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地法門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心是凡夫與聖人的關鍵,諸佛菩薩無非勸化衆生都要悟入此一心,叁藏十二部經典亦不離此一心,叁聚淨戒不離此一心,叁十七道品(梵語bodhi-paksika)不離此一心,六度萬行不離此一心,四無量心不離此一心,四聖谛(巴利語ariya-sacca)不離此一心,十二因緣(梵語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不離此一心,一心能成就無量法,無量法不離此一心,一心法與無量法本來不二法,不一不異,不增不減,不生不滅入此中道解脫法,可說不可思議。惟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,凡夫如聾如啞;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盡未來劫,欲測一心法,無有是處。

  

  諸位同參!此一心法難思難議,非凡夫知見所能測知,亦非叁乘聖者的神通智慧所能知見,此一法亦稱爲真如,亦稱爲一真法界,亦稱爲實相本體,亦稱爲清淨心,亦稱爲妙覺,亦稱爲佛性,異名同義,那麼什麼是佛性呢?佛性要如何才能見呢?

  

  菩薩戒雲:『戒光非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非色非心,非有非無,非因果法,是諸佛之本源,行菩薩道之根本。』戒光就是佛性的本體,就是我們的佛性,佛性非長短、非顔色、非方圓、非四方形、非方所、非科學所能證明,既然不是用顔色,用因果法,形態等等所能表達,也無法捉摸,看不見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,無法稱量幾公斤!但是見了佛性的聖者,他的一切日常生活都是佛性無邊的妙用,見佛性者,生活起居都是佛性的流露,一點一滴的舉止動作,無非是佛性之用,挑柴運水不離佛性,吃飯走路不離佛性,談話說笑不離佛性,運動跑步不離佛性,行、住、坐、臥當下就是佛性的作用,佛性一旦離開了身體,那麼身體當下就停止作用了,如同行屍走肉,麻木不仁,衆生迷了佛性不能覺悟,因此就要流浪叁界之苦。

  

  衆生從來沒有明心見性,迷了佛性,不能說沒有佛性,如同瞎子不見太陽,因此就否認太陽的存在,這不是瞎子否定太陽就因此沒有了,而是否定與不否定太陽亦然在虛空中懸挂著,愚癡的衆生因爲從來都沒有開悟見性過,因而一口咬定說沒有佛性,這絕對不是因爲衆生的否定,而佛性就不存在了,如同瞎子不見太陽而說太陽不存在一樣,這種愚癡的謬論實在讓智者所憐憫!所同情!

  

  諸位同參們!一代如來聖教,當下要我們肯定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心佛不二,可惜衆生不明心不見性,因此沒有勇氣當下承擔此心是佛事實,猶豫不決,衆生心裏還想心外求法來悟道,心外求法要是外道,如是心外求法,累生累劫欲得悟道,永無悟道之日,這話怎麼說呢?因爲當下這顆心就是道,道就是心,離開心那裏有道!離開道那裏有心!離開心要追求悟道,一輩子乃至盡未來際,永遠找不到道,要找到道除非太陽從西邊上升,由東方落日,原因何在呢?要明白啊!心即是道,道即是心,心與道本是一體,法不離自性,自性不離法,那想要開悟佛性的人,何用心外求法呢?當下契悟本心,不用求法,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,心能生萬法,萬法不離一心。

  

  此一心乃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共修共證,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心之用,此心妙用盡虛空,遍法界(梵語法界dharma-dhatu,巴利語dhamma-dhatu),無染無著,無拘無束,法法不相礙,來去無所障礙,能作幻化佛事,作水月道場,轉大*輪,度化無量衆生,能夠隨順願行縱橫而得自在。

  

  諸位同參!請大家把眼睛閉上,我要諸位能會達本性,見自本性,請把眼睛閉上,耳朵靜靜的聽著:過去已曾過去,過去一段美景已經過去,不要去想它,未來之事還未到,不要盼望將來如何!把心收回來,不要想它,現在每一個心念都停留不住,念念生滅,不要任意生心動念,當下保持『無心』的狀態,千萬不要想說,昨天你布施一百萬給佛寺蓋大殿,功德可能很大;也不要想說,我以前曾經有殺人、殺

  、殺畜生,罪過可能很深重,而心生恐怖。當下保持『無心』狀態,不思善、不思惡‧‧‧(此時大衆眼睛皆閉上,大殿一片寂靜,沒有任何聲音,隔一分鍾後大衆只聽到撫尺拍桌面叁聲)。隔兩分鍾之後。

  

  師曰:『大家把眼睛張開,我現在要問你們的話,而你們要老實回答,剛才我要大家閉上眼睛保持無心,不思善不思惡,然後隔一分鍾後,我拍桌面叁聲,請問諸位是否有聽到叁聲?』

  

  弟子曰:『有。』

  

  師曰:『誰在聽?』

  

  弟子曰:『佛性在聽。』

  

  師曰:『佛性是什麼?』

  

  弟子曰:『無形無相。』

  

  師曰:『無形無相如何能聽?』

  

  弟子曰:『聽者無聽相,當下相會而已!』

  

  師曰:『善哉!善哉!本性之妙不即不離亦如是。』

  

