以头发布施给比丘上行。
空是入道之不二门。
佛法中通常所讲到之业、 轮回、性空、缘起, 是小乘中所共有, 唯如来藏这一教说, 为小乘所没有之大乘特义。
如来藏、 佛性, 为大乘不共小乘之特质。
中国佛教徒, 一说到如来藏, 便想到众生有佛性, 可以成佛, 如来藏成了佛教核心之教义, 这一点, 中国佛教可说 继承了印度后期佛教此一特色。
如来藏毕竟为真常唯心论者之核心论题。
依如来藏学派之根本立场解说: 如来藏为清净涅槃因。 如来藏又为杂染生死因。
从如来藏之主要意义看, 如来藏是特重于涅槃因, 所以中国传统佛教, 特重于说如来藏即是佛性, 为一切众生成佛之因依。
中国大乘各宗, 对如来藏特别重视, 如天台、贤首、禅宗。
「恒沙功德, 尽在心源」, 也无非是如来藏说, 可说在禅宗已充分地表达出来了。
印度佛教史分为前后三个时期;
一、 初期是无常实有的声闻乘。
二、 中期是性空幻有的菩萨行。
三、 后期是真常妙有的如来行。
大乘始终为中国佛教的重心, 中国佛教主要为印度的中期佛教传入。
中国佛教, 就是二千年来流行于中国的佛教, 其中有两大类:
一、 是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教。
二、 是经过中国佛教徒的研求修习, 发展为独到体系的佛教, 如台、贤、禅、净。
中国佛教一开始, 便是大乘为主, 小乘为从的局面。
凡是大部的佛经(典籍), 都不是一时编集的、 有先出的、有后出的、 也有后出而□入先出中的。
系缚生死的根源是爱, 而出离烦恼解脱的主力是智慧。
约心无自性说本净, 所以龙树菩提说 净是无自性空的别名。
般若经云: 是心非心, 本性净故。
唯识学说: 心识为清净杂染法所依, 若心识与无明相应, 即成杂染的生死流转; 若心识与般若相应, 即成清净的涅槃还灭。
空如来藏: 真如法性不为杂染烦恼所污, 故名空如来藏。
不空如来藏: 真如法体上具足一切无量清净功德, 名不空如来藏。
菩萨学一切法, 有崇高的智慧, 度一切众生, 有深彻的慈悲。
大乘经论,如一定要改实佛口亲说的, 那恐怕很难,这一切都是世尊三业大用, 影现在弟子的认识中, 加以推演、抉择、摄取, 成为时代意识而形成的。 可以称为佛说, 却不能说那一章, 那一句是释尊亲说。
起初大乘思想是潜流、酝酿, 在不断的演绎充实中, 但也是流行中的演化, 非某一人有意的增饰, 一到成熟的阶段, 自然有人把他编集出来。
大乘思想在声闻学派分流之前已经存在。
初期大乘经的公开广大流行, 是在佛元五世纪的事。
大乘法的最初传宏者, 是大众系的圣者们。
读大乘经典, 读者应体贴菩萨的心胸、作略, 气象有着崇尚的信愿, 慈悲与智慧, 让他在平常中行履表现出来。
森罗万象至空而极, 百川众流至海而极, 一切贤圣至佛而极, 三藏十二部至心而极, 心是总持之妙本,万法之洪源, 亦名大智慧藏,无住涅槃, 百千万名,尽心之异号耳。
大乘佛教, 仰宗释尊的大雄, 从声闻佛教透出来, 从独善利已中, 到兼善济世的普贤行, 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。
说到佛果, 是从现实人间的世尊, 到万德庄严的法身佛, 也是从本生谈的启发而来。
从声闻学派的分流上看, 菩萨道可说是大众系初唱, 因佛法的普及,大众而发扬。 但以佛陀行果为赞仰的对象, 生起佛何人也?我何人也? 有为者亦若是的自尊心, 在时代要求下, 逐渐形成菩萨道的佛法, 这几乎是一切学派的共同倾向。
实乃生无自性, 无生亦无自性; 悟则生灭皆无生, 迷则无生皆生灭; 离此别无证悟, 乃一体异名也。
诸佛于俨然生灭中, 唯见无生。 众生于湛然无生中, 唯见生灭。 佛与众生只因迷悟之差别。
依据佛法三法印之法则, 从佛法演化的见地中, 去发现佛法真义的健全发展与正常适应。
大乘佛法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, 怎样的念佛、见佛, 是大乘经的特有内容。
「神力加护」, 早就孕育于部派佛教, 到大乘时代而强化起来。
方便的适应, 是不可能没有的, 但如过分重视佛法的通俗化, 方便与真实不分, 偏重方便, 那方便就要转化为佛法的障碍了。
大乘佛法的兴起, 决不是单纯问题, 也不是少数人的事, 是佛教发展中的共同倾向, 主要动力是佛涅槃后, 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。
佛法是在无我无我所的基点上, 去实现自由平等的净土。
生与死, 只是某一阶段, 某一活动的现起与消散。
大乘菩萨的即空而有, 即俗而真, 动静一如, 处处与法空性相应的方便善巧, 是小乘行人所做不到的。
一切法空性, 不生不灭, 是顺着胜义谛说的。
一切法因缘生, 如幻如化, 有生有灭, 是顺着世俗谛说的。
何谓三种圆融?
一、 事理圆融。
二、 事事圆融。
三、 理理圆融。
所谓事理圆融者: 事如波、理如水,如波与水之相即。
所谓事事圆融者: 如波与波之相即。
所谓理理圆融者: 如水与水之相即。
何谓五种邪命? 此五种不当行为目的都是为了取利活命, 故名五种邪命, 何等为五?
一、 诈现异相。
二、 自说功德学问。
三、 占相吉凶。
四、 高声现威,大言状语。
五、 说所得供养之多,以动人心。
何谓五种不应施?
一、 非理之财物。
二、 酒及毒药。
三、 置罗机网。
四、 刀仗弓箭。
五、 音乐女色。
三种律仪,何等为三?
一、 别解脱律仪。
二、 静虑律仪。
三、 无漏律仪。
别解脱律仪者: 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,亦名别别解脱, 处处解脱。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。 如五戒、八戒、比丘、比丘尼等戒法, 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,合于律仪, 故名别解脱律仪。
静虑律仪者: 静虑是禅定的别名,行者入于禅定时, 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, 合于律仪,故名静虑律仪, 亦名定共戒,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。
无漏律仪者: 是圣者发无漏智时, 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无漏表色, 合于律仪,故名无漏律仪, 亦名道共戒,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。
闻佛音声与修四圣谛法门而悟道者, 总称为声闻乘,声闻乘修四谛法, 自凡夫至阿罗汉,论时间, 速则三生,迟则六十劫, 其修行之方便有七,得果有四, 兹列表说明如左:
四圣谛,又名四真谛、四谛法, 四圣谛赅摄世出世间两重因果, 集是因,苦是果, 是迷界的因果, 属生死流转门; 道是因,灭是果, 是悟界的因果,属涅槃还灭门。 兹列表说明如左:
三界共有九地,其中欲界占一地, 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, 即是五趣离居地、离生喜乐地、 定生喜乐地、离善妙乐地、 舍念清净地、空无边处地、 识无边处地、无所有处地、 非想非非想处地。 以…
《超尘法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