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書著作-超塵法語
機緣一旦成熟,一句佛法能道破百思不解之謎底,給人善根大展流露;世間難題何其多!佛法能讓人類針針見血,豁然開悟,達觀見谛,心開意朗,體證諸法本來面目,與法相應,因而轉凡入聖,畢竟!佛法是覺悟之法。
「超塵法語」佛書之誕生,乃彙集如來聖典,曆代祖師,高僧大德證悟法語于一極,與個人學佛心得彙編成冊。衲弘揚佛法于寶島南北,諸如各縣市文化中心、各縣市政府大禮堂、國父紀念館、中華電視臺、全省各縣市有線電視臺、大專佛學社、各佛寺、監獄、學校機關、都市與鄉村,無不引用「超塵法語」內容入奧義,一一爲全國廣大熱愛佛法諸君廣宣正法,普令聞法者導歸無上正覺爲宗趣。
願諸君有此法緣,共遊超塵法語,同證諸法本來風光,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,共度涅槃寶筏,是名大快人心,是名爲幸也!
若悟自性, 亦不立菩提涅槃,亦不立解脫知見; 無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萬法。 若解此意, 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 亦名解脫知見。 見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, 來去自由,無滯無礙, 應用隨作,應語隨答, 普見化身,不離自性, 即得「自在神通,遊戲叁昧」, 是名見性。
佛向性中作, 莫向外求! 自性迷即是衆生, 自性覺即是佛。
何謂自性自度? 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,將正見度。 既有正見, 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,各各自度;
邪來正度,迷來悟度, 愚來智度,惡來善度, 如來度者,名爲真度。
使君東方人,但心淨則無罪; 雖西方人,心不淨亦有□ 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 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 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身中淨土, 願東願西,悟人在處一般。
大小二乘,十二部經, 皆因人置,因智慧性, 方能建立; 若無世人, 一切萬法本自不有。
心中衆生, 所謂邪迷心、诳妄心、 不善心、嫉妒心、惡毒心, 如是等心,盡是衆生, 各須自性自度,是名真度。
人有愚有智, 愚爲小人,智爲大人; 愚者問于智人, 智者與愚人說法;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, 即與智人無別。
改過必生智慧, 護短心內非賢; 日用當行饒益, 成道非由施錢; 菩提只向心覓, 何勞向外求玄!
受人滴水之恩, 須當湧泉以報。
菩薩爲攝受調熟衆生, 應行四種法門:
一、 布施。
二、 愛語。
叁、 同事。
四、 利行。
菩薩爲度化衆生, 應具備四種辯才:
一、 法無礙辯。
二、 義無礙辯。
叁、 詞無礙辯。
四、 樂說無礙辯。
若離殺生, 即得成就十離惱法,何等爲十?
一、 于諸衆生普施無畏。
二、 常于衆生起大慈心。
叁、 永斷一切瞋恚習氣。
四、 身常無病。
五、 壽命長遠。
六、 恒爲非人之守護。
七、 常無惡夢,寢覺快樂。
八、 減除怨結,衆怨自解。
九、 無惡道怖。
十、 命終生天, 乃至回向者可得往生淨土。
是名爲十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得佛隨心自在壽命。
若離偷盜,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,何等爲十?
一、 資財盈積,王賊水火, 及非愛子,不能散滅。
二、 多人愛念。
叁、 人不欺負。
四、 十方贊美。
五、 不憂損害。
六、 善名流布。
七、 處衆無畏。
八、 財命色力安樂,辯才具足無缺。
九、 常懷施意。
十、 命終生天。
是爲十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得證清淨大菩提智。
若離邪行,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, 何等爲四,
一、 諸根調順。
二、 永離喧掉。
叁、 世所稱歎。
四、 妻莫能侵。
是爲四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 得佛丈夫隱密藏相。
若離妄語,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,何等爲八?
一、 口常清淨,優
華香。
二、 爲諸世間之所信伏。
叁、 發言成證,人天愛敬。
四、 常以愛語安慰衆生。
五、 得勝意樂,叁業清淨。
六、 言無誤失,心常歡喜。
七、 發言尊重,人天奉行。
八、 智慧殊勝,無能製伏。
是爲八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 即得如來真實語。
若離兩舌, 即得五種不可壞法,何等爲五?
一、 得不壞身,無能害故。
二、 得不壞眷屬,無能破故。
叁、 得不壞信,順本業故。
四、 得不壞法行,所修堅固故。
五、 得不壞善知識,不诳惑故。
是爲五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得正眷屬, 諸魔外道,不能沮壞。
若離惡口, 即得成就八種淨業,何等爲八?
一、 言不乖度。
二、言皆利益。
叁 、 言必契理。
四、言詞美妙。
五、 言可承領。
六、言則信用。
七、言無可譏。
八、言盡愛樂。
是爲八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具足如來梵音聲相。
若離绮語, 即得成就叁種決定,何等爲叁?
