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地法门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佛。若不见性的话,想要见佛累生累劫见不了佛。

  

  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自己不能见性,应该参访善知识,早日了却生死根本,见自本性。佛门四众弟子学尽了三藏(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)十二部经典(梵语dvadsanga-buddha-vacana),乃至成为佛学博士,假使没有见性的话,也免不了生死轮

  ,在三受无量的苦难,永无出期。甚至能诵读经典流利自在,讲经说法能够大开圆解,总是未开悟见性,都是与生死毫无相干,欲得脱离三界之苦,无有是处。

  

  若是要找佛,那么需要当下见性,性即是佛佛即是自由自在的人,也是无事道人。若是没有见性,一生当中茫茫渺渺,向外追求一切佛,始终找不到佛,此时需要找善知识开示,令心会解,生死大事不得空过,自欺欺人无益。

  

  见性即是佛,不见性即是众生,假使离开众生性,另外有佛性可得,无有是处。当下众生性就是佛性,性外无佛,佛即是性。若是觉悟了之后,当下的性就是佛,佛就是性,性佛不二。

  

  众生(梵语badhu-jana)还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,性不是佛,佛不是性,性佛是二。众生不信自心即是佛,因此以为佛是自然佛,天生佛,这是众生犯了严重的错误知见,永远障碍自己的开悟,把与佛隔开分为二,众生因此与佛道无缘。

  

  诸位同参!若不见性而得成佛道者,无有是处。佛与众生的差别是问有见性与无见性而已!见性是佛,不见性是众生,假使没有见自本性,而说能成就佛道,是绝对不可能的。诸位要明白,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就是佛性,心量广大,应用无穷,心有种种妙用,如眼能见色,耳能闻声,鼻能嗅香,舌能知味,乃至施为动作都是自心之用,一切时中,语默动静都是自心,此自心就是佛性,一举手一抬头,无非是佛性妙用,何必离此佛性妙用,另外要再找佛性,那岂不是舍本逐末吗?忘了自己就是佛,那永远也找不到佛,成不了佛,愚味得令智者所怜愍!

  

  当下肯定的承担这佛性的事实,一举手一抬头是佛性妙用,语默动静是佛性妙用,挑柴运水是佛性妙用,不要钻牛角尖,不要心外求佛,不要头上安头,当下的肯定,默契即可会得佛性,十方诸佛只是默契会得佛性而已!

  

  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诸佛都是同样会悟此心,前佛现在佛只传此心,除了这心以外,实在没有佛可得,颠倒无知的众生,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,一生当中拚命向外追求一切佛,不能回光反照,欲得见性,无有是处。

  

  自印度二十七祖只是一代一代递传心印,达磨祖师来到中国也同样传顿教大乘法,就是即心是佛,十方三世诸佛共指此心是佛,离此心而向外追求一切法,都是外道。心地法门就是开明当下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,心佛不二,切记!切记!

  

  诸位同参!离一切相,众生与诸佛更无差别。假使能够当下无心便是究竟,学道的人若不直下无心,累生累劫修行终不成道。此无心之心乃离一切杂思妄想,具足一切法,一切法不离此一心,绝诸思议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犹如空中飞鸟,不留痕迹于虚空中。此心是本源,蠢动含灵,与诸佛菩提同一体性,在本性佛上,实在无有任何妄想尘埃,虚通寂静,清净觉性,明妙安乐而已!需要深切亲自悟入,悟入无心,无心当下圆满具足,更无所欠,纵然无量劫以来精进参悟,乃至一念心的悟证,也只是证悟本性就是佛。一旦证悟到真如本性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只是迷悟而有差别。

  

  凡人性与佛性本来是同性,平等无二,无有高下,是名菩提。十方诸佛证证到真如本性,实在没有得到什么,只是默契本性而已!

  

  金刚经云:『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梵语anutar-samyak-sambodhi)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如来证悟真如本性,了悟本性空寂,无法可得。

  

  金刚经又云:『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来所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二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。』佛证悟到真如本性,本性空性,无形无相,不可见不可捉摸,可是真如本性,本性空性,可是真如本性郄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,这是真如本性的空有无碍中道法。真如本性无形无相,本性空寂不思议,所以说无实;真如本性虽然空寂无形无相,却能由空寂的本性起无量无边的妙用,所以说不虚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证悟到真如本性不思议境界,表明本性非空非有,是空是有,空有无中道解脱门的境界,正当如是,更无别法。

  

  诸位要明白,修行能当下无心,了知自性空寂,不生不灭,不增不减,当下即是。

  

  大般若经云:『莫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何以故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非可贪者,所以者何?诸法自性空故。』那么真如本体自然显现,犹如虚空中的黑云消散,太阳亦然悬挂虚空,能

  照十方,无所障碍。可惜众生不能当下无心,都是起心动念,妄想纷飞,制止不了,随妄想漂流,无有定处,不如当下无心,无心便是本心。学佛的人迷失了自己的佛性,不认识佛性(梵语佛性buddha-dhatu)拚命向外面世界追求,始终不能得悟,不如当下无心,无能无所,不动妄念便证菩提。

