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的,慈悲是無缺陷的,慈悲是柔和中道的,慈悲是智慧自然流露,沒有裝作、表現自然的,能夠如此才能堪稱菩薩的大慈悲心。
觀無量壽經雲:『佛心者,大慈悲心是也。』所以我們學佛的同道,修行的目標,終了是爲了成就佛道,既然是爲了成就佛道,就應該學習菩薩的大慈悲心,成就慈悲心,圓滿慈悲心,絕對不能舍離慈悲心,學佛一旦舍離慈悲心,是無法成就佛道的,希望諸位學佛同道們,爲了要成就我們的佛道,大家共同發大慈悲心吧!努力!努力!莫放逸。
學佛的人要發大慈悲心,也唯有發大慈悲心,才能與佛道相應,因而圓滿佛道。相反的,若是想要成就佛道而不發大慈悲心,欲證成佛果者,無有是處。
學佛的人不可以用感情的心來學佛,用感情的心學佛會帶來困擾,不但成不了佛,反而墮落生死的陷阱,學佛要節製感情,不要濫用感情,同時要淨化感情,感情是生死的枷鎖,感情束縛我們在六道流浪不停,感情的本質就是染汙心在作怪,染汙心就是淫欲心的演化而成,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要染汙自性,不要染汙自性就不要有淫欲心,不要有淫欲心就要斷淫欲心,淫欲心不斷,塵不可出,衆生就是無法斷淫欲心,被淫欲心支配,搞得頭暈腦脹,身不由己,所以流浪生死。
諸位呀!要斷淫欲心要下很大的勇氣與魄力,有些人爲了要斷淫欲心,發誓不再犯,結果欲心暴發又犯了,天天都在佛前忏悔自己業障深重,天天發誓,天天犯,又天天忏悔,這就是衆生的本事,佛菩薩在旁邊看了之後,真是束手無策,想要救度也無法幫忙。根本要斷淫欲心,要證果之後淫欲心才能斷,凡夫是有淫欲心的,凡夫尚未證果而說沒有淫欲心,這是大妄語,自欺欺人。
十余年以前我曾經請問過一位很虔誠的老居士,年齡已經有八十五歲高齡,一生當中都是一心一意的老實學佛,精通佛法,嚴持戒律,念佛參禅從未間斷,早晚安排的功課都是精進努力而做。
我問:『請問老居士,自從您學佛以來已經有五十年以上之久,我也是佛教徒,如今很誠懇的敢請問老居士您一件問題,不知老居士介意否?』
老居士點點頭說:『有問題請問,無妨,無妨!』
我問:『淫欲心是生死的根本,淫欲不斷是無法超越生死輪回的,請問老居士您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,日夜精進學佛,到目前爲止,不知老居士淫欲心斷了沒有?』
老居士答:『年輕人啊!年輕人!我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,五十年當中從來都沒有參與淫欲之樂,一心學佛,如今淫欲心亦然存在,只是伏住淫欲心,尚未斷了,淫欲心是累生累劫俱來,我的年紀一大把,見女色還是會起淫欲心,我的菩提道念堅固,能把淫欲心伏住,令不生起淫欲心而已!年輕人啊!淫欲心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佛說的話一點也沒錯,謹慎莫放逸!努力吧!年輕人!』
我說:『感謝老居士苦口婆心的教導開示,我會牢記在心裏的,終生難忘。』
諸位同參們!淫欲心是難調難伏的,中外古今有多少君王將領,多少英雄豪傑都被淫欲心所考倒,對淫欲心束手無策,導致國家滅亡,甚至傾家蕩産,家破人亡,身敗名裂,因此對淫欲心要勇猛的下功夫,來減輕沖淡它,最後解脫淫欲心。
佛門中教導我們對淫欲心時常作不淨觀,骷髅觀,因而對欲望能遠離執著而不生愛染。甚至以智慧觀照淫欲心,了知是緣生無性,淫欲心也是幻化無常,如幻如化,無有自性可得,見空性破執著,以達到自性自在,解脫淫欲心。
以前有一位居士學佛很虔誠,而且佛法也很有研究,精進勇猛在佛道上努力,我知道學佛若能出家的話,因緣障礙比較少,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較殊勝,所以我就很誠意的鼓勵他出家修行,好好辦道,快馬加鞭,早登彼岸。
這位居士聽完之後,很老實的回答說:『師父啊!出家修行可以了道,我也覺得很不錯,太好了!不過我的女朋友也蠻不錯的,很好!』
我說:『很好是很好,究竟終了還是不好,一方面學佛要了道,一方面也想要有欲望,這是無法成就佛道的。』
所以說:『有道無欲,有欲無道,道與欲不能同時,一旦同時就無法了道。』
居士說:『那麼該如何呢?』
我說:『道與欲是無辜的!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于心,你是欲與道的主人,由你來自由決定吧!欲望的解脫與不解脫跟別人毫無相關,而價值觀念是操縱在自己,知道嗎?』居士心裏有所醒悟,默然無答,頂禮而退。
什麼叫做六根門頭好修行?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呢?這是佛門中的專有名詞,是告訴我們,修行不能離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而修,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修行的人絕對不能脫離六塵境界而獨居,若能脫離六塵境界可修成佛道者,無有是處。 不修行是沒話講,一旦講修行,就不得不講到六根對六塵的問題;如果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,本性受不了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的迷惑,因而染于六塵境界,使本性不得自在,這樣一來,我們就要受盡一切苦難了。同樣的理由,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,當下不染汙本性,六根當下清淨無染,本性光明因此得大自在,大解脫。所以我們說,六根門頭好修行,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。
