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使有人,为于爹娘, 打骨出髓,经百千劫,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为于爹娘, 吞热铁丸,经百千劫,
身焦烂,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
发菩提心,诸善中王, 具足十种因缘,何等为十?
一者念佛重恩故。
二者念父母恩故。
三者念师长恩故。
四者念施主恩故。
五者念众生恩故。
六者念死生苦故。
七者尊重已灵故。
八者忏悔业障故。
九者求生净土故。
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。
释迦牟尼佛转*轮, 度阿若憍陈如;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。
当制六根, 勿令放逸入于五欲, 譬如牧牛之人, 执杖视之, 不令纵逸犯人苗稼, 若纵六根, 非唯五欲, 将无涯畔, 不可制也。
诸烦恼贼常同伺杀人, 甚于怨家,安可睡眠? 不自警寤,烦恼毒蛇睡在汝心,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, 当以持戒之
早并除之, 睡蛇既出,乃可安眠, 不出而眠,是无惭人。
若纵瞋恨心,则自妨道, 失功德利,忍之为德,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 能行忍者, 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, 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
瞋恨之害,则破诸善法, 坏好名闻,今世后世, 人不喜见,当知瞋心, 甚于猛火,当当防护, 无令得入,劫功德贼, 无过瞋恚。
汝等比丘, 谄曲之心, 与道相违,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,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, 入道之人, 则无是处。
当知多欲之人, 多求利故, 苦恼亦多; 少欲之人, 无求无欲, 则无此患。
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, 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稳之处。 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 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, 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; 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; 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,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, 是名知足。
欲求寂静无为安乐, 当离愦闹, 独处闲居, 静处之人, 帝释诸天所共敬重。
若勤精进, 则事无难者,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。 譬如小水长流, 则能穿石。
若行者之心, 数数懈废, 譬如钻火, 未热而息, 虽欲得火, 火难可得, 是名精进。
实智慧者, 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, 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, 一切病者之良药也, 伐烦恼树之利斧也。
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, 若人有智慧之照, 虽是肉眼, 而是明见人也, 是名智慧。
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,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, 唯当善灭戏论之患。
佛遗教经云: 我如良医,知病说药, 服与不服,非医咎也; 又如善导,导人善道, 闻之不行,非导过也。
阿□楼□尊者云: 世尊! 月可令热,日可令冷, 佛说四谛不可令异, 佛说苦谛实苦, 不可令乐。
佛遗教经曰: 是故当知,世皆无常, 会必有离,勿怀忧恼, 世相如是,当勤精进, 早求解脱,以智慧明, 灭诸痴暗,世实危脆, 无坚牢者,我今得灭, 如除恶病,此是应舍之身, 罪恶之物,假名为身, 没在老病生死大海, 何有智者得除灭之, 如杀怨贼而不欢喜。
佛言: 有人闻吾守道,行大仁慈, 故致骂佛,佛默不对,骂止。
佛问曰: 子以礼从人,其人不纳, 礼归子乎!
对曰: 归矣!
佛言: 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, 子自持祸归子身矣! 犹响应声, 影之随形, 终无免离, 慎勿为恶。
佛言:
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
沙门问曰: 此福尽乎?
佛言: 譬如一炬之火, 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, 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 福亦如之。
沙门问佛: 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,会其至道?
佛言: 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 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, 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。
佛言: 人怀爱欲不见道者, 譬如澄水,致手扰之, 众人共临,无有
其影者, 人以爱欲交错,心中浊兴, 故不见道,汝等沙门, 当舍爱欲,爱欲垢尽, 道可见矣!
佛言: 吾法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 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, 会者近尔,迷者远乎, 言语道断,非物所拘, 差之毫厘,失之须臾。
前念不生即心, 后念不灭即佛; 成一切相即心, 离一切相即佛。
即心名慧, 即佛名定; 定慧等持, 意中清净。
有我罪即生, 亡功福无比。
开佛知见, 即是出世; 开众生知见, 即是世间。
迷悟在人, 损益由已。
口诵心行, 即是转经; 口诵心不行, 即是被经转。
诵经久不明, 与义作仇家。
犹存见知, 故令汝未了。
汝观自本心, 莫着外法相, 法无四乘, 人心自有等差。
见闻转诵是小乘, 悟法解义是中乘, 依法修行是大乘; 万法尽通,万法具备, 一切不染,离诸法相, 一无所得,名最上乘。
乘是行义, 不在口争; 一切时中, 自性自如。
生即从体起用, 灭则摄用归体。
常应诸根用, 而不起用想; 分别一切法, 不是分别想。
只此不污染, 诸佛之所护念。
妙湛圆寂, 体用如如, 五阴本空, 六尘非有; 不出不入, 不定不乱。
法本一宗, 人有南北; 法即一种, 见有迟疾。
何名顿渐? 法无顿渐, 人有利钝, 故名顿渐。
自性自悟, 顿悟顿修, 亦无渐次, 所以不立一切法, 诸法寂灭, 有何次第?
