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佛七中開示二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持名之法是佛陀金口所說,所以以口執持名號也是很重要的。剛才說念佛是心念不要口念;要知道,心念當然是重要,但也不可廢于口念。古時的人根性較利,用心念,念實相佛,那當然是可以的;但現在這個末法時代,一般人的根機已不如從前的人,所以還是不可廢口念。口念若能相續無間,念極情亡,亦能即持名而達實相。

  

  大家要知道,這念佛的「念」字,是「今心」兩個字合在一起,世俗一般人以爲念佛是口念,所以就將念字加上一個口成了「念」字,那是自作聰明!我們持名念佛固然要口念,但千萬不要忘記了心,一定要用心念。用什麼心呢?「今心」,今者就是現在,此時此刻;當下這一秒是現在,到了第二秒時前一秒已經過去了。鍾一秒一秒滴答滴答很有規律地前進,我們的心也應如鍾一樣滴答滴答不斷的保持著念佛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一句接一句,念念無間。當下的一句念過了就不要理它,緊跟著隨之而來的每一句佛號,念念都要用現在的心!若無心,那你同一般人一樣昏散,那麼如何能成就往生西方的功德?

  

  我們念佛是仗他力,即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,然而,實實在在的你不要忘記了自己的虔誠之心、恭敬之力。就像你口是在持名,但所持之每句佛號是否皆發自于心?那我們如何才知道自己是否有用心念?是否心在呢?就是你念每句聖號,都要聽得清清楚楚;你能夠聽清楚了,這表示你的心在;要是口裏念而心根本沒有聽到,那就是你的心不在,並不是說你的心沒有了,而是不用心,心跑到其他地方去了。大家在這上面要注意,這是用功的命脈處。若不用今心來念佛,那就猶如憨山大師所說的: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喉嚨喊破也徒然。」你沒有聽到這句聖號就是散亂。若能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,那你心就在,就不算散亂了。能如此用力加功,則散亂就會漸漸減少,以致于無。

  

  我們的功夫要隨著時間朝前進,不要一直是散亂或昏沈,果真能用心以「今心」來念佛,那是愈念愈快樂,愈念愈清淨,一點也不會感到辛苦的。若感到辛苦的話,那是用功時在打妄想,妄想打得多,當然就疲勞而覺辛苦了,這麼一來想養神,跟著又是昏沈來到,等一清醒精神養足時又是打妄想,如此,不是昏沈就是妄想,這叫做醉生夢死啊!那裏配稱念佛人?

  

  要知「佛」就是覺,我們念佛就應當時時覺悟,就是用「現在的心」每句佛號都聽到清清楚楚的,把心住在這句佛號上面。如果能照這樣用功,只有快樂只有自在,這種法樂只要你得到一念相應、一念心靜下來,那就不是任何世間樂所能比的了。

  

  你若能用今心念佛,念到晝夜彌陀十萬聲,那功夫必然會成就。我們現在打佛七,你只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的念下去就好了。初發心的人是不可能晝夜十萬聲,你若能念個四、五萬聲就已經夠你受的了;若真要叫你念十萬聲,那樣功夫不到是會念得心胸痛,受不了的;不要說是出聲,你連默念都會受不了的。這是修行功夫的經驗,你要聽有經驗的過來人說才會了解,你自己那裏知道?否則一聽到人家晝夜念彌陀十萬聲,你也想念十萬聲,結果是今天念了,明天疲勞,力不從心就沒辦法念了。

  

  六、情無情念念遷滅

  

  說到心,我們到底有沒有心?實在是沒有心在。爲什麼說沒有心在呢?因爲不管是有情、無情,皆是在生住異滅這四個階段中。其實「住」也是念念在滅,剎那之中都沒有停,都在動中;比方桌子也是不斷在變滅中,如它是停止不動的,那應該是不會變壞才對,木頭應不會變爛、色澤也不會改變,但事實上山河大地等一切無情都是在成、住、壞、空不斷地變化著;我們人也是這個樣子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而心念更是這般很快速很微細的遷滅。

  

  心的遷滅比物質還要快,快到什麼程度呢?經論上說:一彈指頃有九十個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。這是如何快的速度呀!打個比喻來說,如現在有切紙機,「卡」一刀切下去,瞬間就能將一千張紙切開,刀切過一張紙的時間就是一個剎那,但這還不是很貼切能描述出剎那之極短的速度,又如用複寫紙寫在第一張紙時,第二張紙也就同時印上了,可說是同時的,而同時中又分有先後,在這同時先後的中間就是一剎那。

  

  這極速、極快、極短的剎那不是我們凡夫肉眼可見的,唯有佛眼才能看得到,現在科學家的研究還達不到這程度。我們知道電波的速度是很快的,所以與美國通電話時就猶如在對面講話一般。但我們人的研究畢竟有限,還是不及佛清清楚楚地徹見、了達一切。希望我們精進用功,早開佛眼,那就真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。

  

  七、修行依第一義谛

  

  諸位要知道世樂是苦的根源,這點你若不明白而依舊在財色名食睡上沈迷,那就沒辦法了脫了;你們如果不刻骨銘心知道世間的樂是苦,那還是道地的凡夫,也就不配稱做是佛弟子。既不知道世間樂是苦,又怎能看破放下?不看破放下怎能得到自在?世間的情情愛愛、一切的享樂果真是甜美、是快樂嗎?當知五欲是鹹水,愈喝是愈渴啊!要覺悟了,趕緊迷途知返吧!否則常沈苦海中,何日能上岸。

  

  大家要完完全全把世情斬斷,佛法是不講人情的,而是超人情的,是講要了脫生死的,這是點穴之處。諸位要自己覺悟才行,所謂「把手牽他行不得,直須自肯是堪修。」你若還要談人情,扯世事,那你就做人去好了!

