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永远无法相逢,这是众生不见佛性的可怜可悲之处!世间上没有比这种情形更伤心的事,最伤心彻骨的事,就是与佛性相见而不相识。有慧根的人,明白这道理之后,不知道要哭呢?还是要笑的好呢?或者哭笑一起来!
诸位同参们!你们天天与佛性长相左右,因而不知道佛性就是你的本心,从无量生死劫以后,都是迷了佛性,不明佛性,舍离佛性,因此流浪生死,这就是迷了佛性的果报,才受了那么长久的冤枉轮回(梵语samara),受苦无量,你们觉得生死轮回之苦好不好玩?
有弟子答:『不好玩!』
既然不好玩,就一心一意的为明心见性而努力办道,早日解决轮回无常之苦。
我再问诸位:『你们天天与佛性在一起共生共死,不认识佛性,因此受轮回无常之苦,伤心得痛苦万千,请问你们要哭呢?还是要笑呢?』
有弟子回答:『哭不出来,也笑不出来,哭与笑更不能同时出声。』
我告诉你们:『哭出来有病,不哭也是病,笑出来有病,不笑也是病,哭笑都是病。』
弟子说:『如何是好!』
诸位同参!哭是佛性哭,笑是佛性笑,哭笑不离佛性,佛性为什么要哭!佛性为什么要笑呢?笑是笑佛,哭是哭佛,世上没有哭佛,也没有笑佛,当下能哭的东西,是你的本来面目,当下能笑的东西,就是你的清净自性,清净自性何用哭!何用笑!自心哭自心笑不离一心!当知哭法与笑法无自性空,幻化了不可得,与法空性相应,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当下即是,若是如此,诸佛赞叹,诸大菩萨护持,龙天共喜,鬼神庇护。
诸位同参!见即是性,无性不能见,当下的见是佛性,无佛性如何能见!眼睛只是助缘工具,是佛性分别而认识外界,因此才说无性不能见,既然能见,能见就是性见。下面要说修行如何修?如何修才能得解脱?诸位听清楚,当下莫染污自性,就是修行。修行不要染污自性,能够这样持续而修证,任凭你流浪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,上至天堂下至地狱(梵语地狱naraka或niaya),跑遍大千世界,只这么莫染污自性,修行者要达到莫染污自性,要下很大的功行与漫长的岁月,不是轻而易举的事,非要下很大的勇气与毅力不可,终了才能达到不染污自性,圆满自性。
仅仅六根当中的眼睛就很难修成就,比喻说:当你走到街头,眼睛看过去,呈现在你眼前的夜景,是令人迷惑的花花世界,如同万花筒一般,千奇百怪的花样都有,有吃的、有穿的、有喝酒的、有玩的、有赌博的、有美女、有歌舞夜总会,淫荡四溢的花街柳巷,你看了清清楚楚之后,你能自性不染污吗?能自性无染而自在吗?你可以自己为自己打分数,看看是否能及格?
诸位呀!及格的标准是心不动摇,知一切法幻化空性,了不可得,心不染污外境。假使是六十分的话,也照样是不及格,这不是国家机关考试,也不是大专联考,也不是学校的考试一般,因为为六十分还未满一百分,以学佛的人来说,要达到不会被花花世界所迷惑,心能纵横自在、心不染污五欲六尘,一定要满一百分,唯有佛的境界才能满一百分;菩萨、缘觉、阿罗汉们还有微细的无明烦恼尚未断尽,既然是这样子的话,那么我们是一位十足的生死凡夫,能够在夜景五花八门的世界,能不染污自性吗?心能作主吗?就算是不起心动念的话,那只是粗的念头不起,而微细的念头不断的生起分别外境,我们不知不觉而已!
由微细念头慢慢转变为粗的念头,最后生心动念了,引发我们去造业,又要受无量苦难了。追求原因,就是我们的见思惑,尘沙惑,无明惑都尚未断尽,说不会染污自性的人,此人是大妄语者,自欺欺人,罪过!罪过!
所以说,仅仅一对的眼睛就够我们受不了,就让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(梵语业障karmavarana),又何况还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五根呢?五根一旦有机会,都同样会造业的,假使五根也参与造业行列,这一下子,造业层层倍增,一旦果报来临,此人不发疯也得发狂,成为痴人,世间上不是有很多人,因造业深重,而带来发疯发狂,成为痴人,到处不是可以看得到吗?诸位冷静想想看,这样值得吗?有意义吗?人生意义就这么轻易的一笔勾销了它吗?牢记!牢记!
