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地法門

 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-心地法門

  

  稽首禮敬十方諸佛,十方法,十方聖賢僧,諸大菩薩衆,弟子今出此心地法門一書,恐不達聖旨,祈願賜忏悔,若達聖旨,願將聖理普施一切諸有情,盡未來際,皆共成佛道。

  

  衆生無量劫六道輪回以來,所受之苦堆積遠勝須彌山,所哭泣之淚水積蓄勝過四大海,死後骷髅堆滿閻浮提,所娶之妻所嫁之夫無量無邊,堆積滿十方界,如是無量無數之苦痛與缺陷,曆盡滄桑于叁界,還不夠受嗎?如是墮落黑暗長夜好玩嗎?輪回受苦永無止盡,就這樣麻木不仁下去嗎?有智慧有善根的人,這一切問題遲早統統是要解決的,這樣拖延下去不是辦法,無補于事,只要問題不解決的一天,就沒有安甯的日子可過。過去所受冤枉輪回之苦已成過去,現在是應該蘇醒的時候了,勇敢的提起菩提道心,面對生死問題,這樣才是有理智而且明快的抉擇,方爲諸佛所贊歎,菩薩所護持。

  

  千萬不要逃避生死問題,因爲人世間欲望熾盛,衆生迷惑顛倒,欲望猶如萬丈深淵,紅塵滾滾連本帶利,染于五欲六塵,隨業流轉,如果不想浪子回頭,這樣下去是永遠無法解決問題的,那麼佛菩薩心懷慈悲要拔度你,亦然束手無策說無奈!這話怎麼講呢?因爲衆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若佛能度衆生,那麼過去諸佛無量無邊如恒河沙,衆生亦無量無邊,一尊佛度一位衆生,早應度盡,何以如今尚未度盡?要明白啊!衆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。

  

  心地法門宗旨在闡明衆生自性自度,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,心佛不二,頓悟自心即是佛,本來清淨,原無煩惱,真如佛性本自具足,肯定自心即是佛,畢竟無異,依此修證必得菩提道果,證大涅槃,得大自在,入如來地,因此永截生死,割斷輪回,所作皆辦,當下自性自在自解脫,生死大事已辦,從此之後不用再做叁界的苦命兒,六道的流浪漢啦!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

  如本有緣能與諸位同參道友共聚于佛堂,這一席的法會莫非是宿世因緣的成熟,願此法會機緣大家都能種下菩提聖因,速證佛果。

  今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「心地法門」,爲什麼要講心地法門呢?因爲我佛門弟子修學佛法的過程,其宗旨肯定就是爲了要成就無上佛道(梵語nnuttara-samyak-sambodhi),既然是爲了要成就無上佛道,那就不得不深入心地的透視與體悟了。

  

  同參們!不論是在家人,不論是出家人,或是非道人,倘若要證成佛果的話,只要依如來了義正法而修,那麼法法皆可通達涅槃(梵語nirvana,巴利語nibbana)路,所謂:『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』法門固然有千差萬別,宗派混雜不一,但是證悟的宗旨在本質上是一致的,爲佛弟子所認同。我們累生累劫在修證菩提自性當中,善知識殷勤的開導雖然重要,但是要成佛與不成佛的關鍵,那就要憑自己的功夫與努力而作決定,誰也頂代不了你這個大擔子,因爲這是成佛成聖的豐功偉業,你不想修行也不想證果的話,那麼佛菩薩也對你無可奈何!

  

  衆生(bahu-jana)的自性要自己度,佛不能度,如果佛能度你成佛,那麼過去有恒河沙數諸佛,一尊佛度一位衆生,如是恒河沙數諸佛度如是無量無邊衆生,至今總應該度盡,那麼何以衆生還沒有度盡呢?要知道啊!衆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。所謂:『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』

  

  釋迦佛于遺教經雲:『我如良醫,知病說藥,服與不服,非醫咎也;又如善導,導人善道,聞之不行,非導過也。』佛( Buddha)乃是人天導師,僅能教化衆生如何完成菩提聖果,但絕對不能代替衆生修行成佛,因此佛門大道又稱爲是平等的宗教,修行不是爲佛而修,也不是爲菩薩而修,而是爲了要圓滿無上佛道而修,千萬不可本末顛倒,不要搞錯了,若不達聖意,諸佛叫冤枉,並且還耽誤衆生知見慧命,阿鼻地獄(Avici)之業豈可逃之夭夭呢?

  

  諸位同參!什麼叫做心地法門?就是我們的心性要學習大地的美德來成就佛道的方法,從心地下功夫來莊嚴自性,圓滿自性,達到究竟果地的修行法要。

  

  大地有何美德可言呢?諸位想想看:當豬鴨狗貓拉屎在大地的時候,大地絕對不憤怒哼一聲,大地如如不動啊!當水牛、大象、馬群走過大地時,大地也不會怨恨排斥禽獸的走過,大地亦然如如不動;當人類踐踏過大地時,大地也無動于衷,如如不動;當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開悟的聖者走過大地時,大地也不會興高采烈,表示歡迎聖者的來臨,大地仍舊如如不動。

  

  由于大地能保持不變中道之法,不被惡境與善境所牽製,而能迎接善惡之境,不逃避境界,無取無舍,無惑無動,安泰自如,所謂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。這就是大地的美德,大地的美德對修行者的心境有莫大的幫助,所以釋迦牟尼佛(Sajta-muni Buddha)每當演說佛法的時候,時常告訴弟子們要學習大地真善美的特色,效法大地寬宏大量的精神與中道之法。

