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有分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著
主禮龍善寺佛七第一天晚上開示
修戒恭錄
(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晚)
我們佛弟子做事情,能用最少的力量而得到功效最大的,就是念佛、禮佛。所謂「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;念佛一聲,福增無量。」既然一拜佛、一聲佛能滅罪無量、增福無量,那麼,我們就應該要好好的把握,千萬勿將時間空過啊!希望諸位多努力精進,加強自己,將無益的事情放下;那些無益的事你去做,只是白吃苦而已,不但吃苦還反增苦,沒有什麼好處的,那是沒智慧的人才做那些事。有智慧的人,應該依照佛陀所說的法,勉力修行。當然八萬四千法門,于此末法時代,最至高無上、最有效、最迅速的就是念佛、禮佛;其他的經典也告訴我們要以念佛、禮佛爲主!
一、懈怠墮落精進高升
身爲佛弟子,如果在家要維持家庭,擔任家中一切事情;就像一般中年人,上有父母,下有兒女,既要孝順父母,又要栽培兒女。如果他本身沒有福報,他就要憑自力,努力辛苦的忙著工作賺錢,才有可能來栽培兒女、孝順父母。說起來,實在是夠累、夠辛苦的了!像這樣的辛苦,還有可能談到修行嗎?就算晚上可以抽出時間來修行、拜佛,念佛,但是精神也不夠了,精神不夠也無法用功啊!
但在此你們大家要注意!千萬不要因爲精神不夠就不用功,反更應勉力打起精神來,仍然要拜佛、念佛。爲什麼你精神會這樣不好?爲什麼會這樣辛苦呢?要想:「唉!今生這樣辛苦,就是因爲沒有福,沒有培福啊!若再不趁這個時候好好的培福,那究竟要苦到什麼時候呢?」所以要好好的打起精神來修行。初上來,拜個叁、五拜,十拜、八拜的,當然就覺得辛苦,但只要你心靜下來,發一至誠之心想拜,告訴諸位!你拜下去什麼辛苦都沒有了,還可消除疲勞,精神反而好得很呢!
你千萬不要想:「我一整天已經忙得辛苦了,要好好休息才對。」你就懈懈怠怠的;回家把腿跷起來,抽支煙,打開電視想恢複疲勞。那都是凡夫俗子,完全沒有聞佛法的人,精神沒有寄托才這樣做;已經聞到佛法,精神有了寄托的佛弟子,在家就要好好的把家庭當成道場,精進用功才對啊!希望大家要突破凡情,不可永遠這樣懈怠下去,那苦惱死了!那要苦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?諸位在家居士,你們自己心裏想一想!有智慧的人,要仔細的思惟、思惟!
二、修行功德利益下代
我看在座諸位都是年紀較長的,當然你們過去一定也吃了不少苦;但各位總是在前生有慈悲之心、放生之心,所以才感今生壽命長,老來還可以修行。既然老來還可以修行,又已經沒有家庭之累;那些家務事,「兒孫自有兒孫福」,你就不必管那麼多了。
老菩薩們!現在家裏並不需要你們來做事情,就算兒女要你們做事,你已做了一輩子了,還要做嗎?你們自己應該好好努力用功,將此功德回向他們,使他們能信仰叁寶、護持叁寶、恭敬叁寶,將來同生西方,這樣對下一代才是有利益的。
你千萬不要無端的還想理會一些家務事,不要老是挂念兒女、挂念家裏,甚至嫌東嫌西;兒女是不喜歡你啰啰嗦嗦的。即使你說的是爲他們好,他們也不聽,那有什麼用?對你而言,是沒有好處的。真的爲兒女好,就要老老實實的拜佛、念佛、修行來回向他們,什麼都不要理會,免得自討苦吃啊!
叁、除病妙方念佛拜佛
年老了身體難免會病痛,雖然有病痛,但還沒有病到躺在床上,還可以走動;既然還有精神可以用功,尚有夕陽余晖在,然所剩時間並不太多了,那麼應該要怎樣好好加強自己啊!過去既已過去,過去不懂怎樣修行,現在就要好好把握時間用功啊!