淫欲是生死的根本,是轮回的原动力,是障碍佛道的病本,众生在六道轮回,根本的原动力就是情欲所牵缠,众生要上升与堕落,都被情欲所束缚而不得自在;鸠摩罗什旧译的译为众生,玄奘大师新译的译为有情,凡夫在三界流浪生死,都是以情欲为伴侣 ,以情欲为归宿,以情欲为生活的资粮,以情欲为精神的寄托处,以情欲为人生的规范,所以众生又翻译为有情,因此可见有情不能没有情欲,没有情欲不是有情,那么有情一旦没有情欲的话,生死当下就解脱啦!轮回就消除啦!无奈的就是有情都是以情欲过活,如胶如漆,越粘越深,难以自拔,有情假使一旦失去了情欲,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样,生活没有方向,失去了依靠,茫然失措,身心觉得乏味,失去了情欲比死更痛苦,真是要他的老命,可见有情就是以情欲为生活,以情欲为命。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引发,是永远要受情欲的支配而带来轮回的。
情欲是不清净的,情欲是束缚的,情欲是黑暗的,情欲是暂时的欲乐,情欲是痛苦的,情欲是靠不住的,情欲是多变化的,情欲是轮回的,情欲是自私的,情欲是染污的,情欲是占有的,情欲是美中不足的,情欲是无常(梵语无常anitya,anityata)的,情欲是幻化不实际的,情欲不是永恒不变的,情欲的缺陷数不尽,说不完,可惜众生没有智慧透视情欲的真相,因此对情欲充满了好奇心,产生强烈的迷惑好感,就想去尝试它,品尝它,结果粘住了情欲,欲拔不能,众生为了情欲,因而造了无量的业障,自食其果,如人挖陷阱,不料自陷其阱。
四十二章经云:『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』情欲的生活过习惯了,自以为情欲生活是正当的,是合法的,是名副其实的,就这样被情欲所束缚而不自知。众生最可怜的事,莫过于被情欲所支配,因而动荡不已!心神不能安宁,为了情欲闹风波,为了情欲倾家荡产,为了情欲走法院诉讼,为了情欲拿刀枪互相砍杀,为了情欲家破人亡,闹婚变,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,诸位呀!情欲重的人是无法与佛法相应的;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;感情丰富的人,处处留情,处处生死;感情重的人是无法解脱生死的,与佛法尚有一段距离。
若想要得到情欲解脱的话,非从情欲下手不可,如何下手呢?就是以智慧来净化情欲,化情欲为大慈大悲。慈的意思是要给予众生快乐,悲是要拔众生的苦难。比方观世音菩萨(梵名Avalokitesvar),在众生的心目中,是一位具有相当浓厚宗教情操的圣人,他所表现的行为价值,是众生有目共睹的,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;能够为众生解决一切苦厄,对众生是平等的普度,不分种族贵贱,皮肤不分、黄、白、红,黑一律平等拔救,到处寻声救苦,以他具有的大雄大力,大慈大悲,大喜大舍的广大神通,能够在十方世界自在出入,而广度一切众生,禀持着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胸襟,慈眼视众生,众生有苦有难,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,那么观世音菩萨不论远近,即时能影现在众生心目中,而能得到感应救度。
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:『无尽意菩萨问佛:『世尊,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,名观世音?』
佛告无尽意菩萨:『善男子,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』这就是表现出菩萨深深的具有无量神通力,与无量慈悲心的见证。
诸位要明白,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从何而来呢?就是从情欲净化而来,以大智慧化导感情为大慈大悲,化小我为大我,以独善其身化为兼善天下,以个人观感化为整体的观感,处处都是为众生着想,众生的苦难就是菩萨的苦难,众生的快乐就是菩萨的快乐,没有彼此自他相对立的分别,一律平等相待,打成一片,这是菩萨具有无量劫修行的风范;菩萨能以智慧(梵语智慧jnana)与慈悲(梵语慈悲maitrya,maitri)运用的恰恰好处,圆融无碍,度化众生的悲愿是尽未来际的,菩萨为了度化众生,也曾经拋头颅洒热血,众生需要什么!菩萨就能如众生的需要如愿以偿,众生需要脑袋,菩萨可以脑袋给众生。
众生需要身躯手脚,菩萨可以身躯手脚给予众生;众生需要金钱宝物,菩萨可以金钱宝物给予众生;众生身心恐怖不得安宁,菩萨会施大无畏的精神,给予众生免得恐怖不安;众生需要佛法得以解脱,菩萨可以为众生演说佛法,让众生得到佛法的滋润,以得到究竟解脱。
菩萨(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bodhi-sattva)度化众生能观机逗教,众生需要菩萨以何等身分来救度他,菩萨就有大智大悲的神通力,示现众生所需要的身分来救度。菩萨具有的智慧与慈悲完全奉献在众生中,这种精神,这种美德,是贯串三世永无止尽的,突破空间地域观念。
华严经云:『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。』菩萨全部以牺牲奉献的精神做入世救济的工作,这是可赞叹的,可歌可咏的。诸位呀!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占有多少,而是在于自己奉献之多少!菩萨的行为表现,就是具有这种美德,为六道众生心目中的风范。
诸位同参们!慈悲又含育有解脱的意思,慈悲是经过智慧净化而来的,慈悲是无染污的,慈悲是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,慈悲是真理的,慈悲是光明的,慈悲是不受轮回的、慈悲是无自私的、慈悲是奉献牺牲的,慈悲是永恒不变的,慈悲是快乐的,慈悲是清凉自…
《心地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