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有的习染,难以革除,有些人为了想革除自己不良习气(梵语习气vasana),下了很大的勇气,接二连三也无法改善,因此痛哭流涕,自懊自悔,寄语苍天说无奈!
过去有位风流才子,自从听过佛法之后,知道佛法的可贵,难遭难遇,于是在佛前发了大愿,从此之后绝对不再风流玩粉味,下定决心痛改前非,发愿完毕,顶礼告退。
事隔一个月后,那烦恼的习气又在内心打滚煎熬,见境思情,如是反复渐生情感,那欲望的沸腾无法压仰,结果受不了欲望的考验,于是又被欲望的念头又带动了,又开始过着以往那种无奈的生活,堕入感情深处,被情网束缚,有朝有夕良知又发露,两眼下垂,一副狼狈可怜相,令人怜愍,两腿无奈又沉重的走到大雄宝殿,于佛前自悔自忏,悔恨自己知而改不了,捶胸哀怨哭诉佛陀,佛陀此时端坐莲花台默然无答。
由此可知,众生的欲望如胶如漆,藕断丝连,绵绵密密皆生死,淫欲不断尘不可出。
圆觉经云:『三界轮回淫为本,六道往返爱为基。』欲望是人类最难游过的爱河,此河一旦游过去,那生死已解脱,成为自在无事道人;最怕游不过,游不过去就是生死(梵语生死Samsara)凡夫,流浪汉,苦命儿,此爱河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所在,是轮回六道灾祸大本营。切记!切记!不要搞错了,不是高雄市的爱河呢!高雄市盐埕区的爱河又脏又臭,跟修行开悟证果毫无关系。
开悟的圣者活在人世间,心在五欲六尘中打滚能够自由自在,不被五欲六尘所染污,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,这是真功夫,莲花在污垢的泥沼中浸蚀良久的岁月,一旦生长出于水面,那莲花本有的特色、圣洁、光明、不染、不着,亦然不失本色,莲华具有这种美德。圣者们内心已达到究竟解脱,不为五欲六尘所染污,心地永远都是光明的、圣洁的,所以佛陀时常比喻圣者的心境如同莲花一般,具有独到的特色与美德。
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,心能自在无束缚,能够把持得此一心念而能自在无染,于是此一心念不被外境所转动,此人乃是可尊敬之人。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逆境很多,若不下一番精进勇猛向道之心,那么照样还是活生生的受苦无量,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现前,动念一旦引发,此时就要造业受无量苦了。
修行者是以眼前这一剎那的心念为生死与解脱的关键所在。比喻说:感情丰富的人,不能够把感情管制的妥当,就会随此感情心念而去谈情说爱,因此陷溺于感情的深渊中;贪求金钱财产的人,就随此贪求金钱财产的心念蒙蔽了本性,唯利是图,财迷心窍,生死心产生了;爱名爱利的人,就随爱名爱利的心念去爱名爱利;爱好赌博的人,就随此赌博的心念去赌博;爱好喝酒的人,就随此喝酒的心念喝酒而去;爱好女色的,就随此女色的欲望心去爱好女色;喜欢在广场大众面前亮相出风头的人,就随此亮相出风头的心念而去亮相出风头。
这一切心念,活在人世间是如此的难调难伏,现生当中无法把握这心念而得自在,那么命终之后,也是无法主宰心念而得自在,随心念漂流受生,使自己轮回六道,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,必须要从心念上用功夫,平时照顾这心念不得放逸,照顾心念如守京城的侍卫,不得让敌人出入,守着心念不得起妄作怪,如牛不可随便偷吃稻苗一般,这样一来日子久了之后,功夫慢慢成熟,定力的境界也就慢慢的能够遇境而心不乱,最后心念就能够在一切顺逆之境而得大自在,不沾不染,不取不舍,随缘而不变,不变而能随缘,发挥心念作用,无染无着的妙用功夫。
平时要观达诸法本是空寂,一切法无非是缘生缘灭的,因此对五欲六尘要怀着无常想、生灭想、无我想、如此就能破除心里的执着与爱恋世间法,日积月累,如是用功努力不懈怠,所有一切执着与爱恋世间法的障碍一旦消除,因缘时机成熟,本性自在解脱的功夫,因此自然成就。
同参们!人活在这世界里,要过着自己真本性光明的世界,光明的世界是无诤的、清凉的、无忧无虑的、解脱的、永恒的、光明自在的,我们从来都没有与我们的光明本性相应过,也从来都没有跟自己的光明本性做过朋友,舍离至亲的朋友,而向外追求攀缘朋友,这个叫做本末颠倒。
能够过着自己的光明本性世界,不被五欲六尘所支配,能于五欲六尘而得自在者,是名圣人。
如果本性被五欲六尘所惑动,因而不得自在,痛苦绵绵而出,成为五欲六尘的奴隶佣人,本性任凭五欲六应摆布不得自在,无法安宁者,是名凡夫。
五欲(梵语panca kaman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的迷惑力是很强烈的,有些人为了达到欲望的目的,只要够得到话,就不顾道德的存在,以卑鄙的行为,却做下了非道德的恶业,当下即丧失光明本性世界,而过着黑暗卑鄙非道德的世界。有些人为了追求名誉,此人成为名誉的奴隶,卖命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,造业无穷,欲拔不能,本性就这样过着逞强耀武扬威的名誉世界。
有些人为了讨好奉承别人,自己的良知宁愿不顾,自己拥有的美德因而当下隐蔽了,而过着不是自己本性光明的世界,而是为别人而活的世界,别人心中有了喜怒哀乐,你为了讨好对方,就迎合别人的口味,别人上上下下,自己也跟着上上下下,为了讨好别人奉承别人,因此自己光明本性世界丧失了。
这一切的起心动念不断的在五欲六尘当中打转,难以自拔,强而有力的染污本性,障蔽本性,使本性的光明无法显露出来,佛法称之为业障(梵语业障karmavarana)。
我们已经明白不能开悟证果的,根本因素就是业障,那么业障是什么呢?就是贪瞋痴是也!为了贪欲、瞋恚、愚痴这三个魔鬼把我们搞得身心不得自在,多少人被这三个魔鬼摆布得哭笑不得,哭的时候不得不哭,笑的时候不得不笑,当恶境逼困的时候,该哭的时候你笑不出来,由不得你笑,因为这是无奈!不是你该的界限,就算是你勉强能够笑得出来,这也是无奈的笑!
