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地法门

  如本上人佛书著作-心地法门

  

  稽首礼敬十方诸佛,十方法,十方圣贤僧,诸大菩萨众,弟子今出此心地法门一书,恐不达圣旨,祈愿赐忏悔,若达圣旨,愿将圣理普施一切诸有情,尽未来际,皆共成佛道。

  

  众生无量劫六道轮回以来,所受之苦堆积远胜须弥山,所哭泣之泪水积蓄胜过四大海,死后骷髅堆满阎浮提,所娶之妻所嫁之夫无量无边,堆积满十方界,如是无量无数之苦痛与缺陷,历尽沧桑于三界,还不够受吗?如是堕落黑暗长夜好玩吗?轮回受苦永无止尽,就这样麻木不仁下去吗?有智慧有善根的人,这一切问题迟早统统是要解决的,这样拖延下去不是办法,无补于事,只要问题不解决的一天,就没有安宁的日子可过。过去所受冤枉轮回之苦已成过去,现在是应该苏醒的时候了,勇敢的提起菩提道心,面对生死问题,这样才是有理智而且明快的抉择,方为诸佛所赞叹,菩萨所护持。

  

  千万不要逃避生死问题,因为人世间欲望炽盛,众生迷惑颠倒,欲望犹如万丈深渊,红尘滚滚连本带利,染于五欲六尘,随业流转,如果不想浪子回头,这样下去是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的,那么佛菩萨心怀慈悲要拔度你,亦然束手无策说无奈!这话怎么讲呢?因为众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若佛能度众生,那么过去诸佛无量无边如恒河沙,众生亦无量无边,一尊佛度一位众生,早应度尽,何以如今尚未度尽?要明白啊!众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。

  

  心地法门宗旨在阐明众生自性自度,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,心佛不二,顿悟自心即是佛,本来清净,原无烦恼,真如佛性本自具足,肯定自心即是佛,毕竟无异,依此修证必得菩提道果,证大涅槃,得大自在,入如来地,因此永截生死,割断轮回,所作皆办,当下自性自在自解脱,生死大事已办,从此之后不用再做三界的苦命儿,六道的流浪汉啦!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

  如本有缘能与诸位同参道友共聚于佛堂,这一席的法会莫非是宿世因缘的成熟,愿此法会机缘大家都能种下菩提圣因,速证佛果。

 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「心地法门」,为什么要讲心地法门呢?因为我佛门弟子修学佛法的过程,其宗旨肯定就是为了要成就无上佛道(梵语nnuttara-samyak-sambodhi),既然是为了要成就无上佛道,那就不得不深入心地的透视与体悟了。

  

  同参们!不论是在家人,不论是出家人,或是非道人,倘若要证成佛果的话,只要依如来了义正法而修,那么法法皆可通达涅槃(梵语nirvana,巴利语nibbana)路,所谓:『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。』法门固然有千差万别,宗派混杂不一,但是证悟的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,为佛弟子所认同。我们累生累劫在修证菩提自性当中,善知识殷勤的开导虽然重要,但是要成佛与不成佛的关键,那就要凭自己的功夫与努力而作决定,谁也顶代不了你这个大担子,因为这是成佛成圣的丰功伟业,你不想修行也不想证果的话,那么佛菩萨也对你无可奈何!

  

  众生(bahu-jana)的自性要自己度,佛不能度,如果佛能度你成佛,那么过去有恒河沙数诸佛,一尊佛度一位众生,如是恒河沙数诸佛度如是无量无边众生,至今总应该度尽,那么何以众生还没有度尽呢?要知道啊!众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。所谓:『各人吃饭各人饱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』

  

  释迦佛于遗教经云:『我如良医,知病说药,服与不服,非医咎也;又如善导,导人善道,闻之不行,非导过也。』佛( Buddha)乃是人天导师,仅能教化众生如何完成菩提圣果,但绝对不能代替众生修行成佛,因此佛门大道又称为是平等的宗教,修行不是为佛而修,也不是为菩萨而修,而是为了要圆满无上佛道而修,千万不可本末颠倒,不要搞错了,若不达圣意,诸佛叫冤枉,并且还耽误众生知见慧命,阿鼻地狱(Avici)之业岂可逃之夭夭呢?

  

  诸位同参!什么叫做心地法门?就是我们的心性要学习大地的美德来成就佛道的方法,从心地下功夫来庄严自性,圆满自性,达到究竟果地的修行法要。

  

  大地有何美德可言呢?诸位想想看:当猪鸭狗猫拉屎在大地的时候,大地绝对不愤怒哼一声,大地如如不动啊!当水牛、大象、马群走过大地时,大地也不会怨恨排斥禽兽的走过,大地亦然如如不动;当人类践踏过大地时,大地也无动于衷,如如不动;当佛菩萨、声闻、缘觉开悟的圣者走过大地时,大地也不会兴高采烈,表示欢迎圣者的来临,大地仍旧如如不动。

  

  由于大地能保持不变中道之法,不被恶境与善境所牵制,而能迎接善恶之境,不逃避境界,无取无舍,无惑无动,安泰自如,所谓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繞。这就是大地的美德,大地的美德对修行者的心境有莫大的帮助,所以释迦牟尼佛(Sajta-muni Buddha)每当演说佛法的时候,时常告诉弟子们要学习大地真善美的特色,效法大地宽宏大量的精神与中道之法。

