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努力積極地在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八個字上下功夫?如果真能在心地上竭誠地求,在行爲上處處自省己過,慚愧忏悔,心與佛合,行與佛同,與佛自然感應道交,佛菩薩必然加被!
不能自殺
◎人絕對不能自殺,因爲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佛性,此佛性與佛相比無貳無別,每個人都具有未來成佛的資格。自殺如同殺佛一般,出佛身血,這種罪業是非常深重的。
得成于忍
◎忍辱是成就我們道業的最佳途徑,所以金剛經教我們「得成于忍」。學佛的人要常常慚愧忏悔,好事向別人,壞事向自己,不覺有功,但省已過,面對周遭莫須有的毀謗阻難,也要甘之如饴,因爲這正好消除我們的業障,成就我們的道業。所以金剛經教我們「若爲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。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爲消滅,當得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執理廢事之病
◎印光大師說:「今之人通害執理廢事之病。」末法時代衆生根器愚劣,學佛人不可好高骛遠,應該多在事上下功夫,也就是應該多在自身的行持實踐上下功夫。否則縱你貫通叁藏,博曉經論,于自己也了無實益,只成一般學問而已。
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
◎念佛人的行持,當把握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二個大原則。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我們很生疏,我們就要多念,時時鞭策自己行住坐臥常常提起這一句佛號,久而久之,念成了習慣,即使不念的時候,佛號還是不自覺地由心中浮了起來,這就是「無念而念」。養成了念佛的好習慣,臨終最關鍵的時刻,佛號自自然然便能提得起來,這樣往生就有把握了。
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
◎我們無始以來貪瞋癡壞習慣深重頑劣,我們太熟悉于自己的五欲六塵,太沈溺于自己的無明包蔽。學佛之後,有了覺悟,便當遠離我們所習以爲常的酒色財氣,名聞利養,親近善知識,遠離惡朋友,親近好環境,遠雛惡因緣,久而久之,正如同楞嚴經告訴我們的: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。」自然在不自覺地熏陶中清淨了自性,一步步走向成就之路。
家庭教育
◎當今社會的動亂不安,解決之道應該好好地在家庭教育上著手。每個父母都應當自我檢討,是不是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示範與教導。比如說孩子喜歡打蚊子、殺蟑螂,虐待小動物,作父母的便當從小教導孩子因果報應與衆生平等,慈悲不殺的道理。如果每個父母都能在家庭教育上以身作則,並隨時修正子女的行爲,並且讓小孩了解因果報應的真理,子女長大必然良善。
舍得
◎心經上觀自在菩薩教我們「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」便是教我們要舍。舍眼耳鼻舌身意,舍掉六根的貪婪追逐;舍色聲香味觸法,舍掉六塵的汙染享受。唯有舍,才能得。舍一分,得一分受用;舍十分,得十分受用。
舍的方法
◎舍的方法便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我們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用萬德洪名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聖號,約束住我們的六根,把佛號當作我們的本命元辰,自始至終,從朝至暮,不離這句佛號,在執持名號的過程中,舍掉六根的外緣,舍掉六塵的沾染,依靠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願力,成就我們往生極樂,永脫輪回,成佛證果的道業。
(八)
把握機緣
◎宇宙萬物,天地萬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聚散有時,生滅無常。大家有緣相聚在一起學佛,都是多生以來種下無數的菩提因緣成熟的緣故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好好珍惜此一千載難逢的殊勝因緣,但念無常,好好地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緣,努力精進,勿懈勿怠,一生成就,了辦生死。
是日已過
◎普賢菩薩偈雲: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。」普賢菩薩教我們要但念無常,時時刻刻想到無常大敵,因爲人命呼吸間,一息不來,輪回路險,焉知何在?
無常
◎每天臨睡前,我們應當扪心自問,自己今天爲自己的生死大事准備了多少?是不是又荒廢懈怠了一日?人生的一切都是無常,學佛念佛要趁早,因爲無常大限隨時隨地都可能到來,我們應當更積極地及早准備自己的生死大事。
不要執著
◎金剛經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要執著。「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「離一切相,則名諸佛」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等等金剛經的點點滴滴都是佛陀殷殷告誡我們要放下一切,不執著一切。
夢幻泡影
◎金剛經裏最後的四句偈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就是告訴我們,眼前我們所擁有的,所鍾愛的,所眷戀的,所執著的一切都如同夢幻泡影一般的脆弱,都如同露珠閃電一般地短暫,都不真實,都是無常,都將過去。提醒著我們不要執著,要真實地放下,去追尋真正永恒的歸宿。
即一即叁
◎念佛就是淨,就是禅,就是密,即一即叁,即叁即一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俱含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的所有精華,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議!老老實實地把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執持下去,佛教的精髓盡在其中。
慎選法門
◎學佛人要放聰明一點,我們要慎選一種簡單易學且容易成就的法門,因爲生命有限,人生無常,沒有多少機會時間可以給我們蹉跎。古代祖師如永明大師、蓮池大師、徹悟大師都是禅門大德,參禅到最後都知道這條路是行不通的,倒過來最後還是回到念佛,息心淨土;近代如李炳南老居士一開始也是學禅,又是學密,學了好些年,也是最後回到了淨土法門,在念佛中成就了道業。
靠自力?靠佛力?
