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了遮婆羅塔(capala),那是一座古墳,相當于現代所稱的納骨塔,在塔處有大樹,所以修行者均喜歡在古墳的骨塔之處的大樹之下靜坐,佛陀和大迦葉初見之處的多子塔,性質與此相同。一般的漢譯爲「廟」,即是靈塔或靈廟之意。因其均有大樹,巴利文佛典中將之稱爲靈樹。此時的釋尊,因患背痛,故由阿難敷了臥具,讓他在大樹下暫事休息。
從此向北。便離開了毗舍離的國境,通過了班陀村、诃帝村、□跋村、祥婆村、婆迦市,而到了末羅國(Malla)的波婆村(Pava),接受了鍛冶工人淳陀(Cunda)的最後供養。因爲淳陀是位虔誠的佛教徒,聽到佛陀光臨該村的消息,便去請求開示:
「偉大智慧的聖者,覺悟了的人,真理之主,離開了妄執的人,人類的最上者、超越者,請問:世間上有那些修道的沙門呢?」
釋尊告訴他說有四種:
「超越疑惑,離煩惱苦,樂于涅槃,去除貪欲,爲人天的向導者,便是依道的勝者。
知道此世間的最上者,並以之判別而將方法說出來的,斷疑不動的聖者,是爲沙門中的第二等,呼爲說道者。
善說法句,依道而生,能自製、勤念、奉行無咎之語的人,是爲沙門中的第叁等,呼爲依道而生者。
裝成善守誓戒的模樣,厚臉皮、給信施送禮、傲慢、作爲、無自製心,喋喋不休,表現成了不起的樣子,是爲汙道者。」
對于出家的沙門,用這四種尺度來作評價,乃是極爲得體而重要的。也可由此想見,佛陀晚年時的教內教外的沙門之中,所謂「汙道」的出家人,已經出現了。
淳陀被稱爲鍛工之子,是做金器的工人階級,並非富裕的人,甚至是被階級社會輕視的人,佛陀爲了打破階級的印度傳統,雖然身體不適,依然接受了淳陀的供養。
因爲這是佛陀在入滅之前所受的最後供養,所以極受後世佛教徒的重視;至于那供養的是什麼,在近世學者之間,也頗受注目。從梵文原文(sukara-maddava)的字面看來,那是不老不嫩的,柔軟的,上等的野豬肉,通俗的解釋,可名爲軟豬肉。但在漢譯本中稱爲「□檀耳」,即是□檀樹上所生的木耳,或菌類。因此,也可將軟豬肉視爲□檀耳的原義之解釋,總之,那恐怕是當時印度相當美味的食品。把它說成野豬肉的看法,在中國系統的佛教界是不能接受的,因爲中國佛教是素食主義者;至于在南傳系統的小乘佛教界,倒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之處,因爲錫蘭、緬甸等的比丘,向俗人家托缽之時,是得到什麼便吃什麼的。
由于正在抱病遊化的釋尊,已經非常衰弱了,吃了淳陀的那餐菌類的供物之後,病情加重,腹痛如絞,所以催促阿難尊者:「我們到拘屍那揭羅城去吧。」
大般涅槃
釋尊離開波婆村時,淳陀也隨著同行,見到佛陀的病況加重起來,便懷疑是因吃了他的食物而引起的,所以非常的懊惱,佛陀知道了淳陀的心意,也知道其他的弟子之中,亦有這種想法的人,故對阿難說:「有兩種供養的功德最大,一是在我成等正覺之前,于菩提樹下少女難陀婆羅的供養;二是在我入滅之前,于波婆村冶工淳陀的供養。」淳陀聽了,釋了心中的憂苦,感激佛恩的廣大,不禁流淚哭了起來。
佛陀的死,不同于凡夫的死,所以稱爲圓寂,稱爲入滅(進入寂滅境界),稱爲偉大的寂滅,即是大般涅槃(maha-parinibbana)。釋尊到了拘屍那揭羅城,進入城外的林中,在沙羅雙樹之間,由阿難爲他敷好了頭朝北方的床位,他便右肋橫臥,兩足上下重疊,安祥地准備進入涅槃了。但他見到阿難在他背後,流淚飲泣,並說:「我在佛滅之後,依誰受教、依誰而得最後的證悟呢?」因此,便把阿難叫到面前:「阿難啊!不要悲傷,我常對你們說過的,世事無常,盛者必滅,會者定離;世上沒有一樣是永遠不變的。阿難!你以精進,沒有與忍辱之道相背過,必可在不久之間,遠離貪愛之念,打破無明系縛的。」
阿難得到了釋尊的安慰。這時候又來了一位名叫須跋陀羅(Subhadra)的婆羅門學者,年已百二十歲,爲了最後的疑惑,故于佛陀臨終之際,特來請求開示。
所以成了在佛陀住世期間最後得度的弟子。佛陀也在末羅國大衆集聚的林中,講完了他最後的說法之後,于當夜的月沒西山之時,端然寂靜地大般涅槃了。
佛陀入滅, 之際,大弟子中隨侍在側的,僅有阿難尊者及阿那律尊者兩人;佛子羅侯羅,已經先佛而去;大迦葉則在他方遊化,但他聞訊之後,趕到佛陀涅槃處,主持了佛陀遺體的火葬儀式。根據資料所見,那時的迦旃延、富樓那、須菩提,尚在人間,卻未見到他們露面。
一、佛教的信仰與教義
佛教的發源和流傳
(一)發源于印度
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釋迦族的王子出家,經過六年的修行,開悟成佛,並將他所體悟到的、解脫生死和一切煩惱的方法,向當時的印度社會,宣揚了四十九年,最後以八十歲的高齡,離開了人間。我們稱他爲佛,也就是徹底覺悟了一切宇宙和人生道理的人。這是佛教的開始。
(二)中國佛教