  

  依佛法的第二義谛來講,當然還是談君敬臣忠,父慈子孝;可是我們若真正修起行來,是不能用第二義谛,不能用人情的;唯有依第一義谛才能解脫,所謂:「不依第一義谛,不得涅槃解脫」。若能如此用功,道業才能成就,然後再回入凡間度衆生,這才是真正所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免角」的真義。要度衆生必定要等到自己的道業成就、生死已了、福慧圓成,那時再度衆生。否則糊糊塗塗的,不依次第不分前後,那愈修是愈糟糕,怎能了脫生死?要了生死苦,還是請大家至心念佛吧!

  

  南無阿彌陀佛……

  

  第七天用功有何妙方法持戒念佛最上乘

  

  關于念佛用功的方法,假如大家平時已有自己所修的方法,又能用得恰當、得法,那就照你自己平時的方法用功;如果是初發心不知如何用功的話,那就請照我所說的試試看。請諸位淨心谛聽。

  

  一、叁業相應功夫成

  

  用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用得好的,那有那麼快?今天用不好,明天繼續,明天用不好,後天再努力,直到做好爲止。什麼時候才是做好呢?就是你身、口、意叁業能與佛法相應,了無雜亂,日夜安詳,心觀佛、口念佛、身禮佛,能執持不忘,長期保持無間斷才是好。

  

  先談身業,我們坐時要端身正坐,身不能朝前俯,也不可往後仰,腰要挺直、腿要盤方正,坐時就像一口大鍾,穩穩當當的;頭不要低昂歪斜,鼻對准胸膛,呼吸要暢通,要用鼻子呼吸,不可用口。又要注意!眼睛不要東張西望的,大約看前面叁、四尺的地方;如果閉著眼睛容易昏沈,若精神好時是可以閉,但在想睡時一閉上眼睛就睡著了,所以睜開眼叁、四分,看正前面不要看左右。

  

  口業方面,不管大聲念、中聲念、小聲念,抑或金剛念、默聲念佛都好,只貴于「念念相繼」不可間斷!

  

  在昏沈或散亂時應用大聲念,所謂大聲不是說叫你大喊大叫,而是念得響響亮亮、朗朗爽爽的,佛號盈滿兩耳;中聲念是不高不沈;小聲念也可以,這些方法都是功夫的調適,視自己精神氣力如何來使用,能念得自如就好了。但在大衆中就要隨衆,是有板有眼的;不可以人家慢你要搶快,人家快你要慢,沒有轉彎的地方,你又多一個彎子,那都不好,要大家異口同音才容易收攝身心,使身心靜下來,不要妨礙了別人。

  

  至于金剛念,就是只有唇舌在念而你旁邊的人都聽不到;若唇舌都不動,只在心中念,這叫默念。默聲念並不是無聲,因爲雖是不出聲,但自己心中念得字字分明,也聽得明明白白,意中佛號也仍觀得清清楚楚的。而無聲念是一般懈懈怠怠的人,雖沒有昏沈,但卻就是心不在焉,停下來不念了;因爲你心中沒有念佛了,而是在打妄想,那不但見不到佛,而且會隨著你的妄想升沈。至于默念雖然是無聲,但你要是念得相應的話,那是「無聲聲如雷」;你若散亂心,雖大喊大叫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那是「喉嚨喊破也徒然」啊!那樣念法今世是沒法相應的,只種來世善根罷了。

  

  如何使意業相應?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要注意,把當下的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、字字明明白白;就這樣百念千念萬念,中間若有一句散了、走了,不要理它,你再相續無間的念。如此念佛時間久了,必能念得身心自在,不昏沈又不散亂,那功夫已經上路了、相應了,相應時是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佛功德不可思量,請大家在這地方好好用心。每一聲都是這樣念,能如此念,每一聲佛號叁千大千世界都能聽到;聲音可遍叁千大千世界,這功德是如何的大啊!不,不算大,若能「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則十方佛國所有佛都能聽到,如此一聲佛號,音遍法界,這功德才真的大啊!請大家至心念,若空過時間,太可惜、太可惜!

  

  二、佛取不盡用不竭

  

  我們開眼看佛像再閉眼觀像,那是觀像念佛;我們眼睛睜開時看得清清楚楚,閉眼時也如同睜眼一樣看得清清楚楚,這叫做「觀」。現在我們是持念名號,那怎麼樣觀呢?觀就是觀照,也就是注意、集中心力;現在觀佛號就是指注意聽念佛的聲音,用耳根觀聽;如果口念著佛號心卻沒聽到,讓佛號跑掉沒收攝回來,這就是沒有觀照、觀聽。閉眼看叫做觀,所謂反觀,念佛人將佛號音聲聽回來,這就是反聞觀音,此是用耳根修法;聲聲佛號聽回,此是憶佛念佛。聖號是彌陀佛,耳聞是觀世…

《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佛七中開示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