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地法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有的習染,難以革除,有些人爲了想革除自己不良習氣(梵語習氣vasana),下了很大的勇氣,接二連叁也無法改善,因此痛哭流涕,自懊自悔,寄語蒼天說無奈!

  

  過去有位風流才子,自從聽過佛法之後,知道佛法的可貴,難遭難遇,于是在佛前發了大願,從此之後絕對不再風流玩粉味,下定決心痛改前非,發願完畢,頂禮告退。

  

  事隔一個月後,那煩惱的習氣又在內心打滾煎熬,見境思情,如是反複漸生情感,那欲望的沸騰無法壓仰,結果受不了欲望的考驗,于是又被欲望的念頭又帶動了,又開始過著以往那種無奈的生活,墮入感情深處,被情網束縛,有朝有夕良知又發露,兩眼下垂,一副狼狽可憐相,令人憐愍,兩腿無奈又沈重的走到大雄寶殿,于佛前自悔自忏,悔恨自己知而改不了,捶胸哀怨哭訴佛陀,佛陀此時端坐蓮花臺默然無答。

  

  由此可知,衆生的欲望如膠如漆,藕斷絲連,綿綿密密皆生死,淫欲不斷塵不可出。

  

  圓覺經雲:『叁界輪回淫爲本,六道往返愛爲基。』欲望是人類最難遊過的愛河,此河一旦遊過去,那生死已解脫,成爲自在無事道人;最怕遊不過,遊不過去就是生死(梵語生死Samsara)凡夫,流浪漢,苦命兒,此愛河是衆生的生死根本所在,是輪回六道災禍大本營。切記!切記!不要搞錯了,不是高雄市的愛河呢!高雄市鹽埕區的愛河又髒又臭,跟修行開悟證果毫無關系。

  

  開悟的聖者活在人世間,心在五欲六塵中打滾能夠自由自在,不被五欲六塵所染汙,猶如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,這是真功夫,蓮花在汙垢的泥沼中浸蝕良久的歲月,一旦生長出于水面,那蓮花本有的特色、聖潔、光明、不染、不著,亦然不失本色,蓮華具有這種美德。聖者們內心已達到究竟解脫,不爲五欲六塵所染汙,心地永遠都是光明的、聖潔的,所以佛陀時常比喻聖者的心境如同蓮花一般,具有獨到的特色與美德。

  

 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裏,心能自在無束縛,能夠把持得此一心念而能自在無染,于是此一心念不被外境所轉動,此人乃是可尊敬之人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逆境很多,若不下一番精進勇猛向道之心,那麼照樣還是活生生的受苦無量,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現前,動念一旦引發,此時就要造業受無量苦了。

  

  修行者是以眼前這一剎那的心念爲生死與解脫的關鍵所在。比喻說:感情豐富的人,不能夠把感情管製的妥當,就會隨此感情心念而去談情說愛,因此陷溺于感情的深淵中;貪求金錢財産的人,就隨此貪求金錢財産的心念蒙蔽了本性,唯利是圖,財迷心竅,生死心産生了;愛名愛利的人,就隨愛名愛利的心念去愛名愛利;愛好賭博的人,就隨此賭博的心念去賭博;愛好喝酒的人,就隨此喝酒的心念喝酒而去;愛好女色的,就隨此女色的欲望心去愛好女色;喜歡在廣場大衆面前亮相出風頭的人,就隨此亮相出風頭的心念而去亮相出風頭。

  

  這一切心念,活在人世間是如此的難調難伏,現生當中無法把握這心念而得自在,那麼命終之後,也是無法主宰心念而得自在,隨心念漂流受生,使自己輪回六道,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,必須要從心念上用功夫,平時照顧這心念不得放逸,照顧心念如守京城的侍衛,不得讓敵人出入,守著心念不得起妄作怪,如牛不可隨便偷吃稻苗一般,這樣一來日子久了之後,功夫慢慢成熟,定力的境界也就慢慢的能夠遇境而心不亂,最後心念就能夠在一切順逆之境而得大自在,不沾不染,不取不舍,隨緣而不變,不變而能隨緣,發揮心念作用,無染無著的妙用功夫。

  

  平時要觀達諸法本是空寂,一切法無非是緣生緣滅的,因此對五欲六塵要懷著無常想、生滅想、無我想、如此就能破除心裏的執著與愛戀世間法,日積月累,如是用功努力不懈怠,所有一切執著與愛戀世間法的障礙一旦消除,因緣時機成熟,本性自在解脫的功夫,因此自然成就。

  

  同參們!人活在這世界裏,要過著自己真本性光明的世界,光明的世界是無诤的、清涼的、無憂無慮的、解脫的、永恒的、光明自在的,我們從來都沒有與我們的光明本性相應過,也從來都沒有跟自己的光明本性做過朋友,舍離至親的朋友,而向外追求攀緣朋友,這個叫做本末顛倒。

  

  能夠過著自己的光明本性世界,不被五欲六塵所支配,能于五欲六塵而得自在者,是名聖人。

  

  如果本性被五欲六塵所惑動,因而不得自在,痛苦綿綿而出,成爲五欲六塵的奴隸傭人,本性任憑五欲六應擺布不得自在,無法安甯者,是名凡夫。

  

  五欲(梵語panca kaman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的迷惑力是很強烈的,有些人爲了達到欲望的目的,只要夠得到話,就不顧道德的存在,以卑鄙的行爲,卻做下了非道德的惡業,當下即喪失光明本性世界,而過著黑暗卑鄙非道德的世界。有些人爲了追求名譽,此人成爲名譽的奴隸,賣命赴湯蹈火,在所不辭,造業無窮,欲拔不能,本性就這樣過著逞強耀武揚威的名譽世界。

