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過一些佛教對于信仰的解釋之後,你就會明白,佛教不但不是迷信,而且是非常合理的。
(一)叁寶
佛教的信仰,以叁寶爲中心,不像一般人誤會佛教的那樣,認爲佛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。
佛教的信仰,可以分作自信和信他的兩面,然都是以叁寶爲主。叁寶,意思是寶物,有救濟貧困的功能,佛教則用叁種寶物,救濟一切衆生,離苦得樂。
從一般而論,人的自信心是有限的,往往由于財力、智力、權力的限製,對于宇宙人生乃至小到對于平日所處的生活環境,也沒有自信心去解決和克服。這種人,首先需要有一種外在的依靠,才能幫助他克服難關,那就是信他的力量。
(二)信他 佛教給你信仰的,稱爲住持叁寶:
(1) 佛寶──二千五百年前出生在印度的一位王子,出家修行而開悟了的那個稱爲佛陀的曆史人物。
(2) 法寶──由那位成了佛的印度王子,把他自己開悟的方法以及用他的智慧觀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,說了出來,只要我們照著他所說的方法做去,我們也能開悟。
(3) 僧寶──凡是佛教徒,如果他能負起修行佛法並且傳播佛教的責任,便稱爲僧寶,雖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,事實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寶的使命。在這叁寶之中,如果無佛,我們根本無從知道離苦得樂的方法,如果無僧,這些方法便無人示範修行,也無人把這些方法傳流到現在。而我們信佛及敬僧的理由,即是爲了學習修行的方法。當然,佛教也鼓勵我們崇拜聖賢,佛教稱他們爲菩薩,譬如觀世音菩薩、阿彌陀佛等,也都是信他的對象,並且靈驗非常多。但這仍在叁寶之內,一切的菩薩都是僧寶,一切的佛都是佛寶。佛教被人誤爲迷信的最大原因,乃是由于許多信佛教的人,只是信佛信僧,沒有懂得修行的方法。事實上,如不學習方法,信佛信菩薩,雖可得平安,卻不能開悟而離苦得樂。唯有學習了方法,認真地修行之後,始能由信他而産生自信的力量。
(叁)自信
即是信自己。這是在信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,也就是從修行的經驗中,確切地體悟到了我們每一個人,都有成佛的可能,本來和佛無別,所以必將能夠成佛。但這自信的仍是叁寶,我們稱它爲自性叁寶:
(1) 自性佛寶──佛的意思是覺悟,人人都具備有覺悟的可能性,實際上,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,就是清淨的佛性,只因爲被外在的八風所吹,心理受了影響,産生了種種的煩惱,把清淨的佛性遮蓋住了,所以稱爲凡夫。所謂八風,是指的利益、損失、毀謗、榮譽、稱贊、譏笑、痛苦、快樂。一個人,如果能夠到達八風吹不動的境界,他就解脫了一切的煩惱,雖然尚未成佛,他已見到了他的自性佛寶。
(2) 自性法寶──在沒有開悟之前的人,修行的方法,是靠他人傳授的,當你開悟之後,你會發現,修行的方法,本來就是現現成成的,和每一個人的本性是分割不開的。這個方法,包括理論的和實踐的兩部分,理論的部分,可以比作地圖,實踐的部分,可以比作上路向目的地前進,兩者缺一不可,否則不是落于紙上談兵式的研究,便是落于盲人騎瞎馬式的苦修。未悟之前,法在心外,所以需要求師問道,開悟之後,法在心內,從你心中流露出來的,就是解脫煩惱的方法。不必另外再向佛經裏去尋求,但卻絕對是與佛經的觀點一致。因此,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,在世的時候,一共向當時的信衆們說了四十九年的修行方法,最後宣布,他並未說出一字。也就是說,他沒有創造出任何方法,一切的方法,原來就存在著的,他只是在發現這些方法之後,向大家指點出來而已。
(3) 自性僧寶──佛與法,既在我們每一人的自性中俱備了;僧,當然也不例外,僧的意思是融洽無間,和合一致,即消除了煩惱之後的狀態,所以稱爲「清淨和合僧」。煩惱是從我們的肉體及精神方面的不滿足和不順利而産生的,所以信佛的人,要解除煩惱的痛苦,首先必須從貪心、嗔怒、不明是非的叁方面,漸漸地省察和消除著手。尤其像出家人,他們不求任何東西,甚至將他們最寶貴的身體,也施舍出來,稱爲舍身出家,所以稱爲僧寶。但在他們沒有斷除煩惱之前,僅僅是凡夫僧,斷了若幹煩惱的,稱爲賢僧,將要斷盡一切煩惱的,稱爲聖僧,像觀世音菩薩、地藏菩薩等,即是聖僧,縱然是成了佛的人,也是僧寶之一,所以釋迦牟尼佛,仍對他的弟子們宣稱,他也在僧的數目之內。有很多人,不曉得佛與菩薩的區別,現在,相信諸位已經明白,菩薩是成佛之前必經的修行階段的人,佛是菩薩修行到圓滿時的最高階段的人。佛的身分是最高最圓滿的,但他仍可爲了適應各類的衆生,化身爲凡夫、化身爲鬼神、化身爲菩薩,所以在佛經中說觀世音菩薩是古佛的再來,觀世音菩薩有叁十叁種不同類別的化身,其實,他有千手千眼,也有萬手萬眼,他有千萬種不同類別的化身。化身的方式,則有托胎化身及變現化身的不同,不論那一種方式的化身,當他在你面前出現的時候,他是你的親戚朋友和家族中人,是普通的人。他可能用正面的方法來協助你,也可能用反面的方法來激勵你,不論正反,都是對你人格的培養和事業的成功有益。因此一個信佛教的人,他看所有的人,都是救助他離苦得樂的菩薩。一個開了悟的人,也能自覺到他自己,是與僧寶不可分割的,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,負起了菩薩所應負起的使命。
