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地法门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识若通了,其它五识也都通了,所谓:六识不离一识,一识不离六识,一识与六识不一不异。

  

  此六识在六根门头出入,在五欲六尘当中无染无杂,了佑一切法幻化空性,与空性相应,能够来来去去无所障碍,那么当下自性解脱,能于三界往返而得自在。

  

  华严经云:『不离世间,不

  世间,行世无障碍,如风游虚空。』所以说悟了此一心念,清清楚楚,见自本性,了了见,了了知,念念见,念念知,此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;此一念心迷时,佛是众生。

  

  所以我们要明白,心里所起的一切善恶心念都不离此一心,此心能上天堂下地狱,此心能成就佛道,此心能生人间,也能下三恶道,那么我们在修行的当中,为什么不悟此自本家本性,顿见真如呢?当下若能顿见真如本性,剎那间即超三界,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

  

  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动念都是佛性之用,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佛性清净无染呢?下面就要说到这个问题了,要保持佛性净净无染的对治法是什么呢?就是要有『觉性不断』的实际功夫,何谓『觉性不断?』觉者佛也,所以觉性也叫做佛性(梵语佛性buddhadhatu),觉性的反面叫做迷性,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从未觉悟本性,都是迷了本性,那么何谓『觉性不断』呢?就是佛性光明自在,无染无杂,能够保持过去如此,现在如此,未来如此,过去已解脱,现在解脱,佛性是永远光明,而且寿命无量,能够如是永恒不变,这就是『觉性不断。』

  

  学佛的人能够禀持

  『觉性不断』的宗旨而用功办道,开悟真如本性就有个期日可言,假使修行者不用『觉性不断』作为修道的法门,那会永远处于黑暗的窠臼里,谁也帮不上忙,佛菩萨欲救不能,因此累生累劫迷佛性,无有出期之日。

  

  『觉性不断』,举个例子说:当一位聪又可爱的女人在你的面前走过,长得清秀漂亮,阿娜多姿,千娇百媚,令人心生欢喜,这个时候你的佛性能够当下安然无恙,没有爱染心,如如不动,这就是觉性不断的功夫,没有因此而异想纷飞;当你在这佛堂听闻佛法的时候,内心没有任何的杂念妄想,纯粹一直心,这叫做觉性不断,心能自在故;当你看到别人的钱财满堂,心没有动摇,没有起贪心之念,如如不动,叫做觉性不断。

  

  当你看见别人比你更有才华,条件比你好,学问道德比你高,你的心不生嫉妒心,能当下如如不动,叫做觉性不断;当你走到大雄宝殿的时候,你能恭敬的顶礼三宝,诚于中,形于外,如如不动,叫做觉性不断;当施主布施钱财给出家众的时候,出家众的心里不生起欢喜心,本性如如不动,叫做觉性不断。

  

  像这样当下『觉性不断』,就是中道解脱法,不二法门。能够面对种种一切境界,本性能够不被境界所染污,与法空性相应,自性如如,当下很俐落的解脱,不隔亮端。

  

  华严经云:『若能了达诸法性,普于三世无所

  。』绝对不是逃避境界,不敢面对境界,如果逃避境界以安心,是永远无法成就本性而得自在的,最多也只是一时的避境来安心而己,一旦境界再度出现的时候,心里予盾又浮现了,继续染污外境,解脱何时才能了结呢?因此我们要明白,觉性不断的意思,是遇境而心无染无杂,当下与法性相应,自性如如不动,自在解脱。

  

  『觉性不断!』这境界如何呢?就是佛法所讲的『不即不离』中道法,不二法门,诸位听清楚,什么叫做『不即不离』?就是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,心里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不含糊,但是心又不会染污五欲六尘的境界,这就是『不即不离』的中道解脱法。心不染污五欲六尘,本性光明而能自在,这叫做不即;心对五欲六尘清楚明白,不含糊,这叫做不离。

  

  举个例子说:当你手中握着一只小鸡的时候,你不能把小鸡握得太紧,因为握得太紧会把小鸡捏死,但是也不能把小鸡放松了,一旦放松了它,小鸡就逃跑了,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意会得出不即不离的含意,握着小鸡令不逃逸叫做不离,但是不敢完全把小鸡放了,因鸡会逃跑,这叫不即。

  

  佛门弟子学佛能适当体悟这『不即不离』的中道解脱法,当下与道相应。所以说解脱的本质,是不能离五欲六尘的境界,而是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,而达到本性对垃不生染污心,而自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法性当中。

  

  假使现牛当中没有解脱,对五欲六尘还是念念不舍,感情丰富,名誉心重,宁愿做钱财的奴隶者,那么百年命终也是照样没有解脱,照样受五欲六尘的支配,心亦然念念五欲六尘,随欲望的业力流转,因此又要爱生死轮回之苦了。

  

  诸位同参们!刚才说过『觉性不断』的意义,现在要什么叫做『觉性断了!』诸位要明白啊!觉性一旦断了那就苦恼啦!举个例子来说:你昨天被人恶性的倒会,你的痛苦的不得了,每日都想

  它:一百万的会钱,不能够以理智解决它,心动了,觉性断啦!