  諸位同參們要了解啊!當下能聽的東西,就是你們的本來面目,佛性是也,你們在不思善,不思惡的當下就是無心狀態,你們也不用刻意的聽這聲音,這聲音你就自然能聽得到,這就是佛性有覺性之妙,覺妙之妙難思議。

  

  比喻說:有一面鏡子放在桌上,當你走過鏡面之後,就有很多學問在裏頭,第一你走過鏡面當時,鏡面不會生起能照人之意,如如不動,但是當下又能普照作用,這就是鏡子不可思議的第一點。第二當你走過鏡面的時候,鏡面它不會生起對你有愛慕而留你,當下如如不動,這就是鏡子的功夫。

  

  我們的佛性也是這麼微妙難思議。我們勇猛精進學佛,經過累生累劫,拋頭顱灑熱血,聞法忘軀,其最終目的也就是爲了要見此佛性,開悟此佛性,從今天起,你們要以能聽的自性作爲你們修行的主宰。切記!切記!

  

  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-muni Buddha)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,此時大衆默然寂靜,唯有大迦葉破顔微笑,世尊于是開口說:『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今咐囑迦葉』。由此我們可以明白,迦葉尊者的破顔微笑,當下與世尊以心會心,不落入語言文字,默契而已!大衆默然無知,此心之微妙真不可思議,一定要根機因緣成熟,才能達到以心會心的境界。

  

  我可以問問諸位:如果世尊真的在你眼前,同時也拿著一朵花在虛空中一搖動,那時候你們也會破顔微笑嗎?我看你們不但笑不出來,而且楞住了,覺得莫名其妙,爲何世尊拈花示衆呢?再另外一個角度來講,如果世尊手拿著一朵鮮花,此時世尊先破顔微笑,你們這時候笑得出來嗎?我相信你們不容易笑得出來,就算是笑得出來,或許是傻笑!這話怎麼講呢?就是你們尚未證悟無上心法,那麼憑什麼來會通世尊的心意呢?

  

  大般若經雲:『若滿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,如舍利弗,目犍連等智慧,欲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,百分不及一,千分百千分,及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』由此可知菩薩的智慧已經不可思議了,何況人天導師、佛、世尊呢?

  

  華嚴經又雲:『佛一毛孔諸功德,世間共度不能了。』佛的境界不是叁界衆生所能測知,也不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叁乘人所能會通,佛的境界甚深至甚深!佛的境界是每位學佛者的最終目的,是九法界的有情的歸宿,佛的境界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一真法界、真如、佛性、妙覺、實相,本來面目正是,修行者能悟入此佛性,見此佛性,成就佛性,圓滿佛性,那與十方諸佛境界正等無異。

  

  十方諸佛無非要令衆生悟入佛性,菩薩摩诃薩(梵語maha-sattva)也是要我們證入佛性,曆代祖師大德也要我們見自佛性,此佛性是學佛者證悟的對象,千萬不可本末顛倒,分崩離析,肯定佛性是我們的主人,我們從年幼開始長大,一直到成人,都未曾與我們的主人(佛性)做過真正的朋友,沒有相遇過,沒有見面過,你不認識他,他也不認識你,彼此各分東西,我行我素,縱然相遇,也不識面,這不是很可憐嗎?不是很不值得嗎?怪不得曆代祖師不能明心見性,忏悔哀傷,嚎哭涕淚,甚至忏悔得七孔流血,痛恨業障(梵語業障karmavarana)深重,離聖遙遠,福慧淺薄。

  

  因此古德訓言常雲:『佛在世時我沈淪,今得人身滅度,忏悔此身多業障,不見如來金色身。』祖師們修行的風範,是值得我們步入其境的。在修行的過程,我們也時常喊著口號說:『生死大事未辦,心不安。』

  

  這句話實在深深的說穿修行者的重心點,什麼叫做生死大事呢?就是開悟本性,開悟本性就是生死已辦,未開悟本性就是生死未辦,既然未開悟本性那麼心怎麼夠安定下來呢?心決定是熱烘烘的,有如心猿意馬一般的急躁,這是每一位學佛者的心裏所必備的根本觀念,千千萬萬要牢記在心裏,大前提要緊,不要跟自己的生死開玩笑,也不要跟自己生死捉迷藏,要緊緊的扣住生死關卡--開悟本性,還我本來面目。

  

  同參們!當下你的那一念清淨無染心,就是你的本來面目,不用外求,越求離本性越遠,累生累劫也找不到自家本性,什麼叫做一念清淨無染呢?就是清清楚楚的明白外境五欲六塵,而心不染

  其境,心到任何處所,能起無邊的作用,但不染

  住何處所,使本心清淨無染,是名一念清淨無染。

  

  眼識看見五欲心不動,則眼識清淨無染;耳識聞到外面聲音而不動,則耳識清淨無染;鼻識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厭,則鼻識清淨無染;舌識嘗到酸甜苦辣而不生欣惡,則舌識清淨無染;身識接觸到粗細不生戀慕與舍棄,則身識清淨無染;心意識與法空性相應,則意識清淨無染;但使六識出六門不染六塵境界,如是修證者,必得道果。

  

  雖然說有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六種識,其實六識(梵語sadvijnana)都共同一識,此一識按照它的功用界限而有差別,因此分爲六識,此六識彼此相通,一…

《心地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功德與利益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