  

  若证道的时候,只是证本心佛,所以佛说: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实无所得,无实无

  ,故学道的人,当下无心默契而已。

  

  诸位同参!你们自己都有个佛性,终日瞬目施为动作,而自己,完全不知道,本性在任何处所,面临五欲六尘而本性不染境生心,自性自如,了了见性,了了见本心,只是不住一切处,一染一切处,此本心即是佛心、解脱心、菩提心(梵语bodhi-citta),证无生法忍。见一切五欲六尘时,心不起染污念,不起爱憎心,见境不生心,即名见无所见,与佛眼无异。

  

  学道者能面对五欲六尘而心不受,对境界明明了了,而不生一切心,本心永寂如空,毕竟清净,定慧等持,自然解脱无碍,即入涅槃,无生法忍,不二法,一行三昧。

  

  佛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地,自己的心地就是佛性,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佛性圈子内,自己却不知不觉,因此不断的在找佛性,找得头晕脑胀,如果这样找下去,找遍了三千世界,如是累生累劫,而想要找到佛性,这是不可能的事,为什么呢?因为当下你能找的自性,就是你所要找的对象,也就是你所要开悟的归宿,是你的本来面目,佛性正是。你

  很狠心的背离它,那怎么能够找得到佛性呢?岂不是拋弃了本有的自家珍宝,又想寻找珍宝,会让智者所同情,所怜愍!

  

  唐朝有一位慧海禅师,初次参访马祖禅师。

  

  马祖禅师说:『你来到我这里有什么事?没有事不会来,

  然来就是有事而来!』

  

  慧海禅师说:『我是为求佛法而来。』

  

  马祖禅师说:『我这里一物也无,什么东西都没有,你来这里想求什么佛法?你自家宝藏不顾,拋家散走,求什么佛法?』

  

  慧海禅师说:『这么说的话,请问禅师:什么是慧海的自宝藏?那个是我慧海的本来面目?』

  

  马祖禅师说:『现在在问我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宝藏,一切具足,何必向外追求呢?』

  

  在此时此刻,慧海禅师被马祖禅师一问一答,一答一问,有如晴天霹雳,大雷一响,惊醒自己,此定了自己,慧海禅师于言下大悟,当下见自本性,此定自心即佛。

  

  于是踊跃礼谢马祖禅师,从此之后随马祖禅师侍奉六年,慧海禅师被马祖禅师印证之后,行住坐卧,不离本性,从本性处下功夫,成熟本性,庄严本性。

  

  诸位要明白!十方诸佛来人间,都是要我们能够见本性,悟本性,成熟本性,远离生死轮回;诸大菩萨示现人间,也是要让众生能够悟此本性,成就本性,远离生死轮回;历代祖师大德,也同样的苦口婆心,要唤醒我们这群迷失的众生,能够见达本性,成熟本性,远离生死轮回。

  

  诸位同参!若见性的人,称之为佛(梵语Buddha)。认识佛的人,才能坚定信心而入佛道,永不退转,佛其实离我们不远,而我们却离佛很远,我们离佛的远与近,只在认识佛与不认识佛而已!假使认识自心就是佛,那佛岂不是没有离开你吗?你就是佛嘛!怎么那么客气呢?当下的一心念就是你的本性佛,如是肯定的话,佛不远人。假如你不认识自心,那么佛就离你十万八千里了,因为你不认识佛,佛在你心中坐,而自己不认识佛,佛与你无缘,那岂不是人远佛吗?

  

  修行者,每一刻、每一分、每一秒、每一念、每一剎那,都要扣住你那一心念就是佛,就是你的自家宝藏,就是你的本来面目,就是你的本来佛性,从今天起,你们就依此佛性(梵语佛性buddha-dhatu)而修证,庄严佛性,圆满佛性。迷了佛性的人,拚命的向文中追求钻研,整个脑袋都是三藏十二部经教,讲经说法辩才无碍,乃至天女为此人散花,天乐鸣空赞叹说法者,若是说法未见本性,还是生死凡夫一位。

  

  悟了佛性的人,知道向本性而觉悟,了达本性空寂无心相,此空寂无相心,具足无量性功德,举止运动皆是佛性用,此佛性用就是汝本性。悟者日用无生,离生法不可说无生法,触目无生,逢缘无碍,知一切法、即心自性。

  

  迷了佛性的人,就像是有眼睛的瞎子,天天都在看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,而不知是佛性在看;也像有耳朵的聋子,天天都在听别人讲话,听轻音乐,而不知佛性在听;也像是有鼻子的病患者,患了鼻炎的人,天天嗅香却不知香一样,佛性在功用,自己不知不觉,因此迷了自己佛性的功用。佛性那么天真的在你六根门头整天出出入入,忙东又忙西的,为你做了很多事情,完全没有领薪水的为你服务,与你最贴身,在你左右,可惜你却丝毫不认识它,它不认识你,彼此不认识,但是又天天在一起,总…

《心地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与利益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