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辱
◎忍辱是成就道業必經的過程,所以六度中特別有一個忍辱。人生一切的成就就是靠忍辱,所以金剛經中特別提及「得成于忍」。經中告訴我們,世尊曾于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修忍辱行,並且面對歌利王割截其身體,四肢關節節節支解時,仍能忍辱,不生瞋恨,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,後爲然燈佛授記成佛。所以,忍辱功德不可思議,學佛人當修忍辱行,以釋迦牟尼佛爲師,用忍辱來成就我們的道業。
觀照自己
◎面對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與諸多業障,修行中的我們總是會不時地犯錯,動怒,與人摩擦、口角,這時候我們便當時常觀照自己,用慈悲的心來看待世間的一切,用忍辱的心來對待生活中的橫逆。
舍
◎所有金剛經,心經就是告訴我們要「舍」,要舍掉一切,放下一切,不執著一切;連舍的感覺也要舍,連放下的感覺也要放下,連不執著的感覺也沒有,這才是真正的舍,真正的放下,真正的不執著。
忏悔
◎我們每天殺盜淫妄,不管是言行舉止甚且是起心動念,不知道犯了多少的罪業。所以地藏經雲:「南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又雲:「業力之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」既知吾人是個十足的業障凡夫,我們每天一定要忏悔,用忏悔的力量來消除如恒河沙般地罪業。
罪從心起將心忏
◎「罪從心起將心忏」,忏悔一定要從內心深處真真實實地發忏愧心,忏悔己過,誓不再犯,這才是真正如法的忏悔。
拜八十八佛
◎忏悔最好的方法便是拜八十八佛,用禮忏的方法消除宿業。在拜佛禮忏中,因諸佛本誓願故,得以滅罪消愆,清除四重五逆重罪。
禮忏
◎在禮忏的過程中,身禮佛,口念佛,意想佛,身口意叁業清淨,並得諸佛依本誓願佛力如被,如此忏悔,消業不可思議,功德不可思議。
警策
◎每個人初發心學佛都很單純,想自利利人,行菩薩道,想成佛證道,普度群萌。但在過程中大多數人卻常常走偏了路而不自知,或者沾染了名聞利養,虛榮貪婪心一起,心就不清淨了;或者忘了自己生死事大,而只終日汲汲營營于身外公益之事,結果所做功德只成人天福報,還是要在六道中輪回受苦。
莫忘初心
◎所以學佛的過程中要「莫忘初心」,保持當初開始學佛的那一念「清淨心」,必須時常抱持著「警覺」的心情,如糾察般地省視自己的行爲與動機,所作所爲是不是爲名?是不是爲利?是不是只重外緣不求自省?是不是只求人天福報不求往生西方?稍有沾上名利色彩,馬上忏悔修正,稍有違背初衷,立刻慚愧改過,如此才不枉此生學佛,才不致誤入歧途。
內功外功
◎學佛要內功外功並行並重。內功是執持名號,一句佛號,死守不忘,行住坐臥,念茲在茲;外功是六度萬行,斷惡修善,戒殺茹素,放生助人。內功爲正,外功爲輔;內功是主,外功是從,惜世人多重外功而忽內功,舍本逐末,愚癡顛倒,可惜啊可惜!
(十一)
茹素放生
◎學佛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實踐,在生活中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而所有的惡業中,殺業最重,而且楞伽經雲:「食肉與殺同罪。」吃肉就等于殺生,所以諸惡業中當以戒殺茹素爲急。而所有的善業中,放生第一,因爲放生就是救命,功德最大,所以諸善業中當以放生贖命爲先。所以大智度論雲:「諸余罪中,殺業最重,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。」
最重要的功課
◎簡單地說,學佛的實踐上當以茹素爲斷惡之首,放生爲行善之先。茹素放生是學佛人行持上最重要的二門功課。
時常觀照自己
◎學佛之人要時常觀照自己,反省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,起心動念,時時慚愧,刻刻忏悔,畢竟我們還是具縛凡夫,常常說錯話做錯事,時常觀照自己,時常修正自己,才能在學佛路上日起有功,漸趨佳境。
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
◎果從因來,有智慧的人面對問題會檢討自己,探尋原因,找出症結,進而改正過錯,因正自然果圓。愚癡的人卻只是在果報上計較追逐,終究只是徒勞無功,一事無成。「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」學佛的人應該多在因地上下功夫。
自己的家就是道場
◎學佛就是覺悟,而非向外攀緣,自己的家就是道場,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修行,在生活中努力盡好自己的本分,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隨時隨地觀照自己,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,起心動念,從而力行實踐,改過遷善,這就是真正的學佛人。
學佛人的典範
◎一個平平凡凡能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盡力做好本分,並能在生活中隨時反省,隨時忏悔,慚愧有余,虛心向上的人,再能在生活中加上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聖號,老老實實地執持名號,這就是一位我們學佛人的典範。
難行道易行道