  

  如來一代聖教要我們能悟入佛之知見,什麼是佛知見?就是明白諸法實相義。什麼是諸法實相義?就是超越語言文字,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度量,超越方所,不可思不可議,但假名安立的真如佛性正是,大聖佛陀弟子努力用功,晝夜精進,其究竟目的也是爲了要開悟真如佛性,真如佛性就是我們所講的『心地』兩個字,十方諸佛所證悟的理體是心地,那當然佛門四衆弟子所證悟的著眼處,也不能脫離諸佛所證的理體心地了。

  

  同參們!要如何才能將心地步入解脫的境界呢?就是我平常所提到的四句法義:

  

  所謂:『緣來勿拒,緣去勿留,緣來勿喜,緣去勿悲。』若能身、口、意叁業與此四句法義相應,則能證入不思議解脫中道法。

  

  比喻說:當因緣來的時候,也就是順境與逆境沖逼臨身的時候,你能安然自在嗎?倘若你平時最怨恨的人與你相遇,用白眼斜視著你,你能不拒

  而心地當下能保持自在無事嗎?這時候的心地可以說是佛魔之戰,成佛與成魔就要看心地的造化是如何了!

  

  因爲佛與魔不離此一心體,一體兩面,佛不離心,魔不離心,佛戰勝利魔即是佛,佛戰敗了佛即是魔,佛魔本一體,只問心對外面的境界有染汙與無染汙而有差別,心一旦染汙外面的境界,是心是魔;心對外面的境界不染汙,當下如如不動,是心是佛;佛與魔的審判是問其心動與無動而己!

  

  心地若被外面的道境所惑動,心則動蕩不安,心湖起漣漪,痛苦萬千,猶如國王于戰場上打敗仗,萬念俱灰,狼狽逃匿,哭訴蒼天一般,當境界逼身的時候,能不被境界所惑動,身心泰然,頂天立地,從容不迫,是名忍辱有力道人,此人乃能遇境界不爲境界所轉,還能轉境界,是爲希有,乃是人中之人,亦名大丈夫,佛、世尊、人天導師。

  

  當逆境來的時候就隨它來,逆境離去了就隨它去,順境來了就隨它來,順境離去了就隨它去,心地不隨順逆之境所牽引,不動自性道場,當下承擔,是名解脫(梵語Vimokso),心無染汙其境界故。

  

  倘若順逆之境來的時候,心地隨它來,又隨它去,心地被外境所動,不名解脫,心有染汙其境界故。

  

  衆生所以當衆生,根本病禍在于心地對境把持不住,心地動搖,心不由己,因此隨順逆之境界所牽製,染汙心地,認外境爲主人,忘記了自己是主人,背離清淨本性,而與外在的境界打成一片,隨此業力漂流,永無止息,成爲六道流浪漢,叁界(梵語trayodhatavah)的苦命兒,禍哉!苦哉!

  

  同參們!又當順境來的時候,心地勿生歡喜心,當順境離去時,心地也不用生悲傷的心,心地一旦生歡喜心與悲傷之心,心地道場當下動啦!你的心己經對美好的順境産生愛戀心,欣慕心,占有心,不舍心,接二連叁又是禍哉!苦哉!永遠都處于黑暗的心地,這一切痛苦後果都是自己心動所帶來的麻煩,這前後的因緣果報,佛法稱之爲自作自受。

  

  心永遠受境界所惑動,這樣一來就永遠當個生死凡夫而輪回六道嗎?不對的,從今天起諸位同參,應當觀照逆境與順境都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滅,因緣所生的一切法,那一樣能夠永恒不變的呢?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千萬不要留戀一切世間的因緣,因爲世間的因緣是無常虛幻的,不實在,你留戀也得消失,不留戀也得消失,不如當下不留戀,不留戀當下便是解脫自在,不被無常幻化的境界騙去。

  

  普天之下,上至日月星辰,下至山河大地,一花一草一針,無非因緣和合而有,既 然是因緣和合的東西,都是暫時性的,無常性的,無我性的,空性的,若要使有爲法不變異者,無有是處。緣起性空的本質就是真理,也就是緣生又緣滅。

  

  大智度論雲:『若法因緣生,是法性實空,若此法不空,不從因緣有。』這是世間上的真相,若有人不相信這真理,那麼此人就和真理唱反調,自己自甘墮落,自找苦頭來吃,愚昧無知,爲智者所憐憫!

  

  世間上最喜愛的人,最快樂的美景,會隨著歲月的流轉消失于人世間。最討厭的人,最痛苦的處境,也同樣會消失于世間,喜愛的、快樂的、討厭的、痛苦的,都是因緣聚會而有,一朝一夕又歸之于烏有了。因緣又消滅了。佛法告訴我們,這一切有爲法,都是無常的,我們身爲學佛人,怎麼可以執著這幻化無常之法呢?既然己經明白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幻化因緣法,就應該勇敢承擔緣生緣滅的因緣果報,受苦心不生苦,受樂心中不生樂,心地不染苦樂,即與道相應,既不生心,何有滅心!既無滅心,本性自如如,當下自性解脫。

  

  楞伽經雲:『一念心不生,即如如佛。』…

《心地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與利益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