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超塵法語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懷命終,當入地獄。

  

  凡人持戒有五種功德, 何等爲五?

  一、 諸有所求,則得如願。

  二、 所有財産,增益無損。

  叁、 所往之處,衆人敬愛。

  四、 好名善譽,周聞天下。

  五、 身壞命終,必生天上。

  

  不放逸者, 于諸善法爲最第一, 猶作田業, 彼一切因地、依地、立地, 待作田業。

  

  摩诃波阇波提將黃色衣施與世尊, 世尊言: 持此衣施比丘衆, 施比丘衆已, 便供養我, 亦供養衆。

  

  諸有恐怖, 彼一切從愚癡生, 不從智慧生; 諸有遭事、災患、憂戚, 彼一切從愚癡生, 不從智慧生; 世尊告阿難曰: 應體認因緣觀。

  

  叁世諸佛如來勝迹, 皆行真實、空、不顛倒、 漏盡得無爲心解脫者。

  

  貪瞋癡漏盡, 是名阿羅漢。

  

  不自貴、不賤他, 趣向得真谛法, 是謂真人法; 因富貴、因端正可愛, 而自貴賤他, 是謂不真人法。

  

  四念處可入解脫之道, 以智慧爲體, 何等爲四?

  一、 觀身不淨。

  二、 觀受是苦。

  叁、 觀心無常。

  四、 觀法無我。

  

  比丘分別四種所住林,何等爲四?

  一、若不得正念, 雖不乏四事供養,則不應住。

  二、可得正念, 然乏四事供養,妄不應去。

  叁、 若二俱不得, 應舍此林,夜半而去。

  四、 若二俱得,則應盡命住。

  

  中阿含經雲: 薄拘羅未曾有九法,何等爲九?

  一、 八十年律中學道,未曾有欲想。

  二、 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,從未起貢高者。

  叁、 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, 未曾憶受居士衣,未曾割截作衣, 未曾請他比丘作衣。

  四、 我乞食來八十年,從未起貢高張揚者。

  五、 我乞食來八十年, 未曾憶受居士請,未曾超越乞食。

  六、 未曾視女人面。

  七、 八十年來律中學道, 未曾憶畜沙彌,未曾憶爲白衣說法。

  八、 八十年來,未曾有病, 乃至彈指頃頭痛者,未曾憶服藥。

  九、 八十年來,我結跏跌坐,未曾倚壁。

  

  中阿含經雲: 若使女人出家, 正法本住千年, 今失五百年; 若不出家, 梵志居士當以衣布地讓比丘上行, 以頭發布施給比丘上行。

  

  空是入道之不二門。

  

  佛法中通常所講到之業、 輪回、性空、緣起, 是小乘中所共有, 唯如來藏這一教說, 爲小乘所沒有之大乘特義。

  

  如來藏、 佛性, 爲大乘不共小乘之特質。

  

  中國佛教徒, 一說到如來藏, 便想到衆生有佛性, 可以成佛, 如來藏成了佛教核心之教義, 這一點, 中國佛教可說 繼承了印度後期佛教此一特色。

  

  如來藏畢竟爲真常唯心論者之核心論題。

  

  依如來藏學派之根本立場解說: 如來藏爲清淨涅槃因。 如來藏又爲雜染生死因。

  

  從如來藏之主要意義看, 如來藏是特重于涅槃因, 所以中國傳統佛教, 特重于說如來藏即是佛性, 爲一切衆生成佛之因依。

  

  中國大乘各宗, 對如來藏特別重視, 如天臺、賢首、禅宗。

  

  「恒沙功德, 盡在心源」, 也無非是如來藏說, 可說在禅宗已充分地表達出來了。

  

  印度佛教史分爲前後叁個時期;

  一、 初期是無常實有的聲聞乘。

  二、 中期是性空幻有的菩薩行。

  叁、 後期是真常妙有的如來行。

  

  大乘始終爲中國佛教的重心, 中國佛教主要爲印度的中期佛教傳入。

  

  中國佛教, 就是二千年來流行于中國的佛教, 其中有兩大類:

  一、 是印度傳來中國的佛教。

  二、 是經過中國佛教徒的研求修習, 發展爲獨到體系的佛教, 如臺、賢、禅、淨。

  

  中國佛教一開始, 便是大乘爲主, 小乘爲從的局面。

  

  凡是大部的佛經(典籍), 都不是一時編集的、 有先出的、有後出的、 也有後出而□入先出中的。

  

  系縛生死的根源是愛, 而出離煩惱解脫的主力是智慧。

  

  約心無自性說本淨, 所以龍樹菩提說 淨是無自性空的別名。

  

  般若經雲: 是心非心, 本性淨故。

  

  唯識學說: 心識爲清淨雜染法所依, 若心識與無明相應, 即成雜染的生死流轉; 若心識與般若相應, 即成清淨的涅槃還滅。

  

  空如來藏: 真如法性不爲雜染煩惱所汙, 故名空如來藏。

  

  不空如來藏: 真如法體上具足一切無量清淨功德, 名不空如來藏。

  

  菩薩學一切法, 有崇高的智慧, 度一切衆生, 有深徹的慈悲。

  

  大乘經論,如一定要改實佛口親說的, 那恐怕很難,這一切都是世尊叁業大用, 影現在弟子的認識中, 加以推演、抉擇、攝取, 成爲時代意識而形成的。 可以稱爲佛說, 卻不能說那一章, 那一句是釋尊親說。

