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地法门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因此不得不随业力所漂流,无有定处。

  

  因此眼睁的活受罪,真是痛苦又无奈,于是流浪六道犹如孤儿无家可归,狼狈得欲哭无泪,有谁会同情救度呢?要明白啊!众生自作自受,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解铃亦须系铃人,业力自作自受也是如此啊!

  

  诸位同参们!现在请大家把万缘放下,眼睛闭上,静静的坐在佛堂里,内心要放轻松快活,我所讲的佛法,你们静静的听清楚,内心要提起智慧而思惟我所讲的佛法,佛法说到何等境界,你们的心就入到何等境界,这样一来才能与佛法打成一片,才能与佛法相应无碍,那么说佛法与听佛法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所在,如果我很认真的演说佛法,你们各个心不在焉,妄想纷飞,无心听讲佛法的话,那一席法会也成了虚有其名,彼此浪费光阴,对不起四圣六凡之恩惠,倒不如在家里睡个大觉,免得愧对三宝!

  

  所说的无心就是无贪瞋痴之心,没有罣碍心,没有忧伤心,没有思前思后心,能当下顿除一切杂念妄想,此时是何等快活!何等清凉!何等自在啊!

  

  众生就是有这么多的杂思妄想,因此随顺妄想心而走,这是多么痛苦之事,比喻说:因为你在家里起了一个念头,如今你来到了佛堂;为了起一个念头,因而想不开,烦恼个半死;为了动一个念头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;为了一个念头,使你跑到百货公司;为了动一个念头使得你痛苦万千,都是这个妄想心在作怪,学佛就要勇猛精进截断这生死的动念妄想心,假使修行者不能顿除妄想心,想要开悟本性,是遥遥无期,与开悟无缘。

  

  一念心平直众生是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一念心平直而成就佛道,众生心念清净无染,没有第二念,当下承担此一念心平直,则与诸佛无异;众生道心不坚固,无法把持一念心平直清净,因此起心动念,随念头流转生死,因此不能证悟本性,只有做个六道轮回的浪子,成圣成佛遥不可及,悲哉!苦哉!

  

  诸位同参!何谓无心?就是六根对六尘而心不染着,是名无心。在平常生活圈,我们的心不染于六尘境界(梵语sad visayah)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心不被花花世界所染污,心能自在无碍正是,但是我们不但不能远离五欲六尘,而且更加爱染这世间的一切,说实在的话,这世间实在太迷人了,这迷人的花花世界实在太可爱,令人向往耽乐,众生沉迷于五欲六尘实在是无量劫了,在这无量生无量劫,沾染了五欲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当中,既然已经染污欲望那么长久,一旦听闻到佛法的可贵,难遭难遇,想要远离五欲六尘而得究竟解脱,实在不容易办得到,比要他的老命更加厉害,因此不得不又跟随五欲六尘而走,这么一走又是累生累劫,浪迹天涯,无有了期,因此成为可怜的生死凡夫。

  

 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,就是为了解决五欲六尘而努力办道,要开悟本性非从此处努力不可,由不得我们姑息养奸,懈怠放逸,逃避五欲六尘的境界而不理不睬,不面对五欲六尘而修证者,欲证成菩提道果,无有是处。

  

  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一旦听到要远离五欲之乐,脚都软了,心都酸了,全身都没有力量了,就像丧失了什么东西一样,心里茫然失措,内心有无限哀楚失落感受,无所依无所靠,心生恐慌而畏惧,这就是凡夫无量劫以来,都是以五欲六尘为伴侣,这是众生的本色与自居处,因此才有这种现象,见到女色,心都麻醉了,如胶如漆,依此为乐,见钱财心都起贪念了,见到名位就起了爱慕追逐之心,见到美食就口里唾液自流,贪于睡眠、虚度岁月,空过人生,因此无限制的尽情纵欲,染污外境,以欲乐为命,越染越深,欲拔不能,在这种状况之下,就不得不随着染污心漂流三界,受大苦聚。

  

  心面对五欲六尘而无所染污,是名无心;心若被五欲六尘所染污,是名有心。心不染污世间种种欲望,当下自性解脱,是名自在无事道人;心染污世间种种欲乐,就称为凡夫众生,是名苦命儿,可怜愍者。

  所以说凡夫与圣人的差别,是问心有染污与心无染污而已!有染污是名凡夫,无染污称为圣人。

  

  凡夫之心永无止息的想过来又想过去,回忆过去的一段美景往事,盼望未来的处境如何!拚命的想占有现前的美好光阴,不让它溜走,大家冷静想一想,思惟思惟一下,请问诸位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光阴美景能永恒不变吗?是你想要占有就能占有吗?回忆往事就能时光倒流吗?就能满足你内心的缺陷与空虚吗?未来的都还没到,你为什么要苦苦盼望未来呢?这就是凡人的可悲,心染污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的因,结果念念不舍,越沾越深,越染越严重,因此难以自拔,随心染境,漂流无有定处,故名轮回。

  

  凡夫死不了这颗爱染心,热情奔放,感情丰富,对境生心,有取有舍,有得有失,时而欢乐,时而悲伤,心随境转,心作不了主,世间最可怜的莫过于心不能作主,痛苦绵绵接踵而来,无奈又能如何呢?要死了这颗心猿意马的爱染心谈何容易!但是为了要了生脱死,要明心见性,不死了这颗爱染心又不行,因为爱染心不死,是要永远在三界(梵语三界trayo dhatavah)往返,轮