◎想要成佛,選擇禅、密、教、律都須要曆經叁大阿僧祇劫的漫長修行始能成功,因爲只靠自力,故難。選擇淨土法門,依憑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聖號,即可一生成就,超凡入聖,因爲依靠佛力,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依其誓願,佛力加被,故易。
善知識的重要
◎末法時代,衆生業重福薄,學道人多,得道人少,很多人用盡心血,花費了精神財力,努力學道,卻終是一無所獲,這是因爲缺乏善知識指導的緣故,沒有選對方法,走錯了路,迷失了方向。所以依止一位如法的善知識是學佛路上不可或缺的,在善知識的監督指導下修行用功,隨時請益,隨時修正自己,才不致空費心力,徒勞無功,甚至走入邪魔外道而不自知。
不能發虛願
◎發了願是一定要實踐的,切切不能發虛願。對一般人而言,有了承諾而不兌現,尚且不對,更何況是正信的佛弟子,對至高無上的佛菩薩發願。所以發願一定要慎重,要量力而爲,切不可貪好浮華虛榮,爲了虛名頭銜去發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願,變成了虛願。
修行的基礎
◎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礎。萬丈高樓平地起,基礎沒有打穩,以後任何的努力都是徒然。所以世尊教我們要「以戒爲師」,隨時隨地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,有沒有違反佛陀的戒律,隨時隨地約束自己,修正自己的行爲。
(十二)
人間大孝
◎蓮池大師雲:「親得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」,人世間最大的孝莫過于勸父母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供養父母再多的金銀珠寶,華屋大廈,都帶不走,再多的承歡膝下,噓寒問暖都只是短暫虛假的,唯有勸父母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才是真孝,真正讓父母得到利益,願天下有心的子女們,勉力于此!
虛心自慚
◎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爲。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,如果不能虛心自慚,接受別人對我們的教導與批評,反而狂妄自負,目空一切,這種人永遠不會進步,也沒有資格算是一個學佛之人。
修行的目的
◎我們修行過程中,所有一切的六度萬行,止惡修善,就是爲了成就我們,清清淨淨地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
自淨其意
◎佛教的教義不外乎這十六個字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其中最重要的是「自淨其意」。對我們念佛人而言,「自淨其意」,就是牢牢地抱住一句「阿彌陀佛」聖號,用一念抵萬念,降伏妄念,清淨自心,在執持名號的過程中,普現我們每一個人本來俱有的佛性。
應無所住
◎可惜世人多只注重于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並且執著自己所作功德,結果所得功德只是成爲人天福報,翻爲輪回業緣,殊爲可惜!大部分的人卻忽略了最重要的「自淨其意」。學佛人當以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清淨心來執持名號,不執著斷惡修善的一切功德,把所有功德完完全全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真正成就我們學佛成佛的道業。
無常
◎「榮華可喻花開落,聚散還同雲去留」,天地萬事包括大自然的一切,花開花落,雲聚雲散,潮來潮往,日升日落,處處都是在爲我們說法,告訴我們人世間唯一的真象—「無常」。宇宙萬般都如同夢幻泡影,閃電露珠般地虛幻短暫。提醒著我們不要執著,要真實地看破,真實地放下,在生活中隨緣不變,做自己的主人。
依法不依人
◎修行的方法很多,教我們修行的古德祖師以及善知識,同修道友也有很多,我們應當把持一個大原則--「依法不依人」,以釋迦牟尼佛教誨我們的教法爲主,以佛陀所說的經典爲准,因爲只有佛陀所說的最究竟,最圓滿。所以一切修行皆當聽佛說,以佛陀的教法爲准則,才不致人雲亦雲,誤入歧途。
止觀
◎有人問何謂止觀,其實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就是止觀。能夠把一句佛號念得不起雜想,不生妄念,就是止,能夠把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就是觀。能夠依照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老老實實地執持名號就是止觀。
要學佛,非佛學
◎末法時代,我們學佛衆生,業重福薄,根器愚劣,千萬一定要老老實實地持名念佛,信願求生,不要再去研究太多的佛學,又是止觀又是經教。我們要學佛,而非佛學,老老實實地在行持上「息滅貪瞋癡,勤修戒定慧」再加上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綽綽有余了。
息心淨土
◎你拼命地研究止觀,能夠把天臺教旨融會貫通,甚至你能把叁藏十二部經典都能倒背如流,都沒有用,還只是個具縛凡夫,還要生死輪回,要成佛還須曆經叁大阿僧祇劫。你什麼都不懂,只是老老實實地執持「阿彌陀佛」聖號,以深信切願的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卻能夠一生成就,當生就…
《蓮池警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