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入门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过一些佛教对于信仰的解释之后,你就会明白,佛教不但不是迷信,而且是非常合理的。

  (一)三宝

  佛教的信仰,以三宝为中心,不像一般人误会佛教的那样,认为佛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。

  佛教的信仰,可以分作自信和信他的两面,然都是以三宝为主。三宝,意思是宝物,有救济贫困的功能,佛教则用三种宝物,救济一切众生,离苦得乐。

  从一般而论,人的自信心是有限的,往往由于财力、智力、权力的限制,对于宇宙人生乃至小到对于平日所处的生活环境,也没有自信心去解决和克服。这种人,首先需要有一种外在的依靠,才能帮助他克服难关,那就是信他的力量。

  (二)信他 佛教给你信仰的,称为住持三宝:

  (1) 佛宝──二千五百年前出生在印度的一位王子,出家修行而开悟了的那个称为佛陀的历史人物。

  (2) 法宝──由那位成了佛的印度王子,把他自己开悟的方法以及用他的智慧观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,说了出来,只要我们照著他所说的方法做去,我们也能开悟。

  (3) 僧宝──凡是佛教徒,如果他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,便称为僧宝,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,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。在这三宝之中,如果无佛,我们根本无从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,如果无僧,这些方法便无人示范修行,也无人把这些方法传流到现在。而我们信佛及敬僧的理由,即是为了学习修行的方法。当然,佛教也鼓励我们崇拜圣贤,佛教称他们为菩萨,譬如观世音菩萨、阿弥陀佛等,也都是信他的对象,并且灵验非常多。但这仍在三宝之内,一切的菩萨都是僧宝,一切的佛都是佛宝。佛教被人误为迷信的最大原因,乃是由于许多信佛教的人,只是信佛信僧,没有懂得修行的方法。事实上,如不学习方法,信佛信菩萨,虽可得平安,却不能开悟而离苦得乐。唯有学习了方法,认真地修行之后,始能由信他而产生自信的力量。

  (三)自信

  即是信自己。这是在信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,也就是从修行的经验中,确切地体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人,都有成佛的可能,本来和佛无别,所以必将能够成佛。但这自信的仍是三宝,我们称它为自性三宝:

  (1) 自性佛宝──佛的意思是觉悟,人人都具备有觉悟的可能性,实际上,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,就是清净的佛性,只因为被外在的八风所吹,心理受了影响,产生了种种的烦恼,把清净的佛性遮盖住了,所以称为凡夫。所谓八风,是指的利益、损失、毁谤、荣誉、称赞、讥笑、痛苦、快乐。一个人,如果能够到达八风吹不动的境界,他就解脱了一切的烦恼,虽然尚未成佛,他已见到了他的自性佛宝。

  (2) 自性法宝──在没有开悟之前的人,修行的方法,是靠他人传授的,当你开悟之后,你会发现,修行的方法,本来就是现现成成的,和每一个人的本性是分割不开的。这个方法,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两部分,理论的部分,可以比作地图,实践的部分,可以比作上路向目的地前进,两者缺一不可,否则不是落于纸上谈兵式的研究,便是落于盲人骑瞎马式的苦修。未悟之前,法在心外,所以需要求师问道,开悟之后,法在心内,从你心中流露出来的,就是解脱烦恼的方法。不必另外再向佛经里去寻求,但却绝对是与佛经的观点一致。因此,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,在世的时候,一共向当时的信众们说了四十九年的修行方法,最后宣布,他并未说出一字。也就是说,他没有创造出任何方法,一切的方法,原来就存在著的,他只是在发现这些方法之后,向大家指点出来而已。

