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有分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
妙蓮老和尚對福嚴佛學院學僧開示
修戒恭錄
(七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晚間慧命香時說)
一、歡迎學僧莅本山
諸位師父、各位同學、各位大居士們:大家好!
今天我們靈岩山寺可說是創建叁周年以來,首次有這麼多出家衆來參訪。雖然我們念佛堂內每次打佛七念佛也有四、五百人之多;乃至去年創建叁周年紀念日的朝山大法會,也確乎達到不折不扣的萬人以上;可是除了在念佛堂西方叁聖開光時,我們曾請出家人來山禮佛受供養外,其余佛七或其他法會,大多數皆是居士、在家信衆來參加,外來參加佛七的僧伽卻很少很少。
說起來,我們出家人還是比不上在家衆的人數多,連一半都難比,甚至叁分之一、四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都難比得上。回想我們過去在大陸的時候,叢林寺院內一律都是出家人,且動辄幾百人,多數是千人以上;打佛七也都是出家人,除逢佛菩薩聖誕才有善男信女參加,但只參加白天上供,用齋後就走了。很少在寺院住宿,參加課誦。
在大陸靈岩山寺,其實每天的功課都是打佛七,哪還要特別打個七?平時我們是晨叁點起床,晚九點養息,到冬季加香用功時有十個佛七,那時就早起一個鍾頭,晚睡一個鍾頭,共有十六個小時佛聲不斷。參加打七的居士也只有一、二位,那是對佛法很有護持的大居士才能進去。相反的,才幾十年後的今天,我們各寺院的活動若沒有居士來參加,就顯得冷清了。而今天有新竹福嚴精舍的真華老法師帶領這麼多學院的學僧來,令我感到特別歡喜,當然本山的大衆也非常歡迎諸位的來臨,歡迎諸位隨喜今晚的慧命香及明早的早殿。
說到上真下華老法師,他是我的老同參,也是諸位同學的院長。早在二星期前他就已經同我連系過了;他說:「我們同學來,要聽老和尚開示!」阿彌陀佛!說到聽聞開示,我想諸位同學們在學院裏已經聽了那麼多老法師、大法師開示;還有教授們的指導,不但佛學、世間學都有研究,連外語外文也都學習;到這兒來要我對你們講開示,那我真是班門弄斧。不過到底你們院長是我的老同參,所以我也歡喜同諸位啰嗦一番,說得不好,你們亦不會見笑。
實在說來,諸位同學在學院裏已聞法叁年,就快要畢業了;我們山上都是初出家的,既沒學過教觀、也沒聽過經論,只有跟老和尚念阿彌陀佛,所以,念佛這些道理,還真希望你們下次有時間,能對我們山上初出家的講講開示,那倒是真的。我這並不是客氣話,是以事實來說的。
二、住衆剃度依古製
在我們山上住的四衆弟子,其中在家二衆,除了前來打佛七的居士,打完佛七就回去外;其余住山的這些居士,來山的志願都是准備發心出家的。我們這裏與別的地方不同,別處是你今天來,明天就或可剃度,甚至後天能趕得上就讓你去受戒;可是我們靈岩山寺並不是這樣,我們還是要依著大陸的古規則比較妥當點,所以需安住一年、二年或叁年才可爲他剃度。
爲什麼要分別一年、二年或叁年呢?這就看個人的根性及表現了。要能接受這清淡的生活、種種的學習、磨煉,二、叁年內還要把五堂功課學會,這才能剃頭,做個沙彌、沙彌尼。因爲我們是專修淨土法門,還要將淨土五經背誦熟了,那才有資格去受戒。原則如此,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執行得那麼嚴厲,這是因爲我們是新創建道場,有時候急需要人用,所以在這規定的條件上就難免未能完全執行。不過萬事都是要一步步做好,初上來就想執死方醫變症,那很多事都會行不通。當然先出家者占點便宜,以後來的人就一天天要嚴格多了,但出家受戒後若有懈怠、犯規,則不許共住。
叁、祖風念佛如老農
過去我和諸位同學的院長都是在大陸靈岩山寺參學的,當然我們都是志同道合-專修念佛的;那麼「強將手下無弱兵」,諸位同學們必定對念佛法門不但認識,應該也有相當的修持,所以實在不必要我來講開示。不過我想大略對諸位提綱挈領說一下,使諸位知道我爲什麼要創建靈岩山寺,爲什麼要收小沙彌,乃至山上出家人的教育方式如何。
臺灣靈岩山寺是依著大陸靈岩山寺的規則、依著印光祖師的道風傳下來,是念佛求生淨土的道場。我們這裏念佛的方式就好象老農夫一樣,重在實行。約五十年前,中國人很多是文盲,尤其是鄉下,一百人之中找不到十個、八個男孩子讀書,女孩子就絕分了,除非是官家小姐才讀書。而現在教育普及,說起來,當然大家有福,不但男孩子讀書,女孩子也都受基本層次的教育,女子過去就沒有這種福報。
