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天臺心鑰:教觀綱宗貫注(聖嚴法師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滅四谛,(2)無生四谛,(3)無量四谛,(4)無作四谛。《釋義》第四條雲:叁藏诠生滅四谛,故名生滅門;通教诠無生四谛,故名爲不生不滅門;若細論之,叁藏是叁界內的生滅門,通教是叁界內的不生滅門,別教是叁界外的生滅門,圓教是叁界外的不生滅門。

  

  3.「分段生死」及「變易生死」:《釋義》又雲:通教約叁界內論,雖不生滅,約叁界外說,仍屬生滅,以通教但能體得分段生死之空,尚不能體得變易生死之空;別教約叁界外論,雖雲生滅,若約叁界內說,亦不生滅,以別教雖不能體得變易生死之空,亦能體得分段生死之空。所言界內界外,是由于叁界之內,見思二惑爲因,所感分段生死爲果,叁藏教及通教,正治此病,名界內教;居于叁界之外的方便、實報二土,以無明爲因,所感變易生死爲果,別教及圓教,正治此病,故名界外教。分段生死是一切凡夫,以見思二惑,造諸有漏善不善業,所感得的叁界六道果報,就是一般所知受身舍身的流轉生死;變易生死,已斷見思二惑,是依所知障造諸無漏善業,所感之界外淨土以及非色形無壽期的果報身,即是阿羅漢以上的聖者功德莊嚴身。

  

  天臺宗以藏通二教的無學位、別教的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薩,圓教的第七信及初住以下菩薩,受此變易生死,一說天臺宗以變易生死之聖者,居于天臺所說四種淨土中的方便土。

  

  4.「始終」:一代教法,共有五時,以第一華嚴時爲始,以第五法華涅槃時爲終。

  

  5.「本迹」:諸家判教,皆將《法華經》的二十八品,大判爲本地與垂迹之二門,前半部以〈方便品〉爲中心,稱爲迹門;後半部以〈壽量品〉爲中心,稱爲本門。迹門是開叁乘之權巧方便,顯一乘之真實義,即開權顯實。本門是開伽耶始成佛之近迹,顯久遠成佛之本地,即開迹顯本。

  

  原文

  

  涅槃重爲未入實者,廣談常住;又爲末世根鈍,重扶叁權。是以追說四教,追泯四教。約化儀亦名非頓非漸,而秘密、不定,二種化儀,遍于前之四時。唯法華是顯露,故非秘密,是決定,故非不定。

  

  語譯

  

  《涅槃經》與《法華經》同屬第五時,是在《法華經》之後重複一次,再爲尚未由權教成熟而進入實教的衆生,廣談佛性真常久住的實教;又爲如來滅度之後的末世根鈍衆生,爲免他們于佛法中起斷滅見,重複一次,扶持圓教而設藏、通、別的叁種權教。在追說化法四教的同時,也追泯化法四教。若約化儀四教而言,《涅槃經》則既非頓教亦非漸教。至于化儀中的秘密教及不定教,遍及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的四時。唯有《法華經》是顯露說,故非秘密教,是決定說,故非不定教。

  

  注釋

  

  1.「常住」:無爲的寂滅法、虛空法,是無生滅無變遷的,諸佛的果德,也是不會生滅變壞的,故名爲常住。《阿含經》的叁藏教,只說緣起性空的無常法,未說真實不變的常住法。若依《佛地經論》卷七雲:常有叁種,一是法身佛的本性常住,二是報身佛的不斷常住,叁是化身佛的相續常住。《法華經‧壽量品》所說的靈山淨土久遠佛,即是不斷常住的報身佛。此處所說的常住,是指整部《涅槃經》所明的常住二字,例如該經的〈如來性品〉之四曰:「或聞常住二字音聲,若一經耳,即生天上,後解脫時,乃能證知,如來常住,無有變易。」印順法師所判的「真常唯心論」,便是指的這一系統的經論所說。由于寺院是住持叁寶的道場,叁寶爲久遠常住,故亦稱僧寺爲常住,僧衆名爲常住衆。

  

  2.「末世根鈍」:一般人解釋末世爲末法,且有正、像、末的叁時說,于初期大乘經典如《法華經》,即有正法、像法及末法之說,如來滅後,法欲滅時,稱爲末世。至于根鈍,實即《法華經‧方便品》所說:「鈍根樂小法,貪著于生死」之句;樂小法者,即是《法華經‧安樂行品》所說「貪著小乘叁藏學者」,貪著于生死者,乃是不知學佛及誤解佛法的凡夫外道。

  

  3.「重扶叁權」:天臺宗依《涅槃經》的半滿二教說,解釋如來一代時教,最後說出《涅槃經》,有兩種用意:(1)當時在世的機根未熟弟子,于法華會上遺漏了的,到《涅槃經》中更說藏通別圓的四教。(2)再使彼等弟子,歸入一乘常圓的妙理,以捃拾法華會中漏失的殘遺衆生。因此稱法華爲大收教,涅槃爲捃拾教。

  

  雖在《法華經》中已說: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,對于佛世弟子中的鈍根者,以及法欲滅時的末世衆生,仍需有《涅槃經》來重說藏、通、別叁種權教,依正法律,漸次修行,畢竟令入一乘常圓的實教,所以《涅槃經》又被稱爲「扶律談常教」。

  

