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过堂开示(一九八九年九月)

  

  往生有分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

  

  

  

    妙莲老和尚过堂开示

  

  修戒恭录

  

  (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二日午斋)

  

  今天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,就是在座的游居士。目前台湾各大学都有佛学社团的成立,大多数有善根的学生对佛学很有兴趣研究;有些不但求知,还能依佛法来行。所以每逢寒暑假,都有各种活动;像佛学讲座啦、斋戒学会、佛七等,其中不单是大学生会参加,还有教师,甚至儿童等,可说从高等知识分子,乃至到儿童都有。

  

  儿童不解佛学道理,可是他能依着佛法修行,究竟他们得的利益大呢?还是光研究佛学的那些大学教授、博士得的利益大?以下我对这个问题分别比较一下。

  

  一、修行要解行并进福慧二严不可缺一

  

  各处寒暑假的佛学讲座,研究佛法的道理,那是「佛学」;儿童由父母陪他到寺院打佛七、观音七,念「阿弥陀佛」「观世音菩萨」,这就是「学佛」。

  

  佛学、学佛,这两种到底都需要--要目足并重、双管齐下呢?还是只要单独一样?如研究佛学就不必再学佛,或学佛就不必再研究,这都不合乎中道。

  

  依正常道理来说,应该要有解有行。你不解,怎么知道如何行?所以先要有解而后有行。但人的根性不同,有的人只研究佛理,若叫他实行--念佛、拜佛、参禅,他就做不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他的善根福德缺少。

  

  单研究佛学,虽有慧根,但没有行;虽有智慧,但事实上得不到真实的利益,那慧是干枯之慧。好象一个人,学问是有,天文、地理、人事他都明白,可是他的一生孤苦又生活潦倒;或虽有家庭,但儿女、太太也都要跟着受苦。为什么?他没有福,所以生活很苦。

  

  反过来说,有的人虽是有福,生活经济很富裕,过得安乐、自在,但是却没有智慧。一个人有福没有智慧,对事理就不能透澈明了。由此可知,单有福或单有慧都不好,有福有慧事理才能通达,所以应该要修福修慧。

  

  要有福有慧,那么就要研究佛学,还要依着佛法来行持,这就能「福慧二严」。二者要并行、均匀、平等,不可一大一小。就像车的两轮要一样大,若一大一小,那车子怎能开?勉强开只有打转,不能直行向前进啊!

  

  没有解佛学的道理,就像一个瞎子没有眼,虽有二条腿而不能行动,一走路没人引导,就会堕入沟坑。反过来说,虽有一对好眼而没有两条腿,又如何返家?所以一定要解行并进,目足双运,前程才能看得明白,行得稳妥。

  

  二、研究佛学不如老实念佛

  

  有福有慧,二者均匀,当然很好,但世间之事有很多不是那样理想。假使这二者不能相提并进,如有慧没有福,就像有些教授及大学生,只是研究佛学,连最基本的三皈五戒都不受持,一句佛号都不念,甚至人格都成问题,那就不如小学生、阿公阿婆、愚夫愚妇那样,能受人指教,老实念佛;虽然什么道理也不懂,就只会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那这个就得真实受用,比那教授、博士还好。

  

  如果这些博士、教授能知佛法,又能依佛法修行,解行并进,研究一分佛学,就行一分,这就是福慧二圆,那当然是好上加好啦!

  

  三、佛陀福慧两足尊

  

  为什么佛陀又有「两足尊」之称呢?这有什么功德?大家一定要明白。告诉大家!佛陀具有福慧两种圆满,所以称「福慧两足尊」,「足」者,圆满也。每尊佛一定要在菩萨因地中,把福、慧都修得圆满,不圆满不能成佛。

  

  这个福慧要在那里修?还是在利益众生身上,舍了众生,佛陀还是无法修福修慧。千万众生愚痴没智慧,就开他的智慧,讲道理给他听,这是修慧因;无量众生苦恼无福,就施舍解他的苦,令他乐,这就是修福的因。所谓「世尊」,佛陀有什么值得被世人尊敬?他的福慧两种圆满了;他的福慧二严不是为了给自己享受,是为一切众生而成就的,因此为一切世间所尊重。

  

  佛陀为什么想修福慧呢?就是有「大悲心」,有「慈爱心」--予众生乐、拔众生苦。那么要凭什么才能拔苦、予乐呢?就是要有福有慧,方能普济众生。

  

  四、愚痴执着难达彼岸

  

  如果没有慧怎么去化度愚痴的人?佛法讲愚痴,不是世俗人讲的那种愚痴;不会吃饭、穿衣服,甚至将大便当饭;那是疯子,颠倒了。佛法讲的愚痴,是因果事理不明白;只知一不知二,知事不知理的人。这种人不是不会吃饭,其实他也会吃、也会享受、也会巧辩,不过他辩的不是真理,他是非理而辩--强辩,或者得了一分理,就抹煞了一切,这都是叫愚痴。

  

  愚痴之人处处执着,执着小的是苦,执着大的也是苦;执着恶的固然是苦,执着善的也是苦。世间人在做功德时,是不是善呢?善当然是好,但善中还有善,大善中还有无限量的善,这就要有智慧才能明白,千万不要只执着小善而忘记了大善、无限量的善。奈何可怜众生只执世间一点小善,而不修出世间大善。要知一起执着就会产生障碍,犹开船而不拔锚就不能到彼岸;我们不将执着放舍又怎能遍证法界真空呢?

