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有分第二集 妙蓮老和尚
叢林古風在靈岩日行
一、蓮華化生一妙境
人稱南投縣埔裏鎮是個佛教聖地,因爲在這氣候溫和、山靈水秀的天然條件之下,自然而然成爲念道潛修之人的隱心處,而成就了一處處或大或小、幽然清淨的莊嚴道場。所謂「天下名山僧占多」,埔裏鎮雖非高山大嶽,卻是中央山脈盆地,此處平靜秀美、空氣超塵,安住著尊貴崇敬的僧寶;不僅爲埔裏人士帶來無邊的福德慈蔭,也爲山林中的盆地鎮區,增添幾許微妙難言的殊勝莊嚴!
然而在這衆多的靜修蘭若之中,離埔裏市區僅約兩公裏,一條蓦蓦直直的路行去,卻能見到一座巍峨壯麗的寶剎,獨攬千秋地矗立在山丘上,仿佛大雄智人湛然不動地安立。四周層層相疊的山巒,宛如一朵朵柔和淨妙的大蓮華,終年累月在這蓮華化生的山丘上,連綿不絕地傳送著清暢雅亮的佛號聲;更有那成千上萬的虔信佛子,叁步一拜、歡喜恭敬地朝向淨土而來,猶如曠世迷離的遊子,投入慈母的懷抱,沐浴在此自然德風之中。
在短短數年中創建的靈岩山寺,其成長之景況,堪稱爲佛教界中的奇迹。究竟是什麼因緣成就了如此殊勝的妙境?到底有著什麼力量,像磁吸鐵似地,使得虔誠的四衆弟子皈信無疑?尋此蜿蜒的山路而上,讓我們在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梵音宣流中,一睹這叢林古道場的本來面目!
二、老實修行戒德僧
「這一切都是十方信衆發心捐助成就的,是叁寶的功德加被,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持!」當我們問起建寺的艱辛過程時,老和尚如此簡單地回答,仿佛這是件平常事。當然,因緣是不可思議的,畢竟空中因果宛然,因果宛然而畢竟空,且將一切功德歸于佛陀,光榮歸于信衆,這是否又是大德爲我們隨緣道來的甚深微妙法呢?只可惜有人不知寶貴!
當大衆雲集的法會上,長老升座作獅子吼、演大法音,常是威赫大千、震動法界,言人所不敢言,樹正法幢,蕩情遣執、導歸極樂;勇猛威德,質顯大丈夫之能事!然而今日于潔淨光嚴的法堂之中,與長老道平常事,他老人家卻是如此地平易近人、謙穆沖沖,濃厚的家鄉口音,更顯得長老德性的重厚樸實。當我們衷心說出贊歎的話時,他老總是連聲地答:「不敢當、不敢當,阿彌陀佛!」慈藹的目光猶如清涼的月色,照得人心中無言無語!這就是不自爲己、默默行持的淨宗大德–– 上妙下蓮老和尚!
上妙下蓮長老籍貫安徽省巢縣,民國十九年(九歲)出家,叁十年春(二十歲)在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後,即赴蘇州靈岩山寺參學;至叁十八年二月,因弘化至香港,在大嶼山及青山閉關潛修,前後共二十年。在此掩關期中,除閱藏念佛,並虔修般舟叁昧十次,日中一食,是一位苦行高僧,久爲衆所欽仰。于七十年來臺定居後,即四處弘揚淨土,勸人老實念佛,南北各地及海內外淨宗道場,競相禮請妙公主禮佛七開示妙法,聞者莫不對往生西方淨土深具信願,持佛名號,畢命爲期,恭候佛來接引!
叁、叢林方能造僧才
妙蓮長老既是童真入道,叢林出身,對于叢林生活及僧衆製度自然十分明了,那麼來臺之後,對于現今臺灣的佛教,有些什麼看法呢?長老直爽地告訴我們:現在臺灣的佛教和過去大陸的情形,時地不同無法相比!現在只有積極推動擴建大寺、度十方僧,以中興佛教、富強國家、淨化人心!國家興盛人才輩出,佛教即有泉源,佛法住世國家太平。
目前臺灣寺院雖多,卻少有十方叢林、海衆道場共修。多水、深水才能養大魚,少水、淺水如何潛養大龍呢?昔日大陸的出家人爲何人才濟濟?就是出家受戒後有地方參學,可是臺灣出家人受戒後向何處參學呢?所謂「出家受戒不參方,猶如菩薩未開光。」因此,長老積極要建十方常住,令臺灣出家人受戒之後,有十方叢林可參學,經過十年、二十年的磨煉,這才能像一位出家僧寶。小廟裏固然也可以學佛法、度衆生,但是若非上等根性,就容易懈怠,且沒有善知識的引導,易流于盲修瞎煉的偏執;或者整日在世俗人情中周旋,在信衆的恭敬供養中迷失修行人的本分,這真要謹慎發道心啊!
像這樣沒有經過大冶洪爐的千錘百煉,如何能杜絕凡情、長養聖胎,于癡惱多惑的塵世中大轉*輪、廣度衆生呢?敬懇十方大德慈悲建立僧團共修,互相精進,以免懈怠空過命光,太可惜也。
四、創寺度衆弘願深
一位能夠長年在鬥室中參究佛心的苦行僧,是否早以建寺度衆爲其精進之動力呢?但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,妙蓮長老卻告訴我們:民國六十四年初到臺灣,本來是要恭印大智度論,普結法緣,印好了就希望找個地方「閉生死關」。因爲「我總是覺得以凡夫身度衆生,力量太微弱、太辛苦了,還是生到西方證無生忍,再分身十方世界廣度衆生比較好;雖然娑婆衆生苦,但是十方世界還有比娑婆衆生更苦的啊!況且經中有明文:自身未度而度他者,無有是處!」
然而,第二次來到臺灣之後,卻完全改變了他過去幾十年的出家生活與觀念。這是因爲印大智度論兩、叁年的期間中,了解臺灣佛教的情形,出家人沒有叢林可安住參學;而今在臺灣、香港或東南亞,住持佛法的大都是從大陸來的法師,這些老法師壽已耄耋,圓寂後法席講座就後繼乏人了。人才雖有,但卻少有僧才能夠堪接老法師法席,實爲太可惜了!