有些知識分子,讀了幾種禅宗的書籍之後,知道了自性叁寶的境界,高于住持叁寶,所以自稱信仰自性叁寶而用不著住持叁寶。像這些人,佛經裏有一個寓言說到:曾有一個愚人,見到叁層樓的建築物後,即要求一位建築師,單爲他建第叁層而不要底下的兩層。諸位想想看,這是可能的嗎?因此,我要告訴諸位,先從信他的基礎上入門,等你根據所學的方法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時,自信的功效,便會自然顯現在你面前的。
佛教的教義
佛教的經典,實在太多,多得使你無法以業余的時間來讀完它。我們中國的法師,希望讀過全部的佛經,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會的世俗環境隔離,關在寺院中的一間房內,經過數年的閱讀和體驗,才能對佛經的全體,有若幹程度的了解。像我本人,就是經過六年這種生活的人。至于一般的人,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學裏專門研究佛教經典,並且向學生教授佛經的學者,他們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經作總體的研究,同時由于他們缺少修行的實際經驗,故也無從確切地了解佛經,充其量,他們是從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。但是佛教的教義,從原則上說,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困難。它的根本思想,僅僅四個項目: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
(一) 苦
一個人,如果沒有苦難的感受,便不容易對自己作警惕,更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。所以在美國有一所學校,在訓練學生道德生活的課程中,使每一個學生均有一周的時間,來體驗生理機能有殘障時的痛苦。也就是分別地將學生們,或者蒙上眼睛,或者綁起腿子,或者捆住雙手。結果,這些學生的同情心特別高,彼此間的互助精神也特別顯著。
當然,在人類的思想之中,也有不承認佛教所說的苦是真理的,我們無意要說服任何人,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見到的真理,告訴願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義是什麼的人們。在佛經裏面,對于苦的觀念的說明,有幾種不同的分類,今天我想介紹的是五分類,即是:
(1) 苦苦──包括四個型態的苦的現象,那是人人都知道的:生、老、病、死。 以現在人的知識判斷,嬰兒初生之時,尚無知覺意識的作用,應該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,所以這個生字,是指出生這個事實而言,由于生而爲人,便因 他有了身體而注定了必將會病、會老、會死的前程。有的人未老即死,或者 終其身不知病爲何物,但他不能不死。所謂「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 死,其言也善。」原因即在對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種無可奈何的痛苦所致。年 輕的人,體魄特別強壯的人,比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,原因即在于他們對 于苦的感受不太強烈。 (2) 壞苦──有人反對佛教主張的「人生在世,有受皆苦」的說法,他們認爲,人生雖有痛苦的遭遇,但也同樣有歡樂的場合,譬如「久旱逢甘霖,他鄉遇故知,洞房花燭夜,金榜提名時」,乃是人生的賞心樂事。對于這一點,佛教並未忽略,佛教卻想進一步地爲你指出:天下沒有不謝的花朵,人間亦無不散的筵席。若從世間相的生起、完成、變異而複歸于消失的這個事實來考察,雖有偶然的美景良辰,它的結局則終歸于消失。所以有些人在沒有成功之前,吃盡千辛萬苦,到達成功之際,又會患得患失,尚未引退之前,便已憂慮到,退休之後的下一步應該如何走法的問題。總之,世相是經常變遷的,不可能讓你抓住一樣使你覺得絕對可靠的東西。
(3) 求不得苦──我們常常聽到人們,在受到挫折之時,會以「天下不如意事,常十之八九」這句話來寬慰他們自己。生在世間,不可能一無所求,最基本的,是求食物、求衣著、求異性。其次若有余力,則求名望、求財富、求權勢。一個人的能力越大,他的欲望也越高。有些人不爲他們自己求任何東西,卻又不能不爲他人的利益而求。事實上,有求必應的,在世間上是不多的,當在你求得之先,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價。
(4) 怨憎會苦──在人世間,往往是好景不常,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,你所喜歡的事物,很難保全不變,你所厭惡的事物,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現。
(5) 愛別離苦──不論是父母骨肉、夫妻眷屬、親密的朋友,生離和死別,乃是最能使人斷腸的苦事。有的人,你愛得他好苦,他卻並不愛你;有的人雖然相愛,卻有不得不分離的情況發生;有的人雖然終身相守,卻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後。
以上五種苦相,即是我們的人間相,因爲我們的身心,是過去世的行爲留下來的結果,佛教稱之爲苦因與苦果…
《佛教入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