  

  如来一代圣教要我们能悟入佛之知见,什么是佛知见?就是明白诸法实相义。什么是诸法实相义?就是超越语言文字,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度量,超越方所,不可思不可议,但假名安立的真如佛性正是,大圣佛陀弟子努力用功,昼夜精进,其究竟目的也是为了要开悟真如佛性,真如佛性就是我们所讲的『心地』两个字,十方诸佛所证悟的理体是心地,那当然佛门四众弟子所证悟的着眼处,也不能脱离诸佛所证的理体心地了。

  

  同参们!要如何才能将心地步入解脱的境界呢?就是我平常所提到的四句法义:

  

  所谓:『缘来勿拒,缘去勿留,缘来勿喜,缘去勿悲。』若能身、口、意三业与此四句法义相应,则能证入不思议解脱中道法。

  

  比喻说:当因缘来的时候,也就是顺境与逆境冲逼临身的时候,你能安然自在吗?倘若你平时最怨恨的人与你相遇,用白眼斜视着你,你能不拒

  而心地当下能保持自在无事吗?这时候的心地可以说是佛魔之战,成佛与成魔就要看心地的造化是如何了!

  

  因为佛与魔不离此一心体,一体两面,佛不离心,魔不离心,佛战胜利魔即是佛,佛战败了佛即是魔,佛魔本一体,只问心对外面的境界有染污与无染污而有差别,心一旦染污外面的境界,是心是魔;心对外面的境界不染污,当下如如不动,是心是佛;佛与魔的审判是问其心动与无动而己!

  

  心地若被外面的道境所惑动,心则动荡不安,心湖起涟漪,痛苦万千,犹如国王于战场上打败仗,万念俱灰,狼狈逃匿,哭诉苍天一般,当境界逼身的时候,能不被境界所惑动,身心泰然,顶天立地,从容不迫,是名忍辱有力道人,此人乃能遇境界不为境界所转,还能转境界,是为希有,乃是人中之人,亦名大丈夫,佛、世尊、人天导师。

  

  当逆境来的时候就随它来,逆境离去了就随它去,顺境来了就随它来,顺境离去了就随它去,心地不随顺逆之境所牵引,不动自性道场,当下承担,是名解脱(梵语Vimokso),心无染污其境界故。

  

  倘若顺逆之境来的时候,心地随它来,又随它去,心地被外境所动,不名解脱,心有染污其境界故。

  

  众生所以当众生,根本病祸在于心地对境把持不住,心地动摇,心不由己,因此随顺逆之境界所牵制,染污心地,认外境为主人,忘记了自己是主人,背离清净本性,而与外在的境界打成一片,随此业力漂流,永无止息,成为六道流浪汉,三界(梵语trayodhatavah)的苦命儿,祸哉!苦哉!

  

  同参们!又当顺境来的时候,心地勿生欢喜心,当顺境离去时,心地也不用生悲伤的心,心地一旦生欢喜心与悲伤之心,心地道场当下动啦!你的心己经对美好的顺境产生爱恋心,欣慕心,占有心,不舍心,接二连三又是祸哉!苦哉!永远都处于黑暗的心地,这一切痛苦后果都是自己心动所带来的麻烦,这前后的因缘果报,佛法称之为自作自受。

  

  心永远受境界所惑动,这样一来就永远当个生死凡夫而轮回六道吗?不对的,从今天起诸位同参,应当观照逆境与顺境都是因缘所生,因缘所灭,因缘所生的一切法,那一样能够永恒不变的呢?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留恋一切世间的因缘,因为世间的因缘是无常虚幻的,不实在,你留恋也得消失,不留恋也得消失,不如当下不留恋,不留恋当下便是解脱自在,不被无常幻化的境界骗去。

  

  普天之下,上至日月星辰,下至山河大地,一花一草一针,无非因缘和合而有,既 然是因缘和合的东西,都是暂时性的,无常性的,无我性的,空性的,若要使有为法不变异者,无有是处。缘起性空的本质就是真理,也就是缘生又缘灭。

  

  大智度论云:『若法因缘生,是法性实空,若此法不空,不从因缘有。』这是世间上的真相,若有人不相信这真理,那么此人就和真理唱反调,自己自甘堕落,自找苦头来吃,愚昧无知,为智者所怜悯!

  

  世间上最喜爱的人,最快乐的美景,会随着岁月的流转消失于人世间。最讨厌的人,最痛苦的处境,也同样会消失于世间,喜爱的、快乐的、讨厌的、痛苦的,都是因缘聚会而有,一朝一夕又归之于乌有了。因缘又消灭了。佛法告诉我们,这一切有为法,都是无常的,我们身为学佛人,怎么可以执着这幻化无常之法呢?既然己经明白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幻化因缘法,就应该勇敢承担缘生缘灭的因缘果报,受苦心不生苦,受乐心中不生乐,心地不染苦乐,即与道相应,既不生心,何有灭心!既无灭心,本性自如如,当下自性解脱。

  

  楞伽经云:『一念心不生,即如如佛。』…

《心地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与利益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