  (3) 自性僧宝──佛与法,既在我们每一人的自性中俱备了;僧,当然也不例外,僧的意思是融洽无间,和合一致,即消除了烦恼之后的状态,所以称为「清净和合僧」。烦恼是从我们的肉体及精神方面的不满足和不顺利而产生的,所以信佛的人,要解除烦恼的痛苦,首先必须从贪心、嗔怒、不明是非的三方面,渐渐地省察和消除著手。尤其像出家人,他们不求任何东西,甚至将他们最宝贵的身体,也施舍出来,称为舍身出家,所以称为僧宝。但在他们没有断除烦恼之前,仅仅是凡夫僧,断了若干烦恼的,称为贤僧,将要断尽一切烦恼的,称为圣僧,像观世音菩萨、地藏菩萨等,即是圣僧,纵然是成了佛的人,也是僧宝之一,所以释迦牟尼佛,仍对他的弟子们宣称,他也在僧的数目之内。有很多人,不晓得佛与菩萨的区别,现在,相信诸位已经明白,菩萨是成佛之前必经的修行阶段的人,佛是菩萨修行到圆满时的最高阶段的人。佛的身分是最高最圆满的,但他仍可为了适应各类的众生,化身为凡夫、化身为鬼神、化身为菩萨,所以在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的再来,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不同类别的化身,其实,他有千手千眼,也有万手万眼,他有千万种不同类别的化身。化身的方式,则有托胎化身及变现化身的不同,不论那一种方式的化身,当他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,他是你的亲戚朋友和家族中人,是普通的人。他可能用正面的方法来协助你,也可能用反面的方法来激励你,不论正反,都是对你人格的培养和事业的成功有益。因此一个信佛教的人,他看所有的人,都是救助他离苦得乐的菩萨。一个开了悟的人,也能自觉到他自己,是与僧宝不可分割的,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,负起了菩萨所应负起的使命。

  

  有些知识分子,读了几种禅宗的书籍之后,知道了自性三宝的境界,高于住持三宝,所以自称信仰自性三宝而用不著住持三宝。像这些人,佛经里有一个寓言说到:曾有一个愚人,见到三层楼的建筑物后,即要求一位建筑师,单为他建第三层而不要底下的两层。诸位想想看,这是可能的吗?因此,我要告诉诸位,先从信他的基础上入门,等你根据所学的方法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时,自信的功效,便会自然显现在你面前的。

  佛教的教义

  佛教的经典,实在太多,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。我们中国的法师,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,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,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,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,才能对佛经的全体,有若干程度的了解。像我本人,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。至于一般的人,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,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,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,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,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,充其量,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。但是佛教的教义,从原则上说,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。它的根本思想,仅仅四个项目: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。

  (一) 苦

  一个人,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,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,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。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,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,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,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。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,或者蒙上眼睛,或者绑起腿子,或者捆住双手。结果,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,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。

  当然,在人类的思想之中,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,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,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,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。在佛经里面,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,有几种不同的分类,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,即是:

  (1) 苦苦──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,那是人人都知道的:生、老、病、死。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,婴儿初生之时,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,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,所以这个生字,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,由于生而为人,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、会老、会死的前程。有的人未老即死,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,但他不能不死。所谓「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 死,其言也善。」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。年 轻的人,体魄特别强壮的人,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,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。 (2) 坏苦──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「人生在世,有受皆苦」的说法,他们认为,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,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,譬如「久旱逢甘霖,他乡遇故知,洞房花烛夜,金榜提名时」,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。对于这一点,佛教并未忽略,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: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,人间亦无不散的筵席。若从世间相的生起、完成、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察,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,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。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之前,吃尽千辛万苦,到达成功之际,又会患得患失,尚未引退之前,便已忧虑到,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。总之,世相是经常变迁的,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。

  (3) 求不得苦──我们常常听到人们,在受到挫折之时,会以「天下不如意事,常十之八九」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。生在世间,不可能一无所求,最基本的,是求食物、求衣著、求异性。其次若有余力,则求名望、求财富、求权势。一个人的能力越大,他的欲望也越高。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,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。事实上,有求必应的,在世间上是不多的,当在你求得之先,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。

  (4) 怨憎会苦──在人世间,往往是好景不常,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,你所喜欢的事物,很难保全不变,你所厌恶的事物,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。

  (5) 爱别离苦──不论是父母骨肉、夫妻眷属、亲密的朋友,生离和死别,乃是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。有的人,你爱得他好苦,他却并不爱你;有的人虽然相爱,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;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,却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后。

  

  以上五种苦相,即是我们的人间相,因为我们的身心,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,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…

《佛教入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生净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