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地法门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的本性染污与无染污亦如是,所以,染污心与无染污心都是同一心,一旦染污心清净了,那么染污心即成清净心,本性染污了,那么本性即成染污心,以此比喻能让我们方便入道,契入如来法身慧命,顿开佛慧,证成佛果。

  

  从凡夫的因地要证入佛的果位,总摄起来可分为几个步骤。第一步骤,要从有心入无心。何谓有心?就是贪心、瞋恨心、愚痴心、贡高心、无惭无愧心、嫉妒心、邪见心、烦恼心‧‧‧如是无量无边障碍光明本性的心,一律通称为有心,见五欲六尘生心,此心有染污义,有障碍义,这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生死心,一念一生死,二念二生死,如是念念不停,因而有无尽的生死心接踵而至,修行者若不断这生死念头,欲证成无生法忍(梵语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者,是不可能的,无量劫来我们的起心动念,放荡成习,难以调伏,如心猿意马,心污外境,因而有生死,修行者对生死要痛切精进办道,不要跟五欲六尘攀缘,一旦攀缘,一切烦恼心即时暴发,这时候任你有多大的能耐,也难以制止这一切烦恼的现行。

  

  因为有如此厉害关系,所以修行者首先要从这一切烦恼心止息,若止息这一切的烦恼心,心念当下平息,呈现一片空寂,心无住一切落谢影相,自性光明常显耀、灵灵寂寂,性等虚空,体同法界,本不生亦不灭、能所双亡,此时所谓无心是也。

  

  是由凡夫地入圣境的初步圣流,也就是从有心入无心的转捩点,亦称从假入空,亦名从有相入无相,亦名观色即空的入门关键所在。

  

  众生迷惘无知,实在不知一切法自性空,因此无法脱离六道生死,菩萨能够观达一切色法,心法都是无自性空,无法性可见,住是性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话怎么讲呢?因为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!

  

  大般若经云:『若一切法不空者,菩萨摩诃萨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所以在修行的过程第一层步骤,要从有心入无心,亦名从假入空,亦名从有相入无相,亦名观色即空,乃是转凡入圣,离苦得乐枢纽。

  

  大般若经又云:『一切法不空,无道无果。』既然是如此,我们可以肯定说,要证到有道有果,要问是否证入一切法空性?若有证入法空性,则有道有果,若无证入法空性,则无道无果,空是空性,是指一切法无我、无常、无自性之义,空是建立在一切法上说空,离开一切法无空可得,一切法之性是空性,若一切法不空,无有是处。

  

  诸法的自性如何?一切法自性不可得,是为一切法自性。佛陀说空(梵语空sunya)的道理是要我们灭诸戏论妄想,显示一切法性空寂,并非别有空理可住可得。

  

  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心思想,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,离种种妄执,契入法性而得解脱。

  

  如来演说无量法义,说空说无我,乃至说无常,说无自性,一切都是为了要破众生强烈的执着,破众生一切戏论妄想,当下本性所有一切落谢影像无自性空,心所有的法相影尘,也都是空无自性,那么本性与一切法空性相应,不隔毫端,当下从有心入无心,而得自在解脱。

  

  若能彻悟诸法无自性空,而离自我的妄执,那么就能自度亦能度人,可怜的众生就怕不能见空,不能体会透视空,一旦见了空,那么生死大事已了办,一切痛苦自息,三界轮回,六道往返,一切皆圆满成就矣!

  

  人在生死流转的深渊里,一切的苦乐,人我、善恶、是非、好丑,动乱万千,就是在这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、当下就是无常、空性、无我、速证涅槃(梵语涅槃nirvana,巴利语nibbana)平等寂静。

  

  是故华严经云:『有相无相无差别,至于究竟终无相。』观达诸法空性是欲得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果等四圣位必须经过的解脱法门。总之,要证成四圣的果位,就要体证一切法空无自性,若不与一切法空性相应,若有人欲证得四圣果位,此人愚昧无知,如同要太阳从西方上升,由东方落日,无有是处。

  

  诸位同参们!如本刚才说到有心入无心,从有相入无相,从假入空,观色即空,这法门是要我们能够转凡入圣,离苦得乐的生死关键!切记!切记!

  

  下面要说第二个步骤;要从无心入有心,诸位要知道,此处所说的有心不同于前面所的有心,前面所说的从有心入无心,有心是着见境生心,不通达空义、是烦恼义、染污义、生死流转义。

  

  后面所说的第二步骤,从无心入有心,这里所说有心,是指着已经大死一番,净化以后所生的心,此心是真如本性,实相心,妙觉性,已经由证诸法空性,实质与法空性相应,远离自我的妄想执着,因此证入法身本体,再由法身本所起的妙用,此妙用就是有心,这个有心含育着空性义、解脱义、无染污义,是故说有心。

  

  那么无心是指着证入法性空寂之后,那个如如不动道场的本尊,真如本性正是。所以说从无心入有心,就是从真如本性起无量妙用的意思,亦名从空出假,亦名从无相入有相,空即是色,皆是异名同义。

