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永遠無法相逢,這是衆生不見佛性的可憐可悲之處!世間上沒有比這種情形更傷心的事,最傷心徹骨的事,就是與佛性相見而不相識。有慧根的人,明白這道理之後,不知道要哭呢?還是要笑的好呢?或者哭笑一起來!
諸位同參們!你們天天與佛性長相左右,因而不知道佛性就是你的本心,從無量生死劫以後,都是迷了佛性,不明佛性,舍離佛性,因此流浪生死,這就是迷了佛性的果報,才受了那麼長久的冤枉輪回(梵語samara),受苦無量,你們覺得生死輪回之苦好不好玩?
有弟子答:『不好玩!』
既然不好玩,就一心一意的爲明心見性而努力辦道,早日解決輪回無常之苦。
我再問諸位:『你們天天與佛性在一起共生共死,不認識佛性,因此受輪回無常之苦,傷心得痛苦萬千,請問你們要哭呢?還是要笑呢?』
有弟子回答:『哭不出來,也笑不出來,哭與笑更不能同時出聲。』
我告訴你們:『哭出來有病,不哭也是病,笑出來有病,不笑也是病,哭笑都是病。』
弟子說:『如何是好!』
諸位同參!哭是佛性哭,笑是佛性笑,哭笑不離佛性,佛性爲什麼要哭!佛性爲什麼要笑呢?笑是笑佛,哭是哭佛,世上沒有哭佛,也沒有笑佛,當下能哭的東西,是你的本來面目,當下能笑的東西,就是你的清淨自性,清淨自性何用哭!何用笑!自心哭自心笑不離一心!當知哭法與笑法無自性空,幻化了不可得,與法空性相應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當下即是,若是如此,諸佛贊歎,諸大菩薩護持,龍天共喜,鬼神庇護。
諸位同參!見即是性,無性不能見,當下的見是佛性,無佛性如何能見!眼睛只是助緣工具,是佛性分別而認識外界,因此才說無性不能見,既然能見,能見就是性見。下面要說修行如何修?如何修才能得解脫?諸位聽清楚,當下莫染汙自性,就是修行。修行不要染汙自性,能夠這樣持續而修證,任憑你流浪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上至天堂下至地獄(梵語地獄naraka或niaya),跑遍大千世界,只這麼莫染汙自性,修行者要達到莫染汙自性,要下很大的功行與漫長的歲月,不是輕而易舉的事,非要下很大的勇氣與毅力不可,終了才能達到不染汙自性,圓滿自性。
僅僅六根當中的眼睛就很難修成就,比喻說:當你走到街頭,眼睛看過去,呈現在你眼前的夜景,是令人迷惑的花花世界,如同萬花筒一般,千奇百怪的花樣都有,有吃的、有穿的、有喝酒的、有玩的、有賭博的、有美女、有歌舞夜總會,淫蕩四溢的花街柳巷,你看了清清楚楚之後,你能自性不染汙嗎?能自性無染而自在嗎?你可以自己爲自己打分數,看看是否能及格?
諸位呀!及格的標准是心不動搖,知一切法幻化空性,了不可得,心不染汙外境。假使是六十分的話,也照樣是不及格,這不是國家機關考試,也不是大專聯考,也不是學校的考試一般,因爲爲六十分還未滿一百分,以學佛的人來說,要達到不會被花花世界所迷惑,心能縱橫自在、心不染汙五欲六塵,一定要滿一百分,唯有佛的境界才能滿一百分;菩薩、緣覺、阿羅漢們還有微細的無明煩惱尚未斷盡,既然是這樣子的話,那麼我們是一位十足的生死凡夫,能夠在夜景五花八門的世界,能不染汙自性嗎?心能作主嗎?就算是不起心動念的話,那只是粗的念頭不起,而微細的念頭不斷的生起分別外境,我們不知不覺而已!
由微細念頭慢慢轉變爲粗的念頭,最後生心動念了,引發我們去造業,又要受無量苦難了。追求原因,就是我們的見思惑,塵沙惑,無明惑都尚未斷盡,說不會染汙自性的人,此人是大妄語者,自欺欺人,罪過!罪過!
所以說,僅僅一對的眼睛就夠我們受不了,就讓我們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障(梵語業障karmavarana),又何況還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五根呢?五根一旦有機會,都同樣會造業的,假使五根也參與造業行列,這一下子,造業層層倍增,一旦果報來臨,此人不發瘋也得發狂,成爲癡人,世間上不是有很多人,因造業深重,而帶來發瘋發狂,成爲癡人,到處不是可以看得到嗎?諸位冷靜想想看,這樣值得嗎?有意義嗎?人生意義就這麼輕易的一筆勾銷了它嗎?牢記!牢記!