  

  你今天来这里听闻佛法,不能够此时此刻安住在这里听闻佛法,你的心即时想到里的瓦斯炉没有关闭,心跑回家了,但是身体留在大殿里,心不在焉,觉性断啦!

  

  当你被人莫名其妙的挨骂一番,你气得暴跳如雷,怒发冲冠,甚至于还他一口心动啦,觉性断啦!

  

  假设有施主施一百元给我,我可以心不动,再加一千元供养师父,我的心如如不动,再加一万元供养师父,我的心如如不动,再加十万元供养师父,我的心如如不动,再加一千百万元供养师父,我的心亦然如如不动,再加一千万元供养师父,这一下子,要考虑考虑看看哦!一千万元呢!一千万元不是小数目,我和尚穷得半死,目前住在竹林寺是暂时向别人借来住的,一千万元盖个小佛寺啦!好!一千万元赶快把它收起来,得来不易,如果一千万元要化缘的话,募款不知道要化多少年呢?心里在这种情况之下,由微细的念头,渐渐的累积成大念头,一千万元还不错嘛!因此心动啦!不但动啦!而且大动特动,如同初级的台风演变成超级的台风,诸位呀!我的心动啦!这叫做觉性性断了,自己要忏悔,用功加行了!

  

  当你看到别人比你更有才华,条件比你好,说话辩才无碍,学问道德比你高深,这时候你心里难过,内心生起了嫉妒心,真不是滋味而且又无奈,这就是心动了,觉性断啦!

  

  还有一种人,过去有赌博、喝酒、好色、争风头的习气,如今学了佛法,己经下了很大的决心,要全部革除这些恶习,在太太面前也好,在丈夫的面前也好,在佛菩萨的面前也好,立誓发愿:弟子某某从今天之后痛改前非,脱胎换骨,浪子回头,改邪归正,重新做人,挑柴卖菜,做个正人君子,忏除过去的无知,今后永不再犯,口号都念完了,很虔诚的改过自新,日子天过一天、一旦有因缘再遇上赌博、喝酒、好色、争风的习气(梵语习气vasana),这时候提起正知正见,不想去犯那些恶习,内心压仰了若干日,但是心里不断的挣扎冲刺,结果禁止不了业力的考验,身不由己的又犯了那些毛病,然后捶胸哭泣,懊悔叫无奈!无奈又能奈何呢?就这样的定力把持不住,心又动啦!觉性断啦!

  

  诸位同参!『心地法门』的宗旨:在阐明众生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离心无佛,离佛无心,心佛不二,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,此颗心就是佛性,是我们的主人,从无量劫以来就迷失了主人(佛性),今天有缘能与诸位谈『心地法门』,就是要单刀直入,指明你们也同样有个不生不灭的佛性,此佛性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性正等无异,请诸位不用惊慌!不用畏惧!要当下承担这佛是你本来的面目,依此佛性而修证,终究必成佛道,转大*轮,利益众生。

  

  众生不能成就佛道,其根本原因何在?其原因在不认识佛性(梵语佛性buddha-dhatu),不明佛性,忽略佛性,拾离佛生,不用佛性,甚至于用佛性而不知佛性,致使本末颠倒,因此想要明心见性,开悟佛性,遥遥无期。

  

  这也就是我所要讲『心地法门』的根本原因,因为修行的过程有无量法门,每一个法门都是要让众生导归佛道,成就菩提,那么每一个法门都是应众生的根机而逗教的,只要众生能够相应得机,那就是无上法门,同时能疾速入解脱门,因而成就佛道。

  

  同样的理由,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你来修行,纵然它是无上法门给你修行,也会变成无上毒药,因为你的根机与法门不相应,证果是谈不上的,我看心里不起烦恼就不错了。

  

  比喻说:你喜欢吃西瓜,但是别人拿苦瓜给你吃,你不但不喜欢吃苦瓜,而且心里就马上生烦恼了;你喜欢看国语片的电影,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一同看西洋片的电影,你不但不喜欢看西洋片的电影,而且在戏院想睡觉,心生苦恼;你喜欢跑步运动,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去打网球,这时候你的心不但不相应,而且很不愉快,不把网球拍折断就很不错啦!

  

  这些问题就是不相应法,不相应的,不喜欢的,你勉强要去做它,往往事情无法如意,甚至于身心搞坏啦!世间上的事情是如此,出世间的事情也是如此,因为众生的根机福慧浅薄,道心不坚固,所以须要能适应自己修行的法门,要入解脱法门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,顺手得利,迎刃而解。

  

  古德云:『修行无别修,只要识路途,路途一旦明,生死一起休。』这是一个很好的明训,所以修行者对解脱之道要看得准,要契合自己的根器,不可盲修瞎炼,不然是会越修行越离谱,与佛道的本质越脱节越远,证果的希望不但没有,而且带来许多麻烦,增加了更多的生死因种。

  

  一切时中,一切处所,都是我们本性的作用,也就是佛性的作用,此心就是佛,离开此心想要证成菩提,无有是处。众生颠倒,不觉不知当下自心就是佛,若是知道自心是佛,不应该离开自心向外找佛,佛不能度佛,将自己的心找佛,这是不明白自心是佛。当下要找佛,须要见自本性,见性即…

《心地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与利益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