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釋迦牟尼佛每當大作獅子吼的時候,時常殷勤的叮咛諸弟子,要以戒爲師。
梵網經菩薩戒本雲:『佛滅度後,于像法中,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(梵語pratimokso),波羅提木叉者,即是此戒,持此戒者,如暗遇明,如貧得寶,如病得瘥,如囚出獄,如遠行得歸,當知此戒,即是衆等大師,若佛住世無異此也。』
這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,戒律的重要性,戒律的地位在佛陀演說佛法當中,頻頻流露而出,我佛門弟子皆以戒爲師,就沒有絲毫的爭端,因爲戒律是佛陀親口所說所製定,佛門四衆弟子共同遵守戒律,是無诤的、是祥和的、是解脫的、是光明的、戒律使我們身口意叁業維護得清淨自在,叁業的清淨與不清淨,與持戒不持戒有密切的關系,是故:
高僧大德曾雲:『叁業清淨佛出世,叁業不淨佛滅度。』
佛出世與佛滅度,關鍵問題在于叁業的清淨與不清淨,叁業清淨與不清淨,關鍵問題所在,是問有持戒與無持戒之差別;有持戒則叁業清淨,無持戒則叁業不淨;叁業清淨佛出世人間,叁業不清淨佛早已滅度!
所以說,戒律乃是十方叁世諸佛所共宣,戒律爲諸佛所共遵共修共證,依此戒律爲基石,因而成就無量善法,成就無量功德,成就無上菩提,究竟圓滿佛道。
今天我們已歸依了叁寶,應該正見戒律的實質本意,以戒爲師,才不至于在修行的曆程當中亂了腳步,甚至于破壞了叁寶,犯了因果,而自己渾然不知不覺,所以,佛陀大慈大悲,在叁藏(梵語trini pitakani)十二部經(梵語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教,常如是說,勸勉佛門四衆弟子,依教奉行,應當學。
八者注意事項
在家叁寶弟子,要做個很標准,很如法的正信弟子,所應該注意的事項,不勝枚舉,現在將一般容易疏忽的現象,略舉叁點,以供給叁寶弟子有所認識:
第一點:
在家弟子跟隨出家外出,應該常隨侍師父的後面而行,不得擅自主張,走在出家師父的面前而行,如是而行,是有違失禮貌,失恭敬僧寶之義。
是故,與師同行,不得走在師前而行,除非特殊因緣,譬如經過危險地區,山崩地陷,有獅虎狼犬之處,或過溪流,爲了保護出家師父的安全,可開緣方便于師前而行,無妨,何以故?爲護持僧寶,令其平安無恙故。
第二點:
我們受過了叁歸依,是名叁寶弟子,是故應頂禮叁寶。
若入佛寺,大殿若是有叁個門,不得走大門,應從兩側的小門而入,佛門聖地,不可高聲呼叫。所謂:『甯動千江水,莫擾道人心。』
入了大殿裏面,住持位拜墊、維那位的拜墊、木魚位的拜墊皆不拜,禮拜占居主僧之位,是我慢失敬,其罪非輕,是故,叁處不可作禮,其余大殿內都可以禮佛,在大殿前應當頂禮叁拜,當禮拜之際,心裏應發願默禱:『自歸依佛,當願衆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』然後拜下去,第二拜再發願默禱:『自歸依法,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』然後拜下去,第叁拜再發願默禱:『自歸依僧,當願衆生,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,和南聖衆。』
入大殿叁拜之後,遇見住持或出家師父,即應頂禮,口念著:『弟子!頂禮師父叁拜!』念完即時五體投地頂禮。
師父回答:『禮佛一拜,或一拜。』
叁寶弟子拜下去後,聽到了禮佛一拜,或一拜。即時回答:『阿彌陀佛!』一拜即起!
這是入佛寺禮敬叁寶,前後的禮節,是爲叁寶弟子所應行的程序與認知。
大殿供奉佛法僧叁寶,都是神聖之地,凡登聖地,即應恭敬禮拜,或誦經持咒,一瞻一禮,一偈一句,功德無量;不可如觀光遊客,無事登大殿塔下閑走,輕慢叁寶,罪過甚大:
古德雲:『無事不登叁寶殿,等閑莫向塔中行,不因掃地添香水,縱有河沙福亦傾。』
僧護經雲:『在佛僧淨地,涕唾汙地,以是因緣,入地獄中,刀刖己鼻,火燒受苦不息。』
因此,不得在殿塔中涕唾,亦不得在大殿塔下,高聲大叫大笑,不得將紙屑果皮,煙蒂棄拋地上。謹慎莫放逸!