  不停的,心对五六尘染污生心,故有生死,心对五欲六尘不染污生心,故没有生死。

  

  楞伽经云:『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』凡夫都是以染污心作事情,一旦爱染了世间五欲六尘,是名入世间,停留世间;一旦不染污五欲六尘,当下便是出世间。

  

  有一位禅师在山上精进的专注一心在参悟『无心』的境界,不论是挑柴运水,心完全安住在『无心』两个字上,吃饭时也参悟『无心』,整天到晚都不敢放逸,安住在『无心』的功夫上,有一天这位老禅师有事下山,经过城市的街道,恰好走过花街柳巷,正当此时,有一位妓女高声喊着:『你今天无心来找我‧‧‧。』此无心的声音经过窗口,划开虚空,传入这位禅师的耳里,触发到他的佛性,当下豁然开悟,『无心』这一声如雷一响,震撼了禅师多年来的参悟,悟入实相本体,当下明心见性,这就是老禅师参悟无心最后目标终程,他的苦修苦练没有白费,因缘时节成熟自然开通,参悟『无心』的境界实在不可思议。

  

  诸位同参们!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参悟『无心』的境界,有朝一夕也会因缘成熟哩!到时候你们也可以到花街柳巷走一趟,听那妓女所说的『无心』境界如何!如果能开悟无心境界,那就要恭喜你们了,如果听到『无心』的声音,反而生了一大堆的心,那你们就要到佛菩萨面前求哀忏悔了,功夫不够反生爱染。开悟有时候要有适当的机缘才行。

  

  古德云:『有心插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』开悟证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,而是要累生累劫的修持佛法,不断的为觉悟本性而努力,终究必然能如愿以偿。今天你们当下参悟的此刻就是因地,以后修行的累积,必然能够志愿得以实现,开悟自性,圆满自性。

  

  参禅悟道的首要功夫,必须要让杂思妄想统一不乱,三心了不可得,彻悟能所皆非,不生不灭的法身本体才能显露出来。民国初年有一位来果禅师,他一生当中参禅道的过程,是经过千锤百炼苦修而得道的,在禅堂里参悟『念佛是谁?』如是用功加行的参究『念佛是谁?』绵绵密密的去反照,去审察,也就是反闻闻自性,行、住、坐、卧当中不离参悟此话头,如鸡抱卵,一日又一日的用功参悟,为了要参透自性,所以不顾一切,打破沙锅问到底,总是会有个下落,有个消息,就这样努力参悟自性,有一天来果禅师突然妄想念头浑然脱落,身心世界,山河大地完全忘却,要吃饭走到厕所,要去厕所走到大殿,在韦驮菩萨底下就拉尿,连续不断的参悟几个星期,勇猛精进的体悟『无心』境界,种如是因,得如是果,终于有一天来果禅师恍然大悟,当下明心见性,人间又多了一位圣者,阐扬正法,普照有情,众生得大利益。

  

  我们自己修行的成果,修到境界如何?可以考验自己一下,相信在你参悟『无心』当中,你走到厕所的时候,一旦闻到臭气,那时马上嫌厕所不清净太臭了,心生出来了,怎么能说『无心』呢?当你走到大殿看见韦驮菩萨庄严法相,你的心即时分别说韦驮菩萨很庄严啊!又生心了,怎么能说『无心』呢?当你走到厨房时,鼻子闻到菜的香味,心里即时想到要吃饭,肚子饿了,心又动念头了,怎么能说『无心』呢?就这样无限的起心动念,分别外面的境界,没有回光反照,怎么能够开悟呢?由此可知学佛不光是谈理论而已,更须要有实践的功夫,所以禅师修行精进的风范,实在就是我们的好榜样,不愧是人天导师。

  

  诸位同参!我们在六道轮回,受尽无量的苦痛,其原因何在?又为什么不能开悟证果?找出原因出来,我们所以不能脱离轮回,不能开悟佛性,根本原因在于未见佛性,未见佛性之前,所用的都是染污妄想心,一举一动都染于五欲六尘,故有轮回(梵语samsara)之苦,以染心为人处事,因此有苦有乐,所以这染污妄想心是生死的根本,由于染心障碍清净佛性,使得清净佛性不能彰显,那么开悟就因此格格不入了。

  

  涅槃经云:『见佛性不名众生,不见佛性是名众生。』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而说,证果与不证果在于见佛性与不见佛性,见佛性的人,我们可称为悟道的圣者,或者称见性道人;未见佛性的人,就称之为众生,众生与圣人的差别要问是否有见佛性?

  

  不见佛性的人,过去无量无边的业障不得消灭,见性的人,如太阳在虚空普照霜雪,霜雪不得不溶化,又如积草木如须弥山那么高,只要用一星之火即可燃尽,业障如草木,见性如火,火能燃尽一切草木,见性者以智慧之火,可断除一切业障烦恼。

  

 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,重心点目标在于见佛性以求悟道,这是学佛者的理想与归宿,千经万论唯独说一心,此…

《心地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与利益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