当美好的顺境临身的时候,你很快乐,内心很喜悦,开口大笑,这时候你哭不出来,由不得你哭,因为你的心在快乐当中,一时无法改变快乐带来流泪哭泣,不是你该哭的界限,也无由哭起,因为你的心不自在啊!
哭表示逆境,恶境,不如意事;笑表示顺境、善境、如意事。世间上的境界不离这两大类,然而这两大类又不离贪欲(梵语lobha,raga,abhidhya)、瞋恚(梵语pratigha)、愚痴(梵语moha)的范围之内,六道众生会轮回不息也不离贪瞋痴的界限。
涅槃经云:『毒中之毒,无过三毒。』三毒就是贪瞋痴,我们会沉沦三界受无量的苦难,就是贪瞋痴在操纵,把我们带到人间,又带到天上,不久带到地狱,都是受三毒的业力漂流,因此动荡不已,犹如水上的浮萍,随风吹动,无有定处,我们被贪、瞋、痴的业力所支配而流浪,六道无有止息亦如是。
何谓三界中毒中之毒呢?就是贪瞋痴。世上没有比贪瞋痴三毒更毒啦!我们说农药是最毒的,毒蛇是最毒的,但农药与毒蛇仅仅只能毒死人的肉体,绝对不能毒死人的心性,心性的东西是无法毒死的,心性是无形无相,不生不灭的,但虽然看不见,却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妙用,那么什么东西会毒死我们的心性呢?那就是贪瞋痴三毒,贪瞋痴是生死轮回的致命伤,众生没有勇气断贪瞋痴,向三毒低头,那就难怪要轮回受苦了,既然是如此,那如何才能截断生死轮回呢?就是当下要断了贪瞋痴三毒,唯有断了三毒才能永断生死,顿悟本性,证入果位。
阿含经云:『断了三毒贪瞋痴,是名为证果阿罗汉。』
诸位同参!修行者是为了断欲而努力,为了要圆满佛道而发菩提心,因而行菩萨道。修行者必须离欲,远离欲望,离欲则与佛道相应。欲望如胶如漆,是障道因缘,有了欲望在心就没有道心,有道心就没有欲望的心,不能同时有二心,有了二心修行就不能入道,如果一方面要追求欲望,同时一方面要了道,那是不可能成就道业的,内心会起矛盾而痛苦,所谓有道无欲,有欲无道正是。
当修行者精进学道之时,应当专注一心摄伏一切妄想心,不得染污五欲之乐,这是我佛门大道的第一岗哨。五欲者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是也,这五欲能染污本性,一天二十四小时所接触的事事物物无非是五欲,五欲与我们日常生活最密切,最关连不过,因此修行者一旦面对五欲的时候,当下不得染污,生活当中也绝对无法脱离五欲而独居。
佛教由释迦牟尼佛(梵语Sakya-muni Buddha)所创教,所阐扬的教理都是要我们在五欲中能够无染而得自在,历代祖师大德也开示我们要能在五欲当中无染而得解脱自在,因此佛陀的弟子也不能远离五欲而修行,若远离五欲而想证成菩提道果者,无有是处。
诸位同参们!有欲无道,有道无欲,欲心与道心本来不二心,欲心与道心同此一心,心在道时,欲心在道中,心在欲望时,道在欲心中,这就是道心欲心等学,也就是不二法门,中道之法,觉悟了欲心,那么欲心就是道心,道心染污了五欲,那么道心也成了欲心了。
道心与欲心都同样是一颗心,道心与欲心的差别是问有染污与无染污的关键所在;有染污是名欲心,无染污是名道心,因此说道心与欲心本来不二心。
比方说:当交流电通过灯泡的时候,灯泡亮了;普照暗室,当电源关闭,灯泡即时熄灭,明亮的室内即时呈现一片黑暗。现在问题来了,当灯泡亮时是此一灯泡,灯泡熄灭时也是此一灯泡,光明与暗都是同样这灯泡,当灯泡光明时,黑暗的灯泡即在光明的灯泡中;当灯泡黑暗时,光明的灯泡即在黑暗的灯泡中,灯泡的光明与黑暗不一不二。
众…
《心地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