  

  一个没有智慧的人,你同他讲,那就如同世间的「隔行如隔山」;各人观点不同,他执着他的井蛙之见,而不能明白智者洞澈高远的见地,既然不能接受,那就永远做个苦恼的众生!

  

  五、一句弥陀具足无量光寿

  

  为什么要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呢?小学生、愚夫愚妇他们念佛得什么真实受用呢?大家要明白,每尊佛陀都各有圣号,就像人各有名字一样。那么佛陀的为什么称「圣号」呢?因为他有圣德。每尊佛都按他的德号来称呼,就像本师「释迦」世尊;释迦是印度话,中国话就是「能仁」之意,仁者,慈悲也,就是他能慈悲度化众生。

  

  那「阿弥陀佛」其义如何呢?也是印度话,译成中国话是「无量光」、「无量寿」。一句弥陀圣号含藏着无量光、无量寿这种德行在里头,这是阿弥陀佛经过无量亿劫,大慈大悲修行福慧、四摄六度等种种功德庄严所成。

  

  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能得到无量光、无量寿,就好象母亲怀中的婴孩,虽然婴孩不懂母乳有什么维他命、营养成分,可是只要在怀中能安安乐乐,不要哭、不要叫,在怀里吃,在怀里睡,自自然然就会长得白白胖胖,一岁岁的长大,一年年的增智慧、乃至成人报效国家。

  

  我们众生,虽然不懂阿弥陀佛有何功德,但只要你念佛就像婴儿吃母乳一样,即能得到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、智慧。就好象多种维他命结合浓缩在一起,不论你缺那一种营养,只要你吃这多种维他命,就能吸收到那一种营养。又弥陀圣号的功德如同电源、水源,想要光明时,只要插上电源,转动开关,不就有光明了吗?需要水时,只要接上水源,将龙头一转,水就来了。事实的道理就是这个样子!所以虽不知佛功德之不可思议,只要我们念佛,弥陀智慧之光、功德之水自然就会加临到我们身上。

  

  再进一步来说,为什么称念阿弥陀佛圣号,我们就能业障消除呢?的确凭着这句佛号即可消业障,因为弥陀圣号之功德充遍法界能长养念佛人的法身,如同空气可滋养我们的色身。现在营养学家发现,人不吃饭、不喝水还不马上就死,但一没有空气一定即刻就死;其实空气具足一切营养,风一吹来,风中也具足一切营养,我们身体各毛孔都能吸收到那些养分。同样的,我们念阿弥陀佛,也能具足弥陀的一切功德,使业障消除。

  

  理不易明白,要拿事相比喻才能明白,这就是以易知解难知。以上念佛的道理,诸位明白了吗?希望大家都能开智慧。

  

  六、一则担麻弃金的故事

  

  对这位还就读于兴大研究所的同学,我现在以佛法中一则「担麻弃金」的故事来劝勉你,并请诸位注意听!

  

  担麻弃金的故事是讲有两个贫穷的人,因为没钱,两人就带少许的干粮上山找宝去。找了三、五天也没找到,但干粮已用完了,只好寻回头路回去。一上路没多久就看到路上有麻,这麻是可织成布匹的麻,两人很高兴的想,若担回去卖也能赚钱,于是尽量的担,能担十斤就担十斤,能担百斤就担百斤。

  

  两人担麻继续朝回头路走,走了一天,忽然在路上看到了布。这两人中有智慧的就把麻丢掉而担布,另一人则说:「这麻已担了一天,可以拿回去卖,你现在丢掉不是太可惜了吗?」聪明的告诉他:「麻还要织成布才能做衣,现在有了布是最好了,还担麻做什么!」但愚者还是要担麻。

  

  这一担又是一天,到第三天,喔!看到金子了--黄金。这聪明的人就又把布丢掉改担金子;而担麻的还是执着那麻,「麻已担二天了,现在要把它丢掉,太可惜了!」他还是要担麻,这就叫「担麻弃金」;金子不要,布也不要,要麻。事实上有了金子,生活就可以改善了,要房子、衣服等都有了,但他就是不听聪明人的话。

  

  那个担金子的回去后,因为有了金子就发财成了富翁,生活富裕;那担麻的回去,太太就说:「你怎么这么蠢啊!你和某人一起去,怎么他担金子回来,你就担麻回来?难道你没看到金子吗?」他说:「不是啊!金子很多呢!但我担麻,舍不得放啊!」「哎呀!你怎么这么蠢!」小孩子也说:「爸爸!你蠢到这样子,累得我们要跟着你受苦啊!」最后太太、儿子都被这担麻的愚人给气走了。

  

  世间上有没有这样的人呢?有啊!因有这样愚蠢的人,所以有这样的故事。又如一种人,明知学佛虽好,但他总认为我已学道多年了,现在改学佛不好意思啊!为了不好意思而舍正法,对这样愚蠢的人,又有什么可沟通的呢?

  

  七、智者担金弃麻研究佛学

  

  讲到这里,我有几句话想告诉这位研究生:台湾目前不少高等知识青年,但我到台湾这么多年,就只有你一…

《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过堂开示(一九八九年九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