  

  有些人爲了討好奉承別人,自己的良知甯願不顧,自己擁有的美德因而當下隱蔽了,而過著不是自己本性光明的世界,而是爲別人而活的世界,別人心中有了喜怒哀樂,你爲了討好對方,就迎合別人的口味,別人上上下下,自己也跟著上上下下,爲了討好別人奉承別人,因此自己光明本性世界喪失了。

  

  這一切的起心動念不斷的在五欲六塵當中打轉,難以自拔,強而有力的染汙本性,障蔽本性,使本性的光明無法顯露出來,佛法稱之爲業障(梵語業障karmavarana)。

  

  我們已經明白不能開悟證果的,根本因素就是業障,那麼業障是什麼呢?就是貪瞋癡是也!爲了貪欲、瞋恚、愚癡這叁個魔鬼把我們搞得身心不得自在,多少人被這叁個魔鬼擺布得哭笑不得,哭的時候不得不哭,笑的時候不得不笑,當惡境逼困的時候,該哭的時候你笑不出來,由不得你笑,因爲這是無奈!不是你該的界限,就算是你勉強能夠笑得出來,這也是無奈的笑!

  

  當美好的順境臨身的時候,你很快樂,內心很喜悅,開口大笑,這時候你哭不出來,由不得你哭,因爲你的心在快樂當中,一時無法改變快樂帶來流淚哭泣,不是你該哭的界限,也無由哭起,因爲你的心不自在啊!

  

  哭表示逆境,惡境,不如意事;笑表示順境、善境、如意事。世間上的境界不離這兩大類,然而這兩大類又不離貪欲(梵語lobha,raga,abhidhya)、瞋恚(梵語pratigha)、愚癡(梵語moha)的範圍之內,六道衆生會輪回不息也不離貪瞋癡的界限。

  

  涅槃經雲:『毒中之毒,無過叁毒。』叁毒就是貪瞋癡,我們會沈淪叁界受無量的苦難,就是貪瞋癡在操縱,把我們帶到人間,又帶到天上,不久帶到地獄,都是受叁毒的業力漂流,因此動蕩不已,猶如水上的浮萍,隨風吹動,無有定處,我們被貪、瞋、癡的業力所支配而流浪,六道無有止息亦如是。

  

  何謂叁界中毒中之毒呢?就是貪瞋癡。世上沒有比貪瞋癡叁毒更毒啦!我們說農藥是最毒的,毒蛇是最毒的,但農藥與毒蛇僅僅只能毒死人的肉體,絕對不能毒死人的心性,心性的東西是無法毒死的,心性是無形無相,不生不滅的,但雖然看不見,卻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妙用,那麼什麼東西會毒死我們的心性呢?那就是貪瞋癡叁毒,貪瞋癡是生死輪回的致命傷,衆生沒有勇氣斷貪瞋癡,向叁毒低頭,那就難怪要輪回受苦了,既然是如此,那如何才能截斷生死輪回呢?就是當下要斷了貪瞋癡叁毒,唯有斷了叁毒才能永斷生死,頓悟本性,證入果位。

  

  阿含經雲:『斷了叁毒貪瞋癡,是名爲證果阿羅漢。』

  

  諸位同參!修行者是爲了斷欲而努力,爲了要圓滿佛道而發菩提心,因而行菩薩道。修行者必須離欲,遠離欲望,離欲則與佛道相應。欲望如膠如漆,是障道因緣,有了欲望在心就沒有道心,有道心就沒有欲望的心,不能同時有二心,有了二心修行就不能入道,如果一方面要追求欲望,同時一方面要了道,那是不可能成就道業的,內心會起矛盾而痛苦,所謂有道無欲,有欲無道正是。

  

  當修行者精進學道之時,應當專注一心攝伏一切妄想心,不得染汙五欲之樂,這是我佛門大道的第一崗哨。五欲者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是也,這五欲能染汙本性,一天二十四小時所接觸的事事物物無非是五欲,五欲與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,最關連不過,因此修行者一旦面對五欲的時候,當下不得染汙,生活當中也絕對無法脫離五欲而獨居。

  

  佛教由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-muni Buddha)所創教,所闡揚的教理都是要我們在五欲中能夠無染而得自在,曆代祖師大德也開示我們要能在五欲當中無染而得解脫自在,因此佛陀的弟子也不能遠離五欲而修行,若遠離五欲而想證成菩提道果者,無有是處。

  

  諸位同參們!有欲無道,有道無欲,欲心與道心本來不二心,欲心與道心同此一心,心在道時,欲心在道中,心在欲望時,道在欲心中,這就是道心欲心等學,也就是不二法門,中道之法,覺悟了欲心,那麼欲心就是道心,道心染汙了五欲,那麼道心也成了欲心了。

  

  道心與欲心都同樣是一顆心,道心與欲心的差別是問有染汙與無染汙的關鍵所在;有染汙是名欲心,無染汙是名道心,因此說道心與欲心本來不二心。

  

  比方說:當交流電通過燈泡的時候,燈泡亮了;普照暗室,當電源關閉,燈泡即時熄滅,明亮的室內即時呈現一片黑暗。現在問題來了,當燈泡亮時是此一燈泡,燈泡熄滅時也是此一燈泡,光明與暗都是同樣這燈泡,當燈泡光明時,黑暗的燈泡即在光明的燈泡中;當燈泡黑暗時,光明的燈泡即在黑暗的燈泡中,燈泡的光明與黑暗不一不二。

  

  衆…

《心地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與利益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