所謂「因緣成一切法,佛法就是講緣起,有因緣就能做到,沒有因緣,萬事難成。但因緣是自己心力所造,萬法唯心,有心就能好好的造因緣……。」于是妙公長老在「不忍衆生苦,不忍聖教衰」的悲憫心中,便立定創寺度衆生的大願大行,以能延續法燈薪傳,中興佛法不絕于千古。
五、祖風唯遵古靈岩
「我們靈岩山寺的規則,大都是繼承大陸蘇州靈岩山寺印光祖師道場的。大衆都是念佛,一年叁百六十五天的功課都不變;平時不幫人家做經忏佛事,若是個別想超度『亡者』,忏悔『生者』,或求其他正當福慧願行等等,一般只有參加打佛七,聽聞佛學開示,以此功德回向生者延壽、亡者往生,乃至菩提道早成。」
「靈岩山寺的道風是『行起解絕』,重在行持;住衆就是依著古祖念佛的芳規,時到功成,自入福慧寶藏,並沒有多研究什麼念佛的道理,『愚而安愚』安守出家人的本分。就好象老農夫一樣,但事耕耘,自有收獲;菩薩慈悲,因果不負虔誠人。至于行菩薩道,是要生到西方證無生忍,再分身十方世界坐道場。當然,若是有福慧的青年,想『由解起行』,那就至心研讀淨土諸經論,開般若慧、念實相佛,弘化衆生,導歸安養上品蓮臺,即證無生法忍,于十方世界廣度衆生。那當然很好,只可惜這類善根人太少了。」
據老和尚的描述,大陸靈岩山寺的規則是很嚴格的,到了臺灣,因爲環境不同,也就有點方便,沒那麼嚴格了。事實上,目前山上的日常作息:兩點四十五分起板,長達足兩小時的課誦,下殿後跑山、過堂、長期日誦淨土五經及持佛聖號(有職事者出坡作務)、晚間慧命香,至十時安板等課程,已經讓許多來山參學的行者,覺得難以勝受!其中還保留大陸叢林的兩大特色:即和緩優雅的梵呗與聞法必合掌恭聽的規矩。因老和尚受戒于南京寶華山,于其全堂合掌作課之芳規深蒙其利,故開山以來常住大衆于課誦聞法俱遵「合掌」,一改松懈浮慢之俗氣,而現虔敬端嚴之相。
靈岩山寺對外長年佛七,除二、六、九月打觀音七外,其余皆爲彌陀七;另外特爲全省中小學教師暨大專生,舉辦寒暑假佛七,每年兩次傳戒(在家五戒及菩薩戒),以及兩次萬人朝山之勝會,是一個純然誠誠實實歸宗淨土的修行道場。難怪年年信衆日增,朝山人則更是人山人海的!
六、依經解經示門人
靈岩山寺最大的特質,就是擁有一群善根深厚、純潔天真的小沙彌!目前山上的出家衆有二百多位,小沙彌就占了將近半數。古來的高僧大德,十之八九都是童真入道;他們就像一張白紙,不須經任何修飾,就能畫出最莊嚴的佛像來,多麼令人可敬啊!他們有時還能代表老和尚講開示呢!這真是後生可畏,又是可敬可贊!每逢法會小沙彌也能獨當一面呢!
「靈岩山寺是造佛的功場,出家人是以佛法化度衆生,所以完全是以佛學爲根本,世間學是附帶研究。在解經之前,先以背誦爲主,經過修持,義理融通,就能依經解經,從自性般若中流露出來,而非以凡情文字解經了。」這就是妙蓮長老獨具慧眼的超世間教育觀。
認字、寫毛筆字、背經、寫日記、打坐、練拳等,是小沙彌日常生活的主要課程。同時還要隨衆上殿、過堂,由實際的行持中,消罪障、增福慧,以完成住持佛法的僧寶,來日擔荷如來家業,普令衆生有所依歸。
七、苦海慈航同發心
在靈岩山寺常住的四衆弟子,其中在家二衆,來山的志願都是准備出家的。山上的規矩,對于發心出家的學人,都必須經過一至叁年的考驗與觀察;在這段期間內,必須把五堂功課學會,才可剃度;剃度後,也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,才能受戒。這是按部就班深造人才,若速成班那麼急,自他俱難成大器啊!一般人難免好高骛遠,不能踏實用功,所以少有成就,真是可惜!
山上的常住四衆,除了小沙彌之外,平均年齡都在二、叁十歲左右,大都是高中、大專或碩士畢業的知識青年,是佛教的一支生力軍、新血輪。在要求住山二、叁十年,及嚴格刻板修道的生活熏陶之下,不禁有人懷疑:青年們如何安住身心?其實這是不成問題的,真正發大道心的人,就自然能夠接受這一切。尤其大家都是受了老和尚德行和法音所感召,覺悟無常世間的塵欲幻境,願爲一切衆生而坦誠奉獻,共同要將靈岩山…
《往生有分 第二集 叢林古風在靈岩日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