以拜佛來說,現在的人,尤其是年老人總是難免會覺得很辛苦;有些有風濕、腰酸、腿疼,那拜起佛來就會更加辛苦。但愈是有病愈要拜佛,愈是生病愈應勤加禮佛,才能消業障呀!你若是害怕病苦而不拜佛,那業障怎麼會消除呢?譬如我們的手痛,你一痛就不工作,放著雙手不做事也會閑出病來。消業障、培福慧,一切都要在動中;以念佛之動、禮佛之動來消業障、培福慧,這是最好、最妙的方法。
所以,諸位不要認爲念佛、拜佛是苦,要知道,什麼苦都比不上病苦。我想,你們大家都怕病苦吧?當然什麼人都怕!所謂「英雄最怕病來磨」。假如我們病了怎麼辦呢?誰代你受?雖有孝子賢孫也不能代受;別人是代不了的,只有自己受。所以一定要趁現在沒病的時候好好用功;你就拿怕痛苦的精神來用功,等功夫用上路了,業就隨著轉,你就不會有病;用功不上路、一間斷的話,當然業障就隨之而來,就會有病痛了。有了病痛當然是苦得很,那時才要用功,就苦不可言了。希望大家要多拜佛、多念佛。
四、拜佛功行叁業清淨
講到拜佛,若大衆拜佛,你口跟著稱聖號,身體至誠禮拜就可以了;若我們自己個人拜佛要如何拜法呢?在此,我告訴諸位如何拜法。早期有些人的拜法是拜下去要念六句偈還要觀想,其實那是要有智慧的人,且要懂得法義才行。六句偈是:「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;我此道場如帝珠,諸佛如來影現中;我身影現如來前,頭面接足皈命禮。」這六句偈,初發心的人都不會念,怎麼還會觀想?那是拜叁寶;拜佛就要念佛的偈,拜法就是要念法的偈,拜僧就是念僧的偈,這叁種都要觀想。
現在是末法時代,觀想並不適合衆生之根性,我希望諸位將此方法舍棄,有個方便法告訴諸位。依我個人拜佛而言,我並不做觀想也不念這六句偈,那是如何拜呢?拜佛時我身在拜佛,口還是在念佛;這樣身拜佛、口念佛、心記佛,身、口、意叁業均在用功,叁方面同時精進,並非「雙管」而已,又不打妄想。如果諸位只有身在拜佛,心一直在打妄想,那拜佛有何功德呢?當然你身在拜佛是有功德的,但因心不用功而在打妄想,汙濁邋遢得很,這樣子不免空過時光。
那究竟要如何將我們的心收攝得好?心要如何才不打妄想呢?我現在告訴諸位。拜下去時,我規定每一拜佛要念十句佛號;若拜阿彌陀佛就念十句阿彌陀佛,若拜觀世音菩薩就念十句觀世音菩薩聖號,有的人喜歡拜地藏菩薩,當然也可以。但我們專修淨土宗的是以拜觀世音菩薩、念阿彌陀佛爲主,所以我們還是以「一佛一菩薩」來修行最好。
如何稱念這十句阿彌陀佛聖號呢?就是拜下去時念叁聲「阿彌陀佛」,頭至蒲團翻掌時念叁聲「阿彌陀佛」,身體從蒲團要起來時再念叁聲「阿彌陀佛」,最後一合掌時念一聲「阿彌陀佛」,這樣叁、叁、叁、一,共十稱阿彌陀佛。
念的速度又如何呢?念的方法與平常打地鍾、小魚子的速度一樣;如果你習慣念快一點也可以,習慣慢也可以,快、慢是沒有拘束的,隨自己的意思就可以。當然也不可念太快、拜太快,像有些地方打佛七,一天拜四、五千拜,說起來,拜佛太快是很不恭敬的。若是一個鍾頭拜四、五百拜就太快了,也很不恭敬。太約一小時拜一、二百拜爲適中。
五、凡情不舍道業難成
這樣一邊拜佛,一邊念佛,加上心中記數,把佛號記得清清楚楚的;人在拜佛,心也在佛堂,如此哪有功夫不成就的,哪有不往生西方的道理?到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。諸位要具足此種信心,有此趨向功夫就用得上,用得得力;如果你心沒此趣向,散散漫漫的,怎能用功?想用功也用功不起來。
你不用這種方法用功,那你人在佛堂內,心也不知跑到哪裏去了;心在想家裏太多太多的事了,年老的人想他的孫子,做生意的人想訂單什麼時候來。既然已經來到佛堂,還有什麼事情比拜佛、念佛重要呢?我們佛弟子修行才是最重要,了生死才是最重要啊!當然生活要安定,如果衣、食、住不安樂,那怎麼能好好修行呢?孔夫子說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何況我們是修道呢?修道就是要舍命!哪還能顧及其他的凡情?凡情不舍,道業永遠不會相應。
六、理事並進不可偏廢
身、口、意叁業,就猶如寶鼎的叁足一樣;叁足缺少一個,那寶鼎就不會站得穩。我們修行用功也是要叁業同時並進,你有身、口在用功,心不在也不行,心是最重要的;有心用功,當然身、口也不能廢,所以要理、事並進無礙才能得到圓滿的果。要感圓滿的果,就不能偏于一方,事相上沒做到是不成的。
你們不要以爲這事相皆是假的就不重視,當然是假的,但假有假的功用。就像茶、飯,這當然都是假的、都是幻化無常的;但要知道,正因它是變滅的,所以才有轉化的功能。如果這茶是實實在在、恒久不變,永遠是茶,那就不能變化,則我們吃到肚子裏又有什麼用?佛法講假的並不是指一切都沒有用,雖是假法還是要將它修好;就如渴了要喝茶、餓了要吃飯、困了還要睡覺,但在茶、飯、睡覺上不能貪、不能迷,要用得恰到好處,這就對了。
七、善用色身利益衆人
以我們佛法最重要、最普遍的來說,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虛假無常的;但衆生因迷妄顛倒,以爲這個身是實實在在恒常的。怎麼會是恒常的呢?人最多能活上一百歲就已經很少了,何況活一千歲?那是不可能的!佛法說:「人命無常,國土危脆。」千萬不要在「身」這方面貪戀。也不要以爲它是假的你就不管它、不顧它,而是叫你假的要善用;要你在這裏好好利用它來修善,來利益一切人。你不要無端空忙,忙得最後雙手空空帶著罪業去見閻王,那就忙得好冤枉呀!
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、一雙腳,有口、有眼睛,是要用它來利益一切人;爲人做事、爲人說話,一切爲人,這樣我們這個身體才有價值。如果只有顧自己,自己心中卻沒有別人;甚至你用來作惡、…
《往生有分 第一集 主禮龍善寺佛七第一天晚上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