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過堂開示(一九八九年九月)

  

  往生有分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

  

  

  

    妙蓮老和尚過堂開示

  

  修戒恭錄

  

  (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二日午齋)

  

  今天上午有位中興大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來問我許多問題,就是在座的遊居士。目前臺灣各大學都有佛學社團的成立,大多數有善根的學生對佛學很有興趣研究;有些不但求知,還能依佛法來行。所以每逢寒暑假,都有各種活動;像佛學講座啦、齋戒學會、佛七等,其中不單是大學生會參加,還有教師,甚至兒童等,可說從高等知識分子,乃至到兒童都有。

  

  兒童不解佛學道理,可是他能依著佛法修行,究竟他們得的利益大呢?還是光研究佛學的那些大學教授、博士得的利益大?以下我對這個問題分別比較一下。

  

  一、修行要解行並進福慧二嚴不可缺一

  

  各處寒暑假的佛學講座,研究佛法的道理,那是「佛學」;兒童由父母陪他到寺院打佛七、觀音七,念「阿彌陀佛」「觀世音菩薩」,這就是「學佛」。

  

  佛學、學佛,這兩種到底都需要--要目足並重、雙管齊下呢?還是只要單獨一樣?如研究佛學就不必再學佛,或學佛就不必再研究,這都不合乎中道。

  

  依正常道理來說,應該要有解有行。你不解,怎麼知道如何行?所以先要有解而後有行。但人的根性不同,有的人只研究佛理,若叫他實行--念佛、拜佛、參禅,他就做不到。爲什麼做不到?他的善根福德缺少。

  

  單研究佛學,雖有慧根,但沒有行;雖有智慧,但事實上得不到真實的利益,那慧是幹枯之慧。好象一個人,學問是有,天文、地理、人事他都明白,可是他的一生孤苦又生活潦倒;或雖有家庭,但兒女、太太也都要跟著受苦。爲什麼?他沒有福,所以生活很苦。

  

  反過來說,有的人雖是有福,生活經濟很富裕,過得安樂、自在,但是卻沒有智慧。一個人有福沒有智慧,對事理就不能透澈明了。由此可知,單有福或單有慧都不好,有福有慧事理才能通達,所以應該要修福修慧。

  

  要有福有慧,那麼就要研究佛學,還要依著佛法來行持,這就能「福慧二嚴」。二者要並行、均勻、平等,不可一大一小。就像車的兩輪要一樣大,若一大一小,那車子怎能開?勉強開只有打轉,不能直行向前進啊!

  

  沒有解佛學的道理,就像一個瞎子沒有眼,雖有二條腿而不能行動,一走路沒人引導,就會墮入溝坑。反過來說,雖有一對好眼而沒有兩條腿,又如何返家?所以一定要解行並進,目足雙運,前程才能看得明白,行得穩妥。

  

  二、研究佛學不如老實念佛

  

  有福有慧,二者均勻,當然很好,但世間之事有很多不是那樣理想。假使這二者不能相提並進,如有慧沒有福,就像有些教授及大學生,只是研究佛學,連最基本的叁皈五戒都不受持,一句佛號都不念,甚至人格都成問題,那就不如小學生、阿公阿婆、愚夫愚婦那樣,能受人指教,老實念佛;雖然什麼道理也不懂,就只會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那這個就得真實受用,比那教授、博士還好。

  

  如果這些博士、教授能知佛法,又能依佛法修行,解行並進,研究一分佛學,就行一分,這就是福慧二圓,那當然是好上加好啦!

  

  叁、佛陀福慧兩足尊

  

  爲什麼佛陀又有「兩足尊」之稱呢?這有什麼功德?大家一定要明白。告訴大家!佛陀具有福慧兩種圓滿,所以稱「福慧兩足尊」,「足」者,圓滿也。每尊佛一定要在菩薩因地中,把福、慧都修得圓滿,不圓滿不能成佛。

  

  這個福慧要在那裏修?還是在利益衆生身上,舍了衆生,佛陀還是無法修福修慧。千萬衆生愚癡沒智慧,就開他的智慧,講道理給他聽,這是修慧因;無量衆生苦惱無福,就施舍解他的苦,令他樂,這就是修福的因。所謂「世尊」,佛陀有什麼值得被世人尊敬?他的福慧兩種圓滿了;他的福慧二嚴不是爲了給自己享受,是爲一切衆生而成就的,因此爲一切世間所尊重。

  

  佛陀爲什麼想修福慧呢?就是有「大悲心」,有「慈愛心」--予衆生樂、拔衆生苦。那麼要憑什麼才能拔苦、予樂呢?就是要有福有慧,方能普濟衆生。

  

  四、愚癡執著難達彼岸

  

  如果沒有慧怎麼去化度愚癡的人?佛法講愚癡,不是世俗人講的那種愚癡;不會吃飯、穿衣服,甚至將大便當飯;那是瘋子,顛倒了。佛法講的愚癡,是因果事理不明白;只知一不知二,知事不知理的人。這種人不是不會吃飯,其實他也會吃、也會享受、也會巧辯,不過他辯的不是真理,他是非理而辯--強辯,或者得了一分理,就抹煞了一切,這都是叫愚癡。

  

  愚癡之人處處執著,執著小的是苦,執著大的也是苦;執著惡的固然是苦,執著善的也是苦。世間人在做功德時,是不是善呢?善當然是好,但善中還有善,大善中還有無限量的善,這就要有智慧才能明白,千萬不要只執著小善而忘記了大善、無限量的善。奈何可憐衆生只執世間一點小善,而不修出世間大善。要知一起執著就會産生障礙,猶開船而不拔錨就不能到彼岸;我們不將執著放舍又怎能遍證法界真空呢?