  

  从佛性起无量无边的业用来度化众生,如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、四无量心,佛性能演说无量法义,佛性具足三聚净戒(梵语三聚净戒tri-vidhani silani),佛性具足三藏十二部经教,佛性具足三十七道品(梵语bodhi-paksika),佛性具足六度万行,佛性光明不可思议,佛性慈悲不可思议,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,如是无量无边的妙用本能,都不出于佛性起用,这一切的妙用能够度化众生无所障碍,这就是所谓的从无心入有心的第二步骤。

  

  大智度论云:『般若将入毕竟空,绝诸戏论,方便将出毕竟空,严土熟生。』一旦证入毕竟空之本性,在本性

  无丝毫论与葛藤,此时真如本性就应众生的须求而出来度化众生,庄严佛土。

  

  在大乘佛教入世度化众生的开展,空是最根本的原理,悲是最根本动机。

  

  修行的第三步骤,无心与有心本来无二心。也就是究竟法,中道法(梵语madhyana-pratipad),解脱不思议法是也。无心就是无相心,真如本体,真空妙性是也;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,也就是真空起妙用,真空与妙用是一体的,真空是妙用之体,妙用是真空之相,当妙用时真空在妙用中,当真空时妙用在真空中,这就是真空妙用等学之道,无心与有心亦如是。

  

 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:本性当下解脱的时候是清净寂静的,但是寂静的当下又能普照妙用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同时,不一不二,如是圆妙无所障碍。无心与有心亦如是。

  

  同参们!证入中道解脱法的时候,所有的起心动念,举止动作无非是佛法实际妙用,一念一清净,一念一世界,念念清净,念念无碍,念念周遍法界,所谓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尽虚空,遍法界,都是真空妙有世界,真空妙有世界又不离此大光明藏本体,如来一毛孔中,能普现十方无量剎,如来一毛功德量,千万亿劫无能说,完全在说明真如本性圆通无碍的证悟境界。

  

  以上所说的悟证历程三步骤已经明确的说尽,希望同参们各自努力用功办道,早日成就菩提自性,圆满自性。

  

  无心是修行者的真功夫,佛法是以心即是佛为根本,一切日常生活点滴都要在心地上用功夫,心以无相为相,心地法门之体用,必须先立其体,然后依体而起其用,那么体如何建立呢?就是将一切生活缘影有求有住之心全部放下便建立,因为一切放下的话,妄想心自然止息,一旦妄想心止息,则无住真心就会自然现前,也就是真如本体当下显露,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处无相,妄想自息就是降伏其心,若是另外追求降伏,就是所谓头上安头,如是累劫修行欲降伏妄想,无有是处。

  

  一切处无住得实相本体,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,生无所生,即是依体起用。修行者证悟到究竟处,那只是一切顺境与逆境不受,对境界不生染污心,真如本性永寂如空,毕竟清净无染,当下自性解脱。

  

  因此我们要明白,修行者当下无心就是实际的功夫,不隔毫端、肯定无心的悟证。

  

  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曾云:『若人能当下无心、无住、无念,能保持七天无心者,此人必开悟本性,若不开悟本性者,我则堕阿鼻地狱,舌头让狱卒当犁而耕。』可见无心就是悟证过程的关键所在,无心就是要我们能大死一番,死了无始劫来的贪瞋痴,贪瞋痴的习染一旦断除,那么清净法身自然豁通,清净的本体也就流露而出,此清净本体就是无心之本体,十方诸佛出现于世间,只是共同说此一心法,此一心法体,尽虚空遍法界,名为诸佛理。

  

  此一心唯是默契得,若欲会得此本体,但知无心忽悟即得,若用心思推测拟学而取得,就会越转越远,无法悟证本性,与无心无缘了,也就是开悟佛性没你的分,那你就永远当凡夫俗子,做个六道流浪汉,三界的苦命儿。

  

  人有心就有痛苦,无心就是快乐的,清凉的、光明的、永恒的、不生不灭的、自由自在的;多心是多痛苦的、黑暗的、多缺陷、多变化的、有生有灭的、不自由不自在的,众生的心念是不净的,假使你起一个心就有一个痛苦,起十个心就有十个痛苦,起一百个心就有一百个痛苦,起一千个心就有一千个痛苦,只要是凡夫的话,不能没有起心动念,一旦起心动念,就有如是无量无边的烦恼心起现行,如果能够当下把这一切烦恼全部放下,当下就是无心的境界,无心是无束缚的,无心是清凉的,无心是解脱(梵语解脱vimoksa,巴利语vimvtti)的,当下内心是何等的快活啊!

  

  只可惜我们真是无可奈何,活在这世间上被凡尘俗事所牵缠,让我们作不了主,被家庭眷属朋友之情所束缚,被人事关系所逼困,实在身不由己,被这一切的业障所逼困,要我们大死一番,脱胎换骨,实在一点也办不到…

《心地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与利益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