第叁點:
佛經雲:『謗師、毀師、嫉師、憎師、法中大魔,地獄種子。』
在家弟子有過失,出家師父教誡呵責,正是師長們以慈悲心,行方便事,而行教化,爲了成就我們的道心德行,應當低頭受教,誠懇致敬,作感恩想,不還逆語。因爲,本師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-muni buddha)早已入涅槃(梵語nirvana),而師長能代佛宣化,啓發我們的法身慧命,成就我們的福慧,故當恭敬。
若不如此,因而謗師、毀師、嫉師、憎師、得無量罪,法中大魔,地獄種子,自斷善根。與出家師父談話,不可翹腿、抽煙、口嚼食物而談話,都有大失禮貌威儀,心生貢高我慢,與法不相應。
若向師父請問佛法,當整衣禮拜,合掌胡跪,澄心谛聽,思惟深入;若問家常事,不須跪拜,但端莊于師側據實申白。
一般不明禮節在家弟子,往往會在出家師父之前,高談闊論,談玄說妙,炫耀自己才學,自己己成性,犯了這毛病,自己不知不覺,如是插嘴闊論,令出家師父無機緣開口,出家師父在面前,猶若不見犯如是過失,有損己德,失恭敬心,起貢高我慢心,自毀善根,自斷善根,自己截斷親近叁寶,斷絕自己求法上進的機緣,辜負了自己,甚爲可憐,切記留意!
未皈依佛門者令速皈依佛門早登覺悟彼岸
法華經雲:『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無安,猶如火宅,衆苦充滿,常有生老病死憂患,如是等火,熾燃不息。』
叁界輪回,六道往返,受盡一切酸甜苦辣,痛苦無量,煩惱無盡,猶如大海波濤洶湧,永無止息,生死輪回的我們,亦複如是。現在應該疲倦啦!應該醒啦!應該停歇啦!
學佛到某一個程度,正見佛法之後,心裏就沒有诤啦!平穩啦!和諧啦!統一啦!了解世態本是無常的,空幻如夢,了不可得,內心強烈的執著性、貪戀性、留戀性、罣礙性、恐怖失落性、排斥性、瞋恨性、貢高我慢性、也就因此而消融、冰釋、強烈的對立性、也因此消迹無蹤了!
能夠如是正見,世間無盡的欲望,內心自然收斂,妄想自息,清淨本性自然流露,流露涅槃四德,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因此永離輪回(梵語samara),速脫生死,得叁明六通,入如來地,證大涅槃。
衆生長年累月在錯覺的當中過活,一輩子都在追求錯誤的東西,背覺合塵,因此,借著物質現象,來滿足他內心的缺陷、痛苦、空虛、寂寞,當這些物質現象,一旦消失的時候,他又回歸原來的缺陷、痛苦、空虛、寂寞當中,這一連串的事實,是無補于事,當下的觀念作法,就是錯誤的行爲,這樣做是不對的,不能達到永恒安樂的境界。
衆生(梵語bahu-jana)所以稱爲衆生,就是沒有大智慧,來透視這一連串的錯覺幻境,拚命往這似是而非的錯覺幻境,猛鑽!死鑽!把整個頭都鑽尖了,依然錯覺在迷魂陣中,只能暫時的麻醉自己,一旦清醒過來,又是撲了一場空,內心的懊悔,痛苦寂寞,空虛感!又再度浮現眼前了,永遠無法擺脫這缺陷的窠臼裏。
我們今天來學佛,學佛就是學覺悟,以大智慧透視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,而且還要證悟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,證悟了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,就不會被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騙去啦!
凡夫(梵語prthag-jana)所以稱爲凡夫,無始劫以來,從未證悟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,也從未踏實的關心過,因而永遠迷惑無知,因迷惑無知,而造下無量的業因、業緣、業果,如是輾轉遷流不息,如蠶作繭,自困其身,難以自拔。
衆生所以會輪回六道,就是無知所致,因無知而起惑,因起惑造業,因造業而受苦,如是惑、業、苦,相互糾纏,如同車輪周旋不停,又如鐵鏈互爲釣鎖,緊扣不松,這是衆生輪回的路線。
衆生在輪回的路上,走得佷熟練,路面都被走得特別光滑,閉著眼睛也不會失去方向,這就是衆生輪回以來的慣性作用,五欲六塵是衆生慣性作用的對象,不分男女老少,不分富貴貧賤,衆生皆以五欲六塵爲命爲依,被五欲六塵牽製而流轉。
因爲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大家都會愛染,這不用費很大的功夫去學它,自自然然的,不必請老師教導,愛染五欲六塵之心,是與生俱來的慣性作用。
所以說,走得很熟練,路面很光滑,閉著眼睛亦然不會失去方向,諸君認爲如何?這就是衆生相、衆生路、衆生命,一切的缺陷與痛苦皆在裏頭,醞釀成衆生無限的悲哀、傷感、與痛苦。
今天我們來學佛,歸依叁寶(梵語sarana tri0ratna),是爲了什麼而來學佛?來歸依佛門?斬釘截鐵一句話,是爲了要徹底解決我們自己生死輪回的問題,因而發大菩提心願來學佛,來歸依叁寶。
只要生死(梵語samsara)的問題,一日未解決,就有一日的不安,如是長年累月未解決,就有長年累月不得安甯,不安甯的日子是惶恐的,美中不足的;生死輪回當下就是無常的,因爲有無常的變化,所以有無量苦,苦由無常變化所感召。
如果透過智慧(梵語jnana)的抉擇,肯定自己的人生觀,不要被葛藤所縛,提起大智慧劍,快劍斬亂麻,速脫生死輪回之苦,畢竟光陰迅速,人命無常,呼吸之間。
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,因此,未歸依佛門者,令速歸依佛門;已歸依佛門者,早登覺悟彼岸,莊嚴福慧,圓滿佛道,是名慶幸,諸君,請珍重!
《歸依叁寶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