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归依三宝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所以释迦牟尼佛每当大作狮子吼的时候,时常殷勤的叮咛诸弟子,要以戒为师。

  

 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:『佛灭度后,于像法中,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(梵语pratimokso),波罗提木叉者,即是此戒,持此戒者,如暗遇明,如贫得宝,如病得瘥,如囚出狱,如远行得归,当知此戒,即是众等大师,若佛住世无异此也。』

  

  这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,戒律的重要性,戒律的地位在佛陀演说佛法当中,频频流露而出,我佛门弟子皆以戒为师,就没有丝毫的争端,因为戒律是佛陀亲口所说所制定,佛门四众弟子共同遵守戒律,是无诤的、是祥和的、是解脱的、是光明的、戒律使我们身口意三业维护得清净自在,三业的清净与不清净,与持戒不持戒有密切的关系,是故:

  

  高僧大德曾云:『三业清净佛出世,三业不净佛灭度。』

  

  佛出世与佛灭度,关键问题在于三业的清净与不清净,三业清净与不清净,关键问题所在,是问有持戒与无持戒之差别;有持戒则三业清净,无持戒则三业不净;三业清净佛出世人间,三业不清净佛早已灭度!

  

  所以说,戒律乃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宣,戒律为诸佛所共遵共修共证,依此戒律为基石,因而成就无量善法,成就无量功德,成就无上菩提,究竟圆满佛道。

  

  今天我们已归依了三宝,应该正见戒律的实质本意,以戒为师,才不至于在修行的历程当中乱了脚步,甚至于破坏了三宝,犯了因果,而自己浑然不知不觉,所以,佛陀大慈大悲,在三藏(梵语trini pitakani)十二部经(梵语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教,常如是说,劝勉佛门四众弟子,依教奉行,应当学。

  

  八者注意事项

  

  在家三宝弟子,要做个很标准,很如法的正信弟子,所应该注意的事项,不胜枚举,现在将一般容易疏忽的现象,略举三点,以供给三宝弟子有所认识:

  

  第一点:

  在家弟子跟随出家外出,应该常随侍师父的后面而行,不得擅自主张,走在出家师父的面前而行,如是而行,是有违失礼貌,失恭敬僧宝之义。

  

  是故,与师同行,不得走在师前而行,除非特殊因缘,譬如经过危险地区,山崩地陷,有狮虎狼犬之处,或过溪流,为了保护出家师父的安全,可开缘方便于师前而行,无妨,何以故?为护持僧宝,令其平安无恙故。

  

  第二点:

  我们受过了三归依,是名三宝弟子,是故应顶礼三宝。

  

  若入佛寺,大殿若是有三个门,不得走大门,应从两侧的小门而入,佛门圣地,不可高声呼叫。所谓:『宁动千江水,莫扰道人心。』

  

  入了大殿里面,住持位拜垫、维那位的拜垫、木鱼位的拜垫皆不拜,礼拜占居主僧之位,是我慢失敬,其罪非轻,是故,三处不可作礼,其余大殿内都可以礼佛,在大殿前应当顶礼三拜,当礼拜之际,心里应发愿默祷:『自归依佛,当愿众生,体解大道,发无上心。』然后拜下去,第二拜再发愿默祷:『自归依法,当愿众生,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』然后拜下去,第三拜再发愿默祷:『自归依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,和南圣众。』

  

  入大殿三拜之后,遇见住持或出家师父,即应顶礼,口念着:『弟子!顶礼师父三拜!』念完即时五体投地顶礼。

  

  师父回答:『礼佛一拜,或一拜。』

  

  三宝弟子拜下去后,听到了礼佛一拜,或一拜。即时回答:『阿弥陀佛!』一拜即起!

  

  这是入佛寺礼敬三宝,前后的礼节,是为三宝弟子所应行的程序与认知。

  

  大殿供奉佛法僧三宝,都是神圣之地,凡登圣地,即应恭敬礼拜,或诵经持咒,一瞻一礼,一偈一句,功德无量;不可如观光游客,无事登大殿塔下闲走,轻慢三宝,罪过甚大:

  

  古德云:『无事不登三宝殿,等闲莫向塔中行,不因扫地添香水,纵有河沙福亦倾。』

  

  僧护经云:『在佛僧净地,涕唾污地,以是因缘,入地狱中,刀刖己鼻,火烧受苦不息。』

  

  因此,不得在殿塔中涕唾,亦不得在大殿塔下,高声大叫大笑,不得将纸屑果皮,烟蒂弃拋地上。谨慎莫放逸!