一、 定爲智人所愛。
二、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。
叁、 定于人天威德最勝,無有虛妄。
是爲叁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得如來諸所授記, 皆不唐捐。
若離貪欲, 即得成就五種自在,何等爲五?
一、 叁業自在,諸根具足故。
二、 財物自在,一切怨賊不能奪故。
叁、 福德自在,隨心所欲,物皆備故。
四、 王位自在,珍奇妙物,皆奉獻故。
五、 所獲之物,過本所求, 百倍殊勝,由于昔時不悭故。
是爲五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 叁界特尊, 皆共敬養。
若離瞋恚, 即得八種喜悅心法,何等爲八?
一、 無損惱心。
二、 無瞋恚心。
叁、 無诤訟心。
四、 柔和質直心。
五、 得聖者慈心。
六、 常作利益安衆生心。
七、 身相端嚴,衆共尊敬。
八、 以和忍故,速生梵世。
是爲八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得無礙心, 觀者無厭。
若離邪見,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,何等爲十?
一、 得真善意樂,真善等侶。
二、 深信因果,甯殒身命, 終不作惡。
叁、 惟歸依佛,非余天等。
四、 直心正見,永離一切吉凶疑網。
五、 常生人天,不更惡道。
六、 無量福慧,轉轉增勝。
七、 永離邪道,行于聖道。
八、 不起身見,舍諸惡業。
九、 住無礙見。
十、 不墮諸難。
是爲十,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 後成佛時, 速證一切佛法, 成就自在神通。
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雲: 母親懷胎十月子女, 父親養育教導子女, 如斯重苦,尚有十種恩惠, 何等爲十?
第一、 懷胎守護恩。
第二、 臨産受苦恩。
第叁、 生子忘憂恩。
第四、 咽苦吐甘恩。
第五、 回幹就濕恩。
第六、 哺乳養育恩。
第七、 洗濯不淨恩。
第八、 遠行憶念恩。
第九、 深加體恤恩。
第十、 究竟憐愍恩。
懷胎守護恩 頌曰: 累劫因緣重,今來托母胎; 月逾生五髒,七七六精開。 體重如山嶽,動止劫風災; 羅衣都不挂,裝鏡惹塵埃。
臨産受苦恩 頌曰: 懷經十個月,難産將欲臨, 朝朝如重病,日日似昏沈; 難將惶怖述,愁淚滿胸襟, 含悲告親族,惟懼死來侵。
生子忘憂恩 頌曰: 慈母生兒日,五髒總開張, 身心俱悶絕,血流似屠羊; 生已聞兒健,歡喜倍加常, 喜定悲還至,痛苦徹心腸。
咽苦吐甘恩 頌曰: 父母恩深重,顧憐沒失時, 吐甘無稍息,咽苦不颦眉; 愛重情難忍,恩深複倍悲, 但令孩兒飽,慈悲不辭饑。
回幹就濕恩 頌曰: 母願身投濕,將兒移就幹; 兩乳充饑渴,羅袖掩風寒。 恩憐恒廢枕,寵弄纔能歡; 但令孩兒穩,慈母不求安。
哺乳養育恩 頌曰: 慈母像大地,嚴父配于天, 覆載恩同等,父娘恩亦然。 不憎無怒目,不嫌手足攣, 誕腹親生子,終日惜兼憐。
洗濯不淨恩 頌曰: 本是芙蓉質,精神健且豐, 眉分新柳碧,臉色奪蓮紅; 恩深摧玉貌,洗濯損盤龍, 只爲憐男女,慈母改顔容。
遠行憶念恩 頌曰: 死別誠難忍,生離實亦傷, 子出關山外,母憶在他鄉; 日夜心相隨,流淚數千行, 如猿泣愛子,寸寸斷肝腸。
深加體恤恩 頌曰: 父母恩情重,恩深報實難, 子苦願代受,兒勞母不安, 聞道遠行去,憐兒夜臥寒, 男女暫辛苦,長使母心酸。
究竟憐愍恩 頌曰: 父母恩深重,恩憐無歇時, 起坐心相逐,近遙意與隨, 母年一百歲,常憂八十兒; 欲母恩愛盡,命盡始分離。
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雲:
假使有人,左肩擔父,右肩擔母, 研皮至骨,穿骨至髓,繞須彌山, 經百千劫,血流末沒踝,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爲于爹娘, 手執利刀,剜其眼睛, 獻于如來,經百千劫,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遭饑馑劫, 爲于爹娘,盡其已身, 脔割碎壞,猶如微塵, 經百千劫,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爲于爹娘, 亦以利刀,割其心肝, 血流
地,不辭痛苦, 經百千劫,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
假使有人,爲于爹娘, 百千刀戟 ,一時刺身, 于自身中,左右出入, 經百千劫,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
…
《超塵法語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