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地法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的本性染汙與無染汙亦如是,所以,染汙心與無染汙心都是同一心,一旦染汙心清淨了,那麼染汙心即成清淨心,本性染汙了,那麼本性即成染汙心,以此比喻能讓我們方便入道,契入如來法身慧命,頓開佛慧,證成佛果。

  

  從凡夫的因地要證入佛的果位,總攝起來可分爲幾個步驟。第一步驟,要從有心入無心。何謂有心?就是貪心、瞋恨心、愚癡心、貢高心、無慚無愧心、嫉妒心、邪見心、煩惱心‧‧‧如是無量無邊障礙光明本性的心,一律通稱爲有心,見五欲六塵生心,此心有染汙義,有障礙義,這一切的心理活動都是生死心,一念一生死,二念二生死,如是念念不停,因而有無盡的生死心接踵而至,修行者若不斷這生死念頭,欲證成無生法忍(梵語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者,是不可能的,無量劫來我們的起心動念,放蕩成習,難以調伏,如心猿意馬,心汙外境,因而有生死,修行者對生死要痛切精進辦道,不要跟五欲六塵攀緣,一旦攀緣,一切煩惱心即時暴發,這時候任你有多大的能耐,也難以製止這一切煩惱的現行。

  

  因爲有如此厲害關系,所以修行者首先要從這一切煩惱心止息,若止息這一切的煩惱心,心念當下平息,呈現一片空寂,心無住一切落謝影相,自性光明常顯耀、靈靈寂寂,性等虛空,體同法界,本不生亦不滅、能所雙亡,此時所謂無心是也。

  

  是由凡夫地入聖境的初步聖流,也就是從有心入無心的轉捩點,亦稱從假入空,亦名從有相入無相,亦名觀色即空的入門關鍵所在。

  

  衆生迷惘無知,實在不知一切法自性空,因此無法脫離六道生死,菩薩能夠觀達一切色法,心法都是無自性空,無法性可見,住是性中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話怎麼講呢?因爲無性相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啊!

  

  大般若經雲:『若一切法不空者,菩薩摩诃薩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』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第一層步驟,要從有心入無心,亦名從假入空,亦名從有相入無相,亦名觀色即空,乃是轉凡入聖,離苦得樂樞紐。

  

  大般若經又雲:『一切法不空,無道無果。』既然是如此,我們可以肯定說,要證到有道有果,要問是否證入一切法空性?若有證入法空性,則有道有果,若無證入法空性,則無道無果,空是空性,是指一切法無我、無常、無自性之義,空是建立在一切法上說空,離開一切法無空可得,一切法之性是空性,若一切法不空,無有是處。

  

  諸法的自性如何?一切法自性不可得,是爲一切法自性。佛陀說空(梵語空sunya)的道理是要我們滅諸戲論妄想,顯示一切法性空寂,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得。

  

  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心思想,在悟一切法無自性空,離種種妄執,契入法性而得解脫。

  

  如來演說無量法義,說空說無我,乃至說無常,說無自性,一切都是爲了要破衆生強烈的執著,破衆生一切戲論妄想,當下本性所有一切落謝影像無自性空,心所有的法相影塵,也都是空無自性,那麼本性與一切法空性相應,不隔毫端,當下從有心入無心,而得自在解脫。

  

  若能徹悟諸法無自性空,而離自我的妄執,那麼就能自度亦能度人,可憐的衆生就怕不能見空,不能體會透視空,一旦見了空,那麼生死大事已了辦,一切痛苦自息,叁界輪回,六道往返,一切皆圓滿成就矣!

  

  人在生死流轉的深淵裏,一切的苦樂,人我、善惡、是非、好醜,動亂萬千,就是在這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、當下就是無常、空性、無我、速證涅槃(梵語涅槃nirvana,巴利語nibbana)平等寂靜。

  

  是故華嚴經雲:『有相無相無差別,至于究竟終無相。』觀達諸法空性是欲得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果等四聖位必須經過的解脫法門。總之,要證成四聖的果位,就要體證一切法空無自性,若不與一切法空性相應,若有人欲證得四聖果位,此人愚昧無知,如同要太陽從西方上升,由東方落日,無有是處。

  

  諸位同參們!如本剛才說到有心入無心,從有相入無相,從假入空,觀色即空,這法門是要我們能夠轉凡入聖,離苦得樂的生死關鍵!切記!切記!

  

  下面要說第二個步驟;要從無心入有心,諸位要知道,此處所說的有心不同于前面所的有心,前面所說的從有心入無心,有心是著見境生心,不通達空義、是煩惱義、染汙義、生死流轉義。

  

  後面所說的第二步驟,從無心入有心,這裏所說有心,是指著已經大死一番,淨化以後所生的心,此心是真如本性,實相心,妙覺性,已經由證諸法空性,實質與法空性相應,遠離自我的妄想執著,因此證入法身本體,再由法身本所起的妙用,此妙用就是有心,這個有心含育著空性義、解脫義、無染汙義,是故說有心。

  

  那麼無心是指著證入法性空寂之後,那個如如不動道場的本尊,真如本性正是。所以說從無心入有心,就是從真如本性起無量妙用的意思,亦名從空出假,亦名從無相入有相,空即是色,皆是異名同義。