諸位要明白,放光真正的意義,就是心對境界不生染汙,清淨自在,解脫的意思,不要胡思亂想,以爲六根真的在放光,毫光萬丈,照天照地,這樣說是不對的。而是六根對六塵境界不生染汙,本性能清淨而得自在,這就是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之義,相反的,如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而六根生了染汙心,而且不能自在,這就是六門頭常黑暗,雖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,本性也如同長夜黑暗,所以我們要明白,心對五欲六塵起了染汙念,心地當下就是黑暗的世界,天天造業,迷惑顛倒,因此沈淪六道。
我希望大家都永恒不變的在放光,所放的光是光明的、聖潔的,自由自在的,能夠保持現在放光,未來放光,永恒放光,現在解脫,未來解脫,永遠解脫。
以前有位很虔誠的居士請我到他府上,要我放光一番,我說:『居士啊!你真是要我和尚的老命,我和尚不但不會放光,而且天天只會吃飯睡覺而已!要我和尚放光實在沒辦法,除非背後裝上一盞五百燭的大燈泡,插上交流電才會放光。居士啊!您老人家就去准備五百燭的燈泡吧!我和尚今天晚上就到您府上放光動地,注意一點,要選擇夜晚才能放光,白天無法放光,白天放的光不很明亮啊!』這位居士很老實,果然那天晚上真的向隔壁借了一盞五百燭的大燈泡,要我准備放光,那時候我覺得很愧對這位居士,居士無法體會我的意思,而且很直心,那時候我看因緣成熟,就開始爲他們演說佛法。
我說:『居士們!放光就是演說佛法,開示佛法,讓大地的衆生得到佛法的滋潤,普遍的聽聞到佛法,得到佛法的利益,以達到離苦得樂,破迷啓悟,轉凡入聖的境地,這就放光的本意所在。』光是無染汙、解脫、自在、清淨的意思。放光就是告訴我們面臨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而心不染汙外境的意思,又稱爲佛光普照。
佛的本性是光明無染的,清淨自在的,是解脫的,佛能面臨五欲六塵,而心不染汙五欲六塵境界,以達到本性解脫自在。佛在演說佛法,度化衆生,縱橫自在,而心不染汙衆生,心裏不住一切相,內心清淨自在,以清淨心而說法,無所求、無所住、無所染,故稱爲佛光普照。
假使佛很慈悲,一直不停的爲你放萬丈毫光,但是你佛法一點也不懂,一點也不通,如何能開悟本性呢?縱然佛陀爲你一輩子放光到你命終爲止,你也開不了悟,證不了果。居士們!修行是靠自己的,如果不明白佛法,又不修行,佛菩薩對衆生還是無奈的,是與佛無緣的。
如果佛天天爲你放光,而你天天貪瞋癡,打算明天做生意好好撈一把錢財,後天繳死會的錢,大後天要到營區跟孩子會客,又想到昨天隔壁的張太太無理的罵我,我的肚子就生起一把火,諸位想想看,這樣的心態背道而馳,心永遠不回轉過來,與佛道不相應,天天想錢,心裏又一把火,這怎麼能與佛法産生感應呢?我看不墮入叁惡道就很不錯了,因爲整個腦海裏裝滿了錢,貪心、嫉妒心、貢高心,輕視別人的心,好色心、逞強心,這些心都不與佛道相應,縱然佛天天爲你放光,爲你說法,加被你,而你也絕對看不見佛光的,因爲你的業障太重啦!業障障住佛的放光,業障障住佛的說法,業障障住佛的加被,你又不聽聞佛法,不了解佛法,又不修行,這叫佛如何與你感應呢?你憑什麼與佛來感應呢?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,無時無刻都在放光,都在說法中,只怪自己天天造業,業障障住自己的本性,使得自己的本性暗然無光,充滿了無邊的業障,彼此無法溝通。
假使要得到溝通,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,自己要回頭是岸,心要向佛道,不要向五欲六塵起愛染心,要回光反照,照見本性,徹悟本性,能夠這樣的話,比佛來放光說法,要來得實質,到時候不用佛來爲你放光,你自己也能自由自在的放光,不必勞駕佛來爲你放光了。珍重!珍重!
釋迦牟尼佛一代的聖教不外兩大門:一者生死流轉門。二者涅槃還滅門。這是佛門弟子所應該具備的根本觀念,同時也是佛法的總綱領。修行者能對這兩大門有了正確的體悟,才能成就佛道,圓滿佛道。那麼衆生爲什麼會受生死流轉呢?如何從生死流轉入涅槃還滅呢?
衆生不明白一切法空性,是無常法,誤認一切法爲實有,受一切業因業緣業果,隨業緣漂流,以致于帶來生死流轉。
中觀論雲:『受諸因緣(梵語因緣hetu-pratyaya)故,輪轉生死中。』衆生不明白一切法無自性空,因此妄想執著外境,不知外境畢竟幻化…
《心地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