  

  一個沒有智慧的人,你同他講,那就如同世間的「隔行如隔山」;各人觀點不同,他執著他的井蛙之見,而不能明白智者洞澈高遠的見地,既然不能接受,那就永遠做個苦惱的衆生!

  

  五、一句彌陀具足無量光壽

  

  爲什麼要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呢?小學生、愚夫愚婦他們念佛得什麼真實受用呢?大家要明白,每尊佛陀都各有聖號,就像人各有名字一樣。那麼佛陀的爲什麼稱「聖號」呢?因爲他有聖德。每尊佛都按他的德號來稱呼,就像本師「釋迦」世尊;釋迦是印度話,中國話就是「能仁」之意,仁者,慈悲也,就是他能慈悲度化衆生。

  

  那「阿彌陀佛」其義如何呢?也是印度話,譯成中國話是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。一句彌陀聖號含藏著無量光、無量壽這種德行在裏頭,這是阿彌陀佛經過無量億劫,大慈大悲修行福慧、四攝六度等種種功德莊嚴所成。

  

  我們念阿彌陀佛就能得到無量光、無量壽,就好象母親懷中的嬰孩,雖然嬰孩不懂母乳有什麼維他命、營養成分,可是只要在懷中能安安樂樂,不要哭、不要叫,在懷裏吃,在懷裏睡,自自然然就會長得白白胖胖,一歲歲的長大,一年年的增智慧、乃至成人報效國家。

  

  我們衆生,雖然不懂阿彌陀佛有何功德,但只要你念佛就像嬰兒吃母乳一樣,即能得到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、智慧。就好象多種維他命結合濃縮在一起,不論你缺那一種營養,只要你吃這多種維他命,就能吸收到那一種營養。又彌陀聖號的功德如同電源、水源,想要光明時,只要插上電源,轉動開關,不就有光明了嗎?需要水時,只要接上水源,將龍頭一轉,水就來了。事實的道理就是這個樣子!所以雖不知佛功德之不可思議,只要我們念佛,彌陀智慧之光、功德之水自然就會加臨到我們身上。

  

  再進一步來說,爲什麼稱念阿彌陀佛聖號,我們就能業障消除呢?的確憑著這句佛號即可消業障,因爲彌陀聖號之功德充遍法界能長養念佛人的法身,如同空氣可滋養我們的色身。現在營養學家發現,人不吃飯、不喝水還不馬上就死,但一沒有空氣一定即刻就死;其實空氣具足一切營養,風一吹來,風中也具足一切營養,我們身體各毛孔都能吸收到那些養分。同樣的,我們念阿彌陀佛,也能具足彌陀的一切功德,使業障消除。

  

  理不易明白,要拿事相比喻才能明白,這就是以易知解難知。以上念佛的道理,諸位明白了嗎?希望大家都能開智慧。

  

  六、一則擔麻棄金的故事

  

  對這位還就讀于興大研究所的同學,我現在以佛法中一則「擔麻棄金」的故事來勸勉你,並請諸位注意聽!

  

  擔麻棄金的故事是講有兩個貧窮的人,因爲沒錢,兩人就帶少許的幹糧上山找寶去。找了叁、五天也沒找到,但幹糧已用完了,只好尋回頭路回去。一上路沒多久就看到路上有麻,這麻是可織成布匹的麻,兩人很高興的想,若擔回去賣也能賺錢,于是盡量的擔,能擔十斤就擔十斤,能擔百斤就擔百斤。

  

  兩人擔麻繼續朝回頭路走,走了一天,忽然在路上看到了布。這兩人中有智慧的就把麻丟掉而擔布,另一人則說:「這麻已擔了一天,可以拿回去賣,你現在丟掉不是太可惜了嗎?」聰明的告訴他:「麻還要織成布才能做衣,現在有了布是最好了,還擔麻做什麼!」但愚者還是要擔麻。

  

  這一擔又是一天,到第叁天,喔!看到金子了--黃金。這聰明的人就又把布丟掉改擔金子;而擔麻的還是執著那麻,「麻已擔二天了,現在要把它丟掉,太可惜了!」他還是要擔麻,這就叫「擔麻棄金」;金子不要,布也不要,要麻。事實上有了金子,生活就可以改善了,要房子、衣服等都有了,但他就是不聽聰明人的話。

  

  那個擔金子的回去後,因爲有了金子就發財成了富翁,生活富裕;那擔麻的回去,太太就說:「你怎麼這麼蠢啊!你和某人一起去,怎麼他擔金子回來,你就擔麻回來?難道你沒看到金子嗎?」他說:「不是啊!金子很多呢!但我擔麻,舍不得放啊!」「哎呀!你怎麼這麼蠢!」小孩子也說:「爸爸!你蠢到這樣子,累得我們要跟著你受苦啊!」最後太太、兒子都被這擔麻的愚人給氣走了。

  

  世間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?有啊!因有這樣愚蠢的人,所以有這樣的故事。又如一種人,明知學佛雖好,但他總認爲我已學道多年了,現在改學佛不好意思啊!爲了不好意思而舍正法,對這樣愚蠢的人,又有什麼可溝通的呢?

  

  七、智者擔金棄麻研究佛學

  

  講到這裏,我有幾句話想告訴這位研究生:臺灣目前不少高等知識青年,但我到臺灣這麼多年,就只有你一…

《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過堂開示(一九八九年九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