佛教在印度,經過五百年的傳流,才通過西北印度,由中國的新疆省,傳到中國,這在中國後漢明帝的時代,已經有了關于佛教傳入的文字記載。在中國經過五百多年的傳播及發展,由于和中國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揚,便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佛教,共有十叁個宗派,那是由于不同的高僧所依不同的佛教的經典和論典,由不同的各種角度,發揮了他們的見解。其中最能表現中國文化特色的,是天臺宗、華嚴宗、禅宗。華嚴宗到了中唐(第九世紀)以後,便和禅宗合流;天臺宗到北宋時代,雖曾一度複興,但卻未能繼續發展。到了近世,談起中國佛教的寺院或僧尼,百分之九十九,均屬于禅宗。雖然尚有修學天臺、華嚴和淨土念佛的人,他們的出身,卻不能與禅宗無關。
近代的中國佛教界,出過四位偉大的高僧,那就是以持戒著稱的弘一(1880-1941)、以念佛著稱的印光(1861-1940)、以熱心教育及弘揚教義著稱的太虛(1889-1946)、以禅定著稱的虛雲(1840-1959),他們四位均對近代的中國佛教有, 過極大的貢獻。但是,今日傳來北美的佛教,則以禅宗的影響力最大。
(叁)美洲佛教
目前在北美弘揚佛教的,人數並不多,系統卻很繁雜。因爲,印度的佛教曾以叁個不同的時代,叁個不同的姿態,分向叁個不同的地區傳播。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,傳向錫蘭和緬甸;中期的印度佛教,傳向中國;晚期的印度佛教,傳向西藏。而在這叁個不同的區域,又形成了叁種不同的性格,我們分別把它們稱爲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,錫蘭和緬甸的佛教,屬于小乘,大乘佛教之中,又有顯著和密教之分。中國的屬于顯教,西藏的屬于密教。中國佛教又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。今天的北美,是各系佛教彙集的地方,但是仍以禅宗最受北美社會的歡迎和愛好。今天在北美傳播禅宗的人,不論他們是來自那一個國家,禅的根源是中國,直到近代,在中國最風行的仍是禅宗。中國人在北美弘揚禅宗最有力的則爲十六年前到舊金山的度輪法師,他是虛雲和尚的弟子,現在不僅于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數處,且已創立了一所法界大學,經常有數十位出家弟子跟隨他修行。在美國東岸,則爲現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國佛教會大覺寺,由于前任住持仁公法師的促勸及副會長沈公家桢居士的贊助,雖然由我教禅,僅僅一年多的時間,同時也頗艱苦,前途則極樂觀。我們分別開設了初級班、中級班、高級班、特別班、精進班,學生之中,已有人准備發心出家,終身修行。並且由學生發行了一份「禅」
的英文雜志。
至于這次我來多倫多的因緣,當然要感謝僑領吳俠民先生的邀請,我之認識吳先生及爲我擔任粵語翻譯的簡許邦先生,則是由于詹公勵吾長者的介紹。
詹公其人,雖非禅宗的傳人,他與近代中國禅宗最偉大的禅師虛雲老和尚之間的因緣,卻十分深切,此可從陽明山中華大典編印會印行的《虛雲和尚法彙》
附錄〈虛雲老人末後詩劄〉的內容,特別是第十叁劄〈夢中茶話〉及第十六劄〈告別絕筆〉,均可見出詹公與虛老之間感應道交,非同尋常。詹公一生樂善好施,但他並非百萬富豪。十數年前,發大弘願,願以二十英畝農地,捐出作爲發展國際佛教的建築用地。近一年來,經過與本人的數度傾談,更發弘願,決定捐出他的一塊面積近七十七英畝的農場,連農舍,請中國高僧主持,籌建虛雲禅寺,以利傳播中國禅宗的修行方法,成就僧俗四衆修行禅法。
七十七英畝的土地,對一般人而言,是一筆不小的財産,對一位修行的有道高僧而言,毋甯是一樁麻煩的事。要保持它永遠屬于十方大衆的産業,要從各方面募款,建造寺院,要教導住在那裏修行的人,要培養更多後繼的人才,要維持他們的生活。這項任務,至爲艱钜,否則就會辜負這位施主的願心了。可是,出家人雖不經商,也不得爲了薪水而爲任何人工作,他的悲願以及爲報佛恩而能盡形壽獻身命的信力,必定能感得護法龍天的加被,把這塊農地,經營成爲在北美傳播中國禅宗的一座大本山。同時,也不僅是因爲詹公或中國禅師要傳播禅的方法,乃是由于在北美的中國人,需要它,北美的本地人,也需要它。佛教是被這需要的潮流,卷來北美的,在座的諸位以及廣大的北美大衆,才是請佛教來這裏的主人。能有這麼多的支持者,前途當然是極其樂觀的了。
這決不是空想,凡是真正接觸過佛教的人,他就不會反對佛教的傳播,尤其是禅,它是中國文化最光輝的一部分,它不是宗教,它不必要求你改變什麼,也不要求你做任何不希望做的事。它卻能夠使你從實際的生活中,得到身體的平安健康和心理的平靜明朗。也能使你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佛教的支持者和傳播者。
佛教的信仰
很多人都認爲佛教的信仰是迷信。其實,當你聽…
《佛教入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