  4.「追說四教」與「追泯四教」:依據蕅益智旭的《教觀綱宗釋義》所明:《涅槃經》「重爲未入實者,廣談常住」,是追說圓教,「又爲末世根鈍,重扶叁權」,是追說藏通別的叁種權教。《涅槃經》雖也四教並談,卻與方等經典中的四教不同,方等經中的藏教及通教,初後都不知常;別教初亦不知常,後乃知常;別教初心,雖知中道,唯得「但中」,不具諸法,不同《涅槃經》的佛性;唯有圓教初心及後心,一往俱知常住佛性。《涅槃經》中的四教,同知常住佛性,所以不同方等經中所說的四教;此即名爲「追說四教」。既然《涅槃經》中所說的前叁權教,亦皆知常,不同于方等經中不知常的隔異的叁權,這就是追泯了藏通別叁教。既扶植叁權並幫助他們進入圓教,不同于方等經中相對于叁權的圓教,這就是追泯了圓教。

  

  原文

  

  然此五時,有別有通,故須以別定通、攝通入別,方使教觀,鹹悉不濫。今先示五時八教圖,次申通別五時論。

  

  語譯

  

  不過,于此五時之中,也有別五時與通五時的不同,故須以別五時來定通五時,又將通五時攝入于別五時,才能使得教與觀,都不致于失序而成混亂。在此先列出五時八教權實總圖,其次申論通五時及別五時的道理。請見附圖一(第叁七叁頁)

  

  注釋

  

  1.「有別有通」:智顗《法華玄義》開頭便說:「釋此五章,有通有別」,有二義:「一經通別」,「衆教通別」,可知此語源出智者大師。此也使得天臺的五時論,具有合理性了。根據靜修法師《教觀綱宗科釋》所說,別五時乃指如來說出諸部經典,確有先後五個時序;通五時乃謂如來說法,隨機宜施設,並非于某一固定的時段,只說某一部經。須以別五時斷定初及後之通五時,所說內容與何一時段相應,便當歸攝于何一部類,因此而雲「以別定通,攝通入別」。對這項兩種五時論,乃是智旭大師的卓見。

  

  2.「五時八教權實總圖」:簡明扼要地將化儀四教的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化法四教的藏、通、別、圓,五時的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涅槃,以及權實二教的彼此關系,緊密而確切地標示出來,使人一目了然。天臺學派的教判,綱舉目張,已略攝于此圖之中。

  

  

    通別五時論

  

  一、認識五時的通別

  

  原文

  

  法華玄義雲:夫五味半滿,論別,別有齊限,論通,通于初後。章安尊者雲:人言第二時,十二年中說叁乘別教,若爾,過十二年,有宜聞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度,豈可不說?若說,則叁乘不止在十二年中,若不說,則一段在後宜聞者,佛豈可不化也。定無此理!經言:爲聲聞說四谛,乃至說六度。不止十二年。蓋一代中,隨宜聞者,即說耳。如四阿含、五部律,是爲聲聞說,乃訖于聖滅,即是其事。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。人言第叁時叁十年中說空宗般若、維摩、思益,依何經文知叁十年也?大智度論雲:須菩提于法華中,聞說舉手低頭,皆得作佛,是以今問退義,若爾,大品與法華,前後何定也。

  

  聖嚴識:此一大段論文,均系從《法華玄義》卷十下抄錄出來,「玄義雲」的數句,是智顗所說。自「章安尊者雲」以下,則系章安灌頂大師以筆記者的立場,所作的「私錄同異」一長文,附于《玄義》的書末,蕅益大師除了省略數句之外,幾乎照錄了其中的一大段文章。

  

  語譯

  

  智者大師于《法華玄義》中有言:至于《涅槃經》所說的五味五時及半滿二教,若論其別,則各別皆有一定的期限;若論其通,則通于華嚴之初及涅槃之後。

  

  智者大師的弟子章安尊者有說:有人說,五時中的第二時,在連續的十二年中,都說叁乘別教。假如真是如此,過了十二年後,尚有適宜聽聞叁乘教的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度法的衆生,難道佛就不說了嗎?假如會說,那麼叁乘教法就不一定止在十二年中說了;假如不說,難道在這一段時期之後,雖有宜聞叁乘教法的衆生,佛也不教化他們了嗎?那是絕對沒有這種道理的。在《法華經‧序品》中說:「爲求聲聞者,說應四谛法,度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……爲諸菩薩,說應六波羅蜜。」依據《阿含經》中的記載,佛爲聲聞弟子說四谛,乃至說六度,是不止十二年的。因于如來自成道至涅槃的一代說法之中,凡遇適宜聽聞何種層次教法的衆生,便爲說出何種層次的教法。例如四阿含及五部律,是以聲聞弟子爲對象而說的,卻一直說到如來入滅時爲止,便是事實,怎麼可說小乘教法都只在十二年中說的呢?

  

  有人說:第叁時的叁十年中,如來都是說的空宗──《般若經》、《維摩經》、《思益經》,這是依據那一部經文,得知是叁十年的呢?

  

  《大智度論》卷九十叁〈必定品〉雲:「複次須菩提,聞法華經中說,于佛所作少功德,乃至戲笑,一稱南無佛,漸漸必當作佛。又聞阿鞞跋致品中,有退不退。又複聞聲聞人皆當作佛,若爾者不應有退,如法華經中說必定,余經說有退有不退。」以這樣的事實可知,佛說《大品般若經》與佛…

《天臺心鑰:教觀綱宗貫注(聖嚴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