過去鄉下老農夫都是生下來就是個農家子,從小就跟著他爸爸種田、種瓜;不像現在的農學士是先將書讀好,道理研究明白了再來務農、種田,這樣他當然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但對于老農夫,你若問他什麼是種田的所以然,他就只知道那麼做,一代一代就是那樣做下來;只要下了種、有榖收、有飯吃,民生問題解決了;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;半年工作,半年閑,還是過著猶如世外桃源的生活;那像現代的人忙得晝夜不分,雖然有享受,可是人的心裏卻很忙碌,身子也不見得比前人健康。
我們靈岩山寺念佛的方式也就是老農夫這個樣子,並沒有研究什麼念佛的道理,大家就是依著古祖念佛的芳規,照著做下去,就這麼念就好了。我們就如老農夫,只知道撒種、耕田、耙田、牦田、施肥、加水、除草,只知道這些,把這些做好有收獲,得到民生問題解決,生命有安全就夠了。至于道理的所以然,我們並不明白;諸位同學就像農學士,這些道理當然是明白的。所以念佛的方法你們能知能行。
我們是「但事耕耘,不問收獲」,不過我們相信有因必有果;我們是「愚而安愚」安守出家人的本分,做一個老老實實的出家人,老老實實念佛;我們是「一心念佛,一心求生西方」。至于行菩薩道,那是要到了西方,證無生忍,然後分身十方世界坐道場;我們是「行起解絕」重在行持,長年就是如此念佛,這是我們山上的家風、道風。我們是依著這條路走;當然,若是有智慧青年想「由解起行」,那你就至心研讀淨土諸經論,開般若慧,實相念佛,往生上上品,圓成一切種智。我們很想培養如此的有爲青年由解起行。
諸位同學之中若有志同道合的,你們畢業以後,如果不想回師父身邊或師父要讓你出外參學,那麼你們若想到山上來住,我們是非常的歡迎。本山是十方道場,凡是有爲青年僧共住,我們很想培養他爲佛門龍象,住持正法。
四、老老實實持名號
大家普遍都知道念佛有四種方法,所謂實相、觀想、觀像及持名。我們山上是持名念佛,不是觀想、觀像,更不強調什麼是實相念佛。你般若智慧未開,怎麼知道什麼叫實相念佛?凡夫心粗又怎能觀想微細的佛像?所以我們就是守住本分,跟著印光祖師所行的這條路子走,老老實實持名念佛。
怎麼樣老實?發個至誠心。至誠心發不出來就發個慚愧心,經雲:「人無慚愧者,與諸禽獸無相異也。」你以這二種心來精進念佛,從至誠心發出,口中念得清清楚楚,耳朵聽得清清楚楚;一念是如此,百念、千念、萬念也是如此;今日是如此,明日是如此,乃至畢命爲期也如此。
這其中沒有花巧的,因果不會虧人的,佛陀是大慈大悲的,所謂「皇天不負苦心人」,只要住在山上的人,你能抱定這樣-發至誠心、起慚愧心持名念佛,必能得到阿彌陀佛來接引。
五、自先得度方度人
至于別人說:「唉!你們念佛就念阿彌陀佛嗎?真懈怠,太不精進了,叁藏十二部教典都不研究就念佛嗎?在這個世界應該行菩薩道,你們不發大心,只顧自己求生西方嗎?」好!你們去研究,叁藏十二部由你們悟;你要行菩薩道,我們欽佩。其實我們也知道要行菩薩道,但我們先要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無生忍,而後才行菩薩道。這是大乘經論中所指示,你認爲錯嗎?
這個時候,我們想不想行呢?是想行,可是說起來我們也太可憐了;我們雖然發了菩提心,也有大悲心-敢說一句狂妄的話,我的大悲心同佛一樣,但是奈何沒有佛陀的福、沒有佛陀的慧,無福無慧如何度衆生呢?自己都度不了啊!能把自己度好已是僥幸了。大乘經論上告訴我們:「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無有是處。」能自己度了,那才能度人啊!
你說我們不行菩薩道是小乘,那真是慚愧!其實我們離小乘還差十萬八千裏遠呢!我們還是凡夫啊!而小乘是指證了羅漢果,見思惑已斷,叁界生死已了的聖人,那當然要發菩提心了;若不發菩提心,佛陀都要呵斥爲焦芽敗種呢!就好象父母栽培兒女讀到完成博士學位了,若還不將所學好好奉獻社會國家,那當然世人要罵了;但對一個小學生,你就指責他怎麼不爲國家社會做事,那你就說得太早了。說話不分層次,未免糊塗吧!也難免誤人上當。
究竟到何時我們才能真正行菩薩道?這不是說大話、也不是講得很動聽就能了;最低限度,自己要能逃過閻羅王這一關,你能逃得過,那大話才可以說。否則你的小命還在閻羅王手中握得緊緊的,所謂:「閻王要你叁更死,誰能留你到五更?」大家真是時時要知道自己無福無慧、太苦惱、太可憐了!這點我們一定要認清,對別人無法認清還不要緊,若連自己都認不清,那太可憐了!自暴自棄固然不可,而好高骛遠亦太不可啊!
所以我們就是先這樣安守本分,至于行菩薩道,一定要到了西方,見了阿彌陀佛證無生忍才夠資格。「若人想行菩薩道,努力求生極樂國。」我們山上的人現在的目的就是要到極樂世界那裏留學,對這個世界的學問,我們不想、不稀罕!這世界的學校是什麼樣的學校?老師是什…
《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對福嚴佛學院學僧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