我今不施功, 佛性而现前。
学道之人,一切善念恶念, 应当尽除,无名可名, 名于「自性」; 无二之性,是名「实性」。 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, 言下便须自见。
修道之人, 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, 无始生死凭何出离?
不生不灭者, 本自不生, 今亦不灭。
汝若欲知心要, 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, 自然得入清净心体, 甚然常寂, 妙用恒沙。
自性动用, 出入即离两边, 共人言语, 外于相离相, 内于空离空。
若着相于外, 而作法求真; 或广立道场, 说有无之过患; 如是之人, 累劫不可见性。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。
其法无二, 其心亦然; 其道清净, 亦无诸相。
此心本净, 无可取舍。
若识众生, 即是佛性; 若不识众生, 万劫觅佛难逢。
识自心众生, 见自心佛性, 欲求见佛, 但识众生; 只为众生迷佛, 非是佛迷众生。
汝等心若险曲, 即佛在众生中; 一念平直, 即是众生成佛。
心生种种法生, 心灭种种法灭。
言下见性, 虽去吾千里, 如常在吾边。
直至无上菩提, 念念自见, 不失本念。
智如日,慧如月,智慧常明; 于外着境,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, 不得明朗; 若遇善知识, 闻真正法, 自除迷妄, 内外明彻,于自性中万法皆现。
邪迷不生, 少欲知足, 能离财色, 名两足尊。
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, 若前念今念后念, 念念相续不断, 名为系缚。
于诸法上, 念念不住, 即无缚也。
自性内照, 三毒即除; 地狱等罪, 一时消灭; 内外明彻, 不异西方。
般若之智亦无大小, 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。
万法本自人兴, 一切经书, 因人说有。
禅可分为五种, 层次高低不同称为五味禅, 以其各得法味不同故:
一、 凡夫禅。
二、 外道禅。
三、 小乘禅。
四、 大乘禅。
五、 最上乘禅。
持名念佛, 即是心即放光时, 一声佛号, 一声心。
印度后期大乘中, 就成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、佛性, 我说,如来藏说, 是念自己 身心中有佛。
长阿含经云: 天人有十法殊胜, 何等为十?
一、 飞去无限数。
二、 飞来无限数。
三、 去无碍。
四、 来无碍。
五、 天身无有皮肤、 骨体、筋脉、血肉。
六、 身无不净大小便利。
七、 身无疲极。
八、 天女不产。
九、 天目不眴。
十、 身随意色, 好青则青,好赤白随意而现。
四河入海, 无复河名; 四姓出家, 同称释氏。
有五趣解脱, 何等为五?
一、 身不净想。
二、 食不净想。
三、 一切行无常想。
四、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。
五、 死想。
二法趣向恶趣:
一、毁戒。
二、破见。
二法趣向善趣:
一、戒具。
二、见具。
二法趣向涅槃盘:
一、为止。
二、为观。
戒为净慧, 慧能净戒; 如人洗手, 左右相须, 左能净右, 右能净左。
戒慧具者, 如来说名比丘。
世尊从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、 长者、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, 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, 静默思道; 若有功德,当自覆藏; 若有过失,当自发露。
八圣道︰ 是证四果阿罗汉之法要。
如来遍观诸有力者无过魔力, 然漏尽比丘能胜彼。
漏尽比丘者, 已断灭生死烦恼之比丘。
五盖者, 覆盖心性, 使不生善法之五种障碍:
一、 贪欲盖。
二、 瞋恚盖。
三、 掉举盖。
四、 睡眠盖。
五、 疑盖。
凡人犯戒有五衰耗, 何等为五?
一、 求财所愿不遂。
二、 设有所得,日当衰耗。
三、 在所至处,众所不敬。
四、 丑名恶声,流闻天下。
五、 身…
《超尘法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