  

  起初大乘思想是潛流、醞釀, 在不斷的演繹充實中, 但也是流行中的演化, 非某一人有意的增飾, 一到成熟的階段, 自然有人把他編集出來。

  

  大乘思想在聲聞學派分流之前已經存在。

  

  初期大乘經的公開廣大流行, 是在佛元五世紀的事。

  

  大乘法的最初傳宏者, 是大衆系的聖者們。

  

  讀大乘經典, 讀者應體貼菩薩的心胸、作略, 氣象有著崇尚的信願, 慈悲與智慧, 讓他在平常中行履表現出來。

  

  森羅萬象至空而極, 百川衆流至海而極, 一切賢聖至佛而極, 叁藏十二部至心而極, 心是總持之妙本,萬法之洪源, 亦名大智慧藏,無住涅槃, 百千萬名,盡心之異號耳。

  

  大乘佛教, 仰宗釋尊的大雄, 從聲聞佛教透出來, 從獨善利已中, 到兼善濟世的普賢行, 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。

  

  說到佛果, 是從現實人間的世尊, 到萬德莊嚴的法身佛, 也是從本生談的啓發而來。

  

  從聲聞學派的分流上看, 菩薩道可說是大衆系初唱, 因佛法的普及,大衆而發揚。 但以佛陀行果爲贊仰的對象, 生起佛何人也?我何人也? 有爲者亦若是的自尊心, 在時代要求下, 逐漸形成菩薩道的佛法, 這幾乎是一切學派的共同傾向。

  

  實乃生無自性, 無生亦無自性; 悟則生滅皆無生, 迷則無生皆生滅; 離此別無證悟, 乃一體異名也。

  

  諸佛于俨然生滅中, 唯見無生。 衆生于湛然無生中, 唯見生滅。 佛與衆生只因迷悟之差別。

  

  依據佛法叁法印之法則, 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, 去發現佛法真義的健全發展與正常適應。

  

  大乘佛法充滿了信仰與理想的特性, 怎樣的念佛、見佛, 是大乘經的特有內容。

  

  「神力加護」, 早就孕育于部派佛教, 到大乘時代而強化起來。

  

  方便的適應, 是不可能沒有的, 但如過分重視佛法的通俗化, 方便與真實不分, 偏重方便, 那方便就要轉化爲佛法的障礙了。

  

  大乘佛法的興起, 決不是單純問題, 也不是少數人的事, 是佛教發展中的共同傾向, 主要動力是佛涅槃後, 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。

  

  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基點上, 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。

  

  生與死, 只是某一階段, 某一活動的現起與消散。

  

  大乘菩薩的即空而有, 即俗而真, 動靜一如, 處處與法空性相應的方便善巧, 是小乘行人所做不到的。

  

  一切法空性, 不生不滅, 是順著勝義谛說的。

  

  一切法因緣生, 如幻如化, 有生有滅, 是順著世俗谛說的。

  

  何謂叁種圓融?

  一、 事理圓融。

  二、 事事圓融。

  叁、 理理圓融。

  

  所謂事理圓融者: 事如波、理如水,如波與水之相即。

  

  所謂事事圓融者: 如波與波之相即。

  

  所謂理理圓融者: 如水與水之相即。

  

  何謂五種邪命? 此五種不當行爲目的都是爲了取利活命, 故名五種邪命, 何等爲五?

  一、 詐現異相。

  二、 自說功德學問。

  叁、 占相吉凶。

  四、 高聲現威,大言狀語。

  五、 說所得供養之多,以動人心。

  

  何謂五種不應施?

  一、 非理之財物。

  二、 酒及毒藥。

  叁、 置羅機網。

  四、 刀仗弓箭。

  五、 音樂女色。

  

  叁種律儀,何等爲叁?

  一、 別解脫律儀。

  二、 靜慮律儀。

  叁、 無漏律儀。

  

  別解脫律儀者: 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,亦名別別解脫, 處處解脫。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。 如五戒、八戒、比丘、比丘尼等戒法, 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,合于律儀, 故名別解脫律儀。

  

  靜慮律儀者: 靜慮是禅定的別名,行者入于禅定時, 身中自然發出防非止惡的無表色, 合于律儀,故名靜慮律儀, 亦名定共戒,即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。

  

  無漏律儀者: 是聖者發無漏智時, 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無漏表色, 合于律儀,故名無漏律儀, 亦名道共戒,即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。

  

  聞佛音聲與修四聖谛法門而悟道者, 總稱爲聲聞乘,聲聞乘修四谛法, 自凡夫至阿羅漢,論時間, 速則叁生,遲則六十劫, 其修行之方便有七,得果有四, 茲列表說明如左:

  

  

  

  

  四聖谛,又名四真谛、四谛法, 四聖谛赅攝世出世間兩重因果, 集是因,苦是果, 是迷界的因果, 屬生死流轉門; 道是因,滅是果, 是悟界的因果,屬涅槃還滅門。 茲列表說明如左:

  

  

  

  叁界共有九地,其中欲界占一地, 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占四地, 即是五趣離居地、離生喜樂地、 定生喜樂地、離善妙樂地、 舍念清淨地、空無邊處地、 識無邊處地、無所有處地、 非想非非想處地。 以…

《超塵法語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宇宙萬有本體論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