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书著作-超尘法语
机缘一旦成熟,一句佛法能道破百思不解之谜底,给人善根大展流露;世间难题何其多!佛法能让人类针针见血,豁然开悟,达观见谛,心开意朗,体证诸法本来面目,与法相应,因而转凡入圣,毕竟!佛法是觉悟之法。
「超尘法语」佛书之诞生,乃汇集如来圣典,历代祖师,高僧大德证悟法语于一极,与个人学佛心得汇编成册。衲弘扬佛法于宝岛南北,诸如各县市文化中心、各县市政府大礼堂、国父纪念馆、中华电视台、全省各县市有线电视台、大专佛学社、各佛寺、监狱、学校机关、都市与乡村,无不引用「超尘法语」内容入奥义,一一为全国广大热爱佛法诸君广宣正法,普令闻法者导归无上正觉为宗趣。
愿诸君有此法缘,共游超尘法语,同证诸法本来风光,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,共度涅槃宝筏,是名大快人心,是名为幸也!
若悟自性, 亦不立菩提涅槃,亦不立解脱知见; 无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万法。 若解此意, 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 亦名解脱知见。 见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, 来去自由,无滞无碍, 应用随作,应语随答, 普见化身,不离自性, 即得「自在神通,游戏三昧」, 是名见性。
佛向性中作, 莫向外求! 自性迷即是众生, 自性觉即是佛。
何谓自性自度? 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,将正见度。 既有正见, 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,各各自度;
邪来正度,迷来悟度, 愚来智度,恶来善度, 如来度者,名为真度。
使君东方人,但心净则无罪; 虽西方人,心不净亦有□ 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 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 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 愿东愿西,悟人在处一般。
大小二乘,十二部经, 皆因人置,因智慧性, 方能建立; 若无世人, 一切万法本自不有。
心中众生, 所谓邪迷心、诳妄心、 不善心、嫉妒心、恶毒心, 如是等心,尽是众生, 各须自性自度,是名真度。
人有愚有智, 愚为小人,智为大人; 愚者问于智人, 智者与愚人说法;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, 即与智人无别。
改过必生智慧, 护短心内非贤; 日用当行饶益, 成道非由施钱; 菩提只向心觅, 何劳向外求玄!
受人滴水之恩, 须当涌泉以报。
菩萨为摄受调熟众生, 应行四种法门:
一、 布施。
二、 爱语。
三、 同事。
四、 利行。
菩萨为度化众生, 应具备四种辩才:
一、 法无碍辩。
二、 义无碍辩。
三、 词无碍辩。
四、 乐说无碍辩。
若离杀生, 即得成就十离恼法,何等为十?
一、 于诸众生普施无畏。
二、 常于众生起大慈心。
三、 永断一切瞋恚习气。
四、 身常无病。
五、 寿命长远。
六、 恒为非人之守护。
七、 常无恶梦,寝觉快乐。
八、 减除怨结,众怨自解。
九、 无恶道怖。
十、 命终生天, 乃至回向者可得往生净土。
是名为十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得佛随心自在寿命。
若离偷盗, 即得十种可保信法,何等为十?
一、 资财盈积,王贼水火, 及非爱子,不能散灭。
二、 多人爱念。
三、 人不欺负。
四、 十方赞美。
五、 不忧损害。
六、 善名流布。
七、 处众无畏。
八、 财命色力安乐,辩才具足无缺。
九、 常怀施意。
十、 命终生天。
是为十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得证清净大菩提智。
若离邪行, 即得四种智所赞法, 何等为四,
一、 诸根调顺。
二、 永离喧掉。
三、 世所称叹。
四、 妻莫能侵。
是为四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。
若离妄语, 即得八种天所赞法,何等为八?
一、 口常清净,优
华香。
二、 为诸世间之所信伏。
三、 发言成证,人天爱敬。
四、 常以爱语安慰众生。
五、 得胜意乐,三业清净。
六、 言无误失,心常欢喜。
七、 发言尊重,人天奉行。
八、 智慧殊胜,无能制伏。
是为八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 即得如来真实语。
若离两舌, 即得五种不可坏法,何等为五?
一、 得不坏身,无能害故。
二、 得不坏眷属,无能破故。
三、 得不坏信,顺本业故。
四、 得不坏法行,所修坚固故。
五、 得不坏善知识,不诳惑故。
是为五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得正眷属, 诸魔外道,不能沮坏。
若离恶口, 即得成就八种净业,何等为八?
一、 言不乖度。
二、言皆利益。
三 、 言必契理。
四、言词美妙。
五、 言可承领。
六、言则信用。
七、言无可讥。
八、言尽爱乐。
是为八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具足如来梵音声相。
若离绮语, 即得成就三种决定,何等为三?