淫欲是生死的根本,是輪回的原動力,是障礙佛道的病本,衆生在六道輪回,根本的原動力就是情欲所牽纏,衆生要上升與墮落,都被情欲所束縛而不得自在;鸠摩羅什舊譯的譯爲衆生,玄奘大師新譯的譯爲有情,凡夫在叁界流浪生死,都是以情欲爲伴侶 ,以情欲爲歸宿,以情欲爲生活的資糧,以情欲爲精神的寄托處,以情欲爲人生的規範,所以衆生又翻譯爲有情,因此可見有情不能沒有情欲,沒有情欲不是有情,那麼有情一旦沒有情欲的話,生死當下就解脫啦!輪回就消除啦!無奈的就是有情都是以情欲過活,如膠如漆,越粘越深,難以自拔,有情假使一旦失去了情欲,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樣,生活沒有方向,失去了依靠,茫然失措,身心覺得乏味,失去了情欲比死更痛苦,真是要他的老命,可見有情就是以情欲爲生活,以情欲爲命。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引發,是永遠要受情欲的支配而帶來輪回的。
情欲是不清淨的,情欲是束縛的,情欲是黑暗的,情欲是暫時的欲樂,情欲是痛苦的,情欲是靠不住的,情欲是多變化的,情欲是輪回的,情欲是自私的,情欲是染汙的,情欲是占有的,情欲是美中不足的,情欲是無常(梵語無常anitya,anityata)的,情欲是幻化不實際的,情欲不是永恒不變的,情欲的缺陷數不盡,說不完,可惜衆生沒有智慧透視情欲的真相,因此對情欲充滿了好奇心,産生強烈的迷惑好感,就想去嘗試它,品嘗它,結果粘住了情欲,欲拔不能,衆生爲了情欲,因而造了無量的業障,自食其果,如人挖陷阱,不料自陷其阱。
四十二章經雲:『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』情欲的生活過習慣了,自以爲情欲生活是正當的,是合法的,是名副其實的,就這樣被情欲所束縛而不自知。衆生最可憐的事,莫過于被情欲所支配,因而動蕩不已!心神不能安甯,爲了情欲鬧風波,爲了情欲傾家蕩産,爲了情欲走法院訴訟,爲了情欲拿刀槍互相砍殺,爲了情欲家破人亡,鬧婚變,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,諸位呀!情欲重的人是無法與佛法相應的;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;感情豐富的人,處處留情,處處生死;感情重的人是無法解脫生死的,與佛法尚有一段距離。
若想要得到情欲解脫的話,非從情欲下手不可,如何下手呢?就是以智慧來淨化情欲,化情欲爲大慈大悲。慈的意思是要給予衆生快樂,悲是要拔衆生的苦難。比方觀世音菩薩(梵名Avalokitesvar),在衆生的心目中,是一位具有相當濃厚宗教情操的聖人,他所表現的行爲價值,是衆生有目共睹的,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;能夠爲衆生解決一切苦厄,對衆生是平等的普度,不分種族貴賤,皮膚不分、黃、白、紅,黑一律平等拔救,到處尋聲救苦,以他具有的大雄大力,大慈大悲,大喜大舍的廣大神通,能夠在十方世界自在出入,而廣度一切衆生,禀持著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胸襟,慈眼視衆生,衆生有苦有難,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那麼觀世音菩薩不論遠近,即時能影現在衆生心目中,而能得到感應救度。
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:『無盡意菩薩問佛:『世尊,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,名觀世音?』
佛告無盡意菩薩:『善男子,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』這就是表現出菩薩深深的具有無量神通力,與無量慈悲心的見證。
諸位要明白,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從何而來呢?就是從情欲淨化而來,以大智慧化導感情爲大慈大悲,化小我爲大我,以獨善其身化爲兼善天下,以個人觀感化爲整體的觀感,處處都是爲衆生著想,衆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苦難,衆生的快樂就是菩薩的快樂,沒有彼此自他相對立的分別,一律平等相待,打成一片,這是菩薩具有無量劫修行的風範;菩薩能以智慧(梵語智慧jnana)與慈悲(梵語慈悲maitrya,maitri)運用的恰恰好處,圓融無礙,度化衆生的悲願是盡未來際的,菩薩爲了度化衆生,也曾經拋頭顱灑熱血,衆生需要什麼!菩薩就能如衆生的需要如願以償,衆生需要腦袋,菩薩可以腦袋給衆生。
衆生需要身軀手腳,菩薩可以身軀手腳給予衆生;衆生需要金錢寶物,菩薩可以金錢寶物給予衆生;衆生身心恐怖不得安甯,菩薩會施大無畏的精神,給予衆生免得恐怖不安;衆生需要佛法得以解脫,菩薩可以爲衆生演說佛法,讓衆生得到佛法的滋潤,以得到究竟解脫。
菩薩(梵語菩提薩埵之略稱bodhi-sattva)度化衆生能觀機逗教,衆生需要菩薩以何等身分來救度他,菩薩就有大智大悲的神通力,示現衆生所需要的身分來救度。菩薩具有的智慧與慈悲完全奉獻在衆生中,這種精神,這種美德,是貫串叁世永無止盡的,突破空間地域觀念。
華嚴經雲:『但願衆生得離苦,不爲自己求安樂。』菩薩全部以犧牲奉獻的精神做入世救濟的工作,這是可贊歎的,可歌可詠的。諸位呀!人生的價值不在于自己占有多少,而是在于自己奉獻之多少!菩薩的行爲表現,就是具有這種美德,爲六道衆生心目中的風範。
諸位同參們!慈悲又含育有解脫的意思,慈悲是經過智慧淨化而來的,慈悲是無染汙的,慈悲是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,慈悲是真理的,慈悲是光明的,慈悲是不受輪回的、慈悲是無自私的、慈悲是奉獻犧牲的,慈悲是永恒不變的,慈悲是快樂的,慈悲是清涼自…
《心地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