◎學禅學密之所以難成就,難在只靠自力,除非上上根機的人方能成就;念佛之所以易成就,另在依靠佛力,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,依其本願,接引衆生,靠著佛力加被,上中下根一概攝之,橫截生死濁流,一生了辦,超凡入聖。所以大集經雲:「末法億億人修行,罕一得道,唯依念佛,得度生死。」
念佛是真正的究竟
◎念佛才是真正的究竟,而且是叁根普被,無機不攝。試觀華嚴經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末後普賢菩薩尚且教以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。夫華嚴乃世尊成道後爲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導的無上經王,都勸大菩薩念佛,求生西方以圓滿佛果。吾輩俗地凡夫,竟還藐輕念佛,視念佛爲粗淺,視念佛爲愚夫愚婦之行,真是愚癡昏昧,可憐至極,無可救藥啊!
萬病從殺生來
◎萬病都是從殺生而來。華嚴經雲:「假使惡業有體相者,十方虛空,不能容受。」我們累世以來,所造的殺業早已無窮無邊。所以我們不只要戒殺吃素,不再造殺業,更要積極地放生,救贖生命,償還殺債。
(九)
自性自度
◎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,學佛念佛,了脫生死是自己的事,任何人都幫不了你。師父把佛陀的教誨教你,就好比醫生開藥給你服,服不服藥還在于你自己,不服藥病不會好,怪還是要怪你自己。所以學佛念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,所謂:「自性自度」,奉勸學佛人要及早好好准備自己最重要的生死大事。
長遠心
◎學佛念佛一定要發長遠心。因爲修行的路如同爬山一般,不可能一下子就登上峰頂,在過程中總是有諸多橫逆阻撓處處障礙著我們,讓我們上上下下,進進退退。但是只要發長遠心去做,百折不撓地努力行去,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。
念佛的秘訣
◎念佛的秘訣沒有別的,就是要多念,生處轉熟,養成念佛的好習慣,將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老老實實,竭誠盡敬地執持下去,將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融入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當中,久而久之,自能體會其中的奧妙。
高聲念佛
◎念佛時如果妄念紛飛,心識雜亂,不能專注的時候,必須要大聲念,攝耳用心聽,自能去除妄念。業報差別經雲:「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:一、能排睡障;二、天魔驚怖;叁、聲遍十方;四、叁途息苦;五、外聲不入;六、心不散亂;七、勇猛精進;八、諸佛歡喜;九、叁昧現前;十、往生淨土。」
戒爲無上菩提本
◎華嚴經雲:「戒爲無上菩提本。」守一分戒律,得一分清淨,成就一分道業;守十分戒律,得十分清淨,成就十分道業。
學佛的根本
◎學佛的根本就在「戒定慧」叁個字。楞嚴經雲:「所謂攝心爲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爲叁無漏學。」所以學佛之人應該好好地在「戒定慧」叁無漏學上下功夫。
叁無漏學
◎如何在濁世中,心不爲外境所轉,如如不動,而且能把外境轉過來,化煩惱爲菩提,化火焰爲紅蓮,這就須要功夫,必須要在「戒定慧」叁無漏學上下功夫。
戒定慧
◎佛陀在涅槃時叮咛弟子要「以戒爲師」,就是要佛弟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行爲中處處小心謹慎,隨時觀照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違反佛陀的戒律,時時省察己過,日日忏悔罪愆。有了戒行,自然生出了定力,不致隨緣流轉,爲外界所影飨;有了定力,自然發出了智慧,能夠明辨是非,分別善惡。
紙上談兵,都是空談
◎聽得千萬句,不如行得一句,學佛最重要的是行,也就是要實踐,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的行持上,才能真正獲得實益,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,都是空談,一點用處都沒有。
學佛人的行持
◎學佛人的行持,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,老老實實地執持「阿彌陀佛」聖號,任憑山崩海嘯,地老天荒,絕不改變。生活上的行爲當以戒殺茹素爲斷衆惡之首,以贖命放生爲行衆善之先。
(十…
《蓮池警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