  

  從佛性起無量無邊的業用來度化衆生,如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、四無量心,佛性能演說無量法義,佛性具足叁聚淨戒(梵語叁聚淨戒tri-vidhani silani),佛性具足叁藏十二部經教,佛性具足叁十七道品(梵語bodhi-paksika),佛性具足六度萬行,佛性光明不可思議,佛性慈悲不可思議,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,如是無量無邊的妙用本能,都不出于佛性起用,這一切的妙用能夠度化衆生無所障礙,這就是所謂的從無心入有心的第二步驟。

  

  大智度論雲:『般若將入畢竟空,絕諸戲論,方便將出畢竟空,嚴土熟生。』一旦證入畢竟空之本性,在本性

  無絲毫論與葛藤,此時真如本性就應衆生的須求而出來度化衆生,莊嚴佛土。

  

  在大乘佛教入世度化衆生的開展,空是最根本的原理,悲是最根本動機。

  

  修行的第叁步驟,無心與有心本來無二心。也就是究竟法,中道法(梵語madhyana-pratipad),解脫不思議法是也。無心就是無相心,真如本體,真空妙性是也;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,也就是真空起妙用,真空與妙用是一體的,真空是妙用之體,妙用是真空之相,當妙用時真空在妙用中,當真空時妙用在真空中,這就是真空妙用等學之道,無心與有心亦如是。

  

 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:本性當下解脫的時候是清淨寂靜的,但是寂靜的當下又能普照妙用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同時,不一不二,如是圓妙無所障礙。無心與有心亦如是。

  

  同參們!證入中道解脫法的時候,所有的起心動念,舉止動作無非是佛法實際妙用,一念一清淨,一念一世界,念念清淨,念念無礙,念念周遍法界,所謂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盡虛空,遍法界,都是真空妙有世界,真空妙有世界又不離此大光明藏本體,如來一毛孔中,能普現十方無量剎,如來一毛功德量,千萬億劫無能說,完全在說明真如本性圓通無礙的證悟境界。

  

  以上所說的悟證曆程叁步驟已經明確的說盡,希望同參們各自努力用功辦道,早日成就菩提自性,圓滿自性。

  

  無心是修行者的真功夫,佛法是以心即是佛爲根本,一切日常生活點滴都要在心地上用功夫,心以無相爲相,心地法門之體用,必須先立其體,然後依體而起其用,那麼體如何建立呢?就是將一切生活緣影有求有住之心全部放下便建立,因爲一切放下的話,妄想心自然止息,一旦妄想心止息,則無住真心就會自然現前,也就是真如本體當下顯露,日常生活當中一切處無相,妄想自息就是降伏其心,若是另外追求降伏,就是所謂頭上安頭,如是累劫修行欲降伏妄想,無有是處。

  

  一切處無住得實相本體,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,生無所生,即是依體起用。修行者證悟到究竟處,那只是一切順境與逆境不受,對境界不生染汙心,真如本性永寂如空,畢竟清淨無染,當下自性解脫。

  

  因此我們要明白,修行者當下無心就是實際的功夫,不隔毫端、肯定無心的悟證。

  

  自古以來禅宗祖師曾雲:『若人能當下無心、無住、無念,能保持七天無心者,此人必開悟本性,若不開悟本性者,我則墮阿鼻地獄,舌頭讓獄卒當犁而耕。』可見無心就是悟證過程的關鍵所在,無心就是要我們能大死一番,死了無始劫來的貪瞋癡,貪瞋癡的習染一旦斷除,那麼清淨法身自然豁通,清淨的本體也就流露而出,此清淨本體就是無心之本體,十方諸佛出現于世間,只是共同說此一心法,此一心法體,盡虛空遍法界,名爲諸佛理。

  

  此一心唯是默契得,若欲會得此本體,但知無心忽悟即得,若用心思推測擬學而取得,就會越轉越遠,無法悟證本性,與無心無緣了,也就是開悟佛性沒你的分,那你就永遠當凡夫俗子,做個六道流浪漢,叁界的苦命兒。

  

  人有心就有痛苦,無心就是快樂的,清涼的、光明的、永恒的、不生不滅的、自由自在的;多心是多痛苦的、黑暗的、多缺陷、多變化的、有生有滅的、不自由不自在的,衆生的心念是不淨的,假使你起一個心就有一個痛苦,起十個心就有十個痛苦,起一百個心就有一百個痛苦,起一千個心就有一千個痛苦,只要是凡夫的話,不能沒有起心動念,一旦起心動念,就有如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心起現行,如果能夠當下把這一切煩惱全部放下,當下就是無心的境界,無心是無束縛的,無心是清涼的,無心是解脫(梵語解脫vimoksa,巴利語vimvtti)的,當下內心是何等的快活啊!

  

  只可惜我們真是無可奈何,活在這世間上被凡塵俗事所牽纏,讓我們作不了主,被家庭眷屬朋友之情所束縛,被人事關系所逼困,實在身不由己,被這一切的業障所逼困,要我們大死一番,脫胎換骨,實在一點也辦不到…

《心地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與利益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