一、 定为智人所爱。
二、 定能以智如实答问。
三、 定于人天威德最胜,无有虚妄。
是为三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得如来诸所授记, 皆不唐捐。
若离贪欲, 即得成就五种自在,何等为五?
一、 三业自在,诸根具足故。
二、 财物自在,一切怨贼不能夺故。
三、 福德自在,随心所欲,物皆备故。
四、 王位自在,珍奇妙物,皆奉献故。
五、 所获之物,过本所求, 百倍殊胜,由于昔时不悭故。
是为五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 三界特尊, 皆共敬养。
若离瞋恚, 即得八种喜悦心法,何等为八?
一、 无损恼心。
二、 无瞋恚心。
三、 无诤讼心。
四、 柔和质直心。
五、 得圣者慈心。
六、 常作利益安众生心。
七、 身相端严,众共尊敬。
八、 以和忍故,速生梵世。
是为八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得无碍心, 观者无厌。
若离邪见,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,何等为十?
一、 得真善意乐,真善等侣。
二、 深信因果,宁殒身命, 终不作恶。
三、 惟归依佛,非余天等。
四、 直心正见,永离一切吉凶疑网。
五、 常生人天,不更恶道。
六、 无量福慧,转转增胜。
七、 永离邪道,行于圣道。
八、 不起身见,舍诸恶业。
九、 住无碍见。
十、 不堕诸难。
是为十,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 后成佛时, 速证一切佛法, 成就自在神通。
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: 母亲怀胎十月子女, 父亲养育教导子女, 如斯重苦,尚有十种恩惠, 何等为十?
第一、 怀胎守护恩。
第二、 临产受苦恩。
第三、 生子忘忧恩。
第四、 咽苦吐甘恩。
第五、 回干就湿恩。
第六、 哺乳养育恩。
第七、 洗濯不净恩。
第八、 远行忆念恩。
第九、 深加体恤恩。
第十、 究竟怜愍恩。
怀胎守护恩 颂曰: 累劫因缘重,今来托母胎; 月逾生五脏,七七六精开。 体重如山岳,动止劫风灾; 罗衣都不挂,装镜惹尘埃。
临产受苦恩 颂曰: 怀经十个月,难产将欲临, 朝朝如重病,日日似昏沉; 难将惶怖述,愁泪满胸襟, 含悲告亲族,惟惧死来侵。
生子忘忧恩 颂曰: 慈母生儿日,五脏总开张, 身心俱闷绝,血流似屠羊; 生已闻儿健,欢喜倍加常, 喜定悲还至,痛苦彻心肠。
咽苦吐甘恩 颂曰: 父母恩深重,顾怜没失时, 吐甘无稍息,咽苦不颦眉; 爱重情难忍,恩深复倍悲, 但令孩儿饱,慈悲不辞饥。
回干就湿恩 颂曰: 母愿身投湿,将儿移就干; 两乳充饥渴,罗袖掩风寒。 恩怜恒废枕,宠弄纔能欢; 但令孩儿稳,慈母不求安。
哺乳养育恩 颂曰: 慈母像大地,严父配于天, 覆载恩同等,父娘恩亦然。 不憎无怒目,不嫌手足挛, 诞腹亲生子,终日惜兼怜。
洗濯不净恩 颂曰: 本是芙蓉质,精神健且丰, 眉分新柳碧,脸色夺莲红; 恩深摧玉貌,洗濯损盘龙, 只为怜男女,慈母改颜容。
远行忆念恩 颂曰: 死别诚难忍,生离实亦伤, 子出关山外,母忆在他乡; 日夜心相随,流泪数千行, 如猿泣爱子,寸寸断肝肠。
深加体恤恩 颂曰: 父母恩情重,恩深报实难, 子苦愿代受,儿劳母不安, 闻道远行去,怜儿夜卧寒, 男女暂辛苦,长使母心酸。
究竟怜愍恩 颂曰: 父母恩深重,恩怜无歇时, 起坐心相逐,近遥意与随, 母年一百岁,常忧八十儿; 欲母恩爱尽,命尽始分离。
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:
假使有人,左肩担父,右肩担母, 研皮至骨,穿骨至髓,繞须弥山, 经百千劫,血流末没踝,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为于爹娘, 手执利刀,剜其眼睛, 献于如来,经百千劫,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遭饥馑劫, 为于爹娘,尽其已身, 脔割碎坏,犹如微尘, 经百千劫,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为于爹娘, 亦以利刀,割其心肝, 血流
地,不辞痛苦, 经百千劫,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为于爹娘, 百千刀戟 ,一时刺身, 于自身中,左右出入, 经百千劫,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
…
《超尘法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