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爲的青年僧才,與我共同開創佛教事業,除最初參與開辟佛光山的一級主管之外,在家信衆方面也是人才輩出,像鄭石岩教授在佛教心理學方面開創天地,利人無數;楊梓濱、張肇、張鋼錘、林清志等人爲佛光大學奔走籌畫,克盡心力……,凡此「因緣」皆有如滾雪球一般,緣緣相續,燈燈無盡,使偏處一隅的宜蘭成爲臺灣佛教的搖籃地,點點滴滴的往事形成延續曆史的軌迹,誠爲不可思議之「因緣」也。
喜舍一句受用的佛法能給人一些「因緣」,布施一聲親切的關懷能給人一些「因緣」,甚至供養一絲真誠的微笑,贈予一本淺顯的佛書,都可以提供別人一些「因緣」。多少年來,在與道友、信徒的來往之中,我深深感到,不論是舊識或新知,不論是老參或新學,最重要的是彼此要互相珍惜「因緣」,唯有讓心和心之間搭建起道情法愛的橋梁,才能使好「因」好「緣」綿延不斷。
一九五五年,南亭、煮雲法師與我等人,共同發起「影印大藏經環島布教團」。一個多月來,我們搭乘板車、牛車、叁輪車、火車、汽車、小船、軍艦、飛機……,所到之處,鑼鼓喧天,鳴炮獻花,甚至地方寺廟擡出神明金轎前來歡迎,以麥克風、擴聲機助長熱鬧,只見臺上、臺下水乳交融,打成一片。此後,我又多次率領學生、青年到全省各地布教,也蒙獲大家的熱烈護持,讓我愧不敢當。其中,有人說我成就臺灣佛教蓬勃發展的「因緣」,但我卻認爲是臺灣民衆成就我推動佛教事業的「因緣」。
回憶四十年來,臺灣佛教之所以能迅速發展,「因緣」際會當居首功,例如:由于電臺傳播「佛教之聲」,讓多少民衆有了得度的「因緣」;由于詹煜齋先生每年贊助大專青年佛學獎學金的「因緣」,讓全臺灣的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紛紛成立;由于朱鏡宙、張少齊印經的「因緣」,多少人因此而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;由于白聖法師等傳戒的「因緣」,使今日出家僧尼增加;而佛光山辦學的「因緣」,則使得現代的佛教教育提升層次。
佛陀出現于世,是爲了一大事「因緣」──讓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;一千多年前,由于漢明帝夜夢金人的因緣,使大法東來,此乃東土人民的福德「因緣」成熟有以致之;二十世紀末,大法西來,讓佛光普照,法水流長,又是另外一個殊勝「因緣」的到來。
早年,我來美洲創建道場時,正逢中國大陸與亞美利堅修好時期,眼見許多留學生蜂湧到美國留學,但經濟都非常拮據,我和潘孝銳先生共同成立「西來獎學金」,每人叁千至一萬美金不等,希望能爲他們作一些「因緣」,名作家阿城、史玲玲、郭震揚等人都曾得到獎助。其中,王丹先生來美之後,拒絕外面的捐贈,卻樂意接受這項獎助,可見「西來大學獎學金」是一個清淨善美的「因緣」。名新聞記者蔔大中先生,倫敦音樂家陳惠珊小姐,也都曾得過此一獎學金的資助。
此外,名作家北島先生發行文學刊物,希望我有所資助,我樂見其成,給他一點經濟上的「因緣」;德國漢堡大學車慧文教授在歐洲召開「國際華文會議」,希望佛光山巴黎道場能負擔食宿、交通,我感到自己能對世界華人幫助一點「因緣」,是一件十分榮幸的事,因此慨然允諾。過去「世界佛教徒友誼會」每年召開的大會從來沒有超出亞洲範圍,也未嘗在臺灣舉行過,但第十六屆卻能移尊到美國西來寺舉行,此後,第十八屆大會,及今年(一九九八年)的第二十屆大會也相繼在臺灣佛光山、澳洲南天寺召開,雖說爲此所費不赀,但我覺得自己能參與其中,爲「佛教國際化」穿針引線,盡心盡力,「因緣」殊勝難得,所以每次都懷抱著珍惜助成的心情戮力以赴,共襄盛舉。
我深深感到:有「因緣」,就有希望;有「因緣」,就有方便;有「因緣」,才能成就一切。「因緣」,實在是美妙無比!所以我不時提醒自己:不但要感謝過去的「因緣」,把握現在的「因緣」,更要培養未來的「因緣」,爲自他開拓光明的人生。
爲了貢獻一點「因緣」,讓更多人有志研究佛學,我結合兩岸學者編寫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》;爲了播撒菩提種子,給予各地人士一些佛法的「因緣」,我席不暇暖,雲遊海內外,隨喜主持佛學講座。我在電視裏主持弘法節目,有五分鍾的「因緣」、有半小時的「因緣」、有一小時的「因緣」……,叁十多年來,從一臺到叁臺,從無線到有線,甚至自創「佛光衛星電視臺」,播放有益身心的節目,無非都是希望觀衆們能得到一點善「因」善「緣」。我經常舉辦功德主、信徒、婦女、金剛、青年、僧伽等各種講習會,也是在創造各種「因緣」,讓大家的人生都能有所提升進步。佛光山雖只有而立之齡,但是在世界各地召開的國際會議已達叁十次以上,主要是想給高級知識份子一些佛教的「因緣」。佛光會雖然只有七年的曆史,但在海內外所舉行的公益活動,不下七千次以上,主要也是希望爲各地社會帶來一點淨化的「因緣」。
四十年來,我努力傳授叁皈五戒,讓大家有叁皈五戒的「因緣」;我在世界各道場發起短期出家修道會,讓大家有短期出家的「因緣」……,直到今日,我的理念是:應以大學「因緣」得度者,即辦大學而度化之;應以佛光會「因緣」得度者,即設佛光會而度之;應以寺院庵堂「因緣」得度者,即建寺院庵堂而度之;應以佛學院「因緣」得度者,即辦佛學院而度之;應以美術館「因緣」得度者,即建美術館而度之;應以青年團「因緣」得度者,即辦青年團而度之;應以學生會「因緣」得度者,即辦學生會而度之。
佛教主張「因緣和合」,「因緣」不是單一直線的發展,而是互有影響,前因後果,左右關聯,彼此呼應,重重無盡的關聯。「因緣能成就一切!」懂得重重無盡的「因緣」,才能有重重無盡的「成就」!
《心甘情願 因緣能成就一切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