  

  第三点:

  佛经云:『谤师、毁师、嫉师、憎师、法中大魔,地狱种子。』

  

  在家弟子有过失,出家师父教诫呵责,正是师长们以慈悲心,行方便事,而行教化,为了成就我们的道心德行,应当低头受教,诚恳致敬,作感恩想,不还逆语。因为,本师释迦牟尼佛(梵语Sakya-muni buddha)早已入涅槃(梵语nirvana),而师长能代佛宣化,启发我们的法身慧命,成就我们的福慧,故当恭敬。

  

  若不如此,因而谤师、毁师、嫉师、憎师、得无量罪,法中大魔,地狱种子,自断善根。与出家师父谈话,不可翘腿、抽烟、口嚼食物而谈话,都有大失礼貌威仪,心生贡高我慢,与法不相应。

  

  若向师父请问佛法,当整衣礼拜,合掌胡跪,澄心谛听,思惟深入;若问家常事,不须跪拜,但端庄于师侧据实申白。

  

  一般不明礼节在家弟子,往往会在出家师父之前,高谈阔论,谈玄说妙,炫耀自己才学,自己己成性,犯了这毛病,自己不知不觉,如是插嘴阔论,令出家师父无机缘开口,出家师父在面前,犹若不见犯如是过失,有损己德,失恭敬心,起贡高我慢心,自毁善根,自断善根,自己截断亲近三宝,断绝自己求法上进的机缘,辜负了自己,甚为可怜,切记留意!

  

  

  

  

  未皈依佛门者令速皈依佛门早登觉悟彼岸

  

  法华经云:『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常有生老病死忧患,如是等火,炽燃不息。』

  

  三界轮回,六道往返,受尽一切酸甜苦辣,痛苦无量,烦恼无尽,犹如大海波涛汹涌,永无止息,生死轮回的我们,亦复如是。现在应该疲倦啦!应该醒啦!应该停歇啦!

  

  学佛到某一个程度,正见佛法之后,心里就没有诤啦!平稳啦!和谐啦!统一啦!了解世态本是无常的,空幻如梦,了不可得,内心强烈的执着性、贪恋性、留恋性、罣碍性、恐怖失落性、排斥性、瞋恨性、贡高我慢性、也就因此而消融、冰释、强烈的对立性、也因此消迹无踪了!

  

  能够如是正见,世间无尽的欲望,内心自然收敛,妄想自息,清净本性自然流露,流露涅槃四德,常、乐、我、净。因此永离轮回(梵语samara),速脱生死,得三明六通,入如来地,证大涅槃。

  

  众生长年累月在错觉的当中过活,一辈子都在追求错误的东西,背觉合尘,因此,借着物质现象,来满足他内心的缺陷、痛苦、空虚、寂寞,当这些物质现象,一旦消失的时候,他又回归原来的缺陷、痛苦、空虚、寂寞当中,这一连串的事实,是无补于事,当下的观念作法,就是错误的行为,这样做是不对的,不能达到永恒安乐的境界。

  

  众生(梵语bahu-jana)所以称为众生,就是没有大智慧,来透视这一连串的错觉幻境,拚命往这似是而非的错觉幻境,猛钻!死钻!把整个头都钻尖了,依然错觉在迷魂阵中,只能暂时的麻醉自己,一旦清醒过来,又是扑了一场空,内心的懊悔,痛苦寂寞,空虚感!又再度浮现眼前了,永远无法摆脱这缺陷的窠臼里。

  

  我们今天来学佛,学佛就是学觉悟,以大智慧透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,而且还要证悟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,证悟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,就不会被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骗去啦!

  

  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所以称为凡夫,无始劫以来,从未证悟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,也从未踏实的关心过,因而永远迷惑无知,因迷惑无知,而造下无量的业因、业缘、业果,如是辗转迁流不息,如蚕作茧,自困其身,难以自拔。

  

  众生所以会轮回六道,就是无知所致,因无知而起惑,因起惑造业,因造业而受苦,如是惑、业、苦,相互纠缠,如同车轮周旋不停,又如铁链互为钓锁,紧扣不松,这是众生轮回的路线。

  

  众生在轮回的路上,走得佷熟练,路面都被走得特别光滑,闭着眼睛也不会失去方向,这就是众生轮回以来的惯性作用,五欲六尘是众生惯性作用的对象,不分男女老少,不分富贵贫贱,众生皆以五欲六尘为命为依,被五欲六尘牵制而流转。

  

  因为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大家都会爱染,这不用费很大的功夫去学它,自自然然的,不必请老师教导,爱染五欲六尘之心,是与生俱来的惯性作用。

  

  所以说,走得很熟练,路面很光滑,闭着眼睛亦然不会失去方向,诸君认为如何?这就是众生相、众生路、众生命,一切的缺陷与痛苦皆在里头,酝酿成众生无限的悲哀、伤感、与痛苦。

  

  今天我们来学佛,归依三宝(梵语sarana tri0ratna),是为了什么而来学佛?来归依佛门?斩钉截铁一句话,是为了要彻底解决我们自己生死轮回的问题,因而发大菩提心愿来学佛,来归依三宝。

  

  只要生死(梵语samsara)的问题,一日未解决,就有一日的不安,如是长年累月未解决,就有长年累月不得安宁,不安宁的日子是惶恐的,美中不足的;生死轮回当下就是无常的,因为有无常的变化,所以有无量苦,苦由无常变化所感召。

  

  如果透过智慧(梵语jnana)的抉择,肯定自己的人生观,不要被葛藤所缚,提起大智慧剑,快剑斩乱麻,速脱生死轮回之苦,毕竟光阴迅速,人命无常,呼吸之间。

  

  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,因此,未归依佛门者,令速归依佛门;已归依佛门者,早登觉悟彼岸,庄严福慧,圆满佛道,是名庆幸,诸君,请珍重!

  

  

  

  

《归依三宝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心地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